關於就業問題的理性思考

2020-12-14 光明網

當前就業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解決新形勢下的就業問題,不僅需要在實踐中勇於探索,而且需要深入的理論思考;不僅需要具體的、可操作的對策方案,而且需要對一般規律、深層次矛盾的本質揭示。

新體制的建立要求理論的深化

我國原有就業體制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在改革過程中,我們已經走出了「單一所有制就業」和「計劃分配就業」的舊格局,但對消費資料分配與原有就業體制之間關係的探索上尚有待於進一步深化。

從就業理論上看,按照過去的理解,人們的一切勞動能力都要全部參與到社會勞動中去,一切消費資料的獲取都和對社會勞動的直接參與相聯繫。在實踐中,消費資料獲取與「勞」的聯繫又被進一步具體化為與一個「單位」、與職業或崗位密切聯繫。如今有必要對這種就業觀念的理論淵源進行深刻反思。

首先,市場經濟下,勞動要素的供求平衡不可能依據絕對供給量來平衡;在特定生產力發展水平上,任何要素的需求都不可能是無限的和充分有彈性的。就是說,絕對充分就業不可能實現。我國是一個人口和勞動力供給大國,就業崗位的供求矛盾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客觀必然。適度降低勞動者對社會勞動的參與率是減少勞動要素供給、緩解就業壓力所不可避免的重要措施之一。不僅如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素優化重組和提高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效益的目標,還必然要求有限的就業崗位要不斷向競爭力較強的群體傾斜,因而弱化的個體不斷退出勞動力供給隊伍是一個合理的過程。

其次,對部分社會成員實行與勞動相脫離的消費品分配體系,恰恰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下的消費資料分配並不僅僅服從於等價交換原則。包括救濟制度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是非等價交換的分配方式。在市場經濟下,這種非市場化的消費資料分配系統越發達、越完善,市場經濟的原則貫徹得越徹底。社會保障制度也不能簡單地解釋為按過去的「勞」分配。它一方面是一種對社會成員消費資料獲取程度的再調節系統,另一方面是一種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調節系統。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理論與實踐中都存在著把生活來源與參與社會勞動之間的聯繫絕對化的傾向。當前,很多輿論宣傳也把下崗與再就業直接聯繫在一起。這種說法實際上使下崗人員總量與就業崗位直接對峙,不僅加劇了矛盾,而且也不符合客觀需要與可能。現在看,下崗職工的出路應當包括安置和再就業兩個方面。其中安置的基本涵義就是要依靠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使一部分勞動者退出勞動力供給隊伍。

再次,市場經濟下的消費品資料分配職能不能由勞動崗位的特定提供者包下來。在原有體制下,分配被強化為一切生活來源都和特定就業崗位相聯繫。「生老病死有依靠」,靠的就是「單位」。換言之,勞動崗位的提供者承擔著勞動力再生產所需全部消費資料的分配職能。企業的社會職能負擔就由此而生。正是這種舊有的分配格局使我們今天不得不面臨住房制度、醫療制度、養老制度、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市場經濟下的消費資料分配是通過企業行為、政府行為、社會化的商業行為、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助行為以及個人決策行為共同完成的。例如,社會保障制度就不僅意味著部分消費資料的獲取與對社會勞動的直接參與分離,而且意味著特定條件下的生活來源與就業崗位分離。市場經濟下企業的分配行為只能按照效率原則進行,企業的消費資料分配職能只能限定在狹義的「多勞多得」範圍內。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中,我們不僅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推進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在分配理論上提出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我國就業體制的改革迫切需要理論的進一步深化。

緩解我國就業壓力的關鍵是社會經濟關係再調整

經典的西方經濟學認為,市場經濟下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是此長彼消的,政府干預經濟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在這二者之間尋求安全的平衡點。這一結論在對客觀現象的描述意義上是對的。政府對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的調控,本質上是對社會經濟關係的調整。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任何社會屬性的經濟現象背後都一定隱含著某種社會利益關係。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種資源或產品的供求平衡都可視為是價格槓桿對供求雙方利益調整的結果;任何供求失衡都是供求雙方的利益矛盾已經超出價格所能調節的範圍而趨於激化的外在表現。

