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關位於南寧市東北方59公裡處。它是南寧——柳州,南寧——梧州公路的必經隘口。崑崙山群巒疊嶂,峰嶺逶迤,山峰巍峨峻險,地勢險要,是南寧東北面的天然屏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在崑崙關經歷了一場震驚中外的侵略和反侵略的浴血奮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著名崑崙關戰役,又稱血戰崑崙。
1939年11月15日,日本軍在北部灣龍門港登陸,攻佔欽州、防城後,以一個師團又一個旅團的兵力於11月24日沿邕欽公路北犯侵佔南寧,12月4日進佔崑崙關,桂南會戰打響。
國民政府調集四個戰區五個集團軍的兵力參加桂南會戰,以確保桂越國際交通線的安全。
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五軍奉命主攻崑崙關,12月18日凌晨戰鬥打響。12月30日第五軍第三次攻克崑崙關,殲滅日軍第21旅團5000餘人,21旅團班長以上的軍士官死亡達85%以上,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
戰前會議
12月16日,杜聿明在陣前召開第5軍團長以上軍事會議,制定了崑崙關總攻作戰計劃。以第200師(師長戴安瀾)、榮譽第一師(師長鄭洞國)從正面主攻崑崙關。
新編第22師師長邱清泉在會上這樣說:「國家培養了我們,此次戰役是我們報效國家的機會,我們已經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
18日凌晨,中國軍隊幾十門火炮同時向崑崙關開火,從此拉開了血戰崑崙關的序幕。
在炮火的掩護下,中國軍隊向崑崙關發動了第一輪攻擊。18日下午,日軍戰機飛抵我方上空盤旋,並對我軍陣地進行轟炸掃射。此時,在後方一處高地上,一個外形被掩飾成土包的洞裡,杜聿明透過遠程望遠鏡,看到中國軍隊一直破不開日軍的防線,反而傷亡慘重,隨即下令改變進攻方式。採取「關門打虎」的包圍全殲戰術,用正面部隊佯攻日軍主力,兩翼部隊則迂迴攻佔崑崙關周邊高地的日軍陣地。
20日,崑崙關日軍在我軍強大的火力攻擊下,浙浙招架不住,頻頻告急。日軍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奉命率第42聯隊馳援崑崙關,卻在半途遭遇我軍新編第22師窮追猛打,讓中村正雄寸步難行,無法快速行軍馳援。
23日,中村正雄在九塘木凳被中國軍隊打傷,直到24日晚上,日軍方才抵達九塘,而此時,位於九塘不遠的人形山高地剛好被我軍攻佔。當時一位叫做李大偉的營長正在人形山上布防,正好看見九塘下方一處人員進進出出的日軍據點,斷定這極有可能是日軍的指揮部,李大偉果斷下令對日軍指揮部進行炮轟,果不其然,一枚炮彈正好落在正在做手術的中村正雄的屋子裡,中村正雄臉部重傷,血肉模糊。25日早上5時,中村正雄傷勢過重死亡。
26日,石牛嶺高地被我軍佔領,剛從廣東趕過來的第66軍159師447團馬上接手此處的防務。當時該團第一營營長陳慶斌就向杜聿明報告,石牛嶺一脈還有十幾處敵軍據點,必須先摧毀掉這些據點,我軍進攻崑崙關的阻力就會降低很多。杜聿明同意了他的意見,深夜,陳慶斌召集8名士兵,由熟悉的當地群眾帶路,分別向石牛嶺深處摸去。
掌握了敵人據點的情況後,陳慶斌決定晚上派遣士兵潛伏到敵軍據點附近,在第二天總攻時,出其不意摧毀了敵軍據點。
30日,崑崙關周邊村子熱鬧如過年,居民群眾家家戶戶都忙著包粽子,並用獨輪子,用肩挑連夜運送幾千個粽子到前線慰問士兵。陳慶斌手握粽子堅定地對士兵說:「軍民同心,此役必成」。
31日上午,我軍新編第22師第65團、第66團作為進攻主力開始向崑崙關發動攻擊,隨後榮譽第一師、200師相繼加入戰鬥,晚上,日軍抵擋不住敗退九塘,戰鬥結束。
杜聿明在奪回崑崙關後寫下了「北海風建騎道士,崑崙月葬太和魂。扶桑萬裡櫻花節,夜兩千家數淚痕。的詩句,藉以抒懷。
崑崙關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取得攻堅戰的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還鼓舞了我軍士氣,更堅定了中國抗戰必勝的堅信心。
崑崙關戰役博物館由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將軍長子、中國工程院院士戴復東設計,經過三年建設,於2008年12月18日開館。
崑崙關博物館先後入選自治區對臺交流基地,廣西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和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已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德育教育的重要場所。
該炮是根椐前蘇聯M-30式122毫米榴彈炮仿製而成,於1954年定型並裝備部隊,其改進型54-1式1966年設計定型,該炮配有殺傷爆破榴彈、燃燒彈、煙霧彈、照明彈,最大射程11800米。
該炮是在55式37毫米高射炮的基礎上發展的,1965年設計定型並投入大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其由彈夾供彈,彈夾裝彈5發,彈倉容彈量為10發,最大射程為8500米,有效射高3000米,該炮由6人操作。
該坦克是根據前蘇聯T-54A中型坦克仿製而成,於1959年定型並裝備部隊,裝備一門100毫米線膛炮,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兩挺7.62毫米機槍,車組乘員4人,最大時速50千米,裝甲防護、機動性能良好,是我國裝備的國產第一代主戰坦克。
該車1958年開始研製,1963年定型並裝備部隊,裝備一挺12.7毫米機槍,車組乘員2人,載員11人,最大時速60千米,主要用於輸送步兵協同坦克作戰,是我國第一款自行設計,生產的履帶式裝甲運輸車。
中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運輸機,其原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其飛行穩定,運行費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國最常見的運輸機,目前運-5廣泛應用於訓練、跳傘、體育、運輸和農業等方面。
該機是中國根據前蘇聯米格-19仿製和發展的制空戰鬥機。 該機是中國第一種超音速戰鬥機,曾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輝煌的國產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2010年6月12日殲-6戰鬥機正式退出中國空軍編制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