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炒飯是外來的一種吃法,不是內地人的發明創造,其根源在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一帶。班固的《漢書》有過比較間接的記載。蛋炒飯的正式名稱是苜蓿飯,關於苜蓿二字的正確寫法文字界還有過學術討論,但最後好象也沒有個具體或者為大家接受的結論,有人將苜蓿二字寫成「木須」。
這種飯菜合一的做法從河西走廊傳入內地,最終為廣大漢人所接受。其主要功勞當歸鑿通西域的班超以及經營西域的張騫。班超晚年回到內地後,最常吃的就是苜蓿飯。張騫也是以喜愛這種胡飯聞名於朝臣之間,據說張騫的妻妾們各個是做苜蓿飯的高手,張騫也是以哪個妻妾做的苜蓿飯好吃就讓誰陪著睡覺作為獎勵的辦法。
蛋炒飯傳入內地的路線大體有兩條,一條是從河西走廊進入內地,然後北上進入草原,從遊牧民族蒙古人那裡東傳給東北的滿族人,然後再由滿族人傳給漢人,故標準的滿漢全席中是有蛋炒飯的。走這條路的蛋炒飯做法有過變形,蛋可以是雞蛋,也可以是鴨蛋鵝蛋或者是其他什麼的鳥類的蛋。飯可以是大米飯,也可以是高粱米飯、玉米飯,但小米飯不行,因為小米飯發硬,與雞蛋配合口感不好。黏米則更是不行。
走東北這條線路的蛋炒飯後來被滿族皇上所喜愛,所以蛋炒飯是記錄在御膳房的食譜裡面的,我們今天還是可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瀋陽故宮裡找到文字根據的。
另一條線路是穿過河西走廊南進,在南京一帶停留下來,經過當地人的改造,最後在揚州被發揚光大了,因此,揚州人把他們的蛋炒飯稱為揚州炒飯,現在已經成了揚州的招牌飲食了。我曾經特意在揚州吃過揚州炒飯,但感覺已經被商業化的市場做的參差不齊,雜亂無章了,價格也是水漲船高,缺乏蛋炒飯特有的韻味和歷史感。
今天幸兒給大家分享一種多吃嘗試又永遠吃不夠的黃金蛋炒飯的做法。
1,食材準備:
火腿丁,胡蘿蔔丁,黃瓜丁,蒜苔丁,蔥花,雞蛋。
米飯🍚,鹽,胡椒粉,番茄醬。
1,將火腿丁,胡蘿蔔丁,黃瓜丁,蒜苔丁,蔥花切成丁備用。
2,米飯盛出,取三枚雞蛋,只用蛋黃,不用蛋清。蛋黃均勻攪拌在米飯裡。
3,不粘鍋開火,鍋裡放油,放入胡蘿蔔丁和蒜薹丁翻炒,因為胡蘿蔔和蒜薹不易炒熟所以需要提前炒。
4,把攪拌好的米飯倒入鍋裡翻炒,如何想要味道更香就要在倒入米飯前再放點油,如果想要素一點的就直接翻炒。
5,分別再加入火腿丁,蔥花和黃瓜丁,然後加入適量鹽。
6,盛出前,撒適量胡椒粉,味道更佳。當然,還可以加一點番茄醬拌在一起,酸酸甜甜,讓味道的層次感豐富。
7,舀一勺子色彩斑斕的蛋炒飯放進嘴裡,真是讓味蕾體驗了美好的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