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入為出」到「量出為入」:清代財政思想的轉變

2021-01-19 光明數字報

    以「量入為出」為財政原則,財政手段必然以節流為主;以「量出為入」為財政原則,財政手段則會以開源為主。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量入為出」的財政原則一直為歷代王朝所遵從,居於主導地位;與之相對應的「量出為入」,則被視為苛政。

 

    清軍入關,統一全國後,仍然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在這一財政思想指導之下,清前期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常例,尤其是田賦、漕糧、鹽課和關稅。由於每年常例收入的來源和數額都基本固定,政府可以根據常例收入的規模來安排常例支出,其總額通常小於定製的常例收入總額,由此保證了清前期的長期財政盈餘。連年的巨額盈餘,使得戶部的存銀越來越多,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戶部的存銀更是多達8182萬餘兩。如果遇到突發事件,如大規模戰爭、嚴重自然災害,政府除動用歷年的財政盈餘外,還可以通過捐納、報效等非常例收入,來應付非常例支出。蕭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說,雍正年間「雖屢次用兵,而經費不虞匱乏,並得積蓄二千四百餘萬之巨款」。清前期之所以能夠出現中國歷史上蔚為大觀的「康乾盛世」,當與「量入為出」的財政思想有著密切關係。

 

    嘉慶、道光時期,清廷仍然固守「量入為出」的原則,並以「輕徭薄賦」為仁政美德。其實,當時清廷對全國財政的控制能力已降至極低的水平,即便有巨額的支出,如軍需、河工及賑濟等,也仍然憑臨時的調補來支持,而無長期的綜合考慮。張集馨在《道鹹宦海見聞錄》一書中記載,道光帝甚至宣稱:「譬如人家一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東邊倒塌,即是西邊剝落,住房人隨時粘補修理,自然一律整齊,若任聽破壞,必至要動大工。」應該說,嘉道時期政府在財政上的最大問題是,當歲出突然增大時,其歲入不足以應付這種開支,所以不得不採用臨時性的籌措財政經費的方法(捐輸和報效),新的改變已經迫在眉睫。

 

    鹹豐、同治時期,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發生,清朝的財政支出急劇增加,而常例收入的數量卻非常有限,甚至每況愈下,導致「量入為出」在實際操作層面已無可能,只能開始向「量出為入」轉變。由於收支形勢的突然逆轉,戶部最初只能遵行舊有思路,堅持節流省費,以求平衡。鹹豐元年(1851年),戶部奏稱:「自古理財之道,不外開源節流二端。開源之道必須有利無弊,或弊少利多者方可舉行。臣等旦夕思維,未有良法可裨經費。惟節流之道臣等隨事講求,有以節制。」這一時期雖然還能經常在詔書中看到對「量入為出」思想的強調,但由於財政開支不敷,導致清廷多採用指撥等變通方式,將非常例收入如釐金、捐納納入收入範疇,「變通辦理」。同治十二年(1873年),內務府即奏稱,內務府之廣儲司銀庫「一年進款用款,通盤核計,詳細比較,例內尚無靡費,實因例外各款遞有加增,量入為出實不敷用」。於此,舊有的常例與非常例收支明確劃分的辦法被拋棄,「量入為出」徒具空殼。

 

    正因為有此財政指導思想的轉變,鹹豐同治時期的加徵田賦、鹽課等舊賦,開徵釐金、洋稅等新稅種,鑄造大錢、發行寶鈔,舉借外債,推行捐輸,才能得到清廷理直氣壯地大規模推行。釐金和洋關稅開始大量徵收,並在事實上超越田賦,成為這一時期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清廷的財政收支規模,也由鹹豐初年4000萬兩增加到同治末年的7000餘萬兩。可以說,由「量入為出」轉為「量出為入」,成為這一時期財政指導思想最重要的轉變。

 

    清末,財政結構的變動幅度進一步加大。除了釐金和海關稅收數量的持續增加之外,近代企業稅也成為晚清開徵的另一個新型稅種,主要指鐵路、輪船、郵政、電報等企業創造的收入,時稱為「官業收入」。晚清時期,為最大限度地獲取和擴大稅源,各種苛捐雜稅名目迅速增加。「菸酒加稅,鹽斤加價,整頓契稅牙帖」「凡肩背負,日用尋常飲用之物,莫不有捐」。在此基礎上,晚清的財政收入規模變得更為龐大。據劉錦藻《清朝文獻通考》等史料的記載,光緒前期的年財政收入為8000餘萬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1.05億兩,光緒三十四年為2.34億兩,宣統元年為2.63億兩,宣統三年的收入為2.97億兩,上升趨勢明顯。

