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青山綠水 承載悠悠鄉愁

2020-12-22 大楚網

遊子,你可記得,土地的芳香?媽媽,你可知道,兒女的心腸?」一曲《鄉愁》觸動了多少遊子的內心,為留住青山綠水,石首市稅務局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以鄉村振興為契機,讓故土載得住悠悠鄉愁。

以購代扶種出了最優家鄉糧

圖為石首市種植的鴨蛙稻

「由於疫情影響,加上今年多雨的氣候,給鴨蛙稻的銷售和儲存帶來不小的難題,感謝稅務部門通過消費扶貧幫助我們銷售了近15000斤大米,還利用荊州各縣市區的辦稅服務廳電子顯示屏幫助我們宣傳產品,為公司減輕了不小的壓力。」石首市金祥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嚴斌感激道。

據了解,嚴斌帶領四生糧食合作社的鄉親們種植的鴨蛙稻,利用秦克湖的優質水源,採用「『鴨-蛙-稻』+綠肥」的種植模式,全程不施任何農藥、化肥,是目前湖北省唯一有機認證的農產品品牌,合作社流轉了1000餘畝土地,帶動了周邊45戶貧困戶通過土地租賃和勞務用工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並成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綠色發展長期跟蹤研究示範基地,吸引了30餘個國家和地區前來學習參觀。

稅銀互動貸出了最香家鄉酒

圖為稅務幹部實地調研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我們種植的有機紫米品質非常好,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品牌價值,公司在兩年前就開發了紫稻有機酒,已經窖藏了120噸原酒,投入了近千萬元,企業資金壓力非常大。」嚴斌向稅務幹部介紹道。

紫稻有機酒目前是國內唯一的一款以紫糯稻為原料釀造的清香型白酒,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需要很大的宣傳推廣成本。石首市稅務局及時向嚴斌宣傳了「納稅信用貸」的最新政策,幫助其貸款200萬元,為企業緩解了資金壓力。「公司還將進一步擴大規模,開展新一輪的2年窖藏計劃,我們對紫稻有機酒的市場前景非常看好。」嚴斌滿懷信心地說道。

稅費優惠守住了最美家鄉景

金祥米業所在地——石首市團山寺鎮,屬於八百裡洞庭湖區,丘陵與湖泊點綴鄉間,景色優美,擁有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國家森林鄉村等多張靚麗名片,還承辦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欠發達地區綠色發展及全球性含義」國際研討會。

圖為稅務幹部向智越研學旅行有限公司宣傳稅費優惠政策

由於看中了團山寺鎮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智越研學旅行有限公司在團山寺牛頭山建設了一座佔地270餘畝的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開展特色文化、國防教育、勞動教育等8大教育課程。「由於疫情防控的要求,今年的培訓活動推遲了近半年,企業面臨較大的人力成本。」實踐基地副校長鄭雅芳表示。「學校今年可以享受社會保險費階段性減免10萬餘元,由於錄用了17名退役軍人,還可以享受15萬餘元的稅費優惠。」稅務幹部向鄭雅芳有針對性地進行稅費優惠政策宣傳。

便民繳費呵護了最親家鄉人

圖為稅務幹部向村民宣傳城鄉居民醫保政策

科技的進步不能拋棄老年群體,尤其是留守農村的老年人。為做好農村老年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徵收工作,不讓快捷繳費方式成為阻礙其享受國家惠民政策的壁壘,石首市稅務部門專門開展針對老年人的繳費「慢下來」活動,深入田間地頭、走近農戶火塘,輔導老年人繳費。

「年紀大了,子女也在外面打工,手機就只會接電話,自己打電話都要摸索半天,今天稅務幹部幫我用手機繳了醫保,告訴我可以在村委會和銀行網點交現金,還叮囑我扶貧對象繳費有優惠,真是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啊!」過脈嶺村73歲的雷婆婆高興地向老鄉們說道。

下一階段,石首市稅務局將繼續通過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優化辦稅繳費服務等系列舉措,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既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又實現金山銀山「價值」。

