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白的「心像山水」畫是真厲害,不輸張大千筆下的山水作品

2020-12-26 騰訊網

講創新繪畫對於當代山水畫家來講太難了,想要搞出一套新的繪畫作品更難。但這一點對於老藝術家來講,其實並不難,該嘗試的該挖掘的繪畫方式大家都見過。

傅抱石的山水筆墨皴法厲害,張大千的混染也非常有特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另一位大師劉知白的作品,他筆下的特色繪畫「心像山水」令人佩服,而且嚴格一點來講,影響力其實不輸張大千筆下的山水作品。

為什麼專業的畫家對劉知白筆下的作品評價這麼高?原因就是在眾多大師玩盡的繪畫領域之中,站在國畫的領域之中,劉知白還能帶給大家「心像山水」系列的繪畫作品,這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細看劉知白的作品,獨特的繪畫技巧前無古人,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的存在。不仔細看,他的作品就如漫不經心畫出來的,而且融為一體,沒有任何的章法與界線,甚至連筆黑的線條感都沒有。

張大千的染色厲害,但在劉知白的筆下,他的染色真突出,看似乎是左塗右抹的繪畫,但轉眼之間,整個作品中所透露出來的大師手法不可小覷,非常有意境。

這算不算是另一種山水畫的筆墨玩法?答案是肯定的,這也證明了劉知白筆下的作品意境之高,他對筆墨山水國畫的理解能力不輸張大千。

高手過招,輸贏往往就是那麼一瞬間,欣賞劉知白的「心像山水」,不是專業的畫家還真看不懂,不懂他從哪裡入手的,不懂他最後結束又是如何收尾的。

他就如江湖之中的高人一樣,對於他來講繪畫從哪裡下手從哪裡結束不重要,重要的就是從第一筆開始,他的作品就已經順勢而生,隨筆落墨有巧然天成之氣,非常厲害。

看了劉知白的作品,大家應該可以理解一切都可以打破界限、圓融合一這一個概念了吧。

欣賞他的山水,是因為他玩的是真筆墨,沒有投機取巧的半點意思。筆墨大氣濃厚,又不失氣度,細筆濃墨之間展現自己的繪畫技巧。

難就難在他渾然天成的繪畫天賦上面,沒有筆墨,沒有墨界,獨成一派。這樣子的大師,真不比張大千差,好作品!

