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歸降時說的兩句詩,趙匡胤聽完之後盛讚:好一個「翰林學士」

2020-12-18 佳佳樂多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這是趙匡胤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卻非常有氣勢,極具感染力。其實這裡也是他在一語雙關,說的太陽,也是在說自己的威風。而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李煜了。

兩人雖都是君王,但風格截然不同。「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這是李煜在歸降時,趙匡胤讓李煜拿出自己最得意的詩。這首詩應該是《詠扇》,是李煜很久之前寫的,一直很喜歡,但流傳下來的也就這兩句了。

雖然只有兩句,但還是備受人們的喜愛。表面是在描寫扇子,前幾個字用月亮來對比扇子,拿著扇子就像捧著一輪明月。後面寫扇子輕輕搖起有一陣陣溫柔的風。

兩句簡單的詩,但寫出了動靜結合,非常有意境。趙匡胤聽完之後的評價是"好一個翰林學士"。趙匡胤的這個評價意思就是李煜並不適合做統治者,但又肯定他的才華,所以是個翰林學士。

李煜心中的風,只是滿懷風,成不了氣候。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這些年裡,一直有一種說法「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意思是在某一個行業裡很拔尖成績很顯著的人。確實,李煜和李清照在填詞這件事上,都是夠厲害的。

兩人確實有些相似,都非常有個性,李煜本應是個統治者,卻偏偏愛風花雪月的東西,李清照是個大家閨秀,卻偏偏愛上了文學。

經常會有人拿兩人的作品來對比。其實我覺得如果沒有李煜的詞做鋪墊,可能之後宋詞的巔峰沒有來得那麼早。他的詩詞是直接影響到後面的文人的,這是有重大意義的。

作為統治者,李煜可以說是非常失敗的,但作為文人,李煜是非常成功的。即使過了千年,我們仍能從李煜的詩詞中看到力量,體會到李煜的心情。

我最近在讀的這本《李煜詞傳》,以李煜流傳於世的詩詞作為切入點,通過最為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詩詞,用散文體小說的創作方式,展現其至情至性、充滿悲歡離合的傳奇人生。

李煜的詞前期香豔,後期哀婉,他的詞直言本事,一往情深,將人們這種常有的、難以言表的、可感不可說的情感具體細膩的表達了出來。

除了《李煜詞傳》還有《蘇軾詞傳》,也是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文筆華麗而不浮誇,如此心靜方能品人間至味。

書中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軾的一生娓娓道來,既豐富了文章內容,又能從東坡的生平中體會到他作詞時的心情,從而更加了解這位詩詞大家的超脫心境。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這套書不僅包裝精美,更是根據人物的不同背景和形象設計了優美的封面,紙質也很精良,閱讀起來不得不說是一種享受。

六本書活動價僅需79元,也就是一包煙的價錢,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實在是個機會呀!

