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吐間是雲水泱泱 指尖上是塵土茫茫
我檢點五千轉飛光 太初混沌一雙明目啟張
雲水泱泱,塵土茫茫,華夏文明早期發源於黃河一帶的河曲之處,與其餘大河文明的地理環境稍有不同。在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之下,華夏文明綿延五千年而不斷絕,而要追溯民族之起源,則要回到太初混沌之時,借先民們豐富的想像去填補文字的空白。
神話的存在是有其剛性需求的,先民們在面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時,難免需要編造神話對其進行解釋。一個民族的神話不但能體現本族先民的豐富想像力,也能通過其情節來感受先民們的風貌和尚在伊始時期的民族精神。
持巨斧劈開這洪荒 開宇疆以叩問三皇
誰將我在琅環閣藏 二十四朝能納多少篇章
在歷代的演繹之後,盤古從《三五曆紀》中徒手開天闢地的形象變化為手持巨斧的巨人,故有「持斧」一說。他死後精氣育化的人類中產生了上文提及的三皇,三皇各有功績:伏羲推演先天十六卦,女媧摶土造人,神農嘗遍百草。伏羲女媧皆為人首蛇身,神農則為牛首人身。伏羲、女媧、神農部落交替統治,由於一代代統治者的優勝劣汰,部落實力不斷變強,統治範圍逐漸擴大,華夏先民們擁有不斷變得遼闊的宇疆。這些功績理應被記載下來,琅環閣是天帝藏書之所,必然記載著無數過往。人間有二十四史,琅環閣中又記了多少,其中有多少無人知曉?朝代更迭,史書散佚,二十四史已失落了太多難以觸及的往事與秘辛。
天東有若木 鐘山有赤龍銜燭
燒熱華夏子民的五臟六腑
李賀《苦晝短》云:「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若木是《山海經》中提及的神木,長在南海若水發源之處,天東之木應為扶桑,此處或為「天東有扶桑,南海有若木」之互文。鐘山燭龍即為上文提及的燭九陰,它張目為晝閉目為夜,銜著紅燭照亮天門,被視為晝夜運行的掌控者。在燭九陰眼睛開合之間,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斷耕耘收穫。這樣生生不息的大德,存於天地,賦於人身,作為天德的繼承者,華夏子民具有勤勞的品格。
射金烏的箭 按在我的弓弦上
無垠霄漢不過英雄的瞭望
后羿射日的故事千百年來廣為流傳,他的英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帝嚳與羲和的十個太陽兒子為禍人間,堯賜給后羿神器令他為民除害,后羿射殺九隻金烏,從此最後一隻金烏每天坐在母親羲和的金車上,按時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再也不敢禍害蒼生。面對災難,平民英雄敢於斬殺神祗,這是多麼驚人的勇氣!可見先民們對於自然不只是敬畏與拜服,當災難發生時,他們同樣不乏改造自然的決心與勇氣。
焉有火光 取星辰之輝來耀四方
嘗百草 也豪飲大澤河渭湯湯
在改造自然方面,五氏之一燧人氏觀星造火,將火種引來大地。在各個版本的傳說之中,燧人氏的觀星和造火間的聯繫都不相同。較為流行的觀點是燧人氏夜觀星象領悟了五行生剋原理,以此生火。古中國的天文學也確實發達,《甘石星經》、周天星圖、二十八宿等成就至今仍在天文界受到推崇。
醫學的起源則是嘗遍百草的神農氏,他被奉為藥王。將神農與夸父並列,前者為識別毒草與藥物而挑戰自然,最終獻出生命;後者為證明人類可以超越羲和神的金車,或能超越自然的速度,也犧牲了自己。二者都反映了先民挑戰自然的不屈信念。
斬斷鰲足 立天柱萬仞以正玄黃
如今它 仍舊是我挺直的脊梁
