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時之沙
字數:3222,閱讀時間:約14分鐘
編者按: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武將被老百姓們奉為神明的例子不在少數,但是這其中,要說哪一位武將在民間的接受度最廣,或者說最為大眾所熟知的,那相比下來一定就是大名鼎鼎的武財神——關羽。不過雖說歷史上的關羽有著「威震華夏」的赫赫戰功,但同時最後卻也有「大意失荊州」的黯淡收場。本期要講的就是,這位蓋世名將,最後為何會丟掉荊州的呢?
▲今天荊州市的世界最大關羽像
在講這段歷史之前,首先要說一個小小的地理知識。三國時代說的荊州,並不是說的現代的荊州市,而是指漢代作為州郡的荊州,範圍差不多是在今天湖北和湖南一代。而今天的荊州市,前身則是當時荊州的治所也就是類似於今天省會的江陵城。不過在呂蒙「白衣渡江」前,關羽所控制的也並非是整個荊州,根據建安二十年的「湘水之盟」,當時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郡歸劉備,也就是在關羽治下,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孫權,最後諸葛亮出身的南陽郡,則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湘水之盟」後的局勢圖
那麼在此基礎上梳理一下歷史脈絡,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建安二十年,劉備拿下益州,同年呂蒙奉孫權命令率軍進攻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其中長沙、桂陽二郡,直接是「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在此情況下,劉備「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換言之已經做好了與孫權全面開戰的準備,但是此時曹操拿下漢中,為了防止曹操繼續南下益州,只得與孫權劃定「湘水之盟」,返回益州備戰。之後,建安二十二年,漢中之戰爆發,同年,魯肅病死,呂蒙接替魯肅軍務,在有意奪取關羽鎮守的湘水以西三郡情況下,與關羽交好以等待時機。▲呂蒙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率軍撤退,漢中之戰結束,同年劉備「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之後關羽率領荊州軍隊北伐,襄樊之戰爆發。同年秋天,漢水泛濫,關羽趁機擊敗于禁,「水淹七軍」。同年,曹操方派人到孫權處「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孫權反應則是先派人到關羽處「為子索羽女」,但是關羽反對婚事,並辱罵來使,之後便是同年的呂蒙「白衣渡江」和關羽回軍時,發現後方已經被呂蒙拿下,最後敗走麥城。▲明·商喜《關羽擒將圖》
重新梳理過時間線後,其實可以發現兩個重要問題,首先劉備方面,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絕對不是一些「專家」所說的作戰意圖不明,或者說關羽的獨斷專行,而應該是有著長期準備,在劉備授意下,承接漢中之戰的連續性北伐,故而劉備在稱漢中王后,便「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而關羽也能夠在同年就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北伐。其次,孫權一方,包括孫權和接替魯肅軍務的呂蒙,實際上都一直在覬覦關羽鎮守的荊州。▲關羽水淹七軍
換言之,如果從一個宏觀角度來說,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嚴格來說應該是整個劉備集團對於孫權集團的威脅認知不足,過於專注對曹操集團的打擊,最後導致荊州最後三郡的失守。不過在宏觀之下,又有個問題,那就是關羽到底是因為自大,還是像如今網絡上人們所猜測的,是因為手下早就與孫權集團密謀,才讓關羽丟掉的荊州?▲呂蒙「白衣渡江」