相關焦點

  • 長樂羅聯馬臺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知青樓依山傍水。本報記者 餘少林攝  村莊不僅風景如畫,而且處處充滿故事。人工開鑿的馬臺隧道、歲月悠長的知青樓、「美麗長樂」大行動提升人居環境……昨日,記者走進馬臺村,聆聽這個「世外桃源」留住鄉愁的故事。  穿梭於幽深綿長的馬臺隧道,仿佛時光都靜了下來。隧道開鑿於上世紀70年代,牆體布滿不規則的稜角,人工的痕跡清晰可見。「原來,出村進村只能走路。」馬臺村村主任陳家耀回憶,在他小的時候,每次去鄉裡上學,都要翻山越嶺走上1個多小時的山路。
  • 五龍村:守住青山綠水 留下美麗鄉愁
    在發展「美麗經濟」的路上,五龍村還在留住美麗鄉愁上做起了文章。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五龍村黨支部書記 張均:現在的遊客已經不滿足於一般的遊山玩水,他們希望在鄉情民風之間找到心靈的慰藉,我們就想方設法把「鄉愁」變成脫貧攻堅的生產力。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鄉音」記錄者:留住聲音中的鄉愁
    大槐樹是炎黃子孫的根,鄉音則是牽動海外遊子鄉愁的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句鄉音,牽動遊子心。出生於山西太原的李翠文,旅居俄羅斯近三十年,在她看來,鄉音是遊子與故鄉之間聯繫的紐帶。「雖在他鄉生活多年,但始終能說一口原汁原味的家鄉話,這使我感到很幸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五龍村:守住青山綠水 留下美麗鄉愁
    在發展「美麗經濟」的路上,五龍村還在留住美麗鄉愁上做起了文章。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鎮五龍村黨支部書記 張均:現在的遊客已經不滿足於一般的遊山玩水,他們希望在鄉情民風之間找到心靈的慰藉,我們就想方設法把「鄉愁」變成脫貧攻堅的生產力。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勤勞樸實是聞名於世的,在土地上更承載了太多感情。人類餐桌上的一切都源於土地、源於耕作。周口作為豫東大地的「糧倉」,更源於農耕文化,農耕文明的標誌性勞動力之一就是耕牛,而「牛」則見證了周口的農耕盛事。
  • 揚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留住「美麗鄉愁」
    留住鄉愁  實現社區共同體的重構   邗江區蔣王街道何橋社區在村莊轉型過程中,針對當地村民的種地習慣,在鄉鄰中心專門打造了開心菜園站,並設立農具共享室;為了留住"鄉愁",保留傳統歷史文化和記憶,還設置了"鄉愁記憶館",向村民展示徵集來的煤油燈、農具、收音機、家譜、軍用水壺等傳統老物件;針對村民一直沿襲的串門、拉家常等喜好,在鄉鄰中心設立了鄉情交流室,為村民提供交流溝通的場所;甚至還將揚劇票友團排練活動點搬到鄉鄰中心……通過一系列特色公共空間的打造,新型農村社區的過去和當下被串聯到一起
  • 村民「共同締造」,古村復興「留住鄉愁」
    難道眼睜睜看著鐫刻著祖宗家訓的紅磚古厝被拆除殆盡,承載著鄉土情結的山水田園在記憶中漸行漸遠?世代紮根於此的村民陷入反思。「如果村子被拆了,我們那些在外打工的親人,過年該回哪兒呢?」在當地從事鐵件加工生意的陳俊雄,是最先覺醒並行動起來的十幾個當地年輕人之一。「無論如何,要保住村子!」
  •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2021-01-03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陂鼐:青山綠水古寨美
    沿著青石小路悠然閒逛,仿佛進入歷史的時光隧道,只見石牆石門石瓦蓋,石碾石磨石院落,乾淨整潔的料石鋪成的步行街串聯著一片片青灰的石頭建築,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讓人感受到古寨歷史的悠久和古典美……寨中還設有極具布依族特色的
  • 傳承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傳承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肅北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開館
