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上頭的人酒量更好?常見酒精誤區,別再「聽人瞎說」

2020-12-26 澎湃新聞

原創 編輯部 飛飛 常笑健康

你知道喝酒的危害嗎?

我們能說出很多關於酒的危害,但是中國人的酒真的一點沒少喝。勸人不喝酒這件事做了也是白費功夫,所以小編也不指望了。

今天,我們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酒」的坊間傳言,該闢謠闢謠,該肯定肯定,讓大家對酒保持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在談到「酒文化」的時候,也能有點「專業」的感覺。

1

喝酒臉紅的人其實酒量更好?

純屬瞎講。

喝酒臉紅非但不代表某個人能喝,還更容易骨折!

喝酒容易臉紅,因為體內無法及時代謝酒精,血管擴張使臉變得紅紅的,並不代表「酒量不好」。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發表研究指出,因喝酒臉紅的人分解乙醛的能力低,乙醛在體內積累會產生活性氧,當活性氧壓力大時,可能影響骨頭的新陳代謝,使骨密度下降,導致骨質疏鬆症。從而大腿骨折的機率高出一般人2.48倍!

喝酒不臉紅的人也要小心喝出股骨頭壞死。

酒精的攝入,會導致脂類代謝出現問題,對股骨頭的血液供應會造成影響,從而誘發股骨頭壞死。病程發展到中後期,會出現股骨頭劇烈疼痛、塌陷等現象,嚴重時會直接導致殘疾。

臨床研究證明,如果每天飲白酒半斤以上,連續五年,股骨頭壞死發病率高於正常人3倍,如果每天飲白酒一斤以上,連續兩年就有患上股骨頭壞死的風險。

2

冬天喝酒暖胃還扛寒?

只是暫時的。

到了冬天很多人更是找到了喝酒的理由——喝酒能暖身啊,其實這個喝酒的理由並不成立。

攝入酒精之後確實能讓血管舒張,促進血液循環,甚至讓人微微發汗,增加身體散熱。但散熱帶來的溫暖只是暫時的,如果不通過活動、加衣等措施持續保暖,會導致熱量散失過多,反而比之前更冷。

而且在喝酒帶來的熱散去後,皮膚上的神經受體收到了寒冷信號,向大腦發送危險預警,會觸發「血管收縮」反應,導致肢端血流減少,也容易手腳冰涼(如果長期吸菸,也容易因為微血管的血流受阻而覺得冷)。

3

酒只要不多喝,就還挺養生的?

別騙自己了。

靠紅酒預防心血管疾病,可能被撐死。

紅葡萄酒含有高水平的天然植物化學物質——白藜蘆醇,這種化學物質具有抗氧化特性,可以保護動脈血管壁。於是喝紅葡萄酒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說法就此誕生了。其實關於白藜蘆醇的研究結果並不具有一致性:有研究說有用,也有研究說沒用。而且,研究用的都是經過提純的白藜蘆醇化合物,紅酒裡面的白藜蘆醇含量就更少了。想通過喝紅酒來預防心臟病,那得一口氣喝下幾百瓶。

靠酒助眠,可能會睡的更差。

有朋友習慣睡前喝杯小酒,希望能夠助眠,但實際上,酒精會讓人更加興奮,反而更難入睡。而且酒精的攝入會影響「快速動眼睡眠」(在睡眠時,眼球會快速移動,此時大腦神經元活動與清醒時相同,處於淺睡眠階段),從而導致機體不能得到休息。

因此,即使你酒後睡的快,但卻可能會睡不好,睡眠質量其實並不高。

4

喝酒斷片,只是渣男的藉口?

還真不關渣男的事。

喝酒喝到最後忘了喝酒時的一小段記憶,我們通常說這是「喝斷片」了,喝斷片可能會成為渣男渣女的藉口,但喝斷片也是真實存在的一種狀況,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短期大量酒精攝入後,酒精對大腦記憶功能形成影響,雖然此時大腦仍然在接收信息,但對於這段時間接收的信息卻沒有形成記憶,這就造成了酒後「斷片」的情況。

5

酒少喝一點,沒啥大問題?

喝酒減壽!

《柳葉刀》發表的一篇涉及多國結果的研究(樣本量近60萬人),這項研究的顯示每周攝入酒精超過350 g,全因死亡風險直接一飛沖天。

當然,喝得少也不代表沒事......