我國的就業壓力遠不僅僅源於勞動力供給的大或小、就業崗位的多或少。它的背後隱含著就業制度改革與打破「大鍋飯」過程中勞動者與企業、政府之間的利益矛盾、「減人增效」過程中資本要素所有者與勞動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利益矛盾、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過程中工農兩大勞動者集團之間的利益矛盾、發展不平衡的區域間就業機會不平等的利益矛盾、競爭力較強的新成長勞動力與競爭力相對弱化的下崗職工之間的利益矛盾,以及勞動者群體與個體之間、眼前與長遠之間的利益矛盾等。顯然,我們不可能指望單純增加就業崗位來使所有這些矛盾都得到緩解。如果把就業崗位視為是一種資源,那麼這種資源必然是有限的。政府的責任,一方面是儘可能地促進這種資源的供給增加,另一方面是運用有限的存量與增量資源來避免各方面利益矛盾趨於激化。建立市場化的競爭擇業制度、發育非歧視性勞動力市場是社會經濟關係的調整,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就業政策適度向下崗職工傾斜是社會經濟關係的調整,對特定區域實行特殊的就業扶助政策也是社會經濟關係的調整。緩解我國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的關健是社會經濟關係的再調整。

再就業工作的實質是把人的要素從原有體制下解脫出來

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對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減債增資、「貸改投」、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破產兼併與資產優化重組、「抓大放小」、發育資本市場、發展打破體制界限的大型企業集團、國有資本從競爭性行業撤出等思路先後付諸實踐。如果說,所有這些思路的共同本質特徵是如何使物的要素從原有體制的束縛下解脫出來,那麼「再就業」的實質就是如何把人的要素從原有體制的束縛下解脫出來。

我國城鎮再就業工作的對象專指80年代初期實行勞動力合同制以前參加工作的國有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下崗職工。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再就業」決不應理解為是「鐵飯碗」的外在延續,決不應以國家為具有體制身份的勞動者提供新的勞動崗位為主要內容。它的內在涵義應當是通過各種改革嘗試徹底割斷勞動者與「大鍋飯」的體制聯繫,是幫助勞動者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和自主擇業,是促進勞動力流動與要素優化重組,是建立競爭擇業的機制和秩序、規則,是從調整人與物、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開始推動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人與物相比,把人從原有體制下解脫出來的改革更重要,難度也更大。在一定意義上說,具有體制身份的勞動者全部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再就業」之日,就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成功之時。

就業優先是我國工業化階段發展戰略的理性選擇

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於工業化過程中,未來一段時期內,就業壓力的增大將和工業化階段的產業結構轉換與升級密切相關,和技術進步與增長方式轉變密切相關,和生產率提高基礎上的買方市場出現密切相關,和城鄉發展不平衡密切相關。

從理論層次上看,工業化階段的經濟發展歷來有兩條基本思路。一條是物的擴大再生產優先,另一條是解決人的問題優先。因為解決人的問題,例如就業問題、收入提高問題、生活質量改善問題等都從根本上依靠於生產發展、依賴於經濟總量擴大,依賴於效益提高。一般戰略中總是擴大再生產優先。人的問題服從於物的擴張。例如國際上發達國家在其工業化過程中都始終把資本積累、資源獲取、技術變革、管理改進、結構優化、產品升級等等問題放在首位。我國的工業化戰略,從歷史過程看,也基本延續的是這樣一條思路。不僅原有體制下「先生產,後生活」的口號明顯地反映了這一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等特區型經濟發展也是以物的聚集為核心的,例如特區優惠政策始終圍繞著吸引資金展開。但是,在我國的跨世紀戰略發展過程中,我們更需要正視的是特殊性。

