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11月,東野百萬大軍入關前,為何先派出10萬人的程子華兵團?

2020-12-09 史源歷史專欄

1948年11月平津戰役爆發,距離東北野戰軍殲滅國民黨東北剿總近50萬主力,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很明顯,平津戰役能夠打響並最終解放華北主要區域,跟東北野戰軍入關參戰有著直接的關聯。東野12個主力縱隊及隨軍民夫,近百萬人進軍華北戰場,其實也是有先後次序的。最早派出的10萬人先遣兵團,早於大部隊行動,並對控制華北戰局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先來了解下派出先遣兵團的背景。平津戰役期間我軍的進攻戰術,與敵人在華北的兵力布置密切相關。傅作義作為華北國民黨軍最高軍政負責人,事先判斷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必將入關與其交戰(但其判斷時間有重大偏差)。而華北國民黨軍成分相對複雜,有綏遠系傅作義部隊及國民黨中央軍集團兩部分。由於東北我軍進軍華北後,國民黨軍面對解放軍兩個方面軍的進攻,勢必出現以少打多的情況。按照正常軍事邏輯,傅作義將兵力抱團集中更有利於防守,能拖延的時間也更長。但恰恰因為華北國民黨軍構成複雜,傅作義真正希望的是保存22萬綏遠嫡系部隊,一旦戰局不利可以脫離平津前線,向西退回起家之地。而老蔣則希望傅作義集團能夠退到長江以南,但這只是傅作義的第二選擇。

要達成以上企圖,傅作義便需要把嫡系部隊沿北平到張家口分布,也就是戰役的西線;而中央軍的30萬部隊布置在北平到天津、塘沽的戰役東段,可以給傅系充當炮灰,即便被打散或者老蔣命這批部隊南撤,也不可惜。結合敵人的這個東西狹長布置,東北野戰軍外加華北部隊共百萬大軍,要想取勝是有把握的,但戰役關鍵是能否儘可能多地在華北地區殲滅國民黨主力,不使其流向其他戰區,帶來後顧之憂。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軍有一個抑留傅作義的訣竅:即在戰役初期快速圍困張家口的綏遠系部隊,圍而不殲使傅作義北平主力既不能西撤,更不願南逃。

由於華北軍區實力有限,兵力不及國民黨軍,並且2年多來面對傅作義敗多勝少,急需東野大軍以最快的速度支援西線,以達成我軍的戰略目的。東野在1948年11月初剛剛解放瀋陽,無論老部隊還是新吸收的解放戰士,都需要一定時間休整、教育和後勤補充(這也是傅作義判斷東野難以快速南下的原因),大軍要迅速入關難度太大,但是卻可以先調整出10萬人的先遣部隊,幫助華北軍區在西線圍困傅作義嫡系。在這種背景下,東野程子華兵團率先秘密進入華北。

再來看看這支先遣兵團的構成。先遣兵團共包括兩支主力軍:東野四縱和十一縱,也就是41軍和48軍,由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統一指揮。由於東北野戰軍編制龐大,每個軍轄4個師,各師在1.3萬人左右,因此先遣兵團兩個軍就超過了10萬兵力,相當於傅作義部隊4個軍的員額。司令員程子華剛剛指揮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四縱也是東野的王牌軍之一,因此先遣兵團的整體實力非常強。

事實證明我軍在平津戰役中的打法充滿智慧,成功地在戰役初期便包圍了張家口的孫蘭峰兵團,並吸引出北平城內的傅作義王牌35軍,均在西線實現圍困並給予殲滅,一上來就令傅作義處於全面被動的境地,促成了平津戰役最終的結局。東北野戰軍在大部隊之前派出先遣兵團入關的戰術,起到了奇效。