左:男性群體數據,右:女性群體數據

綠色線是每周攝入酒精量大於350g的作死組的預期減壽情況,紅色線是每周酒精攝入量200~350g的預期減壽情況,藍色線是每周酒精攝入量100~200g的預期減壽情況。

上圖這是研究發布的「喝酒減壽」預期情況,縱坐標是預期失去的壽命數,圖中可見在喝酒短壽這件事上,男性比女性減得還厲害。

越年輕的飲酒者越受影響,40歲的飲酒者每周攝入量超350g,預期壽命減少接近5年。「適量喝點」組,每周攝入200-350g這個區間,預期壽命減少近2年;「少喝點」組,每周攝入量在100-200g,依然會對預期壽命產生影響。

這麼兩瓶下來,酒精攝入就480g了

酒精對人體的傷害,包括心衰、卒中、癌症,再加上酒精對腦細胞的損傷,痴呆也是可能發生的……這都是大病。別再拿「道聽途說」給自己喝酒找理由了!

聰明人喝酒,會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其實看到這裡,很多人發現所謂「喝酒」的好處,真的不能細究。有數據顯示,50%的中國人酒精代謝先天不足,甚至有專家說法:一次嚴重的醉酒,其對肝臟的傷害猶如得了一次肝炎。總結來說,喝酒弊大於利,能不喝還是別喝了吧!

但是「嗜酒」的人是不會聽勸的,但是聰明的人喝酒,會儘量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控制好量,少折壽

如果確實想喝酒,要控制好量。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男性每周飲用酒精量不超過175克,女性每周不超過105克。換算每天的量,男性不要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如果你喝一瓶:

