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尼米茲通過密碼破譯,完全掌握日軍偷襲中途島的時間、規模和行動計劃,甚至各艦艦長的名字都知曉。然而,開戰前10天,日軍升級了密碼,這意味著美軍一時得不到對方的最新消息,尼米茲對此不以為然、積極備戰。
作為一名卓越的軍事家,尼米茲很清楚太平洋艦隊的實力,遠沒有達到與日本海軍抗衡的地步。如今,在他的計劃中,既要保住僅有的3艘航母,又想「摟草打兔子」,藉機消滅日本聯合艦隊的4艘主力航母。儘管有情報,但困難仍然很大。
得力幹將哈爾西病了。
因成功空襲馬紹爾群島、轟炸東京,哈爾西已是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他敢打敢拼的作戰風格,深得尼米茲的賞識。在決定中途島生死存亡,以及美日雙方海空大戰之際,「蠻牛」哈爾西無疑是最佳人選,但他卻因病不得不錯過這一仗。
原來,長時間的徵戰和精神高度緊張,在熱帶陽光的誘發下,哈爾西得了全身皮炎,瘙癢難耐,儘管他渴望戰鬥,對此滿不在乎,但軍醫建議立即住院治療,並不顧他的抗議和大聲咆哮,說道:「長官,在健康方面,我是可以向你下命令的人」。
大戰在即,一名大將缺陣,尼米茲的壓力很大。儘管哈爾西推薦其好友斯普魯恩斯接替職務,但無論從資歷還是職務,他並不是首選。不過,尼米茲也十分贊同由斯普魯恩斯指揮第16特混艦隊,除了哈爾西大力的舉薦外,還有其他的原因。
一方面,斯普魯恩斯有著深厚的學術功底,是出色的組織者和戰術家。尼米茲對其評價極高,早就內定其作為太平洋艦隊的新一任參謀長,替換守舊、不善進攻的現任參謀長。儘管他只擔任過巡洋艦分隊司令,但豐富的經驗讓他足夠勝任。
另一方面,斯普魯恩斯意志堅強,考慮問題條理分明、頭腦冷靜,認準的事情就勇往無前,決不半途而廢。尤其是在美軍實力遠遜於對手的情況下,他的冷靜顯然比哈爾西的「易衝動」更加穩妥。尼米茲需要敢打敢衝,但不魯莽的指揮官。
事後證明,美軍取得擊沉日軍4艘航母后,斯普魯恩斯並沒有戀戰,保住了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如果換做哈爾西,一定會乘勝追擊,有可能落入山本五十六戰列艦的圍攻,難怪尼米茲曾歸納:「哈爾西住院那天,對美國海軍來說是個好日子」。
第3艘航母需要大修。
1942年5月27日,經過101天的巡航,以及珊瑚海海戰之後,弗萊切的第17特混艦隊提前一天回到了珍珠港,所屬艦隊一沉一傷的結果,讓他十分的疲憊和沮喪,艦隊上下都希望能早日回到基地好好地休整一下,但尼米茲並不打算這麼做。
就在第17特混艦隊返航的途中,尼米茲就準備在中途島布置「一張大網」,設伏進攻的日本聯合艦隊。受傷的「約克城號」航母也在其考慮之列,相比南雲忠一的4艘主力航母,太平洋艦隊的第三艘航母就顯得至關重要,無論如何要參戰。
按照工程人員的估計,完全修復「約克城號」航母至少需要3個月,但尼米茲等不及。他一面派專機將維修總工、技術總監和維修骨幹送到航母上,實地進行評估並提前做好維修方案;一面命令船塢準備好各類維修材料,工人們嚴陣以待。
前方的維修評估是,達到航行和艦載機起飛要求只需3天,尼米茲對此十分滿意。當「約克城號」航母拖著十幾公裡的油跡緩緩駛入維修船塢時,1400多名鉗工、焊工和電工一擁而上,按照先期做好的維修方案,忙而有序地開始行動起來。
為了加快進度,尼米茲坐鎮監督維修,維修廠長只得調集更多人手,連夜趕工。一時間,航母上焊花四濺,到處乒桌球乓的鉚釘槍聲。工人們哪裡見過司令親自來當監工,十分清楚形勢到了萬分緊急的地步,他們的每一釘一鉚都關乎著國家命運。
好在,尼米茲的要求不高,他不需要修得像新的一樣,只要航母能航行和起降飛機就行。同時,他將還在大修中的「薩拉託加號」航母上3個飛行中隊,調入「約克城號」飛行大隊。就這樣,「約克城號」經過68小時的整修,「滿血復活了」。
關鍵時候,是最能顯示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美國3天將一艘重傷航母恢復戰鬥力,而日本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同時,美軍能將兩艘航母的艦載機整合到一艘航母上,而僵化的日軍卻不願給「瑞鶴號」湊足艦載機,白白浪費了一艘主力航母。
更大的困難是,中途島「易攻難守」。
中途島戰役,美日雙方儘管都將關注點放在了中途島,但戰術思想卻是完全不同的,山本五十六是以攻佔中途島為先,並藉此引誘美軍航母與之進行決戰;而尼米茲只想利用中途島,打掉日軍的4艘主力航母。說白了,他不打算死守中途島。
首先,面積只有4.7平方公裡的中途島,儘管小島已經有各類戰機100多架、幾十艘潛艇、4500名海軍陸戰隊員,儼然就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但其幾乎沒有防禦縱深的現實,在尼米茲看來,既然是「易攻難守」,乾脆不死守。
其次,作為內線作戰的美軍佔有主場之利。中途島距珍珠港僅1850公裡,僅靠陸基轟炸機就能讓上島的日軍「生不如死」;而最近的日軍基地也要4000多公裡。也就是說,如果情況不利時,美軍可以隨時選擇撤退,聽任中途島落入敵手。
更關鍵的是,一旦中途島失守,那麼日軍就會劍指珍珠港,尼米茲必須未雨綢繆地為保護夏威夷保存一定的實力。他一再對弗萊切和斯普魯恩斯強調:一定要遵循不輕易冒險的原則,寧肯放棄中途島,也要力保3艘航母,保存實力將戰線拉長。
於是,美軍3艘航母要儘量接近對手,又不能靠得太近,當日軍開始轟炸中途島時,就是美軍艦載機攻擊其航母的最佳時機,既能打擊日軍的主力航母,又能最大規避美軍航母遭受攻擊的危險。這一戰術思想,在隨後的作戰中得到了很好落實。
儘管有這麼多的困難,但尼米茲還是有信心的。一是情報,日軍的進攻時間、地點和進攻計劃,他已完全掌握,可以從容「設伏」;二是,美軍裝備的雷達可以先敵發現對方,並且海底電纜可以保證中途島和珍珠港的戰時通信,暢通無阻。
更重要的一點,美軍航母搭載的艦載機比日軍多,3艘航母約230架戰機,與日軍4艘航母的艦載量大體一致,再加上永不沉沒的「中途島號」航母還有100多架戰機,完全可以在太平洋上與進犯的日軍,進行一場海空大戰,一決高下。
當然,為了以防萬一,尼米茲還是在瓦胡島以北布置了由潛艇、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兩條防線,防止日軍對珍珠港再次偷襲。可見,尼米茲對中途島海戰的結果並沒有多大的期望值。然而,結果出乎預料,這也正是戰爭所特有的魅力所在。
如果哈爾西指揮中途島戰役,結果會怎樣?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