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研究證明,在大腦神經中樞中,有一部分是專門掌管手部運動的,手部運動越精細大腦與之對應的神經元就越發達。
執筆:楊十一
編輯:楊十一
定稿:歐陽比文
「寶寶會翻身了」、「寶寶會爬了」,多數家長對寶寶的「大動作」非常在意,但卻忽略了寶寶的「小動作」——精細動作。
其實比起這些大動作,手部的「小動作」對寶寶的智力發育也很重要,不同月齡的寶寶關於精細動作發育的標準也不同,家長一定不要忽視寶寶精細動作的發育。
寶寶被幼兒園「退貨」了
小秋的兒子今年3歲,上個月送到了家附近的一個幼兒園,誰知沒過幾天兒子就被「幼兒園」退貨了。
這讓小秋十分惱火,她找到幼兒園的老師理論,自己家的寶寶能背好多古詩,這麼聰明的孩子為什麼不能上學。
幼兒園的老師非常無奈的說:「我承認寶寶是很聰明,但是他的獨立性太差了,就拿吃飯說別的小朋友都能自己吃,但是你家孩子連勺子都拿不穩。」
老師的話給小秋潑了一盆涼水,其實她也知道寶寶的精細動作不太好,像扣紐扣、用勺子這樣的動作都非常吃力,但是她卻一直沒有在意。
覺得只要寶寶「學習好」就夠了,沒想到如今寶寶因為精細動作不過關而被「退園」了。
0-3歲寶寶「精細動作」發育標準
精細動作是指:寶寶有意識的帶動手部肌肉和肌肉群的運動,是寶寶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
不同年齡段的寶寶有不同的標準,寶寶手部動作越精細,證明其大腦發育程度越好。
決定寶寶的精細動作的要素有5個:它們分別是「手指動作」、「抓握力量」、「雙手協作」、「手眼協調」、「手腕靈活和穩定程度」。
下圖為0-3歲手部精細動作發育標準,家長們快來看看寶寶有沒有達標。
寶寶的精細動作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家長可以根據上表對寶寶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學會精細動作的寶寶也會更有成就感。
家長別再幫倒忙
要想寶寶精細動作發育正常發育,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寶寶只要多練多用,精細動作才能發育得更好。
就拿吃飯來說,一些家長覺得孩子拿不好勺子,吃的慢不說還會弄得到處都是,所以索性餵寶寶吃飯。
這就讓寶寶喪失了「鍛鍊」手部精細動作的機會,還有穿衣服、穿鞋子、扣紐扣等,家長一定不要嫌孩子慢,要讓他們試著自己做,即使錯了也不要緊。
寶寶「精細動作」怎麼練?
家長別再讓寶寶順其自然了,精細動作是需要寶寶重複訓練的,一旦錯過了時間很難補救。
1)0-3個月:讓寶寶發現手
寶寶出生後其實就已經會「抓」了,我們可以把不同的東西放在寶寶的手中,讓寶寶發現自己的手,增加寶寶的感知能力,像小鈴鐺、媽媽的手、核桃都是可以的。
2)3-6個月:訓練寶寶抓力
這個時間段我們主要訓練寶寶的抓力,可以多準備一些顏色鮮豔的物品,放在寶寶的手邊,當然不能太大,畢竟寶寶的手很小,一般2.5cm左右就可以了。
3)6-12個月:從抓到捏
這段時間家長可以試著讓寶寶從抓到捏,比如讓寶寶拿餅乾、葡萄乾等,等寶寶10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捏起比較小的物品了,如奶片,豆子等。
有的寶寶在這個階段特別喜歡「撕紙」,家長可以專門準備一些紙給寶寶撕,等到寶寶大一點可以試著給他們在紙上畫出形狀並打孔,讓他們按著孔撕。
4)1-2歲:塗鴉訓練
寶寶1歲左右就可以握筆塗鴉了,但這段時間一般都是「亂畫」,家長可以多準備一些色彩鮮豔的畫筆,這可以刺激寶寶的視覺發育。
有助於寶寶手眼協調,等到寶寶2歲後就會畫出一些有意義的線條了。
5)2-3歲:使用筷子
一般1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訓練寶寶用勺子了,當寶寶適應勺子以後就可以讓寶寶使用筷子了。剛開始可以讓寶寶夾一些大的、較軟東西,像棉花、小饅頭等。
等寶寶可以順利夾起後可以換成稍微硬一點的東西,如大棗等。
糖果媽媽今日話題:你家寶寶的精細動作達標了嗎?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