相關焦點

  • 圖文教程:山水名家劉知白示範畫樹及山水畫法要點
    素材來源:《寫意山水畫譜》,劉知白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節選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劉知白(1915—2003),原名庭坦。號白雲、如蓮老人、老藤、野竹翁等。在近八十年的繪畫途程中,上涉宋元,下及明清,潛心於傳統近七十年。
  • 張大千潑彩山水原來是這麼畫出來的……
    張大千潑墨山水視頻 1956年,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 試以潑墨法作山水畫後, 又在潑墨的基礎上潑以大青大綠,
  • 【專欄】寄至味於淡泊——讀劉知白先生畫記
    從他早期作品來看,他主要受石濤和「二米」的影響。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對造型和構圖的講究,使得劉知白先生在經營位置上不落恆蹊,出奇制勝。米氏父子作畫以水、雲、山為主要內容,技法上將潑墨、積墨、破墨、宿墨等並用於一體,神奇莫測,為劉知白先生晚年潑墨傾向打下基礎。貴州是劉知白先生的落難地,卻也孕育了先生的潑墨藝術。
  • 這潑墨山水,超然物外,神歸畫中!
    1933年考入蘇州美專,後拜顧彥平為師,隨師潛心臨摹顧氏「過雲樓」藏畫。 1948年在廣西全州提出「學時有他無我,化時有我無他」的畫學主張。 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劉知白》《劉知白中國畫集》及《清氣和詩醉墨痕》《知白守黑》《秋水長天月下簫·劉知白作品賞讀》等研究其藝術的專著二十餘種。 在文人畫脈中,宋代的米氏雲山代表了潑墨和破墨山水的最高境界,後世無人超越。
  • 雲泉山水畫派創始人——王剛
    然而傳統山水畫,多以山為主,雲水為輔,鮮有將雲、泉、水作為畫中主要靈魂的畫家。但凡能畫好的,都是大家。在當代畫壇中,有這樣一位極具特質的實力派中青年畫家。他,才學超然,是國家直屬畫院「徐悲鴻畫院」的骨幹級畫家,與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等名家供職一處。他,出身正統,就讀於清華美院,與吳冠中、白雪石等同為校友。他,成績斐然,作品多次入選中美協畫展,並斬獲國內外多項大獎。
  • 黃君璧畫山水,氣勢萬千!
    臺灣畫壇把溥心畲、張大千、黃君璧稱為「渡海三家」。黃君璧兼擅詩、書、畫,畫則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鳥,是一個全能型畫家。年近古稀之際,黃君璧開始赴世界各地暢遊名山勝水,汲取自然精華,融入畫中,所作之畫,雄偉壯麗,氣勢萬千,雲山瀑布,自成一格,為世人所讚譽。
  • 欣賞 崔如琢山水作品新境界
    先生的畫取材甚廣,包括山水、花鳥、蟲、也間有人物。而尤以潑墨山水、荷花、水仙、墨竹、雞最多得意之作。他的作品畫如其人,樸茂厚重蒼中見溼,大氣磅礴大巧若拙,個性顯明,收放自如。無半點修錚造做之態。或簡樸古拙,深厚渾穆,或清新雅致,充滿趣味,或淋漓酣暢,妙意橫生。數丈巨幅,隨意揮灑,冊頁小品亦精奇生動,小中見大,氣勢磅礴。
  • 張大千的潑彩山水
    張大千的潑彩山水 張大千 1967年作 煙雲放棹
  • 紙上山水,精神表達的凝結——吳木離的筆下山水
    現為國家文化部特聘畫家,新加坡妙華藝術家協會中國區水墨畫顧問,新加坡宣和文物、大唐藝苑中國畫首席畫家。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傑出藝術家,新加坡《聯合早報》譽為大陸「船王」;曾獲「廣東省群眾藝術突出貢獻者」稱號、"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家"稱號、文化部"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 丹青妙筆繪江湖,張大千作品《漁人罷釣歸》
    張大千 漁人罷釣歸 這幅《漁人罷釣歸》是張大千晚年的作品,畫中描繪的山水正好和江湖有關,並且從畫風上看是他晚年很少創作的寫意山水。畫中有位漁夫緩緩而行,正好切合歸隱的主題。在元代繪畫中,漁夫又被稱為漁父,是隱士的代稱。他們代表著徜徉於山水之間,親近自然的文人情懷。張大千選擇這樣一個題材,也是有致敬傳統的意思。張大千晚年有眼疾,視力不太好,所以不太畫一些需要線條皴染的作品。根據畫中款識,這是他80歲時的作品,還能保證章法氣度就顯得更加可貴了。
  • 張大千創造潑彩山水,傅抱石獨創抱石皴,有人說張大千不如傅抱石
    其實兩個人在山水畫領域都有不同的造詣,我們先來欣賞張大千的山水畫。張大千的山水畫師古人師造化,他在繪畫上有三個時期。早期的張大千是以臨摹為主,他對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有過深入的臨摹,曾有人這樣說過: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張大千臨摹能做到以假亂真。
  • 【鑑賞】當代名家筆下的國畫山水——松圖作品賞析
    【天極網IT新聞頻道】【鑑賞】當代名家筆下的國畫山水——松圖作品賞析   「月好好獨坐,雙松在前軒。西南微風來,潛入枝葉間。」松樹早在唐代吳道子時就常被畫在壁障上,後世多在山水畫中運用,也有單獨畫松成幅的。徜徉於山水國畫的長廊,松樹在畫中是隨處可見的。
  • 唐蘇晴山水花鳥作品
    唐蘇晴:安徽桐城人,自幼喜畫,深受桐城派文化浸潤,常遊名山大川、摹宋元名作、訪各地名師,終厚積薄發,溢於筆下。擅作山水花鳥,畫風師法自然,崇仿宋元諸家,守成創新相彰。山水作品疊嶂沖天,跌瀑飛下,黛青罩然,蔥鬱氤氳;花鳥作品鉤勒填彩,細膩柔媚,賦色濃豔,旨趣盎然。
  • 張大千作品150幅,看完你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採。
  • 「青綠山水」與「水墨山水」的較量
    但其實說起來,中國山水畫卻是從彩色開始的,而青綠山水就是其中之一。回溯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開端。在這幅畫裡面,開始出現了山和水的形象。只不過這一時期的山水還只是人物畫的襯景,並且還帶有稚拙的痕跡。
  • 畫說—何大嶽山水作品展在力邦藝術港開幕
    陝西廣播電視臺著名主持人銀河主持12月19日下午,《畫說——何大嶽山水作品展》在西安力邦藝術港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作品六十餘幅,均為畫家近期新作。在他筆下,有青綠山水的瑰麗斑斕,有宋元山水的寫意文脈,有北方山塬的厚重蒼涼。畫家以兼容並蓄的精神從傳統中汲取營養,以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不斷研習,逐漸形成個性面貌和自我特質。
  • 【北派山水畫館】75位著名書畫家作品品鑑,大飽眼福!
    3 張大千張大千的畫風工寫結合,將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9 李可染李可染,中國近代傑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弟子,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 筆下山水生雅逸,陸抑非繪《江邨漁樂》
    以董其昌為首的江南畫家,都特別喜歡元代名家作品中的雅逸淡泊之美。他們覺得這樣的作品才畫家面對自然美景的真實感悟。清初四王中有兩位名家都和董其昌有師生之誼。王時敏和王鑑都是董其昌的弟子,他們繼承了老師對元代名家的崇拜,創作了一大批仿元代名家作品。在明代畫家中,最早向元代名家致敬的人叫王紱,他曾經畫過一卷《江邨漁樂》。在這卷作品中,他一口氣致敬了元四家。
  • 青綠山水為何受到藏家青睞?
    其他名家如張大千、吳湖帆、胡佩衡、等青綠山水也是加倍,那時就可看出青綠山水的價格明顯比其它作品高。九十年代國內藝術拍賣興起後,古今名家青綠山水作品很受藏家的歡迎。如2005年廣東保利拍賣會上,明代董其昌的《青綠山水》受到藏家的追逐,最後出人意料地以1375萬元拍出。同年,在北京翰海拍賣會上,清代袁耀的《九成宮圖12屏》獲價1100萬元。
  • 胸中丘壑 墨裡煙霞——李可染作品中的灕江山水
    但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下一句果真是「陽朔山水甲桂林」嗎?事實並非如此,為學界所認可的版本主要有兩個,一是出自南宋詩人王正功的《鹿鳴宴勸駕詩》: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士氣未饒軍氣振,文場端似戰場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