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和賈平凹也愛吃的南寧美食,你確定不了解一下

2020-12-26 騰訊網

在廣西這麼多美食中,有大家閨秀「桂林米粉」、霹靂網紅「柳州螺螄粉」、酸爽扛把子「南寧老友粉」,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螄粉已經日益走近大眾,被人所接受,但是老友粉在全國來說知名度真的不高。今天我們來扒一扒南寧的老友粉。

平凹一進門,就叫:「老友面!」

關於老友粉,其實是來自於老友面,這個是大多數老南寧人的共識,在稍微年長一點的南寧人心中,鍾愛著的還是老友面的。被譽為「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老先生在他《五味》中寫道:「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我和賈平凹在南寧,不愛吃招待所的飯,到外面瞎吃。平凹一進門,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筍肉絲汆湯下麵也,不知道為什麼叫做『老友』。」汪曾祺和賈平凹是在一九八六年參加完《灕江旅遊文學筆會》後去的南寧,這似乎印證了起碼在80年代,統治南寧人早餐的其實是老友面。

老友面為何變成了老友粉

隱約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南寧人的早餐中出現了老友粉,原因其一是南方大盛產大米,就地取材比較容易;其二可能是粉比面好煮,更符合現代人對餐飲輕便、快速的需求特點。時至今日,雖然老友面沒有完全退出南寧人的生活,那種專門的老友麵店在市場上幾乎絕跡,但是一些人氣較為旺盛的老友粉店又開始復古的開始賣起了老友面。

老友面的傳說

老友面的來歷無從考證,但是在老南寧口口相傳的敘述中,依稀可見老友面所承載的文脈:相傳20世紀30年代(一說是清代末年),一位阿公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有幾天因生病了沒有去,周記的老闆對這位既是顧客又是朋友的阿公十分掛念,於是親自下廚,將蒜末、辣椒、豆豉、酸筍、牛肉末爆炒,佐以胡椒粉等煮成熱麵條一碗,親自前往探望這位阿公老友。酸香熱辣的酸筍面頓時使這位阿公食慾大振,辛辣的辣椒和酸筍煮製的這碗面讓他發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後阿公非常感激這位老友下廚治病救人之恩,於是康復後,親自書寫了「老友常臨」的牌匾贈送給這位周老闆。一碗「老友面」由此得名並漸漸名揚八桂。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老友粉來自於酸辣粉,老友二字是因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港劇流行,為了時髦營銷而加上的。無論哪種說法都承載了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老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酸筍肉絲汆湯下麵」經典詮釋老友面的做法

汪大夫形容老友面是「酸筍肉絲汆湯下麵」,寥寥數字概括了老友粉的精髓。與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螄粉不同,老友粉的所需的配料是要先經過炒制的。蒜米、豆豉、酸筍、酸辣椒、薑絲等配料起鍋燒油熗炒,爆香後放入肉類(豬肉、豬雜等)翻炒至稍變色,加入老火熬製的高湯煮開,放入切粉迅速燙熟,最後出鍋即可。整個煮製的過程講究的是猛火快攻,顛勺翻炒速度要快,否則切粉易斷,鮮肉易老,整碗老友粉也就沒有那種嗆人的酸爽老有味了。

酸酸爽爽老友粉得到傳承了

隨著城市的發展,南寧市已經從朝陽走向了琅東,如今開始邁向了五象時代,迅速擴張的城市,帶來了幾百萬的外來人口,口味也不盡相同,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南寧的老友粉受也越來越多外來飲食文化不斷衝擊以及人們飲食多元化的影響,原來遍布大街小巷的傳統老友粉店因競爭激烈,或因經營慘澹,很多已退出市場。

經過數代老南寧傳承人的努力和堅持,南寧老友粉的傳統技藝得以流行,並於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得重點保護。2010年8月10日,南寧市第一個飲食類傳統製作技藝傳承基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南寧老友粉(面)傳承基地,在南寧市共和路共一老友粉店正式掛牌成立。傳承基地的建立對提高廣大市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擴大南寧老友粉的影響力,對保護和傳承南寧老友粉(面)的傳統飲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老友味道的進階和發揚