相關焦點

  • 四野兵團司令員,一位大將兩位上將,而他卻是百萬大軍統帥
    肖勁光 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他是我軍一名優秀的指揮員,不管是在土地改革時期,還是抗戰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他的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部隊還沒有改編之前,在東北戰場上任第二兵團司令員,參與指揮了塔山阻擊戰,錦州戰役,為切斷國軍退路,對東北戰場上的國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遼瀋戰役結束後,程子華第一個率部入關的部隊支援平津戰役,之後又揮師南下解放兩湖之地。
  • 他雖未被授予「大將軍」銜,但程子華不圖功名利祿,時刻不忘初心
    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19個兵團的首任司令員中有18位被授予上將或大將軍銜,唯有程子華沒有。程子華是未被授予「大將軍銜」的大將軍。1905年6月20日,程子華出生在山西運城一戶貧民家庭。1922年夏,他考入山西太原省立國民師範學校,1926年6月,程子華入黨。
  • 平津戰役中,唯一喪命的國軍軍長,臨死前質問傅作義:為何不救我
    1948年11月,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幾乎遭到我軍東北野戰軍全殲,兩個月內損兵47萬人(包含有兩大王牌軍的廖耀湘第9兵團),徹底丟掉東北。與東北相鄰的華北地區,原本傅作義集團佔據兵力和實力的雙重優勢,60萬大軍一直壓制著30萬華北解放軍;而隨著東北的全境解放,華北形勢也驟然逆轉,一旦百萬東野大軍入關作戰,華北國軍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變成第二個衛立煌集團。
  • 國民黨軍長郭景雲自殺,為何臨死前致電傅作義:你為什麼不來救我
    1948年11月,東北戰區剿總司令衛立煌在我東北大軍的攻勢圍攻下,兩個月損兵折將47萬餘人,其中包括廖耀湘的一個王牌第九兵團。東北全面解放後,林彪、羅榮桓和劉亞樓上將親率80萬主力軍入關參戰,與聶榮臻的華北軍區合兵一處,兵力瞬間突破100萬,在華北穩坐釣魚臺,傭兵60萬大軍的傅作義突然面臨乾坤倒轉,攻守易位的險峻局勢。
  • 他是四野名將,也是我軍最早的兵團司令員,為何卻沒有任何軍銜?
    1949年時,為了更好的指揮軍隊,解放軍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五大野戰軍分為更細緻的十六個兵團,加上三個起義改編的兵團,一共是十九個。這十九個兵團的司令員每一位都威名遠揚,其中有元帥徐向前,大將陳賡、許光達等,即便是起義的陳明仁、陶峙嶽、董其武建國後都被授予了上將,但有一人很奇怪,他是四野下轄的四大兵團司令員之一,所立下的戰功絕不少,卻成了這十九人中唯一沒有軍銜的,他的名字叫程子華。
  • 程子華指揮的宜沙戰役,參戰的四野4個軍,軍長分別是誰?什麼軍銜
    1949年7月,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所屬第38、第47、第49軍和配屬的第39軍及湖北軍區獨立第1、第2師共約25萬人,發起宜(昌)沙(市)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1.5萬餘人,打開了南進湘西的大門,切斷了國民黨軍湘鄂邊區「綏靖」司令官宋希濂集團與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集團的聯繫
  • 解放戰爭:國軍4個10萬人級的主力兵團,為何有3個戰績拿不出手?
    兵團這一級單位,在解放戰爭時的國民黨部隊中長期存在,但規模化使用則是1948年以後,所以下面不討論1947年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的3個兵團。48年之後的國民黨兵團,公認實力最強的是第9、第12、第2和第7兵團,四個兵團沒有一個規模小於10萬人,堪稱國軍當時的戰力精華。不過這其中僅有第7兵團整體表現還算突出,其他3個的戰績基本拿不出手。為什麼會這樣呢?
  • 將星雲集的四野程子華兵團,首任軍長們都是誰?有亮劍丁偉原型
    東北野戰軍在1949年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參謀長(原東野參謀長劉亞樓任第14兵團司令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下轄四個兵團,即肖勁光任司令員的第12兵團、程子華任司令員的第13兵團、劉亞樓任司令員任司令員的第14兵團、鄧華任司令員的第15兵團。
  • 48年遼瀋戰役中,國軍4個兵團都是如何被殲滅的?司令官有何結局?
