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穩投資成為穩增長發力的重要支撐點。日前,中央已提前下達18480億元地方新增債務限額額度,據財政部國庫司網站4月1日披露,截至3月底,2020年發行地方債券共16105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5424億元,完成中央提前下達額度的83.5%,包括10829億元專項債券,完成中央提前下達額度的83.9%。 一、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講話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更加積極有為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要適度加大支出強度。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專項債券規模等措施,是面對新冠疫情衝擊和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所做出的重大決策,為經濟恢復注入強大動力。同時,還要更加注重優化支出結構,以收定支、量入為出,把該壓的壓下來、該減的減下去,加大民生等重點領域的保障力度。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進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積極向好的階段。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供應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疫情衝擊帶來經濟增速放緩、近年來持續實施減稅降費等措施造成財政減收,同時疫情防控支出、民生保障等剛性支出較大,收支矛盾較為突出。需要宏觀政策特別是積極財政政策精準、協同發力。 著力構建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在當前形勢下,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比貨幣政策的作用更加凸顯,因為貨幣政策是總量性的,而財政政策是結構性的。一是適當增加赤字率(2019年是2.8%,2020年很可能3.2%)。當政府支出超過收入時,就會出現財政赤字,赤字規模佔GDP的比重,則為赤字率。為應對收支矛盾,有必要適當提高赤字率,我國也具備提高赤字率的空間。二是發行特別國債。特別國債與地方專項債券的定位具有互補性,這次兩個政策工具同時使用,能夠發揮出更好效果。特別國債的決策機制和用途更加靈活,能起到補充和定向支持作用,對於緩解經濟壓力、穩定經濟預期至關重要。第三就是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對於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特別是以穩投資為發力點穩增長、穩經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推動經濟儘快復甦,積極財政政策發力正當時。 二、我國的地方政府債券包括一般債券和專項債券,其中專項債券是地方政府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發行的、約定一定期限內以公益性項目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或專項收入還本付息的政府債券。值得注意的是,專項債由於其償債來源特點,不列入一般公共預算,也不列入赤字。 總的來看,今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加快,期限更加合理,長期債券佔比超八成,與往年相比債券期限與其項目建設和運營期限更加匹配,債券發行利率保持較低水平。當前一個重要的施策方向是積極發揮專項債券融資成本低、作用機制直接、政策見效快等優勢,儘快擴大有效投資。 要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優化投向結構,擴大使用範圍,在項目上儲備一批、發行一批、建設一批、接續一批、上馬一批。2020年新增專項債發行節奏明顯加快,年初發行的專項債資金大部分集中在重點基建領域,用於市政和園區建設領域的專項債規模佔比居於首位,新增專項債資金用途包括社會事業、城鄉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保、農林水利、鄉村振興、醫院及學校建設、收費公路等領域。概言之,現有發行的專項債券用於鐵路、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保、農林水利、市政和產業園區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可有效帶動擴大投資,形成對經濟的有力拉動。專項債的發行要突出重點、精準聚焦,重點用於「補短板」,要向重點項目多、風險水平低、有效投資拉動作用大、發展內生動力強、帶動社會資金效果好的地區傾斜,有效多安排,無效要問責。 三、從穩增長和補短板角度看,除了現有「老基建」外,可考慮加大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國家應急物資保障等領域的投向,加快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應該成為地方政府債券資金投向的選擇方向之一。 要特別關注受疫情影響可能出現的返貧,財政政策應留出充分的應對空間。發債可以提高政府可支配財力。對於「新基建」,政府支出也不是「一抓就靈」,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讓民間資本更多地參與其中;政府支出要「四兩撥千斤」,而不是完全替代市場主體。「新基建」與新技術關係密切。政府支出應當多考慮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 在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的同時,也要注重防範財政風險。一方面增加專項債措施,一方面繼續深化財政改革,特別是要更加注重優化支出結構,以收定支、量入為出,政府要過緊日子,堅決取消不必要的項目支出,把該壓的支出壓到底、該減稅的減下來,一句話,不能苦了市場主體,不能苦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