淨含量

酒精濃度

酒精攝入量

聽裝雪花啤酒晶粹8度

330ml

≥2.5%vol

8.0g

青島啤酒經典11度

330ml

≥4.3%vol

14.2g

古越龍山紹興黃酒

500ml

≥10%vol

50.0g

解百納幹紅

750ml

12.5%vol

93.8g

扁平裝江小白

100ml

40%vol

40.0g

洋河海之藍42度

480ml

42%vol

201.0g

貴州飛天茅臺

500ml

53%vol

265.0g

市面上常見酒的酒精濃度換算,

自己掂量一下吧~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喝酒臉白和喝酒臉紅的人,哪種人酒量更好?醫生告訴你答案!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談到喝酒時,相信這是大家平時再常見不過的事情了;無論是聚會、過節、應酬、生活等等,我們都避免不了喝酒;不過有些人喝酒很容易會臉紅,而很多人認為這是酒量好的表現;之所以這麼認為,是有些人表示,喝酒臉紅是容易揮發,身體代謝快的一種表現。
  • 喝酒會斷片是酒量「不行」?酒量真的能練出來?
    有酒友問:為什麼有的人在酒桌上千杯不倒,有的人在酒桌上一杯就倒?其實,一個人的酒量好與不好,跟肝臟代謝、分解酒精的速度有關,而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就是人體內的兩種酶。乙醇脫氫酶&乙醛脫氫酶2這兩種酶的數量由每個人的基因決定,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酶越多,酒精進入體內能很快轉化為乙酸排出體內,他的酒量就越高,且不容易醉。
  • 喝酒臉紅和喝酒臉白,哪個酒量會更好?早知早受益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應酬聚會也都難免會喝酒,人在喝酒後可能會出現一些臉紅的症狀,就會有很多的人都解釋成酒良好,覺得臉紅,也是因為酒氣容易散發,酒精排洩的非常徹底,是新陳代謝快的一種表現,這樣的一種解釋合理嗎?喝酒臉紅真的是能代表酒量好嗎?
  • 民警列舉酒駕7大常見誤區 提醒市民注意
    近日,民警在查酒駕時發現,不少駕駛員對酒駕的認識存在誤區。為此,民警列舉了7大常見誤區,提醒市民注意。誤區1酒量大,喝點沒關係有的市民認為,只要自己沒有喝醉,就算不上酒駕。民警提醒,飲酒後血液內的酒精含量會不斷上升,酒量好的市民或許自己並不覺得醉,但只要達到相關標準仍然會被認定為酒駕。而酒量小的市民,喝一點酒或許就已神智不清,這時開車非常危險,因此一定要嚴格遵守喝酒不開車的規定,不要以自己酒量來判斷。
  • 酒量能練出來?關於喝酒的10個真相,很多人還不知道!
    ①所謂的酒量,取決於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能力。酒精即乙醇,主要是在肝臟進行代謝,先由乙醇脫氫酶(ADH)將乙醇代謝為乙醛,如果體內乙醇含量很高的時候,還會啟用一個備用機制,將乙醇轉化為乙醛。之後乙醛脫氫酶(ALDH)將乙醛代謝成乙酸,之後再經過進一步的分解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 一喝酒就臉白或臉紅的人,哪個酒量更大?酒量能後天練出來?闢謠
    眼看就要到年底,群裡關於喝酒的討論也多了起來,各種說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有人說,「喝酒上臉的人,說明酒量很好,放倒一桌人沒問題」!也有人說,「酒量是練出來的,只要多喝就能越戰越勇」。
  • 一喝酒就臉紅,但不醉,是病嗎?和喝酒後臉白的人比,誰酒量好?
    天氣熱了,又到了喝酒擼串的季節。夜晚坐在路邊攤,吹著涼風,吃著烤串,喝著小酒,聊著天,實乃人生一大樂事。而喝酒時,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有人一喝酒就臉紅,有人越喝臉越白。喝酒後的臉色,被很多人看作是酒量的表示,一喝酒就臉紅,被認為是酒量好的象徵,那麼,真相到底是不是如此呢?
  • 喝酒臉紅的人是酒量好還是身體有問題?
    我們經常會見到喝酒臉紅的人,有的人甚至脖子都紅,有的人說這種人酒量好,有人說「喝酒臉紅的人喝酒就是自殺」!一時引起不少喝酒臉紅一族的恐慌,到底喝酒臉紅是什麼原因呢?喝酒臉紅的人酒量大嗎?今天小編就幫大家揭曉答案!
  • 喝酒後臉白的人,真的「千杯不醉」?與喝酒臉紅的人比,誰酒量好
    說到這裡,有人會發現喝了酒後有的人臉色會發白,也有的人喝了酒之後滿臉通紅。有的人說這是代表酒量好,也有人說這是身體有病的表現,到底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其實,一喝酒就臉紅並不是酒量好的表現,而是因為身體有基因缺陷所引起的一種叫做「亞洲紅臉症」的疾病。
  • 關於酒量的兩大誤區,你一定要知道
    「喝酒容易臉紅的人酒量更好?」 喝酒易臉紅的人並不意味著酒量更好,而是因為其體內的乙醛脫氫酶(ALDH2)相對較少,使得乙醛在體內無法轉變為乙酸,持續蓄積在體內。
