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因大意才失了失荊州?關二爺:這黑鍋咱不背,都是呂蒙和虞翻的陰謀!

2021-02-07 冷兵器研究所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時之沙

字數:3222,閱讀時間:約14分鐘


編者按: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武將被老百姓們奉為神明的例子不在少數,但是這其中,要說哪一位武將在民間的接受度最廣,或者說最為大眾所熟知的,那相比下來一定就是大名鼎鼎的武財神——關羽。不過雖說歷史上的關羽有著「威震華夏」的赫赫戰功,但同時最後卻也有「大意失荊州」的黯淡收場。本期要講的就是,這位蓋世名將,最後為何會丟掉荊州的呢?

▲今天荊州市的世界最大關羽像

在講這段歷史之前,首先要說一個小小的地理知識。三國時代說的荊州,並不是說的現代的荊州市,而是指漢代作為州郡的荊州,範圍差不多是在今天湖北和湖南一代。而今天的荊州市,前身則是當時荊州的治所也就是類似於今天省會的江陵城。不過在呂蒙「白衣渡江」前,關羽所控制的也並非是整個荊州,根據建安二十年的「湘水之盟」,當時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三郡歸劉備,也就是在關羽治下,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孫權,最後諸葛亮出身的南陽郡,則是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湘水之盟」後的局勢圖

那麼在此基礎上梳理一下歷史脈絡,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建安二十年,劉備拿下益州,同年呂蒙奉孫權命令率軍進攻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其中長沙、桂陽二郡,直接是「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在此情況下,劉備「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換言之已經做好了與孫權全面開戰的準備,但是此時曹操拿下漢中,為了防止曹操繼續南下益州,只得與孫權劃定「湘水之盟」,返回益州備戰。之後,建安二十二年,漢中之戰爆發,同年,魯肅病死,呂蒙接替魯肅軍務,在有意奪取關羽鎮守的湘水以西三郡情況下,與關羽交好以等待時機。

▲呂蒙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率軍撤退,漢中之戰結束,同年劉備「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之後關羽率領荊州軍隊北伐,襄樊之戰爆發。同年秋天,漢水泛濫,關羽趁機擊敗于禁,「水淹七軍」。同年,曹操方派人到孫權處「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孫權反應則是先派人到關羽處「為子索羽女」,但是關羽反對婚事,並辱罵來使,之後便是同年的呂蒙「白衣渡江」和關羽回軍時,發現後方已經被呂蒙拿下,最後敗走麥城。

▲明·商喜《關羽擒將圖》

重新梳理過時間線後,其實可以發現兩個重要問題,首先劉備方面,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絕對不是一些「專家」所說的作戰意圖不明,或者說關羽的獨斷專行,而應該是有著長期準備,在劉備授意下,承接漢中之戰的連續性北伐,故而劉備在稱漢中王后,便「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而關羽也能夠在同年就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北伐。其次,孫權一方,包括孫權和接替魯肅軍務的呂蒙,實際上都一直在覬覦關羽鎮守的荊州。

▲關羽水淹七軍

換言之,如果從一個宏觀角度來說,關羽的「大意失荊州」,嚴格來說應該是整個劉備集團對於孫權集團的威脅認知不足,過於專注對曹操集團的打擊,最後導致荊州最後三郡的失守。不過在宏觀之下,又有個問題,那就是關羽到底是因為自大,還是像如今網絡上人們所猜測的,是因為手下早就與孫權集團密謀,才讓關羽丟掉的荊州?

▲呂蒙「白衣渡江」

有關這個問題,就牽扯到四個重要人物,「白衣渡江」一戰成名的呂蒙,原本駐守江陵的麋芳、駐守公安的士仁,以及勸降了麋芳、士仁的虞翻。一般陰謀論者的觀點,是引用《三國志·關羽傳》中,對於麋芳、士仁的記載:「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關羽責罰麋芳、士仁

如果只看《三國志·關羽傳》,那麼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麋芳、士仁的投降,似乎是因為這倆人長期遭到關羽的蔑視,最後在關羽的一句「還當治之」威脅下,乾脆投降了孫權。但老實說,這個說法本身也有不少說不過去的地方。首先,士仁暫且不論,麋芳何許人也?這位和他哥哥麋竺乃是徐州世代豪族,在陶謙病死後,正是他哥哥麋竺迎劉備入主徐州,在劉備被呂布擊敗,面臨全盤崩潰時,麋竺不僅將全部家產給予劉備度過難關,還把自己妹妹嫁給了劉備,這之後麋竺、麋芳兩人便一直跟隨劉備集團。

