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這麼多美食中,有大家閨秀「桂林米粉」、霹靂網紅「柳州螺螄粉」、酸爽扛把子「南寧老友粉」,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螄粉已經日益走近大眾,被人所接受,但是老友粉在全國來說知名度真的不高。今天我們來扒一扒南寧的老友粉。
平凹一進門,就叫:「老友面!」
關於老友粉,其實是來自於老友面,這個是大多數老南寧人的共識,在稍微年長一點的南寧人心中,鍾愛著的還是老友面的。被譽為「最後的士大夫」汪曾祺老先生在他《五味》中寫道:「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我和賈平凹在南寧,不愛吃招待所的飯,到外面瞎吃。平凹一進門,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筍肉絲汆湯下麵也,不知道為什麼叫做『老友』。」汪曾祺和賈平凹是在一九八六年參加完《灕江旅遊文學筆會》後去的南寧,這似乎印證了起碼在80年代,統治南寧人早餐的其實是老友面。
老友面為何變成了老友粉
隱約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南寧人的早餐中出現了老友粉,原因其一是南方大盛產大米,就地取材比較容易;其二可能是粉比面好煮,更符合現代人對餐飲輕便、快速的需求特點。時至今日,雖然老友面沒有完全退出南寧人的生活,那種專門的老友麵店在市場上幾乎絕跡,但是一些人氣較為旺盛的老友粉店又開始復古的開始賣起了老友面。
老友面的傳說
老友面的來歷無從考證,但是在老南寧口口相傳的敘述中,依稀可見老友面所承載的文脈:相傳20世紀30年代(一說是清代末年),一位阿公每天都光顧周記茶館喝茶,有幾天因生病了沒有去,周記的老闆對這位既是顧客又是朋友的阿公十分掛念,於是親自下廚,將蒜末、辣椒、豆豉、酸筍、牛肉末爆炒,佐以胡椒粉等煮成熱麵條一碗,親自前往探望這位阿公老友。酸香熱辣的酸筍面頓時使這位阿公食慾大振,辛辣的辣椒和酸筍煮製的這碗面讓他發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後阿公非常感激這位老友下廚治病救人之恩,於是康復後,親自書寫了「老友常臨」的牌匾贈送給這位周老闆。一碗「老友面」由此得名並漸漸名揚八桂。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老友粉來自於酸辣粉,老友二字是因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港劇流行,為了時髦營銷而加上的。無論哪種說法都承載了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老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酸筍肉絲汆湯下麵」經典詮釋老友面的做法
汪大夫形容老友面是「酸筍肉絲汆湯下麵」,寥寥數字概括了老友粉的精髓。與桂林米粉和柳州螺螄粉不同,老友粉的所需的配料是要先經過炒制的。蒜米、豆豉、酸筍、酸辣椒、薑絲等配料起鍋燒油熗炒,爆香後放入肉類(豬肉、豬雜等)翻炒至稍變色,加入老火熬製的高湯煮開,放入切粉迅速燙熟,最後出鍋即可。整個煮製的過程講究的是猛火快攻,顛勺翻炒速度要快,否則切粉易斷,鮮肉易老,整碗老友粉也就沒有那種嗆人的酸爽老有味了。
酸酸爽爽老友粉得到傳承了
隨著城市的發展,南寧市已經從朝陽走向了琅東,如今開始邁向了五象時代,迅速擴張的城市,帶來了幾百萬的外來人口,口味也不盡相同,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南寧的老友粉受也越來越多外來飲食文化不斷衝擊以及人們飲食多元化的影響,原來遍布大街小巷的傳統老友粉店因競爭激烈,或因經營慘澹,很多已退出市場。
經過數代老南寧傳承人的努力和堅持,南寧老友粉的傳統技藝得以流行,並於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得重點保護。2010年8月10日,南寧市第一個飲食類傳統製作技藝傳承基地—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南寧老友粉(面)傳承基地,在南寧市共和路共一老友粉店正式掛牌成立。傳承基地的建立對提高廣大市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擴大南寧老友粉的影響力,對保護和傳承南寧老友粉(面)的傳統飲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老友味道的進階和發揚
此次被列為南寧老友粉(面)傳承基地的「共一老友粉店」是南寧市實業總公司旗下的老友粉專營店,亞光已有將近50年的歷史,也是南寧市最早從事老友粉製作銷售的老店之一。
現在市面上較為出名的老友粉店要屬於:天福香老友粉和復記老友粉了,繁忙間隙,我也會前往中山路復記老友粉探店,回憶一下那股老味道。如今在老友粉的製作工藝影響下,老友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南寧味道,南寧人可以「老友」一切,除了老友粉、老友面外,還有老友炒花甲、老友粉蟲、老友田螺,老友菜心等等。
老友二字是自來淳樸的南寧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三兩好友,相互走動,以美食相待,夫復何求!希望老友粉能早日走出南寧,發揚光大。
冬至大過年:殷周時,以冬至前一天為歲終,後二十四節氣則以冬至為首。因此,中國民間有「冬至大如年」一說。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時在公曆12月22日左右。這天,家人團聚,祭祀祖先,慶賀往來,猶如年節。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南方有吃湯圓的習俗。在此恭祝老友們節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