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乾貨 | 春節起源、習俗和禁忌

2021-02-07 考蟲公考


 1、春節的起源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春節、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農曆正月初一「首」,春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春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陽曆計年,遂稱陽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的決議,把公曆的一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2、「年」的傳說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不同的。關於「年」的來歷,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後來,人們發現"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年」字的甲骨文刻成「人負禾」的形狀,表示谷熟收成之意,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3、除夕的起源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

春節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編寫《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4、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我國木板年畫有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楊家埠。


 5、守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6、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7、拜年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8、春節食俗 


(1)蒸年糕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2)包餃子
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裡萬裡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9、祭祖 
新年為歲首,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有的地方稱之為「拜家堂」。新年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後代繁榮昌盛,諸事順意,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思想。
  

 10、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1)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2)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4)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駿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進行賽馬比賽。

(5)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6)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1、 言語方面 

"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2、行為方面 
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打發(大發,發財之意)"等來彌補。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時。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春節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

 3、飲食方面 
春節當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尾疾病纏身,吃藥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關於昨天三個常識題目的正確答案:


1、B。【解析】:A項水滴石穿,體現了事物發展的質量互變規律原理,B項唇亡齒寒中唇與齒緊密相連,體現了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繫的哲學原理,最像聲東擊西,告誡人們看事情不能停留在表面,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地像瞎子摸象,告誡人們看問題應,切忌片面化,只看局部而忽視整體,要多方面多角度的觀察事物,故本題答案為B。


2、C。【解析】:「有為才有位,有位更有為」是一種雙贏原則的體現。即:你有了作為,為社會做出了貢獻,社會就給你更好的位置;同時,當你坐到了適當的位置,就能調動多種資源,更好的施展才華。這句話啟示我們,人生真正價值在於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故本題答案選C。


3、B。【解析】:題幹的意思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是指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B項與題幹所蘊含的哲理相符,ACD三項沒有體現出來。故本題答案選B。

聯繫考蟲


官方微博

@考蟲四六級 @考蟲考研萌醬 @考蟲公考

@考蟲雅思 @考蟲託福 @考蟲專四專八備考


官方微信

四六級考蟲 | 考蟲考研 | 考蟲公考 | 考蟲烤鴨 

考蟲託福 | 考蟲專四專八 | 考蟲口語每日跟讀


官方抖音

考蟲官方 | 單詞天天背 | 考蟲公考


官方小程序

單詞天天背 | 詞王爭霸 | 兩周搞定四六級聽力


官方網站

www.kaochong.com



點擊 閱讀原文 下載考蟲APP

五百萬大學生都在用的備考神器

👇👇👇

相關焦點

  • 春節習俗與禁忌
    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一種節日食俗。關於臘八粥的內容和做法,富察敦崇《燕京歲時。
  • 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有著怎樣的習俗和禁忌呢?
    新年好,簡簡單單一句話代表中國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到來,這一天就是春節,春節作為中國最大的節日,你可知道春節是怎麼來的嗎?有什麼習俗和忌諱嗎?春節,作為中國最大的節日,即為中國農曆新年,是農曆一年的歲首,即為中國的正月初一。
  • 過年習俗和禁忌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 春節起源傳說 春節習俗與春聯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 中國人傳統過年習俗和禁忌完整版!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最近大街上的年味也越來越濃, 那麼你知道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今年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找全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看看咱們的老祖宗是如何過年的!
  • 【須知】除夕夜習俗和禁忌!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
  • 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與禁忌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下面來和大家介紹下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
  • 大年三十的習俗與禁忌你知道多少?
    1傳統習俗除夕晚上,家人要共聚一堂吃團圓飯我國的傳統習俗,除夕晚上,一家人一定要在大年除夕晚上共聚一起吃團年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筷子,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員飯的家人擺碗筷,寓意合家團圓,幸福美滿。
  • 「人日節」習俗和禁忌
    那麼大年初七的禁忌是什麼呢?正月初七人日不能做什麼呢?下面就由小編告訴你大年初七的禁忌是什麼,正月初七人日不能做什麼吧。這個已被漸漸淡忘的「生日」,是中國傳統習俗的「人類生日」—「人日」。民俗專家說,在中國至少史長兩千年。民間傳說女媧造人之時,正月前六天分別造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這天是人類的生日。
  • 春節禁忌
    自漢武帝頒布太初曆開始,就將新年定在農曆正月初一,此後歷代相沿;但「春節」這個名稱卻只有百年歷史。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國成立,各省都督府召開會議討論曆法,決定「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遂將公曆的 1月 1日定為新年元旦,而把農曆的正月初一稱做「春節」。春節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內容極其豐富。俗話說,到了臘月就是年。
  • 【春節系列】初五習俗知多少?
    因漢族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習俗與禁忌就特別多,以下是春節正月初五都有哪些習俗的內容,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春節正月初五習俗: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 大年初四的習俗和禁忌,講給孩子知道!
    按照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灶王爺下凡來查戶口啦各位小夥伴們準備好了嗎?了解年初四民俗,不犯禁忌保您牛年吉星高「灶」,財源滾滾!大年初四又稱羊日,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灶神的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漢族民間供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外,還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
  • 清明節的習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多少?
    我國傳統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的清明節了,是傳統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它的來歷、習俗和禁忌你又知道多少呢?
  • 端午節習俗和禁忌,錯一個一年不順,告訴家人千萬小心!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華夏三大節日。從端午節的起源,就不能看出端午節為了 緬懷先哲、祈禱,驅兇、闢邪的祭祀節日。,在傳統文化上很多的講究和禁忌。家人們一定要深度學習一次,避免犯錯! 習俗一:賽龍舟 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
  • 中國人的除夕習俗與禁忌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
  • 春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文化支柱。明天就是春節了,我們來聊一聊春節的起源、春節的傳說和春節的習俗。一、春節的起源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春節源於鬼節等,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一天
  • 春節文化——春節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 值得你注意的春節拜年習俗禮儀與禁忌,別到時又鬧笑話了
    春節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的意義都是非凡的,在外拼搏的人們無論身在何方都會想盡辦法回到家中與親人們團聚,然後一家人開開信心的吃上一頓年夜飯,再去相互的走家串門的拜拜年。春節拜年是一種傳統民俗,人們通過拜年辭舊歲、迎新春等方式來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的願望。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辭舊迎新的拜年方式隨之而改變,但一些春節拜年的禮儀和禁忌還是需要我們記清楚,不然可能會因此而鬧出笑話。
  • 2018春節拜年禮儀常識_給紅包技巧_禁忌與講究
    2018春節拜年禮儀常識_給紅包技巧_禁忌與講究  春節是我國最大的春天節日,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是我國傳統民俗
  • 元宵節的由來、習俗和禁忌
    元宵節的由來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