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聽到這樣的說法:
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成就和財富,
當你的財富與認知不匹配時,
你的財富一定會憑自己的本事虧光。
終身成長就是不斷的提升認知,可認知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先來看一個認知實驗:
實驗人員先給受試者看 5 秒鐘棋局——西洋棋比賽中放入真實棋局,然後撤走棋局,讓受試者將剛才看到的棋局重新擺出來。
棋盤上有 20 - 24 個棋子,實驗結果表明,特級象棋大師和大師幾乎能毫無差錯的重新布出棋局,但是不會下棋的人,連一個棋子都放不對,中等水平的棋手表現則介於大師和不會下棋者之間。
更讓人驚訝的是——如果讓受試者看隨意亂擺的棋盤(棋子數與真實比賽數相同),大師同不會下棋者都擺不對。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說明大師並不像「掃描儀」一樣獨立記憶每個棋子位置,而是通過棋子間有意義的聯繫來識記棋局。
不是大師記憶力強,而是他們先前儲存了大量象棋定式,5秒鐘也足以識記定式。稍後的重新布棋,是調用長期記憶中的定式。
就如我們一看到「白日依山盡」,馬上就能背出:
如果將下棋作為一種認知和問題處理的範例,我們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有意義的結構化知識決定了我們的認知和問題解決能力。
這裡的結構化知識,也可以理解為概念間相互關聯組成的知識網絡。
我們也知道,認知和問題解決還需要信息處理能力。
但每個人硬體水平——信息處理能力相差不會很大(至少不是數量級的差別),就像前面例子中象棋大師和不會下棋的人,5 秒內看到並記住的東西不會有很大差異。
那為什麼第一次測試結果相差很大呢?
雖然是同樣的棋盤,象棋大師看到的棋盤上的棋子是有意義的關聯(定式),而不會下棋的人不理解,20 多個棋子是孤立的(對亂擺無意義的棋子,大師表現跟不會下棋的人一樣)。
大師下棋,就是在模式識別和模式應用。模式識別和應用不是人特有的,動物,人工智慧都靠它學習與解決問題。將這個過程用下圖來表達:
概念間的多元互動,生成模式,對模式的識別就是認知,應用模式去預測,就是能力。大腦中存儲的模式決定了我們認識世界,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既然模式由概念間的多元互動生成,模式就受三個因素影響:
前兩個因素,概念的質量和數量,大家都很重視,但經常忽略概念間的連接,可有沒有連接,以怎樣的方式連接至關重要,甚至要比概念本身的質量和數量更重要。
聰明人不只有很多清晰準確的概念,而且概念之間的連接也是清晰準確和多維的。
怎樣我們看一個通過整合概念關係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
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德國人,20 世紀頗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家和科學家,他在 40 年的學術生涯中出版了 70 多本書,主張用一個理論框架來理解複雜的社會現象。
盧曼的專業是法律,接受公務員培訓後從事行政工作,社會學只是一個業餘愛好,他為這個愛好發明了新的工具——卡片抽屜。
業餘愛好者盧曼會寫一些社會學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份稿件給一位社會學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寫信建議盧曼去做教授。
可教授不是說做就能做的,得有文憑和職稱才有資格。盧曼跟他的卡片系統合作,一年就拿到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五個月後,又憑一篇論文獲得大學授課資格。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是:盧曼去世後還出版了好幾部著作。人死了還能寫書?
這事也不難理解,盧曼用卡片多線程創作,這幾本書的初稿,去世前已基本成形。在他去世後,同事和朋友將卡片整理成冊,自然會以他的名字出版。
所有這些成果由盧曼一人獨立完成——如果要說有人幫忙的話,就是家裡有個保姆,幫他照看孩子。
近年,人們驚訝他的創作效率,開始研究盧曼的創作方式,尋找有什麼神奇的工具或工作方式。
人們很容易就發現輔助他創作的寶箱——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是德語詞彙, Zettel 是卡片,紙條,紙片的意思,kasten 是抽屜,柜子的意思。合起來 Zettelkasten 就是裝卡片的抽屜。示意如圖:
抽屜裡裝的是盧曼的創作元件——他的知識卡片。
每一張卡片都有唯一編號,會永久保存,卡片不只為一個項目或一本書創作,每張卡片重複使用,成為盧曼一生的財富,輔助他研究和創作。
盧曼回答為何有如此高產出時也說:
我並不是什麼都自己想。大部分都發生在我的卡片抽屜裡。我的生產力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我的卡片抽屜。
盧曼去世後,他的抽屜裡存放有 9 萬張卡片。這似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但如果你想到他使用這個創作系統 40 多年,算下來每天也不過 6 張卡片。
卡片創作法,很多讀者可能也聽過,不就是寫卡片嗎,不需要固定格式,不限定主題,應該很容易寫。
我使用這個方法也有一段時間了,一開始我用的是 Index Cards 的紙質卡片,並將它們永久保存。下面圖片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這幾年我有長進,寫的東西還有人看,這些卡片功不可沒。但隨著卡片數量的增加,我發現管理這些紙質卡片很有難度。
今天是一個數字時代,有很多功能強大的數字工具。
我現在還寫紙質卡片,但只作為臨時工具,會在當晚或隔天將紙質卡片的內容錄進數字工具,第二天回顧一遍紙質卡片後就丟棄。
這樣結合人腦+電腦,可充分發揮人腦識別和關聯的優勢,電腦存儲和檢索的強項。
目前這套系統運行效果讓我很滿意,我在知識星球「進步黑客」中也在持續分享具體方法和工具。
你可能會說,我不搞研究,也沒有那麼強的寫作要求,寫卡片對我有什麼用?
