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是人與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

2021-02-18 知識星球精選

總聽到這樣的說法:

你的認知決定了你的成就和財富, 

當你的財富與認知不匹配時,

你的財富一定會憑自己的本事虧光。

終身成長就是不斷的提升認知,可認知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先來看一個認知實驗: 

實驗人員先給受試者看 5 秒鐘棋局——西洋棋比賽中放入真實棋局,然後撤走棋局,讓受試者將剛才看到的棋局重新擺出來。


象棋大師的「超能力」

棋盤上有 20 - 24 個棋子,實驗結果表明,特級象棋大師和大師幾乎能毫無差錯的重新布出棋局,但是不會下棋的人,連一個棋子都放不對,中等水平的棋手表現則介於大師和不會下棋者之間。

更讓人驚訝的是——如果讓受試者看隨意亂擺的棋盤(棋子數與真實比賽數相同),大師同不會下棋者都擺不對。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說明大師並不像「掃描儀」一樣獨立記憶每個棋子位置,而是通過棋子間有意義的聯繫來識記棋局。

不是大師記憶力強,而是他們先前儲存了大量象棋定式,5秒鐘也足以識記定式。稍後的重新布棋,是調用長期記憶中的定式。

就如我們一看到「白日依山盡」,馬上就能背出:

如果將下棋作為一種認知和問題處理的範例,我們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有意義的結構化知識決定了我們的認知和問題解決能力。

這裡的結構化知識,也可以理解為概念間相互關聯組成的知識網絡。

我們也知道,認知和問題解決還需要信息處理能力。

但每個人硬體水平——信息處理能力相差不會很大(至少不是數量級的差別),就像前面例子中象棋大師和不會下棋的人,5 秒內看到並記住的東西不會有很大差異。

那為什麼第一次測試結果相差很大呢?

雖然是同樣的棋盤,象棋大師看到的棋盤上的棋子是有意義的關聯(定式),而不會下棋的人不理解,20 多個棋子是孤立的(對亂擺無意義的棋子,大師表現跟不會下棋的人一樣)。

大師下棋,就是在模式識別和模式應用。模式識別和應用不是人特有的,動物,人工智慧都靠它學習與解決問題。將這個過程用下圖來表達:


概念間的多元互動,生成模式,對模式的識別就是認知,應用模式去預測,就是能力。大腦中存儲的模式決定了我們認識世界,與世界相處的方式。


既然模式由概念間的多元互動生成,模式就受三個因素影響:


前兩個因素,概念的質量和數量,大家都很重視,但經常忽略概念間的連接,可有沒有連接,以怎樣的方式連接至關重要,甚至要比概念本身的質量和數量更重要。


聰明人不只有很多清晰準確的概念,而且概念之間的連接也是清晰準確和多維的。


怎樣我們看一個通過整合概念關係取得重大成就的例子。


社會學家盧曼的寶箱

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德國人,20 世紀頗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家和科學家,他在 40 年的學術生涯中出版了 70 多本書,主張用一個理論框架來理解複雜的社會現象。


盧曼的專業是法律,接受公務員培訓後從事行政工作,社會學只是一個業餘愛好,他為這個愛好發明了新的工具——卡片抽屜。


業餘愛好者盧曼會寫一些社會學方面的文章,其中一份稿件給一位社會學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寫信建議盧曼去做教授。


可教授不是說做就能做的,得有文憑和職稱才有資格。盧曼跟他的卡片系統合作,一年就拿到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五個月後,又憑一篇論文獲得大學授課資格。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是:盧曼去世後還出版了好幾部著作。人死了還能寫書?


這事也不難理解,盧曼用卡片多線程創作,這幾本書的初稿,去世前已基本成形。在他去世後,同事和朋友將卡片整理成冊,自然會以他的名字出版。


所有這些成果由盧曼一人獨立完成——如果要說有人幫忙的話,就是家裡有個保姆,幫他照看孩子。


近年,人們驚訝他的創作效率,開始研究盧曼的創作方式,尋找有什麼神奇的工具或工作方式。


人們很容易就發現輔助他創作的寶箱——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是德語詞彙, Zettel 是卡片,紙條,紙片的意思,kasten 是抽屜,柜子的意思。合起來 Zettelkasten 就是裝卡片的抽屜。示意如圖:

抽屜裡裝的是盧曼的創作元件——他的知識卡片。


每一張卡片都有唯一編號,會永久保存,卡片不只為一個項目或一本書創作,每張卡片重複使用,成為盧曼一生的財富,輔助他研究和創作。


盧曼回答為何有如此高產出時也說:

我並不是什麼都自己想。大部分都發生在我的卡片抽屜裡。我的生產力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我的卡片抽屜。


盧曼去世後,他的抽屜裡存放有 9 萬張卡片。這似乎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但如果你想到他使用這個創作系統 40 多年,算下來每天也不過 6 張卡片。


大輝的卡片盒


卡片創作法,很多讀者可能也聽過,不就是寫卡片嗎,不需要固定格式,不限定主題,應該很容易寫。


我使用這個方法也有一段時間了,一開始我用的是 Index Cards 的紙質卡片,並將它們永久保存。下面圖片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這幾年我有長進,寫的東西還有人看,這些卡片功不可沒。但隨著卡片數量的增加,我發現管理這些紙質卡片很有難度。


今天是一個數字時代,有很多功能強大的數字工具。


我現在還寫紙質卡片,但只作為臨時工具,會在當晚或隔天將紙質卡片的內容錄進數字工具,第二天回顧一遍紙質卡片後就丟棄。


這樣結合人腦+電腦,可充分發揮人腦識別和關聯的優勢,電腦存儲和檢索的強項。


目前這套系統運行效果讓我很滿意,我在知識星球「進步黑客」中也在持續分享具體方法和工具。



寫卡片能促進思考


你可能會說,我不搞研究,也沒有那麼強的寫作要求,寫卡片對我有什麼用?


很簡單,寫知識卡片能讓你更專注,學的更好,思考更深刻。

One can not think without writing. -- Luhmann

不寫作就無法思考——盧曼


項羽力大無窮,他也舉不起自己,我們不能思考思考本身,真正的思考需要一種媒介,某種形式的外化,而寫作能將你的思考過程外化,它是促進思考的手段。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認為想清楚的事情,但在表達時,發現有許多不清晰,不全面的地方。


寫卡片,尋找卡片間的關係能促進思考,讓我們更深入,更全面思考一個概念。


《設計心理學》的作者唐納德·諾曼(Don Norman)就說:

沒有幫助的頭腦的力量嚴重被高估。沒有外在的幫助,記憶、思想和推理都受到限制。[…]真正的力量來自於設計能增強認知能力的外部輔助工具。


卡片,就是這樣一個隨手可得,可增強認知能力的外部輔助工具。


累積突破臨界點


通過寫卡片提升認知需要積累。就跟健身一樣,每天做兩個伏地挺身,在一個月內不能讓我們變壯實。


但滴水穿石,有複利效應。諾貝爾獎得主西蒙研究了一些領域的專家,認為要在某個領域做出巨大貢獻,大約需要掌握 5 萬個信息塊,而要積累這些數量的信息塊,大概需要 10 年時間。


以我的經驗,當在一個領域有 1000 張相互關聯的卡片後,就是一個小突破,就有能力寫出1萬字的高質量內容,也能做出一些小項目。


達到 1 萬張,就邁入高手期。假如我們跟盧曼一樣,每天創作 6 張,5 年多就達到 1 萬張卡片。


這跟俞軍說 5 年左右的產品經理可以獨擋一面相一致。


寫卡片這件事看起來簡單,但還有很多坑,比如選什麼工具,標籤怎樣打,怎樣持續寫。這幾年,我也踩了不少坑。


如果你是學生或剛參加工作,創作卡片能讓你學的更快,記得更牢。


如果你工作了 3 到 5 年,需將自己的知識和實踐經驗形成體系,卡片方式能幫上你,通過平時積累知識卡片,不需要一次付出太多精力,也不影響正常工作,一年左右就能形成一個有生命力的知識樹。


進步的魔島效應


認知升級,不是積累知識點,而是讓自己的知識長成一顆樹,認知水平越高的人有越大的樹,更大的樹上有更多的葉子。


做有積累的事,當你的知識達到「臨界點」後,你就能看見新手看不到的東西。


在老水手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這些老水手曾在南太平洋航行過,他們說航海圖中標註成深藍色海洋的區域,有時會突然冒出一座座環形礁石島,還籠罩著一層神秘的氣息——水手們認為這是「魔島」。


後來科學家發現魔島並不是由什麼魔力造成的,它是由珊瑚礁成年經月的累積,最後一刻突破了臨界點,出現在了海面上。


個人成長同樣的道理,只有持續敲打,日日不斷,才能滴水穿石,突破臨界點。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Andy),用小鶴嘴鋤每天挖洞,持續二十年。