女媧補天的傳說同樣流傳甚廣,據《淮南子》記載,水神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失敗後撞在不周山上,導致「天柱折,地維絕」。女媧不忍生靈塗炭,折神鱉之足撐四極,煉五色之石補蒼天。女媧具有部落首領與造人之神的雙重身份,或許先民將上古時代有傑出貢獻的部落首領神話化,女媧補天之說就是在向遠古時期拯救部落的首領致敬。
魚龍陣內 我金戈既出無人不降
一戰死 留英魂常鎮八方萬邦
除了不周山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阪泉、涿鹿兩場上古神戰。涿鹿之戰發生在阪泉之戰之後,炎帝部落的戰神蚩尤「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有兄弟八十一人,個個驍勇善戰。炎帝戰敗後他的部落強大起來,在炎帝大多數部落被招降的情況下對炎帝、黃帝的聯軍發起戰爭。傳說蚩尤所布魚龍陣內無人不降,黃帝求助上神玄女才破得此陣,大敗蚩尤。蚩尤戰死後其餘部落仍然不降,黃帝作蚩尤畫像安撫招降,眾部落懼戰神之威,終於臣服於黃帝。至此,黃帝部落統一華夏,威震四方。
飛鳶為旗 齊迎我駕北鬥星到場
中原九萬頃 須由我寫下曆紀第一章
關於黃帝如何戰勝蚩尤,歷來說法不一。傳說黃帝能御百獸,曾以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黑熊虎豹為前驅作戰,或為「飛鳶為旗」之典的由來。北鬥星則指黃帝在與蚩尤作戰時陷入迷霧,霧中無法辨清方向,黃帝的能臣風后觀北鬥七星而造指南車,黃帝乘指南車作戰,大敗蚩尤。蚩尤死後黃帝為天下共主,因此黃帝是公認的人文始祖,華夏歷史當由黃帝時代開始書寫。
訪崑崙也涉西山淇 曾路過彩繪的畫壁
或尋至碑銘的典籍 飲罷乾坤喉頭猶有熱氣
在華夏歷史開始書寫後,中原人群與周邊人群的互動仍然頻繁。崑崙山一代古屬西域,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曾在西域與西王母相會。據《山海經》記載,西王母居於「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據此來看當屬西域無疑。西王母在神話中已非首見,曾在炎黃大戰蚩尤時幫助黃帝的上神九天玄女即為西王母座下。關於西王母的形象則出現過變化,在《山海經》中西王母是一個未化人形、有多種動物特點的強大神怪,但在《穆天子傳》中則是法力無邊、儒雅有禮的西方神祗。這種變化或許反映了半人半獸時代的神話已被漸漸歷史化,諸神被史家化作人形。
西域是陸上佛教傳入之地,此處因地理環境優越而存有上千年前的畫壁與石碑,西王母傳說更為此地增添神秘色彩。中原與西域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展現出歷史的精彩之處,令人神往。
常羊山拾一把幹戚 九天上乘霧見玄女
騎紅鯉在龍門遊弋 造三千字道破一點天機
常羊山之戰發生在黃帝與炎帝的猛將刑天之間,炎帝斬下刑天頭顱將之葬於常羊山,但刑天仍手舞幹戚,堅持戰鬥,這種精神為後代文人所讚頌,此典多見於詩歌文章之中。玄女助黃帝之事已在上文提及,不贅述。鯉魚躍龍門同樣為民間傳說,也可用來形容古代舉子登科中第後身份地位的飛躍。由此聯想,造字始祖倉頡對於文化發展所做的貢獻也當為後世銘記。
杜若含秋光 九歌一夢起湘江
它在華夏子民血脈中流長
在前文提到的典故中,中原民族所佔為絕大多數,但南方文化同樣在歷史長河中光彩熠熠。屈原《九歌》的浪漫精神在文人騷客的筆下代代流傳,《湘夫人》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悽美意象也在一次次的繼承與再創造中擁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七弦琴悠揚 我共河伯醉一場
借問那玉佩是否還在洛陽
繼承上文,河伯贈玉與洛神傳說同樣是代表浪漫精神的典範。傳說伏羲的小女兒洛神善奏七弦琴,河伯被琴聲吸引而來,贈玉於洛神,二人共同在河伯宮中度過了一段時光。後來洛神傾心於他人,兩人就此別過。曹植曾作《洛神賦》,有學者認為此作實為悼念亡嫂甄宓之作,但其中對於洛神美貌的描寫仍令人神往不已。