  • 喜歡喝酒的人:酒後有這4個症狀,或許是肝無法承受酒精,別忽視
    雖然酒深入到了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但是,並不代表喝酒就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我們都知道,小酌養生,喝多傷身。但是,每個人對酒的耐受程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千杯不醉,有的人一沾就醉,其實,這都是肝臟對酒精的分解能力不一樣所引起的。酒精進入人體後,是需要肝臟對其進行分解的。喝酒越多,肝臟的負擔就越重,甚至會出現肝臟受傷的現象。
  • 有人一喝酒就臉紅,說明「特別能喝」?酒量好的人,有哪些特徵?
    但是,喝酒要掌握度,畢竟「小酌怡情,大飲傷身」,酒還是少喝為好。一般酒量好的人,更容易受到歡迎,不少人說喝酒臉紅的人,一看就是特別能喝的,真相是什麼呢?說出來你還別不信。喝酒臉紅是酒量好的表現?有的人在喝酒的時候,就會出現臉紅的現象,這類人一般會被誇作酒量好,確實好像事實也是這樣,他們會喝的更多。
  • 酒量能不能練出來?喝酒臉紅的人更能喝?關於喝酒,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飯桌上大家酒量各異,有人千杯不醉,有人一喝就「上臉」,還有人越喝臉越白。那麼酒量是天生的嗎?酒量能不能練出來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酒量大小是遺傳的嗎?非常不幸地是,一個人的酒量是由基因決定的,因此是可以遺傳的。所謂的酒量取決於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能力。
  • 經常喝酒的人一段時間不喝,酒量會下降嗎?
    比如,有的人喝很少的酒就可以誘發血管性頭痛;在有的人很少的酒容易刺激胃腸道感受器引發嚴重的外周性噁心嘔吐,或者抑制嘔吐控制中心誘發中樞性嘔吐。這些人就會對酒精非常敏感,喝少量的酒就會導致難以耐受,這些人酒量就很小。比如,答主就是這樣的人,喝很少酒就會嘔吐;更重要的是,不止當時難以耐受,還會誘發嚴重的「宿醉」——喝酒第二天幾乎整天嚴重頭疼和嘔吐,因而導致視喝酒如畏途。
  • 喝酒為什麼容易上頭!別急,科學來幫你找答案
    幾個朋友圍成一桌,杯光交籌,等到第二天起來後,總是覺得後腦勺痛痛的,頭重腳輕,渾身沒有力氣,看到飯菜都沒有胃口,這是喝酒上頭了。一次喝酒上頭,對接下來幾天的身體免疫力可是有不小的影響哦,而今的抗疫局勢仍然是任重而道遠,我們作為抗疫參與人員之一,在這個關鍵節骨眼上,可不能因為免疫力下降,生點感冒感染之類的小毛病,要是出點岔子,可就是給抗疫添亂了啊。
  • 酒駕7大誤區 提醒你注意
    近日,民警在查酒駕時發現,不少駕駛員對酒駕的認識存在誤區。為此,民警列舉了7大常見誤區,提醒市民注意。  誤區1  酒量大,喝點沒關係  有的市民認為,只要自己沒有喝醉,就算不上酒駕。民警提醒,飲酒後血液內的酒精含量會不斷上升,酒量好的市民或許自己並不覺得醉,但只要達到相關標準仍然會被認定為酒駕。而酒量小的市民,喝一點酒或許就已神智不清,這時開車非常危險,因此一定要嚴格遵守喝酒不開車的規定,不要以自己酒量來判斷。
  • 「提醒」喝酒臉紅的人,真的酒量更大嗎?這是真相……
    網絡上說喝酒易臉紅的人不容易傷肝臟、喝酒容易臉紅的人更能喝酒,於是這些無辜的童鞋莫名名奇妙地地被勸了好多酒。喝酒臉紅的人不會傷肝,喝酒臉紅的人酒量更大,是真的嗎?喝酒會臉紅不是因為喝了紅酒,也不是喝酒身體發熱引起的,而是因為乙醛有擴張毛細血管的功能。
  • 大家來說說,喝酒臉紅,臉白,容易出汗的人,哪種最能喝酒量最好
    我們經常在喝酒的過程當中,碰到這樣子的情況 ,有些人在酒桌上千杯不醉,另外還有些人喝酒是一杯就倒 ,我們經常會聽到朋友們說這個人喝酒臉紅,看起來滿面紅光酒量肯定 特別好, 或者是說這個喝酒的人臉白,感覺酒精對他沒有什麼影響,覺得酒量也一定不錯,另外還有一種人喝起酒來滿頭大汗,嚴重的像洗了澡一樣,非常誇張,而且還經常去廁所,當然酒量也是相當的不錯。
  • 怎樣分辨一個人的酒量行不行?
    此時,肝臟有兩種酶虎視眈眈,等待酒精的到來。酒精到達肝臟,首先出動的是乙醇脫氫酶,乙醇脫氫酶將酒精轉化為乙醛。識別出乙醛的乙醛脫氫酶,將乙醛轉化成乙酸。乙酸就是醋,進入代謝系統後,馬上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一喝酒就出汗的人,酒量到底行不行?
  • 你想過麼,為什么喝酒就會上頭呢?酒和身體都是原因
    作為有著悠久「酒文化」的我們,雖然近些年一直在提醒大家「喝酒誤事」,但是收效甚微。有些人愛喝酒、有些人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喝酒,這些人可一直少不了喝酒。而常喝酒的人大多會有這種體會:喝完酒第二天早上醒來頭疼欲裂,十分難受,這也就是俗稱的「喝酒上頭」。其實除了頭痛,喝酒上頭還會有面紅耳赤、頭暈心跳、噁心嘔吐等現象,讓人十分難受。你想過麼,為什么喝酒就會上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