安迪用了二十年讓身體逃出了牢籠,而認知提升,思想自由則是一生的修行。因為在前行的路上,總是有更高的圍牆等著我們去敲打,去突破。


祝你的魔島儘快冒出來!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入大輝的「進步黑客」知識星球。

和 230+ 星友一起,通過寫卡片的方法提升認知,高效行動,想到又做到。



你還可以關注大輝的公眾號:


「行為設計學」公眾號的主題非常理想,特別現實。

通過營造環境,設計行為,達到心如止水、要事優先、自我閃耀的狀態,過一種幸福完整的人生。

我為新朋友準備了禮物


關注公眾號「行為設計學」並回複數字「9」,抽取大輝的籤名書《直面不確定性》,期待你是那個幸運的小夥伴。


點擊「在看」,再抽獎100%抽中現金紅包!

相關焦點

  • 原來人和人的最大差別,是在認知上,恍然大悟
    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普通人和高手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那麼認知本質的快慢或者說覺醒的快慢,到底有沒有捷徑?很多人的認知,都是一個點的什麼意思?>請問普通人和高手最大的差別是不是就是高緯度認知和低緯度認知的差別?
  •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
    我們能看到什麼,一個人非常努力,但卻在一個特定水平不斷重複,而另一個人卻在無形中擁有了一種「向上的力量」,他們的差別在哪?其中一個人有眼界,有方法,有全局,說到底就是認知模式不同。因為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式,然後再用這個認知模式,理解這個世界。
  •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什麼?不是年齡,不是性別,而是認知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取決於性別、年齡,也不取決於學歷、權力,而取決於每個人的認知能力。認知,是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認知過程。
  • 學會抓住事物的本質,讓你的認知水平更「高」
    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來源於自己的認知,做什麼事,走什麼路,有什麼舉動,這都是由自身的認知支配主導。雖然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運作方式,但是有人成功,有人失敗,這都是由於認知的高低水平不同所造成的現象。高水平的認知讓成功更加輕鬆不同的人對待不同的事,認知和意識都不相同。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認知思維
    任何一個人群,都可以分為這三種人:大眾、精英、王者。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僅是「認知差別」,更重要的是「思維差距」。什麼叫認知差距?思維差距,是在認知差距基礎增加了行為和習慣元素。如果說在不同認知的人眼裡,世界是完全是不同的。那麼不同思維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則是完全不同的,並且這裡又規律可循:究竟體現在哪裡方面呢?
  •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在於認知的不同
    面對同一件事,我們倆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不同根源在於認知的不同,而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往往就在於認知的不同。#一、認知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這件事,這個問題。
  • 人與人的主要差別?
    為什麼 同樣是人,人生的結果,人生的命運不一樣的呢?到底我們人與人的主要差別在哪裡呢?根據我的觀察和分析:人與人最大的差別,表層現象是我們的選擇,不同本質核心是我們思維的不同。這就是我們人與人最大的差別之所在。我時常在想,有的人真的比你聰明100倍嗎?有的人真的比你優秀嗎?為什麼有些人富裕,有些人貧窮?
  • 到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這話對嗎?
    寶媽提問:到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這話對嗎?魚媽回覆:你好,我是魚媽。到老了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這話對嗎?有一定道理。很多老人,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家庭、孩子,特別是很多媽媽,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天天張羅著孩子老公,到老了,孩子開心就自己開心,孩子孝順就更覺得幸福,到老了,很多年輕時追求的漂亮/帥氣,打扮,事業、金錢等都已看淡,唯一牽掛的就是孩子。老了反而更像小孩,孩子關注的多,就更開心。
  • 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深度好文)
    心靜才能聽到萬物的聲音,心清才能看到萬物的本質。沉澱自己的心,靜觀事態變遷。與人相處,需要講究方式方法。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讓,勿究。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生活正是道場,歷境修心。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心與心「不要徵服對方」這是夫妻最重要的問題!徵服,是夫妻之間經常發生的事情,談論誰是對的,追究誰是錯的!討論誰傷害了誰,誰過分了!這些,都是大忌。
