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雲:叛明降清平南王后代,絕豔名旦,有人相求必借5塊大洋

2021-01-08 騰訊網

圖為尚小雲

1956年,中國處於一個特殊的時期。剛經歷完前一段時間的抗美援朝,讓祖國認識到了發展經濟的重要性,遂在這一時期內,全國都進入了一種"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新時期。

但即便如此,在北京城的一家大戲院內,依舊是座無虛席。至於人數這麼多的原因,並不是說票價有多便宜或者舞臺上的劇有多麼新奇,而是舞臺上這部劇的表演者,尚小雲。

尚小雲的家族史

自30年代被譽為"四大名旦之一"之後,尚小雲就開始傳授起了自己的唱技來,至於其上臺的次數,也是從那之後變得越來越少。以至於現在只要有尚小雲登臺演出的機會,必定會場場爆滿,雖說人們是因為他的名氣到達的現場,但最終在離開的時候,終究會被他的演技所折服。

就拿今日這場《四郎探母》來說,雖說尚小雲在其中演的是反派蕭太后,但其卻是將太后的仇恨演繹的淋漓盡致,眾人看到戲曲後不由得對楊家將產生恨意,雖然楊家將在中國的傳統中,是名副其實的好人

尚小雲劇照

尚小云為什麼能有如此精湛的演技,究其根源,還是與其良好的教育離不開的。

尚小雲早在7歲的時候,就已經投身梨園。雖說他之前也算是一位富家子弟,但卻因為家族中道衰落,而不得不接受現實。

說起來尚小雲的家族,在清朝建立初期,他們可是不折不扣的皇族。

明末清初,朝廷正處於一個危困的境界,關外有著努爾哈赤領導的女真部落虎視眈眈,關內又有著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攻打著明朝的最後一片土地。

也就在這個時候,尚可喜出現在了明朝統治者的眼中。作為漢人,尚可喜與自己的父親尚學禮選擇一樣,共同投身明朝軍營,為抗金做貢獻。

尚可喜畫像

但後來隨著尚學禮功敗身死,尚可喜的上司毛文龍亦因矯詔被殺,尚可喜一時之間失去了朝堂之上的所有支柱。遂在毛文龍死後不久,尚可喜也因被人逼迫,離開明朝軍隊,加入到後金陣營中。

過了不久,後金改名為大清,隨之便因為吳三桂的投降而順利入關,建立清朝政權。

尚可喜在清朝入關後,率兵清理李自成殘部,最終逼得李自成死於九宮山。

也是因為這個功績,在清朝入關5年後,即1649年,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並得到皇室的應允,倘若他們可以一直平穩發展,則王位可以一直繼承下去。

所以只要尚家可以一直這麼發展下去的話,尚小平也將會是清朝的最後一位"平南王",自然也不會淪落到年少時便外出學戲的境地。

但後來隨著康熙帝的一系列政策,卻是改變了尚可喜,也改變了尚小雲一生的軌跡。

康熙帝畫像

1661年,康熙繼位。雖然當時的康熙年僅8歲,但卻因為豐富的閱歷,讓他掌握了作為皇帝的基本條件,無情。

故在康熙即位不久,他便開始著手實行一件事——撤藩。而這麼做的原因,卻是因為尚可喜呈上了一道想要回家的奏摺。

尚可喜說因為自己年事已高,不想再這麼辛苦,想回到老家頤養天年,至於封地,則可以交給自己的兒子打理。之前尚可喜被封王的時候,清廷已經答應他讓他們家永世封王,所以他敢這麼跟清廷提條件。

而且現在是新帝登基,在尚可喜眼中只是一名小孩子,他不信清朝還能將他的權力給撤了。

但沒想到,他這一說,卻是收到了朝廷下發的削藩的旨意。

尚可喜覺得,削就削吧,畢竟還沒有撤,就算藩地再小一些,卻仍是大清正式封的王爺,做個清閒王爺,可比做戰將舒服多了。

尚可喜畫像

但尚可喜這麼想,可不代表別人也會這麼想。

吳三桂身為與尚可喜一樣的王爺,第一個對此事表示不滿,隨後還有"靖南王"耿精忠與尚可喜的長子,"鎮南王"尚之信。

於是,在聖旨下達後不久,吳三桂率先舉起反叛大旗,耿精忠也緊隨其後。尚可喜雖然也處於被削之列,但他並沒有選擇叛變清朝,反而堅守陣地,對抗敵軍。

但令尚可喜沒有想到的是,在他積極備戰的時候,自家卻是後院起火:尚之信發兵圍困尚可喜府邸,奪得了廣東地區的最高指揮權,響應吳三桂叛亂。

收到兒子反叛的消息之後,尚可喜一時之間怒火攻心,隨後不久,便病逝於廣州。過了幾年,吳三桂亦病逝,反叛軍旋即被政府軍所打敗,尚之信也被康熙賜死。

尚之信畫像

至此,尚家的王爺僅僅歷經二世,便被剝削殆盡。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自此以後,尚家便過起了尋常百姓的生活,甚至有的時候,他們連平常百姓也不如,畢竟他們的祖上曾經參與過叛亂。