▲麋竺

有這樣的背景,別說麋芳是「供給軍資不悉相救」這樣的不算太大的問題,恐怕就是真的私通東吳,想要殺他也是需要劉備的點頭,況且歷史上關羽可沒一路護嫂「過五關斬六將」,麋芳的妹妹麋夫人,在關羽被曹操擒獲之後就再無記錄,以關羽的性格,單從這一層恐怕就不會真的去重罰麋芳。至於說所謂的麋芳、士仁倒賣軍械物資怕被發現之類,其實也說不通,在《三國志·呂蒙傳》中引用《吳錄》的「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的記錄來看,首先這事本身和首先投降的士仁是沒啥關係的,其次麋芳如果真的倒賣軍械,勾結東吳,孫權不可能後知後覺的「權聞而誘之」。因此筆者更傾向於這只是一個單純的意外,而以此為開端,麋芳可能和孫權勢力有一些私下接觸,但是遠沒有到叛變的程度。

▲歷史上麋夫人在與關羽一起被擒後就下落不明

既然麋芳、士仁兩人投降不是因為畏懼關羽的責罰,那麼兩人又是因為什麼呢?要分析這點,就需要先代入這兩人的視角。根據《三國志·呂蒙傳》引用《吳書》的內容,呂蒙在白衣渡江一路拔掉關羽布置的「江邊屯候」,到達南郡後,他手下謀士虞翻在被士仁拒絕見面後,寫信給士仁,其中就有一句非常重要:「……大軍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舉,此非天命,必有內應。……」

▲虞翻

首先從《吳書》上記載當時士仁對於虞翻勸降時「仁不肯相見」和「仁得書,流涕而降」的反應,以及虞翻信中對於士仁的威脅,基本可以排除士仁是有預謀的投降。不過虞翻的書信之所以能讓士仁「流涕而降」,其實也正是直擊當時士仁心中憂慮。排除掉我們的上帝視角,單純從從士仁在公安城中的視角來看,明明自己的上司沿著湘江布置了大量屯候,但是呂蒙竟能夠神兵天降般殺到公安城下。此時呂蒙到底帶了多少人,湘江沿岸又發生了什麼,對於城內的士仁來說都完完全全是兩眼抹黑。加之呂蒙兵臨公安城,士仁不僅沒有機會收集情報,更是讓自己無法和江陵的麋芳,以及樊城前線的關羽取得聯繫。

▲呂蒙的白衣渡江給荊州的關羽守軍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衝擊

在此基礎上再看虞翻信中的「此非天命,必有內應」,他的誘導性就很明確了,那便是利用信息的不對等,讓士仁懷疑呂蒙已經買通了包括公安城在內的各地守軍,最終讓士仁陷入混亂,悲觀的選擇了放棄抵抗。之後呂蒙到達麋芳駐守的江陵,直接「蒙以仁示之,遂降」,雖然沒有記載麋芳當時的心態,但很有可能他和士仁一樣,本身也處於混亂狀態,當他看到在呂蒙軍中的士仁,也對當時的局勢產生誤判,最後選擇了投降保命。

▲虞翻一書下公安

說到這,可以說關羽雖然可能確實瞧不起東邊的孫十萬,但至少在軍事部署上,基本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畢竟士仁和麋芳通敵的問題並不成立,而且在相信呂蒙確實已經病倒的情況下,關羽也只是「稍撤兵以赴樊」,在自己後方也還是留有足夠的兵力。之後在襄樊之戰中,在徐晃救援樊城之後,關羽發現一時無法獲勝更是乾脆撤軍,可以說他始終沒忘記對孫權方保持警惕。至於說關羽為什麼沒有安排更有能力的將領在後方,而是安排能力不強,缺乏對局勢判斷能力的士仁、麋芳之類,哎,人才的匱乏本身就是劉備集團的一個無法解決硬傷,這點也不能太苛責關羽吧?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內容。主編原廓、作者時之沙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喜歡冷研的小夥伴們,微信又雙叕改版了!為了避免以後找不到冷君,每天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可以按以下步驟將冷兵器研究所置頂。

