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的起源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春節、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農曆正月初一「首」,春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春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陽曆計年,遂稱陽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的決議,把公曆的一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2、「年」的傳說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不同的。關於「年」的來歷,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後來,人們發現"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年」字的甲骨文刻成「人負禾」的形狀,表示谷熟收成之意,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3、除夕的起源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
春節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編寫《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4、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我國木板年畫有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
5、守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6、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7、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8、春節食俗
(1)蒸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2)包餃子
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裡萬裡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9、祭祖
新年為歲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有的地方稱之為「拜家堂」。新年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後代繁榮昌盛,諸事順意,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思想。
10、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1)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2)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4)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駿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進行賽馬比賽。
(5)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6)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1、 言語方面
"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2、行為方面
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打發(大發,發財之意)"等來彌補。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時。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春節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
3、飲食方面
春節當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尾疾病纏身,吃藥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關於昨天三個常識題目的正確答案:
1、B。【解析】:A項水滴石穿,體現了事物發展的質量互變規律原理,B項唇亡齒寒中唇與齒緊密相連,體現了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哲學原理,最像聲東擊西,告誡人們看事情不能停留在表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地像瞎子摸象,告誡人們看問題應,切忌片面化,只看局部而忽視整體,要多方面多角度的觀察事物,故本題答案為B。
2、C。【解析】:「有為才有位,有位更有為」是一種雙贏原則的體現。即:你有了作為,為社會做出了貢獻,社會就給你更好的位置;同時,當你坐到了適當的位置,就能調動多種資源,更好的施展才華。這句話啟示我們,人生真正價值在於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故本題答案選C。
3、B。【解析】:題幹的意思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是指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B項與題幹所蘊含的哲理相符,ACD三項沒有體現出來。故本題答案選B。
聯繫考蟲
官方微博
@考蟲四六級 @考蟲考研萌醬 @考蟲公考
@考蟲雅思 @考蟲託福 @考蟲專四專八備考
官方微信
四六級考蟲 | 考蟲考研 | 考蟲公考 | 考蟲烤鴨
考蟲託福 | 考蟲專四專八 | 考蟲口語每日跟讀
官方抖音
考蟲官方 | 單詞天天背 | 考蟲公考
官方小程序
單詞天天背 | 詞王爭霸 | 兩周搞定四六級聽力
官方網站
www.kaochong.com
點擊 閱讀原文 下載考蟲APP
五百萬大學生都在用的備考神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