因為無法忍受之前的種種往事,百般無奈之下,尚家只能選擇舉家搬遷至祖籍河北。也是在河北,尚小雲出生了。

尚小雲1899年出生,年幼之時,其父病故,所以只能與自己的胞弟一起投入到京城的一家劇院之中學習戲曲。

隨後不久,尚小雲便轉而學習武生、花臉,最終定下了學習旦角。雖然尚小雲身為男孩子,但其卻是將旦角演繹的惟妙惟肖,在臺上的時候,真的仿佛就如女子一般。

圖為尚小雲

也是因為這樣,讓他很快就有了知名度,甚至在1914年時,尚小雲因其精湛的演技,被世人譽為"第一童伶"。從學堂畢業後,他也開始活躍於眾多戲曲舞臺,也從中努力汲取新知識,認真學習各種表演。

1918年,尚小雲開始自組戲劇班子,並開啟不斷排演新劇目。在這一時期,他編寫出了諸如《卓文君》、《摩登伽女》、《青城十九俠》等作品,一時之間,他成為了同輩旦角中的佼佼者。

就在這一時期,尚小雲開始培養起了屬於自己的風格:一方面,他在培養高亢嘹亮的唱腔,另一方面,他又在熟悉一種大開大闔的表演方式。這都成為了他獨特的表演特點。

因此,在1927年的時候,尚小雲以自編的《摩登伽女》榮登"名伶新劇評選活動"第一。幾年後,他更是獲得了"四大名旦之一"的稱號。

尚小雲因此也慢慢出名,收入也開始逐漸多了起來。但因為歷史因素影響,雖然到了近代民主時期,戲曲演員的身份地位依舊入不了臺面。

尚小雲在《摩登伽女》中的妝容

以至於在當時的環境下,尚小雲可以因此發跡,但更多的人卻是依舊在貧苦線上所掙扎。所以在平常任何時候,只要人們有困難,尚小雲聽聞的第一時間總會盡全力給予幫助。

縱使其中有不認識的人,尚小雲也會選擇慷慨解囊。而且尚小雲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當有人來求救於他的時候,他不問事情的大小,總是給予那人5塊大洋來度過難關。

要知道,雖然時局動蕩,貨幣也總在起起伏伏,但銀元卻是一種實打實的硬通貨。就拿一個簡單的例子而言,當時的5塊銀元能在鄉下買一頭耕地用的牛,而這隻牛同樣可以給予家中數倍的回報。

就算不拿這些錢去買牛,拿它們去買糧食的話,也足以購買上百斤的進口麵粉,這也近乎是當時一名普通青壯勞動力一月的口糧。

還有一點就是,尚小雲在將錢借出之後,並不求別人的回報。倘若那人想起還給他了,他就收著;倘若那人沒有還給他,那他也毫不在意。即使後來,不還他的人再來借錢,尚小雲也會看那人情況,而選擇借或不借。