 

    當然,清末的財政支出也加速膨脹,軍費、賠款、外債、官辦企業,以及皇室經費等都節節攀升,此時的財政支出已經由道光時期的4000萬兩,膨脹至同治末年的8000萬兩,1899年的1.01億兩,1908年的2.37億兩,1911年的3.38億兩。同樣是由於財政的窘迫,「量入為出」難以為繼,清廷只得放棄舊有的財政高度集中管理體制,改變京餉、協餉和奏銷制度,將部分籌餉權下放各省督撫,地方財政體系得到發展。筆者將其概括為從「國家財政」向「財政國家」的財政體制轉型。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有識之士開始呼籲改變舊有的財政指導思想,採取「量出為入」的辦法。例如王韜在考察英國財政制度時說,英國「所徵田賦之外,商稅為重。其所抽雖若繁瑣,而每歲量出以為入,一切善堂經費以及橋梁道路,悉皆撥自官庫,藉以養民而便民,故取諸民而民不怨,奉諸君而君無私焉」。受此影響,1898年,戶部在奏摺中提出:「近時泰西各國每年由該國度支大臣預將來年歲用款開示議政院,以為賦稅準則。」1910年,浙江巡撫增韞更是明確主張「量出為入」:「夫國家財政與個人經濟不同,值此憲政進行,若不統籌全局,本財政原則量出以制入,必至財源涸竭,百舉俱廢,匪惟貽笑各國,且無以並立於二十世紀,可斷言也。」

 

    可以說,到了清末時期,許多官員已經開始明確接受了「量出為入」的財政指導原則。徐世昌認為:「古之制國用者,量入以為出;今之制國用者,量出以為入。蓋以財限事則庶政坐困,因事理財則百廢興舉。」權臣奕劻也表示,各國預算之法不同,「一則量入為出,於節流之意為多,而政策常偏於保守;一則量出為入,於開源之道為重,而政策常主於進行。所謂積極與消極,既有不同辦法,遂以各別。大抵國家文明程度愈進,則其經費愈繁。歷觀往史,中外皆然。」

 

    從「量入為出」到「量出為入」財政思想的轉變,有其歷史合理性。它有利於保障國家財政的正常運行,幫助晚清財政渡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也促進了中國財政體制的轉型,即由農業型財政向工商業型財政轉型,同時學習西方的財政預算做法,增強了財政管理的有效性和規範性。這一財政觀念的轉型,也為國人進行了一次財政知識普及,對後世的財政思想具有重要影響。

 

    當然,財政指導思想再高明,也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自甲午、庚子兩次賠款,民力已岌岌不支。壬寅改練新軍,分攤各省,歲盈千萬,竭澤而漁,勢成孤注」。在朝廷的恣意妄為之下,「量出為入」導致內外交困,國家財政最終全面崩潰,清王朝也隨之滅亡。其中的教訓,也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倪玉平 單位:清華大學歷史系)

 