很簡單,寫知識卡片能讓你更專注,學的更好,思考更深刻。
One can not think without writing. -- Luhmann
不寫作就無法思考——盧曼
項羽力大無窮,他也舉不起自己,我們不能思考思考本身,真正的思考需要一種媒介,某種形式的外化,而寫作能將你的思考過程外化,它是促進思考的手段。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認為想清楚的事情,但在表達時,發現有許多不清晰,不全面的地方。
而寫卡片,尋找卡片間的關係能促進思考,讓我們更深入,更全面思考一個概念。
《設計心理學》的作者唐納德·諾曼(Don Norman)就說:
沒有幫助的頭腦的力量嚴重被高估。沒有外在的幫助,記憶、思想和推理都受到限制。[…]真正的力量來自於設計能增強認知能力的外部輔助工具。
卡片,就是這樣一個隨手可得,可增強認知能力的外部輔助工具。
通過寫卡片提升認知需要積累。就跟健身一樣,每天做兩個伏地挺身,在一個月內不能讓我們變壯實。
但滴水穿石,有複利效應。諾貝爾獎得主西蒙研究了一些領域的專家,認為要在某個領域做出巨大貢獻,大約需要掌握 5 萬個信息塊,而要積累這些數量的信息塊,大概需要 10 年時間。
以我的經驗,當在一個領域有 1000 張相互關聯的卡片後,就是一個小突破,就有能力寫出1萬字的高質量內容,也能做出一些小項目。
達到 1 萬張,就邁入高手期。假如我們跟盧曼一樣,每天創作 6 張,5 年多就達到 1 萬張卡片。
這跟俞軍說 5 年左右的產品經理可以獨擋一面相一致。
寫卡片這件事看起來簡單,但還有很多坑,比如選什麼工具,標籤怎樣打,怎樣持續寫。這幾年,我也踩了不少坑。
如果你是學生或剛參加工作,創作卡片能讓你學的更快,記得更牢。
如果你工作了 3 到 5 年,需將自己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形成體系,卡片方式能幫上你,通過平時積累知識卡片,不需要一次付出太多精力,也不影響正常工作,一年左右就能形成一個有生命力的知識樹。
認知升級,不是積累知識點,而是讓自己的知識長成一顆樹,認知水平越高的人有越大的樹,更大的樹上有更多的葉子。
做有積累的事,當你的知識達到「臨界點」後,你就能看見新手看不到的東西。
在老水手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這些老水手曾在南太平洋航行過,他們說航海圖中標註成深藍色海洋的區域,有時會突然冒出一座座環形礁石島,還籠罩著一層神秘的氣息——水手們認為這是「魔島」。
後來科學家發現魔島並不是由什麼魔力造成的,它是由珊瑚礁成年經月的累積,最後一刻突破了臨界點,出現在了海面上。
個人成長同樣的道理,只有持續敲打,日日不斷,才能滴水穿石,突破臨界點。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Andy),用小鶴嘴鋤每天挖洞,持續二十年。
安迪用了二十年讓身體逃出了牢籠,而認知提升,思想自由則是一生的修行。因為在前行的路上,總是有更高的圍牆等著我們去敲打,去突破。
祝你的魔島儘快冒出來!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入大輝的「進步黑客」知識星球。
和 230+ 星友一起,通過寫卡片的方法提升認知,高效行動,想到又做到。
你還可以關注大輝的公眾號:
「行為設計學」公眾號的主題非常理想,特別現實。
通過營造環境,設計行為,達到心如止水、要事優先、自我閃耀的狀態,過一種幸福完整的人生。
我為新朋友準備了禮物
關注公眾號「行為設計學」並回複數字「9」,抽取大輝的籤名書《直面不確定性》,期待你是那個幸運的小夥伴。
點擊「在看」,再抽獎100%抽中現金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