相關焦點

  • 關羽真的是因為大意才失的荊州嗎?背了一千多年的鍋該卸下來了!
    有句話叫「馬虎失街亭,大意失荊州」。 說的是馬謖失街亭,關羽失荊州這兩件事。這兩件事又被認為是因疏忽大意剛愎自用而造成失敗的典型事跡。 先不提馬謖。每次聽說大意失荊州這句話。我自是憤憤不平。
  • 失荊州只是關羽一個人的大意嗎?
    劉備集團漢中戰勝利後,守荊州的關羽自作主張攻擊曹魏尋機北伐,關羽自水淹七軍後就失荊州隕落了。關二爺性格是很難改變的,缺席了漢中戰,已經不只是因為他的大刀已經饑渴難耐了。因為關羽此時雖然頗負盛名,卻還是需要一場真實的勝利,因為他的名聲主要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時遠揚的,之前跟著劉備徵戰敗多勝少,其中一次失敗導致自己和嫂嫂一起被俘,早先平定荊南等小勝對他來說還是不夠的,他在此之前的帶兵作戰給人感覺都是不穩定,所以他自作主張大膽出兵。結果荊州被孫吳偷襲,關羽為了名聲和職責,反攻不成敗亡。他出兵不節制不見好就收在一,對魏吳大意是其二。
  • 三國之謎:關羽是否大意失荊州?麋芳為何投降
    一談到關羽失荊州,史書都把原因歸結到關羽的大意以及剛而自矜的性格。關羽自有他驕傲剛愎的資本,萬軍叢中斬顏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這樣一個萬人敵的虎將剛而自矜好理解,但是剛而自矜並不代表就無備。關羽在荊州對東吳是做了充分防備的。比如多次修繕加固江陵城;在江邊廣置屯侯;多設烽火臺。水經注就有記載,關羽對自己增築和修繕加固的江陵城非常滿意,認為呂蒙根本攻不下來。
  • 呂蒙偷襲荊州時,如果糜芳傅士仁堅守不降,關羽還會失荊州嗎?
    由此,對於大意失荊州這一歷史典故來說,現在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其實,細究起來,荊州的丟失,不僅是因為關羽的大意,也和糜芳傅士仁兩人的倒戈存在直接的關係。那麼,問題來了,呂蒙偷襲荊州時,如果糜芳傅士仁堅守不降,關羽還會失荊州嗎? 一 首先,在筆者看來,呂蒙偷襲荊州時,要是糜芳傅士仁死守不降,關羽可能還會失去荊州,但至少不會丟掉性命。
  • 關羽丟失荊州,難道只是大意嗎?看看孫權和呂蒙的準備有多好
    孫家對呂蒙有知遇之恩,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或者大多數在死前,做些對家族,對主公有益的事情。呂蒙一直抱有疾病,也是這個原因,矇騙了關羽的細作,讓關羽大意,發兵徵討曹操,完成隆中對的軍事計劃。呂蒙的病情,一時半會死不了,所以抗著病軀,襲取了荊州,最終暴病而死。至於那些黑關羽性格,還有什麼的,其實都是文人為了解讀得更精彩,所以胡亂瞎說,吹噓的。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三國演義》這部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呂蒙設計殺害,享年58歲。對於丟失荊州,這可能是關羽這輩子最大的失誤了。
  • 經典卦例:水澤節之虞翻斷關羽卦
    虞翻追隨並保衛著他,到了東部的侯官(地名),侯官縣長閉門不讓王朗通過,虞翻上前勸告,才開門放他們進來。王朗對虞翻說:"你家裡再有老母親,你可以回家了。"虞翻這才返回家中。虞翻回去以後,孫策再次任命他為功曹,用對待好友的禮儀對待他,親自到虞翻的家裡探訪他。
  • 大意失荊州才讓關羽身亡?三國關羽敗走麥城後喪命並非如此簡單
    ,在臨沮為吳將呂蒙所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令人唏噓不已。關羽為何會兵敗被殺,誰該為關羽之死負責?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麼?劉備決策集團誤判形勢。劉備與孫權結盟,拿下益州,聲勢達到頂峰,進位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鎮守荊州。荊州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向北可威脅許都,向南威脅東吳,更是劉備北出中原的門戶,戰略地位及其重要。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同樣對其垂涎三尺。
  • 關二爺當年大意失去的「荊州」
    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裡。關於荊州,最出名的還是「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由於大意輕敵,失去荊州三郡。當時荊州的地理面積十分廣闊,它的價值可想而知,也正是因為其重要的軍事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才使得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歷史典故為人們所耳熟能詳傳延至今。因為關羽丟的並不僅僅只是一個荊州,而是將近小半個江山。