相關焦點

  • 手記190808—量出為入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比較穩妥的方式應該是不頂競價,等開出來之後視走勢而定,低吸為宜。那麼,他有可能會低到哪裡去呢?這個時候,就要首先要做一番數據調查,同樣的,以歷史為鑑,為未來勾勒出可能的框架。那時候鼬還在某家國企蹉跎度日,工資不過七千,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在朋友的鼓動之下,懷揣著省吃儉用的小十萬塊錢投身於股市,到09年創業板開板的第一天,也尚不滿一年。
  • 楊炎:唐代財政改革家,兩稅法的創造和推行者 歷史上的優才人物No.155
    他提出與西周以後的「量入為出」原則相對立的「量出為入」的財政概念,主張「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並主張「人無丁(丁男)、中(中男),以貧富為差」,作為兩稅法的課稅基礎,拋棄了唐代原來以人丁為徵課標準的租庸調製
  •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清代武官入職的主要方式有世職、武科、蔭生以及捐納等。第一種:世職世職,意為世代承襲的職位。根據清制,清代除宗室、外藩兩套爵位制度外,還有另外一套涉及範圍更大更廣,滿族、漢族、蒙古族都包括在內的爵位制度,統稱為異姓封爵或世職。
  • 太平人壽引領「量入為出」新型養老 「月交」「月領」為最大亮點
    近期,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了《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下稱「報告」)為描繪這一圖景提供了數據與預判。報告預測,2020年至2035年,中國總人口即將達到峰值並進入長期負增長階段,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對於當下消費者而言,如何在有限預算中配置合適的養老產品已成為考驗智力的重要課題。
  • 太平天國之亂持續數年,為何清朝財政沒被戰爭壓垮,反而越打越富
    清朝祖制:「國家出入有經,用度有制」,說的是清朝歲入由田賦、鹽課、關稅和雜賦四項,歲出由皇室花銷、百官俸祿、養兵軍餉和工程款四項構成。歲入歲出中又以田賦和軍餉為大。天下田有總數,賦有定額,量入為出,財用不竭。理論上說清朝施行的財政制度對一個小農經濟為主的國家來說是完美的。但是這種剛性的財政制度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就會顯得彈性不足。
  • 和平時期看財政,戰亂時期看軍事,維穩必須靠思想控制
    《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回過頭去看作者撰寫本書的出發點:研究中國歷史上最深層的脈動,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即和平時期看財政,戰亂時期看軍事,維穩必須靠思想控制。在和平時代,對歷史演化影響最大的是財政和經濟。接替王莽的東漢政權仍然繼承了西漢的社會經濟結構,它的官僚制度、財政制度都是西漢制度的繼承和嬗變,同樣也全盤接受了西漢的社會弊病。由於西漢後期官商結構的發展,有活力的民間經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結塊現象,到了東漢則演化成為板結的社會分層,這種分層一直持續到魏晉南朝,嚴重到影響政權的存續,最終被更加有活力的北朝所取代。
  • 量入為出!被支配的「超前消費」背後……
    同樣在美團外賣平臺,優先推薦付款方式為美團月付,下面也有「筆筆抽外賣會員」的活動。記者觀察發現,以各類減免送會員等優惠方式吸引消費者選擇信貸支付是大部分支付消費平臺的常用手段。 今年剛畢業的陳新宇,已經開通花唄三年了,現在的花唄額度大概在3000元左右。「我之前在大連讀書,那時候用花唄點外賣就會便宜一點。」
  • 中國疆域到清代才開始定型
    傳統「華夷之辨」、「尊夏賤夷」的民族觀被「華夷一家」、「天下一統」的思想所取代,邊疆民族地區實現了從羈縻統治區域向直接統治區域的過渡,邊緣化特質逐漸被「一體化」趨勢所取代。一方面,在地方上恢復和完善了明代建立的府學、州學、縣學等官學教育體系,並以程朱理學為教學內容,以科舉考試為激勵手段,教化鄉民,延攬人才;另一方面,鼓勵書院、社學、義學、私塾等私學性質的教育體系。在雍正年間,明令大鄉巨堡設置社學,「擇其文行優者充社師,免其差役,量給廩餼」,(24)在省會設立書院,「各賜帑金一千兩,將來士子群聚讀書,須預為籌劃,資其膏火,以垂永久」。
  • 不止「維正之供」:清代田賦制度與國家治理危機
    《維正之供:清代田賦與國家財政(1730-1911)》周健著,譚徐鋒工作室|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但如周健在書中所指出的那樣:「在清代官方文獻中,田賦常被定義為『維正之供』。這一稱謂已經遠離其本意,更接近『正供』之意。」
  • 華盛頓方面為財政刺激爭論不休 美聯儲作壁上觀
    來源:新浪財經儘管華盛頓方面在更多財政刺激措施方面取得了不確定的進展,但美聯儲官員仍不願發射出下一枚政策子彈,他們說財政刺激對支持經濟復甦至關重要。美國總統唐納德· 川普10月6日退出討論後,下一輪財政支出的前景仍未塵埃落定,此前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曾敦促議員們多做而不是少做一些事情,以幫助經濟從Covid-19中復甦。隨後白宮提議一項新的1.8萬億美元刺激計劃,川普本人說他想走得更遠,與民主黨的會談預計在本周繼續。
  • 清代名醫王清任調氣活血思想解讀