除人口眾多外,我國的特殊性還在於以下方面:我國人民生活剛剛得到初步改善,個人資產的積累程度還很低,生活來源對就業的依賴程度還相當大;佔我國勞動人口主要比重的農民還遠未完成從自然經濟下的小生產者蛻變為按照市場方式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勞動者的過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現象將長期存在;必須主要依賴於內需擴大的國民經濟增長要求長期保持社會良好的收入預期;經濟體制改革正在從社會普遍受益階段轉向社會利益結構劇烈調整階段,保持社會穩定的難度正在增大。這些特殊性決定,我國的中長期發展戰略中需要選擇就業優先原則,對增長速度、信貸規模、財政與外匯平衡、總量平衡等方面的控制應當適度服從於降低失業率的要求,效率、效益及結構轉換等目標要適度讓位於就業,資本利益要適度讓位於勞動要素的利益。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如何讓自己更加理性地進行思考問題?
    要想達成目標,最重要的是擁有一種以原則為基礎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用絕對理性的態度來應對這個複雜的世界。總結規律和提煉投資的規則,還有標準,那就要堅持把每一筆投資的交易邏輯記錄下來。精準地記錄時間的開銷,用主動而科學理性的方法去對待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感性的經驗變成理性的總結。一個企業想要成功,不是看創始人有多牛,也不是看手上有多少資源,而是看這個企業能不能奉行「優秀想法至上」的原則。在一個企業裡,每個人都有自己專屬的優點和缺點,看問題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角度,自然也有局限性。
  • 後疫情"就業季:提早"備戰" 就業趨理性
    「其實一入學,我就開始思考自己的就業問題。今年上半年,我就在找實習、準備簡歷,同時思考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並尋求學長和老師的求職建議。今年五六月有些企業就開始了提前批的招聘,我那時就投了兩三份。」吳昊說。 為保證大學生能夠儘快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大學生、用人單位、高校都默契地把今年秋招的步伐提前了。
  • 教學思考·姜雅莉:文藝復興的「理性」與啟蒙運動的「理性」辨析
    嶽麓版教材認為:「理性」一詞有多種解釋,一般指看待社會與自然現象的一種科學態度,這就是實事求是,獨立思考,追求真理,謙虛務實;也指認識事物所應堅持的邏輯思維方法。此處所給的兩種解釋,並不是完整地闡釋文藝復興的「理性」或啟蒙運動中「理性」含義,也不能理解為全部適合於文藝復興的「理性」和啟蒙運動的「理性」,而是在不同階段,涵義各有側重,前一種「理性」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含義,後一種是啟蒙運動時期的「理性」。從文藝復興的文化基礎來看。文藝復興藉助古希臘羅馬文化為當代尋找理論支撐。
  • 科學家:用外語思考問題會讓你更理性——怪不得馬爸爸英語這麼好
    近些年來,國外的學者們發現,學外語還有一個好處,可能會讓人終身受益:當你用第二語言去思考問題的時候,會變得更理性。西班牙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科斯塔曾經做過三組實驗,分別從「損失、收益和風險」「成因和效果」「倫理」三個方面,對受試者進行了實驗。
  • 就業意向新變化凸顯大學生創業更趨理性
    日前發布的《2018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揭秘了95後大學畢業生的畢業後去向的新動向之一是首選就業。報告調研結果顯示,2018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意向」仍然以就業為主,佔比為79.89%,同比上升6.39%,和2017年的數據結果相比,選擇創業人群佔比降低1.32%。
  • 有意識的思考不過是一種幻覺?理性救不了我們
    原創: BURTON 神經現實我們不是擁有獨特自我意識的理性生物,理性也解決不了關乎人類存亡的大問題。我們真的依賴理智思考嗎?觀看球賽時,有些許不理性的狂熱也無妨。但如果要決定一個殺人犯是否應當基於精神失常獲得減刑),或是判斷你十幾歲的女兒是否真的在不遺餘力地學習代數時,不理性的狂熱顯然不妥。我們無法準確地判斷意識是否具有因果特性。
  • 10個冷知識:為什麼男生思考問題偏理性,而女生偏感性
    10.在生理上來看,男生和女生的思維方式有很大不同,通常情況下男生是用左腦來思考問題,所以很多時候男生都會表現得非常理性,而女生卻恰恰相反,女生思考問題主要使用右腦,所以女生在很多時候會更感性、更多愁善感一些。
  • 關於思考的書籍推薦
    以上這些問題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這本獨特的《思考的藝術(原書第10版)》將幫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礙,讓你學會創造性、批判性地思考問題,並有效地溝通想法、說服別人。請不要錯過書中俯拾皆是的珍寶——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策略與技術、一步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
  • 「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在今天依然有意義——理性思考、不盲從
    伏爾泰十八世紀發端於法國的「啟蒙運動」提出了人應當用理性反對蒙昧。概括來說,在當時就是號召人們用自然的法則去思考和認識整個世界,不輕易相信任何神諭和一味地服從國王的詔令。盧梭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實際上就是告訴人們要去用理性的精神去指導自己、認識世界,不輕信任何結論,要始終抱著質疑和求證的思想去面對整個世界。
