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農曆新年,是我國古老的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自漢武帝頒布太初曆開始,就將新年定在農曆正月初一,此後歷代相沿;但「春節」這個名稱卻只有百年歷史。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民國成立,各省都督府召開會議討論曆法,決定「行夏曆,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遂將公曆的 1月 1日定為新年元旦,而把農曆的正月初一稱做「春節」。春節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內容極其豐富。俗話說,到了臘月就是年。春節肇始於臘八,所謂「報信兒的臘八粥」。臘八與古代臘日祭祀有關。佛教傳入中國後,臘月初八也被說成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臘八過後是「小年」,即臘月二十三(南方一些地區是臘月二十四),「小年」最重要的節目是祭祀灶神,將灶神送上天。小年過後的幾天就是為春節做最後的準備,清掃房屋,沐浴更衣,置辦年貨。大年三十「除夕夜」是過年的高潮,全家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守歲,有些地方還要組織驅邪的儺舞表演。大年初一,開門迎年,祭拜祖宗,給親友拜年。整個春節一直要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看完花燈、舞龍、舞獅、社火等表演才算結束。有些地方,甚至要等整個正月結束,過了「二月二,龍抬頭」,各種過年禁忌解除,才算把整個「年」(春節)過完。中國過年,講究過團圓年,以家庭為單位度歲,因此祭祀祖先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除了祖先崇拜,我國各地民眾過春節還有其他許多宗教習俗。例如福建廈門人,春節出門前常常要「祭神」,即當空拜禱玉皇大帝。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則要用牲醴和一碗「春飯」。所謂「春飯」,就是在白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南語「春」與「剩」諧音,春飯取其「年年有餘」之意。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四川話「飯」與「犯」同音,所以那裡的人們春節一般不吃飯,而以湯圓或掛麵為主食。不過成都一些地方在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除了正月初七「人日」外,正月初五也是我國北方很多民眾重視的日子,天不亮就家家戶戶鞭炮齊鳴,有的地方說是「迎財神」,有的地方說是「蹦窮神」。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捏住小人嘴」。這一天,河北人一般不串親戚、不送禮,因為這天給人送禮就是「送窮」。陝西一些地方,還要剪好紙人扔掉,叫做送窮神;初五當天還要儘量多吃飯,稱為「填五窮」。過春節或者說過年,是中國人一種新舊交替的歲時通過儀式。年末歲初,是一年最為寒冷的冬季,陽氣最弱,而陰氣最強,但此刻也是春天即將到來,充滿生機的時刻;此時,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驅除邪祟,嚴守禁忌,淨化身心,通過年節慶典來辭舊迎新。
從上面「春節」的各種信仰習俗,我們可以看出,過春節的各種習俗和禁忌,與古人的許多宗教信仰密切相關。春節在其歷史的發展演變中,不斷形成並凝結了中國人特有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文化認同,乃至宗教意識。
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具特色的宗教性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大多以祭奠祖先、除舊迎新、慶禧納福、祈求豐年、祭祀各種神祉為主要內容。在各種獨特的春節儀式中,我國傳統的民間信仰文化得以集中展示和表現。
歡迎入群如何加入指尖國學讀者群
更多內容:
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遊走在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疫苗神話」
大火泰劇《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的定光堂供奉了什麼神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一鍵加關注
如果喜歡請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