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平津戰役爆發,距離東北野戰軍殲滅國民黨東北剿總近50萬主力,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很明顯,平津戰役能夠打響並最終解放華北主要區域,跟東北野戰軍入關參戰有著直接的關聯。東野12個主力縱隊及隨軍民夫,近百萬人進軍華北戰場,其實也是有先後次序的。最早派出的10萬人先遣兵團,早於大部隊行動,並對控制華北戰局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先來了解下派出先遣兵團的背景。平津戰役期間我軍的進攻戰術,與敵人在華北的兵力布置密切相關。傅作義作為華北國民黨軍最高軍政負責人,事先判斷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必將入關與其交戰(但其判斷時間有重大偏差)。而華北國民黨軍成分相對複雜,有綏遠系傅作義部隊及國民黨中央軍集團兩部分。由於東北我軍進軍華北後,國民黨軍面對解放軍兩個方面軍的進攻,勢必出現以少打多的情況。按照正常軍事邏輯,傅作義將兵力抱團集中更有利於防守,能拖延的時間也更長。但恰恰因為華北國民黨軍構成複雜,傅作義真正希望的是保存22萬綏遠嫡系部隊,一旦戰局不利可以脫離平津前線,向西退回起家之地。而老蔣則希望傅作義集團能夠退到長江以南,但這只是傅作義的第二選擇。
要達成以上企圖,傅作義便需要把嫡系部隊沿北平到張家口分布,也就是戰役的西線;而中央軍的30萬部隊布置在北平到天津、塘沽的戰役東段,可以給傅系充當炮灰,即便被打散或者老蔣命這批部隊南撤,也不可惜。結合敵人的這個東西狹長布置,東北野戰軍外加華北部隊共百萬大軍,要想取勝是有把握的,但戰役關鍵是能否儘可能多地在華北地區殲滅國民黨主力,不使其流向其他戰區,帶來後顧之憂。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軍有一個抑留傅作義的訣竅:即在戰役初期快速圍困張家口的綏遠系部隊,圍而不殲使傅作義北平主力既不能西撤,更不願南逃。
由於華北軍區實力有限,兵力不及國民黨軍,並且2年多來面對傅作義敗多勝少,急需東野大軍以最快的速度支援西線,以達成我軍的戰略目的。東野在1948年11月初剛剛解放瀋陽,無論老部隊還是新吸收的解放戰士,都需要一定時間休整、教育和後勤補充(這也是傅作義判斷東野難以快速南下的原因),大軍要迅速入關難度太大,但是卻可以先調整出10萬人的先遣部隊,幫助華北軍區在西線圍困傅作義嫡系。在這種背景下,東野程子華兵團率先秘密進入華北。
再來看看這支先遣兵團的構成。先遣兵團共包括兩支主力軍:東野四縱和十一縱,也就是41軍和48軍,由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統一指揮。由於東北野戰軍編制龐大,每個軍轄4個師,各師在1.3萬人左右,因此先遣兵團兩個軍就超過了10萬兵力,相當於傅作義部隊4個軍的員額。司令員程子華剛剛指揮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四縱也是東野的王牌軍之一,因此先遣兵團的整體實力非常強。
事實證明我軍在平津戰役中的打法充滿智慧,成功地在戰役初期便包圍了張家口的孫蘭峰兵團,並吸引出北平城內的傅作義王牌35軍,均在西線實現圍困並給予殲滅,一上來就令傅作義處於全面被動的境地,促成了平津戰役最終的結局。東北野戰軍在大部隊之前派出先遣兵團入關的戰術,起到了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