  • 這7本書,讓你擁有理性思考的能力
    擁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就不會輕信流言,也不會人云亦云地做事。本周的7本書,幫助你實現認知升級,掌握清晰判斷、理智決策的能力。文/江月1.這也是一部關於成就人類強大適應力的好奇心簡史,一本可以喚醒好奇心的神奇之作,幫你理清好奇心的發展脈絡,激發不斷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作者介紹:伊恩·萊斯利,專欄作家、演講家、廣告從業者。他主要關注創新、文化和政治,文章發表在諸多知名報刊中。2.
  • 朗聯RONGOR丨秦嶽明:以理性思考延展設計價值
    EXTEND DESIGN VALUEBY RATIONAL THINKING以理性思考延展設計價值▔創立於1999年的朗聯 RONGOR 由著名建築室內設計師秦嶽明創立秦嶽明:在我們看來,設計首先應負責任,這份責任源於對社會、環境、科技的思考,最終回歸對人的思考。設計最終的使用者是人,我們需要從用戶的心理感受、使用行為、視覺感官等不同維度去分析,一步步推敲出完整的設計,這是我們對「格物」的第一個理解。另外在項目的把控過程中,我的思維偏向理性。
  • 理性思考疫情期間幾種行業的蜂擁而至
    他們是現在比較活躍的行業,大家都知道這個時候注意防範疫情,也都知道想做做網上創業,這樣,很容易在沒有調研好自己擅長的領域後直接就從事了,導致的後果是時間沒少費勁,錢沒有賺到多少,所以,建議這些人應該理性思考是否想從事這個行業,是否規劃好怎麼運行,而不是隨意的心態。第二種,保險行業。
  • 對啊網:職場牛人們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職場上我見過很多牛人,他們身上幾乎都有一種特質:就是與眾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厲害」雖然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定義,但這類人思考問題的角度、高度、邏輯,是與很多人不同的。他們在工作中遇到麻煩的時候,絕不會桌子一拍大不了老子辭職,也不會在感情遇到問題的時候想,大不了分手。
  • 香港首場「社區對話」,邁向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林鄭在開場發言時表示,此次對話不是「公開秀」,安排此次對話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社會深層次問題的改變方式。「社區對話」正面市民的訴求,作為恢復秩序的起點,對於逐步消除誤解,修復裂痕,重新獲取大眾對於港府的信任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市民「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要求,林鄭月娥表示部分無法接受,因為這將會為香港法治帶來更大的衝擊。
  • 就業籤約前,關於三方協議、毀約等,這些問題你肯定想知道
    最近,在面對籤約這個問題,許多學生會有疑問,主要集中在關於三方協議方面,今天湖北中公銀行招聘網就結合三方協議,做一個詳細的講解,可收藏哦 三方必須要籤嗎? 三方協議=勞動合同嗎? 籤三方協議還是應屆生嗎?
  • 換一種方式理解葉芝詩歌,凝結一首詩依賴多少理性思考?
    海倫·文德勒被稱為當代極為優秀、敏銳的詩歌評論家之一,文德勒專注於詩人和詩歌作品的細讀,試圖強調詩歌中思考的重要性。今晚的夜讀摘選自文德勒《詩人的思考:蒲柏、惠特曼、狄金森、葉芝》一書中關於詩人葉芝的解讀篇章。以葉芝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的思考方式進入詩歌文本,探察意象在其詩歌中的體現,以一種理性的思考打破了人們對詩人葉芝的普遍印象。
  • 基督信仰是壓制理性的敵人,還是啟迪理性的太陽?
    這個前提在神學上引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即人類是用自己墮落的理性來思考這個墮落的世界。 關於這種思考世界的方法的重要性,在新約中可以發現一些痕跡。比如,眾所周知,在新約中使徒保羅就將人類對受造界的知識作為一種認識上帝的基礎。他明確指出我們能夠通過受造世界認識上帝(羅1),然而保羅在其他地方也指出我們從受造物看到的不過是「勞苦嘆息」(羅8)。
  • 思考|我們為什麼需要「三八節」?解讀平權運動
    現在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需要「婦女節」?為什麼沒有「男性節」?「婦女節」本身所代表的是對女性的鼓勵、還是置女性於一個弱勢群體的境地?「婦女節」及其他女性幫扶政策是否具有「平權」的正義性?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做一個理性的分析。當代女性的」平權「呼聲有什麼必要性?
  • 論文明對話的「共同語言」:關於新軸心時代的思考
    為此,筆者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以本文提出的幾個問題和對這幾個問題的反思,試圖解決「新軸心時代」理論所遇之瓶頸問題,使其更好地為中華文明振興乃至人類社會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軸心時代的意義究竟何在?
  • 校長思政第一課: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理性應對疫情挑戰(內附全文)
    科學的力量一次次衝破蒙昧的束縛,用理性之光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一部與傳染性疾病鬥爭的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勇氣、智慧和理性是支撐人類不斷迎接各種挑戰的重要力量。新型冠狀病毒和它引發的疾病,就是一個典型的複雜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