點擊下方商品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趙匡胤:聽說你會寫詩?李煜輕吟兩句,趙匡胤:難怪是亡國之君
    李煜沉吟良久,讀出如是兩句:「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這是李煜的早期作品,題曰《詠扇》,全詩已經失佚,只剩以上殘句,大意是:打開玉扇,恰如明月在手,輕輕搖動,便得清風滿懷。這是兩句典型的謎語詩,謎底正是扇子。
  • 趙匡胤對李煜說:「你的詩不行」,李煜隨口念了10個字,流傳1000年
    人人都說,李煜是一位失敗的皇帝,卻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不得不承認的是,南唐後主李煜,實在是一位傳奇人物!然而他的名氣,可不是後來才有的。早在千年前,他還在世之時,就已經詞名在外了。話說當時,宋太祖趙匡胤派遣軍隊攻滅南唐,將南唐後主李煜俘虜押解到東京汴梁,由於李煜曾經拒不服從命令,趙匡胤耿耿於懷,於是封李煜為違命侯。趙匡胤素來聽說李煜是個吟詩作詞的高手,於是在一次宴會上對李煜說:"聽說你善於寫詩,可以把你的得意詩句說給朕聽聽。"
  • 趙匡胤一詩能抵十萬兵,滅了南唐威風!
    但讓他感到意外的是,趙匡胤並沒有發火。只見他聽完了徐鉉的話之後,悠悠地走下寶座,手捻須髯,踱著步子,態度從容平和。見到皇帝如此,現場的氣氛才慢慢緩和下來。眾位大臣紛紛指責不止:「大膽狂徒,你是哪裡來的窮酸貨?我家陛下說不屑詠酸詩就是不屑。」「怎麼?你小小的南唐,面對我天朝大軍,不服是吧,不服來打一架呀。」
  • 南唐使臣嘲笑趙匡胤沒文化,他當場念出兩句詩,短短14字秒殺李煜
    清朝的乾隆皇帝,號稱寫了四萬多首詩,可是卻沒有一首為後人所熟知。而劉邦這首詩,歷經2000多年,依然傳唱不衰,足見水平有多高了。還有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被南唐使臣嘲笑沒文化,他當場念出兩句詩,短短14字秒殺李煜。這兩句詩是: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
  • 趙匡胤問李煜:聽說你很會寫詩?李煜當場回10個字,卻成千古名句
    趙匡胤御駕親徵要滅南唐公元960年,趙匡胤效法後周太宗郭威,發動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在趙匡胤當了三年的皇帝以後,便開始為未來一統南北做準備,想要搞定自己的第一個眼中釘——北漢。李煜沒有否認,直接當場回了10個字: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趙匡胤聽後卻搖搖頭:"你的詩不行,這滿懷之風能有多少,格局太小,毫無氣魄!好一個翰林院士!"
  • 李煜的一首冷門詩,全詩僅有10字為人知曉,意境卻美到極致
    南唐後主李煜可以說是位悲慘人物了,原本是享受人間繁華的皇上,一朝淪為手無縛雞之力的階下囚。無數人欽慕他的才華,一首《相見歡》將他的落寞和黯然神傷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傲霜鬥雪的青松變成委身廳堂的盆景,這一轉變更使他滿腹愁腸。
  • 趙匡胤的兩句殘詩,兩宋無人敢續,400多年後朱元璋補成七律
    清朝的乾隆皇帝,號稱寫了四萬多首詩,可是卻沒有一首為後人所熟知。而劉邦這首詩,歷經2000多年,依然傳唱不衰,足見水平有多高了。還有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曾被南唐使臣嘲笑沒文化,他當場念出兩句詩,短短14字秒殺李煜。這兩句詩是: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
  • 趙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給過李煜3次體面投降的機會,都被拒絕
    於是,他與趙匡胤之間,玩了一次貓捉老鼠的遊戲,這段歷史細講起來,頗有意思。認慫是李煜的專利,這一點他做到了極致971年,北宋滅掉南漢之後,從地圖可以看出,南唐孤零零的突兀在大宋張開的拳頭裡,被宋土團團包圍(吳越政權歸順大宋),剩下的只看趙匡胤什麼時候收拳了。
  • 趙匡胤欲滅南唐,李煜:我稱臣行不?趙匡胤怒回一句話成千古名言
    公元971年,南漢被滅之後,矛頭最終指向南唐。為了一舉奪得南唐王朝的領土,趙匡胤在初期就做了充分的準備,繪製了南江圖,建造了軍艦,並訓練了水軍。三年後,趙匡胤已經擁有一支非常強大的能夠在水上作戰的軍隊。有人說南唐那個地方向來是兵家不爭之地,打那地方有啥用?
  • 南唐後主李煜,主動投降趙匡胤,為什麼是一個令人尊敬的選擇
    文章引言:南唐後主李煜,以詩詞名震千古,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更是將其當時的心境,刻畫得淋漓盡致。李煜42歲之時,死於開封,為何而死,至今都是千古之謎。然而他主動投降趙匡胤的選擇,確值得人們尊敬。
  • 敵國派大才子來談判,文武百官不敢應戰,趙匡胤派不識字的人對付
    談到北宋前期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很多人會想到李煜、李璟等。不過在李煜手下還有一個能說會道的詩人,他的名字叫徐鉉。作為「江南三徐」之一的徐鉉與韓熙載齊名。李煜派他到敵國北宋去談判,當對方知道徐鉉是個能說會道的人物,又或者是有才幹的人,帶著目標去談判時,當時宋朝的文武百官都不敢應戰,最後,趙匡胤派了一個最不識字的人去對付徐鉉。徐鉉就是一個自小就有天賦的人,十歲能屬文,並與韓熙載、韓徐等人齊名。生在亂世中,必然要有陣營的選擇,徐鉉作為一代書法家,骨子裡的忠心讓他選擇了南唐。