有關這個問題,就牽扯到四個重要人物,「白衣渡江」一戰成名的呂蒙,原本駐守江陵的麋芳、駐守公安的士仁,以及勸降了麋芳、士仁的虞翻。一般陰謀論者的觀點,是引用《三國志·關羽傳》中,對於麋芳、士仁的記載:「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關羽責罰麋芳、士仁
如果只看《三國志·關羽傳》,那麼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麋芳、士仁的投降,似乎是因為這倆人長期遭到關羽的蔑視,最後在關羽的一句「還當治之」威脅下,乾脆投降了孫權。但老實說,這個說法本身也有不少說不過去的地方。首先,士仁暫且不論,麋芳何許人也?這位和他哥哥麋竺乃是徐州世代豪族,在陶謙病死後,正是他哥哥麋竺迎劉備入主徐州,在劉備被呂布擊敗,面臨全盤崩潰時,麋竺不僅將全部家產給予劉備度過難關,還把自己妹妹嫁給了劉備,這之後麋竺、麋芳兩人便一直跟隨劉備集團。▲麋竺
有這樣的背景,別說麋芳是「供給軍資不悉相救」這樣的不算太大的問題,恐怕就是真的私通東吳,想要殺他也是需要劉備的點頭,況且歷史上關羽可沒一路護嫂「過五關斬六將」,麋芳的妹妹麋夫人,在關羽被曹操擒獲之後就再無記錄,以關羽的性格,單從這一層恐怕就不會真的去重罰麋芳。至於說所謂的麋芳、士仁倒賣軍械物資怕被發現之類,其實也說不通,在《三國志·呂蒙傳》中引用《吳錄》的「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的記錄來看,首先這事本身和首先投降的士仁是沒啥關係的,其次麋芳如果真的倒賣軍械,勾結東吳,孫權不可能後知後覺的「權聞而誘之」。因此筆者更傾向於這只是一個單純的意外,而以此為開端,麋芳可能和孫權勢力有一些私下接觸,但是遠沒有到叛變的程度。▲歷史上麋夫人在與關羽一起被擒後就下落不明
既然麋芳、士仁兩人投降不是因為畏懼關羽的責罰,那麼兩人又是因為什麼呢?要分析這點,就需要先代入這兩人的視角。根據《三國志·呂蒙傳》引用《吳書》的內容,呂蒙在白衣渡江一路拔掉關羽布置的「江邊屯候」,到達南郡後,他手下謀士虞翻在被士仁拒絕見面後,寫信給士仁,其中就有一句非常重要:「……大軍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舉,此非天命,必有內應。……」▲虞翻
首先從《吳書》上記載當時士仁對於虞翻勸降時「仁不肯相見」和「仁得書,流涕而降」的反應,以及虞翻信中對於士仁的威脅,基本可以排除士仁是有預謀的投降。不過虞翻的書信之所以能讓士仁「流涕而降」,其實也正是直擊當時士仁心中憂慮。排除掉我們的上帝視角,單純從從士仁在公安城中的視角來看,明明自己的上司沿著湘江布置了大量屯候,但是呂蒙竟能夠神兵天降般殺到公安城下。此時呂蒙到底帶了多少人,湘江沿岸又發生了什麼,對於城內的士仁來說都完完全全是兩眼抹黑。加之呂蒙兵臨公安城,士仁不僅沒有機會收集情報,更是讓自己無法和江陵的麋芳,以及樊城前線的關羽取得聯繫。▲呂蒙的白衣渡江給荊州的關羽守軍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衝擊
在此基礎上再看虞翻信中的「此非天命,必有內應」,他的誘導性就很明確了,那便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等,讓士仁懷疑呂蒙已經買通了包括公安城在內的各地守軍,最終讓士仁陷入混亂,悲觀的選擇了放棄抵抗。之後呂蒙到達麋芳駐守的江陵,直接「蒙以仁示之,遂降」,雖然沒有記載麋芳當時的心態,但很有可能他和士仁一樣,本身也處於混亂狀態,當他看到在呂蒙軍中的士仁,也對當時的局勢產生誤判,最後選擇了投降保命。▲虞翻一書下公安
說到這,可以說關羽雖然可能確實瞧不起東邊的孫十萬,但至少在軍事部署上,基本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畢竟士仁和麋芳通敵的問題並不成立,而且在相信呂蒙確實已經病倒的情況下,關羽也只是「稍撤兵以赴樊」,在自己後方也還是留有足夠的兵力。之後在襄樊之戰中,在徐晃救援樊城之後,關羽發現一時無法獲勝更是乾脆撤軍,可以說他始終沒忘記對孫權方保持警惕。至於說關羽為什麼沒有安排更有能力的將領在後方,而是安排能力不強,缺乏對局勢判斷能力的士仁、麋芳之類,哎,人才的匱乏本身就是劉備集團的一個無法解決硬傷,這點也不能太苛責關羽吧?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時之沙,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