此次被列為南寧老友粉(面)傳承基地的「共一老友粉店」是南寧市實業總公司旗下的老友粉專營店,亞光已有將近50年的歷史,也是南寧市最早從事老友粉製作銷售的老店之一。

現在市面上較為出名的老友粉店要屬於:天福香老友粉和復記老友粉了,繁忙間隙,我也會前往中山路復記老友粉探店,回憶一下那股老味道。如今在老友粉的製作工藝影響下,老友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南寧味道,南寧人可以「老友」一切,除了老友粉、老友面外,還有老友炒花甲、老友粉蟲、老友田螺,老友菜心等等。

老友二字是自來淳樸的南寧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三兩好友,相互走動,以美食相待,夫復何求!希望老友粉能早日走出南寧,發揚光大。

冬至大過年:殷周時,以冬至前一天為歲終,後二十四節氣則以冬至為首。因此,中國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一說。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時在公曆12月22日左右。這天,家人團聚,祭祀祖先,慶賀往來,猶如年節。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南方有吃湯圓的習俗。在此恭祝老友們節日安康!

相關焦點

  • 汪曾祺是骨子裡現代的作家,而非「最後的士大夫」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今天應該快活
    汪曾祺出生在一個新文學蓬勃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國家命運風起雲湧的時代。汪曾祺剛出生那會兒,家境還算殷實,然而他三歲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學習成績實在不堪。不僅數學、英語成績極差,專業課也不愛做筆記,最後還被西南聯大開除學籍。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這個集子算是汪氏美食文字的薈萃,可供讀者「大快朵頤」。汪曾祺,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文學家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生活家,生活家中的士大夫。他是沈從文的學生,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同時他自詡「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金庸稱他為滿口留香的作家,賈平凹喻其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 汪曾祺百年美食地理
    1920年的元宵節,汪曾祺出生。算到如今,恰好百年。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後,中國美食最具發言權的老饕。而他生平走過的地方,則串起了中國美食極具象徵意義的舌尖地理。高郵獨特的風物人情,構成了汪曾祺的生平底色和性格特質。他有北方漢子的瀟灑不羈,也有江南士子的狷潔內斂。對於飲食,他愛吃油葷,也能品清蔬,中國飲食歷史包容、多元的性格,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中國最後的士大夫: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在這種教育氛圍下,周朝的士大夫都是一群文武雙全的人才。我們所熟知的孔子便是一個箭術精湛的士大夫。在《禮記·射義》當中就有記載:孔子一次射箭,圍觀的人裡三層外三層,可見射箭是孔子的拿手好戲。還有一個武藝高超的士大夫便是我們熟知的詩仙李白,李白的劍術也是相當精湛的,他自己便曾說過自己「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
  • 汪曾祺的「自畫像」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慢煮生活》:慢下來,讀懂汪曾祺的生活哲學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汪曾祺在繁忙的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免焦慮,或多或少會感到迷失。因為在他的筆下,大多是寫的是吃吃喝喝,是個把美食寫到極致的作家,比如他寫高郵的鴨蛋,北京的豆汁,江陰的河豚,都能讓人垂涎欲滴,大呼過癮,甚至被人稱為美食作家。這其實評論是不完整的,美食只是作為生活中的一個調料,如果完整的讀過汪曾祺的全集的話,其實他的作品關於美食佔不到百分之十。
  • 時代的小菜:汪曾祺美食地圖
    可如今,「斯文」的燒烤店越開越多,汪曾祺筆下的「武吃者」幾近滅絕,他的這一記錄,可以刊登在「中國的紅色美食名錄」上。汪曾祺也把北京人最常吃的面,寫到了點兒上。他在101路公共汽車站旁邊,結識了一位閒人老頭兒,這位大爺中午吃抻面,晚上吃「撥魚兒」,他每天的佐料,就是炸醬——只要糧店還有白面賣,而且北京的糧價長期穩定——坐在門口馬扎兒上看街。