  • 陳尚君:唐代與翰林學士有關的兩種詩歌總集考釋
    陳田影刊本序謂「考翰林學士開元時始置,集皆初唐人詩,無緣得加其名」。所云甚是。然此集究為何書,日人多有推測。森立之以為「舊題《翰林學士》,亦未詳為誰。今檢書中所載許敬宗詩居多,而目錄每題下稱同作幾首,似對敬宗言,則或疑敬宗所撰歟!」推測「此必唐初詩文總集殘卷」為許敬宗所編,與《文館詞林》、《芳林要覽》相類。服部宇之吉《佚存書目》則另擬題為《貞觀間君臣唱和詩集》。
  • 南唐國主李煜精詩詞,但國中有一位大臣,足令趙匡胤忌憚!(下)
    淮南之戰發生時,還是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時期,當時的趙匡胤還只是平壽州的將領之一,當時的趙匡胤就已經知道林仁肇能徵善戰的威名。而且,林仁肇不光有勇他還有謀,當初大宋滅南漢的時候,林仁肇向南唐中主李璟進言,說要把握住時機,帶大軍幫國家奪取淮南14個州,若成,國家受益,若不成,國君完全可以把責任推到他身上將其誅滅,說是他私自發動叛亂,可以說為國家考慮周到,志勇雙全。但是李璟並未接受林仁肇的精細謀劃,他這樣的畏首畏尾使南唐錯失了一個良機,將南唐往覆滅的邊緣又推了一步。
  • 宋朝滅南唐時,李煜曾兩派使者求和,趙匡胤一語卻成千古名句
    宋朝的野心公元960年,趙匡胤於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地便奪走了後周的江山。不過,他雖然快速擁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龐大根據地,但此時天下形勢卻也並不樂觀。放眼天下,此時仍然眾強林立,天下派系勢力眾多。趙匡胤心知,如不將它們徵服,以後宋朝將面臨著無窮無盡的麻煩。
  • 因詞亡國亡家亡自己的南唐後主究竟有多慘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
    這首詞作於李煜被囚於宋國時所作。寫的相見歡卻詠盡離別愁。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是他宮廷生活結束後的一個插曲,由於當時已經歸降宋朝,這裡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而寫也成為了宋代婉約詞派的開山之作。而李煜從他父親手中接過來的南唐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試問就練當時的李璟都無力回天的南唐,李煜怎麼能治理得好?
  • 兩首最具霸氣的詠月詩,一首兩位帝王合作完成,一首落魄書生寫就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描寫月光下美麗女子的《月出》一詩,寫得迷離徜恍,極具詩情畫意,讀之令人如痴如醉。望月懷人的迷離意境和傷感情調一經《月出》開端,後世的同類之作便源源不斷。而當中秋賞月成為節日習俗之後,月亮更是與文學、與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 黃子澄--翰林學士、太常寺卿
    明初官員,官至翰林學士。      黃子澄於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時考取了會試第一,歷任編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職,伴讀東宮。明惠帝即位後,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結果引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奪得帝位後,將黃子澄逮捕並處死,株連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
  • 李煜——是把他的生活都寫進了詩裡嗎?
    了解和喜歡詩詞的朋友,對於李煜這個名字想必是不陌生啦,雖然他作為南唐後主一直被人謾罵,但對於他,更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在詩詞上的造詣啦。那麼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了解他的詩,看看他的詩詞裡都有些什麼吧!不過在說他的詩之前,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他的基本情況吧!
  •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這兩句詩有什麼深意嗎?
    問題:「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詩什麼意思?前言這兩句詩出自唐朝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這首詩的名句,有人說,就是寫景的兩句詩而已,未必有什麼深意。也有人不這樣認為,相信王維這兩句隱含了禪機。我們先從這兩句開始,然後欣賞一下整首詩,看看哪一種人說的有道理。
  • 唐市宋代翰林學士
    劉舜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劉碩德,一個叫劉碩勳,劉碩勳後來跟隨什麼遷居大軍遷回了江西原籍認祖歸宗去了,而劉碩德做點燒青瓦的營生在唐市街花草坪楚江邊立足,碩德生了三個兒子,第二個兒子叫劉彥舉,彥舉按理應是當時享譽中華的名人,只因史海鉤沉蒙元滅宋,導致歷史斷代,使這位翰林學士僅在唐市留有一個墓葬,其學說和立著全無經傳,我們在唐市花橋劉氏後裔中了解到一些關於劉彥舉的生平經歷,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