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春節的起源

2021-03-05 雲南省第二女子監獄

         1.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

       

       原來的春聯題是寫在桃木板上的,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

       我國各地過年還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唐代以後,有將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畫為門神像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3.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4.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5.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餃子」的意思。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6.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的意思是<span 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7.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8.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9.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

       10.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輩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是幾月幾日?農曆新年的節日起源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春節」的由來跟起源時間
    春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同時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舊一年的結束,新一年的開始。有的地方也把春節稱之為「團圓節」。在這一天裡,一家幾代人平日天南海北各居一方,一般都要藉此機會團聚在一起。,將陽曆元月1日定為元旦,定為新年從農曆正月到正月裡一般來說,立春前後,農曆正月裡是「正月」順便說一下,「春節」的出現時間並不比「元旦」晚西漢時代把立春的日子稱為「春節」,南北朝時代把整個春天稱為「春節」春節(元旦)的起源時間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春節(元旦),它起源於何時?
  • 傳統節日--春節
    人們也會將農曆叫做「陰曆」、「夏曆」在中國節日是非常多的。據統計,中國各民族從古到今的節日大約有1000多個,如果只算漢族的節日,那也有好幾百個,這些節日融入了豐富的中國文化,也具有多種社會現實功能,一是辭舊迎新,例如春節,二是懷念先祖,例如清明節,三是擴大社會交往,例如被稱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節。目前中國法律規定放假的傳統節日一共有4個,他們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
  • 春節文化——春節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 「我們的節日」濱海新區漢沽街濱河家園社區「我們的節日——春節...
    濱海新區漢沽街濱河家園社區開展「我們的節日——春節」張燈結彩迎新春群策群力譜新篇文藝演出活動春節即將來臨,為豐富社區居民文化生活,營造文明祥和、溫馨和諧的春節節日氛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月11日,濱河家園社區開展了「我們的節日——春節」「張燈結彩迎新春 群策群力譜新篇」文藝演出。此次演出有詩歌朗誦、歌舞表演、太極表演等,舞臺上一個個扮相亮麗、唱腔優美、表演細膩,演員們的精彩表演贏得臺下陣陣掌聲。許多觀眾都拿出手機抓拍瞬間亮點。整場精彩演出持續90分鐘,令觀眾們讚不絕口、紛紛表示在社區看到這樣的節目,實在太精彩。
  • 我們究竟為啥要過春節?兩種起源,你會更相信哪一種?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的時候,堪稱是我們華夏民族乃至全世界華人的狂歡日,截止今日,中國人已經連續自發舉辦了三千多屆的春節,即使是歷經多次的改朝換代,也沒有停止過這項節日。而且經過長期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澱,春節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 古人也叫「春節」嗎?過年在古代另有稱呼,其起源也多種多樣
    其實在我國古代,由於一直採用農曆年曆法體系,所以如今的元旦與春節在古代其實是同一個節日,都是新舊年更替的標誌。但自民國以來,由於公曆年成為官方曆法,元旦也逐漸成為慶祝公曆年更替的節日,南京國民政府更是在後來廢除了農曆年的「春節」。
  • 【春節趣聞】春節的起源及10個必知的春節趣聞
    春節的起源考古資料顯示,我國七八千年前已經出現發達的農業生產。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 大學生實踐團隊挖掘中國傳統節日內涵之春節
    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圓、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星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 春節起源傳說 春節習俗與春聯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
  • 你知道春節與元宵節的起源嗎?
    春節歷史悠久,如果追溯其起源,可到上古時期。然而經過幾千年,慶祝春節的形式與慶祝春節的時間,早已幾經變化。你能想到曾經我們把春節稱為「元旦」嗎?你能想到曾經的春節定在十一月初一嗎?當然了,不僅僅是春節,我們的元宵節也是有著有趣的起源故事。中華民族歷來把農曆一月稱為正月。正月初一,現在叫作「春節」。而在辛亥革命前我們還管這一天稱為「元旦」。
  • 農曆新年節日起源及傳統民俗你知道多少?
    春節,即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
  • 春節的來歷30字50字簡短介紹 春節的由來起源100字150字簡寫
    春節快要到了,春節的來歷是怎樣的?你對春節的來歷了解多少?春節的由來是什麼?小編為您整理了有關春節來歷的簡短介紹。春節的來歷30字簡短介紹  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時,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 春節(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鬱的各地域特色。
  • 「春節」的起源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 韓國的中秋節不亞於春節,我們的呢?
    韓國也是過中秋節的,基本都是和我們的陰曆八月十五同期,他們叫秋夕( ),是一個慶祝豐收和感恩糧食的節日,在韓國,有很多地方的秋夕節日氣氛甚至比春節更隆重。
  • 常識乾貨 | 春節起源、習俗和禁忌
    2、「年」的傳說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不同的。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編寫《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 我們的節日•春節——「墨香迎新春 春聯送祝福」
    春節將近,為了給千家萬戶市民讀者送上節日的祝福,給新春添意,給新年添彩,北海市圖書館近日舉辦了2021年「我們的節日•春節——『墨香迎新春 春聯送祝福』」主題活動,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採取線上預約,線下領取的方式,將祝福送到讀者手中。
  • 春節起源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