  • 汪曾祺 | 八大樣板戲之《沙家浜》的作者又發表新作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汪曾祺先生,那麼大家耳熟能詳並由北京京劇團演出的京劇《沙家浜》就是汪曾祺等人根據滬劇《蘆蕩火種》執筆改編並進行修改加工的。汪曾祺先生(1920年—1997年)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於江蘇高郵,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我國「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憑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和平淡質樸、娓娓道來的汪氏散文,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命題踐行到了極致,也由此俘獲了大批讀者。
  • 汪曾祺: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歲朝清供》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人間草木》從抗日戰爭時在炮火連天中讀書,到1997年去世,汪曾祺一生所經歷的大事,遭受的磨難不可謂不多。他卻始終曠達平和。
  • 汪曾祺:燒豆腐裡的翹楚,是麻婆豆腐,中國烹飪史上應大書一筆
    不知道為什麼,北京的老豆腐現在見不著了,過去賣老豆腐的攤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實並不老,老,也許是和豆腐腦相對而言。老豆腐的作料很簡單:芝麻醬、醃韭菜末。愛吃辣的澆一勺青椒糊。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是一頓好飯。四川豆花是很妙的東西,我和幾個作家到四川旅遊,在樂山吃飯。
  • 老友粉,南寧人的鄉愁
    不像桂林米粉和螺螄粉拌一拌煮一煮就能吃,南寧老友粉為了保證食材的口感,必須現炒現煮。聞著雖然與螺螄粉有一樣的『臭味』,可實際上卻在葷油和鑊氣中集合著『酸、辣、鹹、香、鮮』的老友味道。這篇,我們將老友粉和螺螄粉進行了方方面面的比較,為你解讀一直默默無聞的老友粉其實大有魅力。
  • 賈平凹和韓俊芳是半個老鄉,算是從小就認識了,兩個人交往很穩定
    賈平凹地80年代陝西知名的作家,也是最惹爭議的一個。在當時算是一個文學奇才,還被汪曾祺稱為鬼才。但是他上一段婚姻卻屢屢遭受詬病,很多人為他的前妻韓俊芳不值。賈平凹和韓俊芳是半個老鄉,算是從小就認識了,兩個人交往之後感情很穩定,朋友看了都羨慕不已。當時的賈平凹名氣不大,幾乎沒有什麼經濟收入,結婚之後也都是依靠韓俊芳的工資來維持。
  • 施行編輯 | 老頭兒汪曾祺筆下的美味佳餚
    汪曾祺等人去一家吃了一「套」風味小吃,10道,每道一小碗帶湯的,一小碟各樣蒸的炸的點心,計20樣矣。吃了一個荸薺大的小包子,他忽然想起東北人。應該請東北人吃一頓這樣的小吃。東北人太應該了解一下這種難以想像的飲食文化了。
  • 汪曾祺的幸福生活:和我門外的花兒坐一會兒
    汪曾祺在他的《人間草木》一書裡說道,人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人間草木深。他鍾情著這塵世上每一株帶著煙火氣的花草樹木。他說,如果你來訪,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兒坐一會兒。一次,雨天,汪曾祺和同學在一個小酒店吃飯,一碟豬頭肉,半斤市酒。雨下大了,酒店有幾隻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隻腳著地,一動也不動得在簷下站著。酒店院子裡有一架大木香花。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
  • 藏在埌東十三組的這家博白白切,是南寧的士司機的食堂.
    簸箕炊,和邕州老街的老友粉...的哥們是鄭千博白白切的第一波食客,也是最後一波。最正午的時候,還會沒有位置停車。「我吃了那麼久,人少的時候,只有一次的士鬧罷工的時候。」食客小周說。她是一個吃了兩年多的老熟客了。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果然,沒有生活的積累和反覆研磨的實力,文字就只是段子,而不能稱之為文章。汪曾祺先生曾描寫過梔子花:「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不開,於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汪曾祺先生原來也是這樣放肆的人。
  • 馬語獨食記(二十)的士司機食堂(龍舟燉罐)
    眾人眾口味,每位馬友精心推薦的獨食可能不適合你也不適合我,馬語也僅從個人喜好做個介紹,權作參考。我們去一座陌生的城市旅遊,在尋找美食時候,經常是使用大眾點評百度地圖等,但這些APP都有一個問題,很容易被商家的水軍所操作,可能你搜索到的這家確實很有名氣,但在當地人眼裡,那就是給外地遊客吃的,自己是嗤之以鼻的,每座城市都一樣福州也是這種情況。
  • 這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愛不可求,美食易得(深度好文)
    1你看春風秋涼,四季輪迴間,自然為你獻上了多少誘人的食物:五穀雜糧,水果蔬菜,珍饈佳餚;隨便逛一逛菜市場,雞鴨魚肉,螃蟹大蝦,無一不肥美,無一不誘人;而餐桌之上,咖啡茶飲,精緻點心,各種菜餚,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