東海浩蕩 七尺紅綾擊排空巨浪
踏金輪 我六瞳之中蓮花開放
在創世時期(部落)的神話過後,神話朝代(商周)的傳說以明代《封神榜》為其大端。《封神榜》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莫過於哪吒,他是殷商末年陳塘關總兵李靖的第三子,曾大鬧東海,殺了龍王的第三子敖丙。為償罪責,哪吒在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時自戕,保住了父母和一方百姓。重生後的哪吒以蓮藕重塑肉身,擁有三頭六臂,腳踩風火輪,手拿乾坤圈,身繞混天綾,在助姜子牙討伐商紂時立下大功,受到很多青少年的喜愛。哪吒的故事在近年來不斷被代入當下家庭關係,引申出諸多思考,其中今何在的《悟空傳》中對李靖和哪吒父子關係的剖析最為有名,很見深度。
翅下風雷 芒角昭昭封我為大將
登雲行 石爛松枯也不過片晌
神話人物雷震子同樣出自《封神榜》。雷震子是文王姬昌的第百子,他生來長著兩翅,力大無窮,對周朝忠心耿耿,在小說中出場頗多,甚有戰功。在後來的演繹中,有人將他設定為哪吒的好友,二人齊心協力推翻商紂,這一設定因動畫作品《哪吒傳奇》的熱播而廣為人知。
三更點燈 照夜來白額猛虎入帳
出岐山 我抬頭看見彩鳳飛降
周文王姬發是一位有名的賢君,傳說他曾在夜裡夢到一隻白額猛虎進入帳中,後來遇到能臣姜子牙輔佐,夢虎因而被認為是得貴人相助的預兆。打出岐山後文王因順應民意伐紂而得到上天降下的吉兆,頭頂有彩鳳飛翔。這種種傳說的真實度已不可考,但仍可見民眾對賢君盛世的嚮往以及天人合一的附會之說對民間傳說的影響之深。
招妖幡動 眾精怪俯首稱我為王
列宿次第開 該由我揭下封神第一榜
招妖幡最早見於《封神榜》,是女媧用來號令群妖的寶物。當女媧發現商紂在神廟中題詩時已察覺他將釀成大禍,故以招妖幡召天下靈怪以謀推翻商紂。在推翻商紂後姜子牙受命廣封有功之臣,題功臣之名的榜即為封神榜。凡人通過修煉歷事而可成神的傳統即由此來。
羲和的金車走了多長 望舒御月去了何方
我上遊銀河下走大荒 十二樓聽誰將故事彈唱
羲和為御日之神,前文已提;望舒為御月之神,首見於屈原《九歌》。通過對日月流轉的暢想,我們不禁問道,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十二樓裡是否仍有他們的身影?曾遊走於銀河大荒的神話人物們還存在嗎?
神話世代 眨眼間曲折成了迴廊
千載後 它是我掌心裡的紋章
英雄過往 或斑駁在朱漆的畫堂
但也在 這山高海闊天地蒼茫
對神話的信仰或許早已遺失,但文化積澱卻早已存在於民族的血脈之中,默然相承;記載英雄往事的畫堂或許斑駁,但英雄的精神卻充盈在天地之間,何處無有?借神話時代的精神來啟示今人,山高海闊,天地蒼茫,無數歷史過往與神話時代的壯闊傳說交相輝映,在天地間創造歷史的我們,何嘗不是後代眼中開啟傳奇的先民呢?
焉有火光 取星辰之輝來耀四方
中原上 誰揚鞭策得曆紀開章
東海浩蕩 七尺紅綾擊排空巨浪
列宿下 誰留名封神臺前金榜
行過崑崙 壺中日月把濁酒溫燙
借熱意 我筆下漫書琅環典藏
披覽篇章 遁入傳奇作一番荒唐
溯回五千年
任由我自詡萬古第一狂
本段歌詞已無新的典故,但其借古述今、振奮精神的畫面卻已令人領會詞作的精神內核:繼承先祖的精神,開創新的未來。中國沒有上升到國民全體的宗教信仰,但我們卻擁有不輸給任何有宗教信仰的國家的凝聚力與精神。詞作曾披露給予他靈感的一個回答:
四季分明的季風氣候雖說不上風調雨順,但仍有其規律與可控之處。在這樣的可控之下,華夏民族的先民敬畏自然,卻也挑戰自然;敬仰天道的精神,也將其繼承,發揚光大。從民族伊始一路傳承至今,民族精神的火苗燃起在無數人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