  • 百年老石磨承載記憶與鄉愁
    百年老石磨承載記憶與鄉愁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6.25 星期一 【崢嶸歲月】    老石磨是重要工具    「這口老石磨承載了村裡人的煩惱與歡樂,幾乎見證了現在村子裡每一個人的成長。 」在羅家營村史館內楊方信老人說,石磨伴隨他們度過了艱辛又充滿樂趣的童年。在老人的指    引下,記者見到了這口據說已    有百年歷史的老石磨。
  • 羅平板橋鎮:鄉村振興留住一抹鄉愁
    自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以來,板橋鎮就將扶貧與生態恢復和保護有機結合,寄望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留住一抹鄉愁。走進花紅村,綠蔭如蓋,繁花似錦。許多年代久遠的古樹,枝繁葉茂,讓這裡不僅成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成了群眾的一大經濟收入來源。花紅村委會黨總支書記王學周藉助生態牌,帶領群眾將花紅村的酸菜賣到了全國各地。
  • 晉安壽山鄉九峰村:留住鄉愁 締造幸福
    陳春林說:「雖然古厝內的住戶早已搬離,但是大家都放不下這份鄉愁。」去年,鄉賢陳忠華捐資80多萬元,整修了古厝。今年,陳氏族人迅速達成共識,將它無償捐出,進行保護性開發。陳春林說,「村裡計劃把古厝建成『南陽書院』,作為九峰村民俗、文化的展示體驗載體。今年底有望對遊客開放。」遊客行走在南洋溪沿溪棧道上。
  • 留住鄉愁記憶!老屋堂前的全家福
    拆遷的順利推進是鏡湖首位度中心城區建設的基礎,是鏡湖新區「中心崛起」的第一步,鏡湖鄉村即將成為過去,本著依法拆遷、以情拆遷、和諧拆遷的精神,靈芝街道在大力推進拆遷工作的同時計劃推出「鄉愁」系列活動,留住鏡湖鄉村記憶。
  • 【留住鄉愁】海蠣餅蠣仔煎傻傻分不清
    參考資料:《福建美食與小吃》 張建華《福州民間故事》 方炳桂1036動新聞鄉愁商城濃情上線100%正宗農家散養土蜂蜜, 讓夢想甜蜜!詳情點擊下圖1036動新聞攜手全省68家市縣臺,暖心策劃——年度專題《留住鄉愁》從眼睛到味蕾從耳畔到心靈尋找記憶中的家園發現八閩深處的美麗
  • 留住鄉愁 繆新華再創新歌《背故鄉》
    「我看到我身邊有人離鄉工作時是帶著家鄉的泥土的,帶到工作的地方去種花,鄉情鄉愁確實是承載了農耕文化社會一代人的記憶和情懷。」繆新華在《背故鄉》的歌詞中這樣寫道:想把故鄉的一草一木裝進行囊,帶上嫋嫋的炊煙隨我去遠方,想把老家的土灶也背在身上,遠離故土也能嘗到家鄉的五穀香。
  • 石碓聲聲遠 鄉愁悠悠近
    石碓聲聲遠,鄉愁悠悠近。聶氏百年碓窩湯圓面,這個具有中華農耕時代生產生活文明典型特徵的畢節傳統美食,如今仍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中保持著、煥發出古老而又年輕的神光,其傳統製作方法與技能,亦在我聶氏家族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代代傳承。因此,為了保護好、傳承好這一代表畢節本地百年生活文明與傳統的民間飲食文化產品和工藝,特請求文保部門對此進行支持與保護。
  • 南陽市西峽縣米坪鎮:「開心農場」留住田園鄉愁
    敬老院的院長王玉煥說,當時在建設敬老院時聽取鄉親們的意見,在院內集中規劃了一片菜地讓想種地的老人種菜,通過集中規劃菜地維護好院裡環境、留住田園鄉愁。如今的敬老院裡庭院整潔,「開心農場」裡瓜果飄香,老人們喜笑開顏,「四季有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讓老人們邁向田園美、生態美和生活美的幸福生活。
  • 居民捐出老物件 文化館裡留鄉愁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通訊員李瑩 文/圖)日前,鯉城區江南街道亭店社區「鄉村記憶文化館」正式通過泉州市第二批「鄉村記憶文化」項目驗收,鯉城又添一個留住鄉愁的新平臺。走進亭店社區「鄉村記憶文化館」,130餘平方米的展館裡,陳列著200多件生產、生活的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