  • 團隊精神是人與人之間連接的本質
    團隊精神是人與人之間連接的本質,是知了殼及中海啟航集團所有人員聯繫的紐帶。知了殼通過團隊合作,激發團隊成員的學習動力;明確團隊的目標、團隊的角色、團隊的關係、團隊的運作;明白一滴水只有投身於大海才不會泯滅,一粒沙只有躋身於沙漠才不會被吹散,一隻雁只有排列於雁隊才能飛得更高更遠,一個員工只有融入團隊才能發揮個人作用。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一箭易斷,十箭難折。
  • 人與人的差別,總是來自思維和認知
    在形成價值觀的過程中,你會尋找其他具有類似思維的人。這意味著你們之間存在大量共同點,不會無休止地爭吵。當其他人說出你的想法時,你會有一種得到證明的感覺;這會讓你覺得自己無比正確,進而強化你的觀點,讓你感覺自己屬於這個群體。在這種環境中,換一種思維方式的難度越來越大。
  •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麼大?楊絳的一段話,讓人感到很現實
    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人和人之間是存在差別的,窮富、高矮、胖瘦等等,有時候人和人之間的差別是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的。差別有多大,真的無法去衡量,只能就事論事,看怎麼去比較。認識經不起比的,如果拿一個很差勁的人跟很優秀的人比,那差距就非常大,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回答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別這麼大?不如讀讀楊絳的一段語錄,讓你感受一下現實。我常奇怪,為什麼有人得了我父親的幫助,感激得向我母親叩頭,終身不忘。
  • 如何縮小與人的差距,關鍵在於認知維度!
    已經成功過一次的人,即便失去了所有的資本,成功的機率也比沒成功的人高。這種差別,就是由認知差決定的。無論是地主,成功的商人,他們都具備對賺錢這件事的認知,清楚做成一件事的基本思路。獵豹移動公司的CEO做過這樣一個論斷:認知,幾乎就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差別。
  • 認知的貧窮(深度好文)
    對,你沒看錯,就是那些趨炎附勢、無知而認知力低下的人。凡事都要看到事物背後的本質。只要我們稍微思考下,就會發現,無論是親人,朋友,富人,窮人,並不是他們中的所有人都會這樣。你會發現,他們其中有一些人,總是喜歡對上諂媚權勢和富人,對下欺負弱者和窮人。
  • 認知世界:從狩獵到農業
    這一特徵的出現,預示著人猿揖別,地球的面貌、生物的演化歷史都將打開新的一頁。石器時代的人類,以捕獵動物為生,居無定所,一日三餐沒有保障,自身也時刻面臨著其他獵食者的威脅。他們使用打制石器,通過團隊協作捕獵動物。但是打制石器需要特別的石料(常見的是黑曜石)才能製作出鋒利的捕獵工具並且刃口磨損後就被廢棄,不能循環利用。
  • 這梗代指差別太大,或者本質不同
    這梗代指差別太大,或者本質不同時間:2019-12-18 16:39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有壁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差別太大,或者本質不同 是指差別太大,或者本質不同的意思。具體還是看語境。 飯圈用這個詞,是指兩個人之間有著不可跨越的鴻溝。
  • 鬼谷子給小人物的一句忠告:人與人最大的距離,是認知差距!
    你說人跟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呢?或許是認知問題。只不過這個認知分為自我認知和認識世界,既然是認知就會有邊界,有深度的,所以王陽明一直在提倡「知行合一」。王陽明前半生的「知」指的就是知識,後半生的「知」才是良知。一個是對世界的認知,一個是對自我的認知。
  • 人的本質,就是有利他意識!
    人類是從動物世界中進化其實是變異而來的,遠古時代的人與動物完全相同,那時的人只有動物性毫無人性,只追逐目標不追求目的,只懂利己根本不懂利他!人的本質,就是有利他意識!在動物世界中,人類是與眾不同的另類、怪物,從總體上看似乎差別不大,從本質上看差別很大!人有六種動物只有四種意識,人會思想而動物只會想不會思!在老天爺看來,人類是最幼稚的、最不成熟的、最不幸的動物!在老天爺眼裡,絕大多數人都是像動物一樣的人而不是像人一樣的動物,都是人模動物樣的人!
  • 人,既千差萬別,又差別不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東遊記商道,ID:dongyoujishangdao】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是可以被認知的和一位在金融行業從業多年的老大哥交流,收穫頗多。我們遇到的人多了,就可以看見這些方面的差別。所有人都會有情緒、欲望、夢想和遺憾,只是多少的問題。人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可以統計,可以分類的。都說人心叵測,這是說人心的變化比較多比較頻繁。但是這些變化背後的算法,其實是可以被認知,被分辨,被判斷的。如果你還不能準確認知這些差別與共性,可能是你接觸的人還不夠多。人心最底層的算法只有兩個:恐懼和貪婪。
  • 到老了才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於孩子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一個家庭對另一個家庭的綜合競爭!但是主要還是孩子之間的競爭!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房子,不是車子,不是票子,不是那即將成為過去的位子,而是培養出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孩子!隨著年歲的增長,這種觀念就會越來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