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儒學主流是經學和在解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樸學。在我們今天慣常所說的哲學方面成果不多。除了清初的顧黃王三大家以外,另有顏元李塨所創的顏李學派等比較著名。但在清初,湖北的學者胡承諾提出的經世致用的思想在當時和後世還是影響很大的。唐鑑和國學大師錢穆都對此人評價很高。
胡承諾,字君信,天門人。他是舉人出身,但隱居不仕。後來被授予縣職。朝廷下旨請他入都做官,他寫詩嚴詞拒絕。在老家用石頭建造了一座莊園,自號石莊老人。長年讀書,閉門不出,韜光養晦。
胡承諾在學術上貢獻主要是寫成《繹志》一書。該書主要的闡發自己在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見解。「 凡聖賢、帝王、名臣、賢士與凡民之志業,莫不兼綜條貫,原本道德,切近人情,酌古而宜今,為有體有用之學。」《繹志》共二十多萬字,遍採諸經,貫通宋儒的哲學思想。胡承諾自己認為此書應該勝於徐幹的《中論》和顏之推的家訓。
《繹志》成書之時,既是明清鼎革的歷史大變革時期,也是學風由空虛轉向務實的關鍵時期。因此,該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胡承諾以「務實」、「務平」、「從道」為著書旨趣。其內容廣博,義理宏深,是有體有用的實學著作。 胡氏求理蹈實,論理必廣引歷史成事,論事必依據儒家原典,將義理與具體的事物相結合,從而保證所論之理皆可以付諸於實踐之中。他的窮理方法,在繼承程朱理學「讀書窮理」、「即物窮理」、「即事窮理」等方法的基礎上更加崇實。「讀書窮理」是指所讀之書應以六經為佳,罷黜異端邪說,只稱引諸子百家立論精粹的言論。「即事窮理」即所據之事應是「古人之事」、「經史成事」。「即物窮理」應以日常生活所能見到的事物為對象。另外,他還強調「實理」應是驗之四方而皆準,並且能夠為現實所做之事提供裨益的義理。
胡承諾還把讀書人日常的「崇實」思想進一步擴展到治國上的「務實」。胡氏以聖王治世為典範來針砭時弊,探究國家治亂興衰的原因;以經史成事為依據,辨析聖王、名臣、名將之所以得,暴君、奸佞之所以失,引導後世之人棄惡向善;他詳述歷代制度的源與流、得與失,期盼為後世國家治理提供歷史借鑑;剖析朝廷疲弊百姓、枯竭民力、暴虐百姓的制度、人事根源,認為治國應當「愛民」、「順民」、「養民以大順」。總之,《繹志》思想內容務實,是明清之際實學思想的代表性著作。
另外,他還著有《讀書說》六卷,文章風格近似淮南子、抱樸子。
胡承諾還有本《菊佳軒詩集》, 其中有首《田家》詩:「 田雀非一種,小大相追隨。決起十步中,竊食播谷時。牆頭連阡陌,瓜熟豆離離。竭力營宿飽,歲晏常苦飢。東鄰多嘉樹,西鄰多枯枝。柔條鮮且綠,顧我終不移。」寫得悲天憫人。
胡承諾於七十五歲時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