    東北國民黨55萬餘大軍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一敗塗地,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幾乎被全部殲滅(劉玉章率52軍逃脫);11月2日,瀋陽、營口解放,東北全境解放,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在此次戰役中,國民黨有4大兵團參戰;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他們都是如何被殲滅的,司令官各有何結局?
  • 1992年洛杉磯暴亂,老布希派出萬人大軍成功鎮壓,川普為何不能
    再來回看此次美國的動亂,損失也是不計其數,但為何川普沒有動用軍隊呢,暴亂剛開始的時候,川普覺得這勢頭不對,尤其是發展到後期,更是情況糟糕,他就提出過要軍隊上陣,但是均遭到了相關部門的拒絕。1992年洛杉磯暴亂,老布希派出萬人大軍成功鎮壓,川普為何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說到底,還是川普執政能力差一些。
  • 十位大將中,哪兩個當過兵團政委?他們搭檔的兵團司令員是誰?
    但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共組建了十六個兵團,其中第一野戰軍二個兵團,第二野戰軍三個兵團,第三野戰軍四個兵團,第四野戰軍四個兵團,以及華北軍區的三個兵團,都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六個兵團,是1949年初我軍統一改編後形成的兵團,事實上,在此之前,我軍還組建了一些兵團,承擔著獨特的作戰任務。例如第四野戰軍的前身東北野戰軍,曾經組成了第一、二兵團。
  • 解放戰爭時, 長春鄭洞國兵團有多強? 手握10萬重兵為何卻選擇投降
    放戰爭進行到1948年11月,國軍名將鄭洞國於長春城下率手下十萬之眾投降,東北全境得以很快解放。
  • 我國最初成立十個兵團,為何大名鼎鼎的粟裕和陳唐兵團被取消建制
    從1946年蔣介石突然翻臉,堅決否定我黨我軍在抗日戰場上做出的突出貢獻,全面發動內戰以來,至1948年10月底為止,我軍為了解放全國一共創建成立了十個兵團,但到了11月1日,延安總部機關在下發全軍的一份「統一全軍組織和軍隊番號規定」的議案中,卻明確指出我軍確定的解放兵團一共有八個,
  •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1948年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國共兩軍真正意義上的首場戰略決戰。被殲滅的國民黨軍47萬東北部隊中,最精銳的部分毫無疑問就是廖耀湘擔任司令官的國軍第9兵團,兵團總人數超過12萬,下屬5個軍中包含了2支王牌軍(全美械的新1軍、新6軍)。這個兵團實力之強,冠絕全國的國民黨軍部隊。但9兵團在遼西平原被40餘萬東野大軍死死包圍後,實際已無多少突圍希望。既然如此,廖耀湘當時為何不像長春的曾澤生將軍一樣選擇順勢起義,而是要硬拼後被俘呢?
  • 遼瀋戰役的最後餘波:大軍輝煌入瀋陽
    28日晚,堅守塔山一線的東野第4、11縱隊勝利結束了阻擊戰,撤回高橋東北休整。 廖耀湘兵團遭到東野主力四面殲擊時,已西渡遼河的暫編第53師發覺形勢不妙,趕快又縮回了遼河東岸。在瀋陽的衛立煌與廖耀湘也中斷了聯繫,心中非常焦急。他派出飛機前往遼西偵察,回報說遼西地區大軍雲集,一片混亂,但戰鬥已逐漸稀疏。衛立煌一聽,就知道廖耀湘兵團恐怕已經完了。
  • 臨陣換帥乃兵家大忌,為何林帥將志願軍兵團司令黃永勝改為鄧華?
    而林帥針砭時弊,深思熟慮後非常認真的堅決擁護黨和國家的決策,急調在中南地區整訓的國防機動部隊第13兵團立即北上,但卻堅持向總部首長提出了一個建議:13兵團司令黃永勝上將和15兵團司令鄧華上將職務對調,由鄧華出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率部出國作戰。
  • 47年為進攻山東, 國軍成立了20萬人的大兵團! 為何只維持了60天?
    通常看來,一個國軍兵團人數在6萬人以上,就是頗具實力的作戰力量了;若超過10萬人,毫無疑問是王牌大兵團,比如2/7/9/12兵團,每兵團都有4個軍以上
  • 指揮官臨戰逃脫,30萬大軍群龍無首,僅3天4個兵團全軍崩潰
    自1949年11月1日,第二野戰軍連同配屬的第一、第四野戰軍部分隊伍,發起西南戰役,歷時兩個月,國民黨軍在西南部署的150多萬大軍崩潰,以鄧錫侯等為主的川軍將領戰場起義,國民黨軍共計90多萬人被全數殲滅,可以說仗打到這個時候,誰勝誰負已經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 解放戰爭時,同為兵團司令:為何我軍多為上將,國軍全是中將?
    解放戰爭期間,為了作戰及部隊編成需要,敵我兩軍都設立了兵團級別軍隊建制。國民黨軍正規兵團序列最多時共有二十二個,我軍1949年下半年兵團數也達到了十九個。兵團在兩軍當中都佔有重要戰術地位,我軍兵團直屬各野戰軍管轄,而國軍兵團上一級直達各「剿總」,都是戰區以下最高級別的作戰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