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的小A在一家國際公關公司工作兩年後辭職了,因為實在太累了。
「為什麼不拒絕超負荷的工作呢?」我問。
「我們團隊的工作量就那麼大,沒辦法啊」她回答,「即使說了組長也不會同意的。」
「那有可能轉組嗎?」我繼續給她出主意。
「這不可能」她再次搖搖頭,「申請轉組會造成內部矛盾,組長們都會對我有看法。」
「你都沒有試過就肯定不可能?並且,你認為辭職比申請減少工作量或者轉組更加容易,是嗎?」我不同意她的處理方式,但能體會她作為一個職場新人的壓力。
小A垂下頭沉默不語。遇到困境,放棄有時候確實比面對容易。
每個人在說「不」之前,都會對說「不」以後可能造成的結果進行預判:對方可能會生自己的氣,影響與自己的關係?這是否意味著沒能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是否意味著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夠?
因此,問題關鍵在於內心的預測結果是不是準確的、客觀的。通常情況下,人們對自己不喜歡的後果預判往往是放大的,嚇得自己不敢說「不」。上面故事中的小A就是對說「不」的後果預判出現了偏差,將負面影響放大,因而不敢說「不」。
那麼,在必須說「不」、敢於說「不」的時候,如何有技巧地說「不」,儘量減少摩擦呢?以下幾個小技巧供大家參考:
1. 先說「是」再說「不」
如果客戶或者上司剛剛把要求說出來,你就立刻說「不」,會令對方覺得你根本沒有經過認真思考、沒有想辦法,只是想推卸責任。即使這件事情你已經經過一千次實踐證明不可行,他們也不會相信,只會斷定你在找藉口。
這時的技巧是先說「是」,再說「不」。如果上司說「這個報告你下班前能給我嗎?」你可不能立馬兒說「哎呀,來不及啊」,要說「好的!」然後停頓幾秒鐘再說「如果下午趕這個報告,您讓我做的另一個報告就要推遲到明天再做了,可以嗎?」如果上司覺得兩個報告都重要、都不能拖,他自己就會去想辦法了。
這個先說「是」再說「不」的技巧不是教你陽奉陰違,而是先照顧到對方的情緒,再來處理問題。
2. 讓對方自己說「不」
有時候,上司或者客戶會對執行過程中的困難考慮不周,甚至覺得話一出口,事情就成了,讓具體做事情的人苦不堪言。
這個時候,最好不要直接說「不」,也切忌籠統地說「有難度」,而要列出完成任務所需的具體資源、資金、時間和前提條件,讓老闆了解究竟不可行在哪裡,讓這個「不」字由老闆自己說出來。有時候,老闆不是否決整個項目或者任務,而是對其進行調整,讓它在現有情況下變得可行。
在溝通過程中也要注意使用語言的藝術,不要說「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不可行」,而要說「讓我們看看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獲得哪些資源」。簡而言之,就是要使用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語言。
我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一個有業務往來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在我第一次拜訪後,當天發微信約我晚上去酒吧。
「那家的調酒師獲得過國際大獎哦」他說。
「好啊!」我一口答應下來,然後問,「我帶個朋友行嗎?他對調酒很熱衷,有機會向大師請教一定很高興。」
「哦,這樣啊,哈哈……」他打個哈哈,換了話題,喝酒的事不了了之。
再見面,我不提、他不問,什麼都沒說破,彼此留有餘地。
3. 給出替代方案
在我的小說《穿著高跟鞋奔跑》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大老闆Ben調任女主人公Carrie去做社會化媒體總監,並給出「實現社會化媒體團隊的收入從目前公司總收入的12%提升至20%」的要求。
Carrie核算之下覺得壓力太大,就討價還價說「我承諾18%,外加兩個社會化媒體的白皮書,因為公司目前在這個領域的知名度不夠,相比短期利益,花時間提升知名度和打造口碑才是更重要的」。大老闆對這個方案欣然接受。
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抓住問題的關鍵、利益點,給出合理的建議,是代替說「不」的一種變通之道。
4. 怎一個「拖」字了得
我有個好朋友在一家國際公司的市場部工作,負責策劃和製作廣告宣傳片。她有一個頭疼的問題——對結果指手畫腳卻不承擔責任的人太多。她的應對方法是「對合理的好建議予以採納,對於吹毛求疵或不切實際的建議就拖」。
「拖到什麼時候呢?」我向她取經。「拖到來不及唄。」她哈哈大笑,「我先把應該修改的、能修改的改完,然後問那些吹毛求疵或者不切實際者他們的建議到底是什麼意思,請詳細解釋。這樣一來二去,討論來、討論去,就到了必須出片上線的時間了。我就在郵件裡問『修改還需要一周,但是明天就要出片了,怎麼辦?』到了必須拍板兒做決定的時候,老闆就發話不用再改了。」
不過提醒大家,這個拖的辦法不要經常使用,如果一而再再而三使用,別人是會看得出來的,畢竟職場上,誰也不比誰傻。這一招留到迫不得已再用吧。
(文章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立即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