  • 「大意失荊州」並非關羽一人"大意",整個蜀漢集團都"大意"了
    而留下最得力的諸葛亮和關、張、趙雲鎮守荊州,這麼強的人手留守荊州,曹操孫權對荊州也不敢妄動,劉備在荊州還是實力佔優的。但隨著龐統在攻打雒城的戰鬥中中流矢身亡,劉備抽調諸葛亮入川,荊州的力量就發生改變。不僅兵力薄弱了,戰將配置上也薄弱。由於荊州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荊州守將人選就變得重中之重。
  • 關二爺和宋徽宗
    非常巧合的是,關二爺逝世於公元220年,距今正好1800年。英明神武的關二爺,可能怎麼也算不到,整整30個甲子之後,他在荊州還有一道翻不過去的坎兒。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二爺的地位幾乎可以用「至高無上」這四個字來形容。中國古代有兩個聖人,一文一武,文聖人是萬世師表的孔子,武聖人就是義薄雲天的關羽。能夠和孔子並列的人,你想想是什麼江湖地位。
  • 「大意失荊州」:後世對關羽的美化,難以掩蓋他為人處世上的失誤
    關羽是眾人熟知的著名三國人物,在經歷了一千七百餘年的發展與傳播後,他的形象已經超出了凡人的範疇,成了大眾頂禮膜拜的一個超級大咖。但是,無論關羽在後世中怎樣被傳頌,「大意失荊州」的過失,永遠都是他人生當中的痛點,同時,也是後世中爭論的一個焦點。結合史料記載,對關羽失荊州事件,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 "大意"失荊州不是關羽一人"大意",整個蜀漢集團都"大意"了
    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父子身死!
  • 關羽敗走麥城,呂蒙為何執意要殺他?是私人恩怨還是孫權授權?
    當中關二哥更是忠義兩全,神勇無敵,人稱武聖,可關羽的下場不免令人所遺憾。 當初荊州失守,敗走麥城,就淪為呂蒙的刀下魂。問題是孫權多次嚴令不得殺關羽,可大將呂蒙抓住他後,為什麼不聽主公旨意,痛下殺手呢?是否因呂蒙跟關羽有仇?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失荊州,大意還是大義?
    在湖北諸地封城,舉國對口支援鄂地之際,這則有圖有真相的微博,不知炫大了多少宅裡悶悶的眼睛,大意失荊州之風雲再起,儘管荊州方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回應立刻調查。此後,當事人何某率先在網上公開致歉,事情原委是否與道歉信一致,有待調查最終處理結果。 荊州是三國演義的故事眼,不妨從故事眼裡看故事。
  • 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大意失荊州對大家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三國典故,講的是蜀漢名將關羽遠徵曹魏樊城攻打曹仁,卻大意中了東吳詭計,被東吳偷襲而兵敗,最後敗走麥城被俘殺並丟失荊州的故事。關羽大意失荊州到底是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還是關羽必然失荊州。
  • 大意失荊州,其實是當爹的把兒子給坑了
    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1908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關羽大意失荊州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荊州的天氣應該已經很冷了,不太適合交戰。但戰事已開,沒有分出勝負前就沒有停下的道理。幾個月前,關羽突然發難,主動挑起這場荊州之戰,開頭打得很順手,後面因為孫權的突然介入而逆轉,關羽被迫從襄陽、樊城前線後撤。孫權連派多路人馬對關羽展開合圍,對孫權來說,打敗關羽還不能算勝利,能不能抓住或者殺了關羽才是關鍵。
  • 關羽敗走麥城生擒被殺後,呂蒙和曹操為何都離奇死亡?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三國時的關羽墓千百年來卻從沒被盜過,這是什麼原因呢?眾所周知,公元220年,關羽因為「大意失荊州」,被東吳的大軍打敗,關羽敗走麥城時中埋伏被擒,其頭顱被邀功的部將砍下來,後來孫權害怕蜀國震怒,將關羽的頭顱送給了曹操。曹操也不敢怠慢,下令在洛陽厚葬了關羽頭顱。
  • 關羽的5大仇人,最終下場如何?兩個因病逝世,三個壽終正寢
    戰神關羽在曹操和東吳孫權的合作下被誅殺,而造成關羽之死的大概有五個人,分別是糜芳、潘璋、馬忠、呂蒙和傅士仁。這個五個人的關係是這樣的,糜芳和博士仁是劉備這邊的人,不過他們卻投降了東吳。呂蒙白衣過江,先說服傅士仁投降,投降的傅士仁又說服糜芳投降。而正因為二人的投降,導致關羽後院起火,隨後才有了荊州之敗和關羽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