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仄韻詩詞的押韻也是有些規矩的,例如好多朋友覺得古體詩就是非格律詩,不需要平仄粘連對仗這些麻煩事,可以自由發揮了。其實不是這樣的,如果真的認為不講究格律的詩就可以為所欲為了,那就大錯特錯了,今天老街味道專門講一下仄韻詩詞的押韻問題。
一、仄韻詞的押韻 :
如果不是換韻的話,入聲韻獨用,上去可以混用。入聲韻獨用是因為在《詞林正韻》入聲是獨立的韻部,平上去是一個韻部,例如《詞林正韻》第一部包括:平聲,一東二冬通用;仄聲,上聲一董二腫、去聲一送二宋等。
不換韻的舉2個例子。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去通押:……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上聲:鼓。去聲:顧,路。相傳是李白所作的《憶秦娥·簫聲咽》是仄聲韻: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押的全部是入聲韻。
詞是有換韻的,舉2例看看不同之處。如《西江月》的換韻必須在同一個韻部裡,這叫做叶韻,它的仄聲韻只能在上聲韻和去聲韻裡找。而《菩薩蠻》和《虞美人》的換韻不需要叶韻,因此它的仄韻可以是上、去、入三種。例如李煜的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第五句「在」是去聲,第六句「改」 是上聲。又如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橋忽見。兩個平聲韻:蟬、前,與仄聲韻是通一個韻部。
二、仄韻詩的押韻 :
1、 如不轉韻,一首詩裡的上、去、入一般都是獨用,一韻到底。轉韻的話,在同一韻裡也不混用,例如唐朝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入聲韻,折、 雪;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入聲韻,幕 、薄、 著;輪臺東門送君去 ,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去聲韻 , 去 、路、 處。每一次換韻都非常嚴格,第一句就押韻,兩句一組的兩句都壓韻,四句一組的至少第2、4要押韻,大部分轉韻第一句就開始押韻。
很多初學者押韻常犯的錯誤是,第一句押平聲韻,第二句押仄聲韻,第四句又押平聲韻。一定要注意一組之內要麼押平聲韻,要麼押上聲或去聲或入聲韻,不可混押。 一組有兩句如: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有四句: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有四句以上的就不舉例了。
2、有一種說法上與去聲混用的 ,舉例看一下:王維的《鹿柴》不是混用的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大家要注意,這裡的上發音(晌),與響同為上聲。王力教授當年編寫《漢語詩律學》時組織學者查找《全唐詩》,找到了很少的例子,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裡這一句: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去聲。柳,上聲。這是真正的上去通押。這種例子非常少。據王力統計,中晚唐以後才出現。可能是口音有了變化。還有一種說法是:入聲與去聲混用。這種爭議更大,隋唐以前是有的,但是以後幾乎找不到這樣的例子。
結語
不過在隋朝的韻書出現以前,古人都是以口語押韻,各地口音不一樣,會出現很多上去通押的現象,也有後人看來是入、去通押的現象,但是在韻書出現以後就非常少見了。
我們作仄韻詩還是上去入分清為好。填詞就根據詞譜要求,有換韻、有叶韻。入聲獨用。可參看我的這篇文章詞譜裡的疊韻叶韻疊句換韻什麼意思?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