    王清任,字勳臣,河北玉田人,是清代著名醫家,著有《醫林改錯》。他躬身實踐,師古而不泥古,非常重視人體解剖,提出「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和「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他對臨床的貢獻,莫過於調氣活血的組方思想和所創諸逐瘀湯。其論「有裨於前人之未備」,能「嘉惠後學,翼羽醫教」。
  • 東海石湖財政:多舉措強「六保」促「六穩」
    今年以來,東海石湖財政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促「六穩」強 「六保」工作要求。充分發揮財政工作職能,多舉措提升財政強「六保」促「六穩」能力。一是深化思想認識。始終把「三保」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多次召開會議。
  • 青海省2017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8年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
    一、關於2017年全省預算執行情況  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指導下,全省各級財政部門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堅決貫徹執行預算法,認真落實「四個扎紮實實」重大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自覺踐行「四個轉變」新思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攻堅克難抓收入,加力增效穩增長
  • 探秘武強樂器產業從量到質的轉變
    探秘武強樂器產業從量到質的轉變——鄉間流淌出的「世界音符」圖①、②:工作人員在對樂器進行終端整理。 蘇小立 攝「南有周莊,北有周窩。」走進武強縣周窩音樂小鎮,目光所及處,各種音樂元素融於當地建築的一磚一瓦中,錯落有致,渾然一體。在這裡,幾乎人人都可演奏一兩首音樂。
  • 他是清代提倡「崇實」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繹志》一書影響深遠
    清代儒學主流是經學和在解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樸學。在我們今天慣常所說的哲學方面成果不多。除了清初的顧黃王三大家以外,另有顏元李塨所創的顏李學派等比較著名。但在清初,湖北的學者胡承諾提出的經世致用的思想在當時和後世還是影響很大的。唐鑑和國學大師錢穆都對此人評價很高。
  • 歷史知識|清代的鄉官論與制度選擇
    此後鄉官問題逐漸進入清朝官方視野,雍正君臣言論、地方志編纂及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中皆有關於是否重設鄉官的議論,戊戌變法時還曾波及幾乎所有在京官員,而清末新政之時,討論方式又為之一變。不同時段對鄉官問題的爭論重心不斷轉變,其背後涉及對清朝鄉村行政體制架構的歧見,尤其進入晚清,傳統鄉官的思想資源得以重新激活,但已深受西方政治理論特別是地方自治思想的影響。
  • 把握轉變思想觀念的「總開關」
    剛剛閉幕的集團公司市場營銷工作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一步明方向、增意識、轉方式、強能力,動員百萬石油員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以市場營銷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引領帶動集團公司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踏上新徵程
  • 張連起接受央廣經濟之聲財經態度訪談:積極財政政策發力正當時
    需要宏觀政策特別是積極財政政策精準、協同發力。 著力構建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在當前形勢下,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比貨幣政策的作用更加凸顯,因為貨幣政策是總量性的,而財政政策是結構性的。一是適當增加赤字率(2019年是2.8%,2020年很可能3.2%)。
  • 1850年前後清政府的財政困局與應對
    廿三年起,每歲以彌補之百餘萬充入,故尚堪敷衍。其實歲出九百餘萬,入只八百餘萬。」(24)  若考慮到乾隆末年高達七八千萬兩的巨額庫儲,以及此前收遠大於支、財政盈餘充沛的情形,筆者以為,戰爭損失、銀庫虧空應該並非造成道光末年財政困境的核心原因甚至並非重要因素,原因還須在其內部尋找。
  • 疫情衝擊財政困難難以為繼 全英賽面臨停辦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世界各行各業,2020年全英賽雖然在質疑聲中舉辦,成為羽球世界巡迴賽停擺前的最後一項賽事,但是明年賽會因為面對財政困境,可能二戰之後首次停辦。  這意味著原訂明年1月的馬來西亞、印尼及泰國大師賽都面臨衝擊;但是衝擊絕不僅於此,預訂明年3月17日至21日在伯明罕舉行總獎金110萬美元的全英賽,正面對財政困難,1946年後首次停辦的危機浮出水面。  英格蘭羽協首席執行員艾德裡安·克裡斯蒂表示,政府不允許體育賽事觀眾入場禁令延長,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