尚小雲與家人合影

也是因此,讓尚小雲獲得了"尚五塊"的稱號,每次有困難,只要找他,必會借給5塊大洋。

而這些人,大多數也是在每每遇到尚小雲的時候,倘若能緩過勁來,必定會將之前所借的五塊大洋雙手奉還。

相關焦點

  • 京劇「四大名旦」戲裝照,3人皆因心臟病離世,尚小雲遭10年蒙難
    京劇「四大名旦」戲裝照,3人皆因心臟病離世,尚小雲遭10年蒙難。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 在四大名旦的評選活動之中,梅蘭芳獨獲「伶界大王」的美譽,被捧為四大名旦之首,由此奠定了梅派京劇百年的江山。代表劇目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洛神》、《西施》。代表人物為梅蘭芳,梅葆玖,杜近芳,言慧珠等。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瑤卿一字評價曰「樣」。
  • 京劇「四大名旦」後人今何在?京劇名門能否延續?
    京劇明星很多,其中「四大名旦」是最為著名的之一,隨著尚小雲先生在1976年在西安去世,「四大名旦」也完全走進了歷史。時至今日,「四大名旦」的後人都在何處?京劇名門仍在延續呢?梅蘭芳有9個孩子,但其中的5個夭折了,只有4個孩子(梅葆琛、梅葆珍、梅葆玖、梅葆玥)長大成人。這4個孩子中,小兒子梅葆玖和女兒梅葆玥從事京劇藝術。梅葆玖從10歲就開始學戲,得到父親梅蘭芳的親傳,也是梅派的領軍人物。梅蘭芳的女兒梅葆玥曾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教育系,後來她下海從藝,供職於北京京劇院。
  • 程硯秋、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
    京劇四大名旦」的最後, 程硯秋、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四大名旦」合影京劇,又叫京戲、國劇,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當選,從此他們四人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對京劇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梅、尚、程、荀四人在藝術上各樹一幟,雄踞舞臺,表演唱腔精益求精,並各有獨自的劇目、師承及傳人,四大名旦也成為京劇界的一個傳奇。
  • 湖北老人掏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400塊大洋,現在值多少錢?
    而在湖北農民找出85年前「欠條」,紅軍借400塊大洋,如今值多少錢?雖然如此,但字跡卻十分清晰,上面的借款人就是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第一分隊借400塊大洋。根據上面的借款日期顯示,距離借款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十五年了。
  • 濃墨重彩之下,京劇的四大名旦分別有什麼特點?
    四大名旦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以前京劇是以老生為主的,旦角處於極次要的地位,在劇中多為配角,名伶極少。但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四大京劇名旦出現以後,京劇舞臺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旦角的聲名、地位都超過了老生,從而進入了以旦角為主導,老生與武生、花臉、小生、丑角等同時發展繁榮的新時代。梅蘭芳,20年代已成名。他音色明朗圓潤,扮相俏麗,併集眾家之長,創造了一種婉轉嫵媚、典雅清麗的新腔。
  • 荀派孫毓敏老師談「四大名旦」唱腔的特點並當場示範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四大名旦演唱特點,聽起來還是很難分辨啊,這個問題孫毓敏老師京劇講座做講得很生動形像,下面我們先聽聽孫毓敏老師的視頻是怎麼講的。再讀讀四大名旦的演唱的理論方面各自的特點,也許我們會有所感悟。四大名旦:在京劇藝術表演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旬慧生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被譽為「四大名旦」。他們以風格獨特的演技在京劇舞臺上盡領風騷數十年,為京劇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梅派唱腔婉轉嫵媚,雍容華貴。
  • 民國時期福特汽車最好賣 售價2700塊大洋
    魯迅是著名作家,每月從中華大學院領取300塊大洋的補貼,出入只能坐黃包車;胡適是歸國博士,每月從中國公學拿到400塊大洋的薪水,也只捨得包一輛人力車。  那個時候,全上海勞工平均月薪30塊大洋,黃包車夫平均月入16塊大洋,家庭保姆平均月薪4塊大洋(包吃住),魯迅和胡適收入巨高,比普通小市民高很多倍,都沒有買汽車,而我們說的這位騙子竟然有汽車,當然不是等閒人物了。
  • 「戲曲大觀」四大名旦技藝超群 他們的臺步竟有這麼多講究
    四大名旦京劇京劇講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戲曲表演中,臺步是最基本、最基礎的表演手段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在這一基礎功夫上都深有研究今天文旅君便為您講述京劇四大名旦步法裡的功夫
  • 民國時期,1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在民國時期,很少有人再將碎銀子作為流通的貨幣了,隨著錢莊制度的倒閉,所以銀票基本上也都沒有用了,反而被一些相對先進的銀行兌換券所取代。當時,市場上流通著許多種大洋,包括墨西哥鷹,日本龍洋,袁大頭,孫大頭都稱之為大洋。民國初期一塊大洋抵現在多少人民幣?
  • 網紅不倒翁小姐姐結婚,大贏家卻是婆婆,秦腔四大名旦受關注
    咱們國家存在過的「四大名旦」其實不光是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其他版本四大名旦還有評劇四大名旦(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愛蓮君),越劇四大名旦(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話劇四大名旦(舒繡文、白楊、張瑞芳、秦怡),二人轉四大名旦(勾麗華、楊金華、閆淑萍、閆學晶) 此外還有其他並非是演藝界的四大名旦,比如農村題材作家界的四大名旦(孫犁、趙樹理、周立波、柳青),雜誌界四大名旦(《收穫
  • 75年前紅軍借湖南農民420大洋,後代拿出借條讓政府還,還了多少?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75年前紅軍借湖南農民420大洋,後代拿出借條讓政府還,還了多少? 欠條上寫著:借愛國人士周連池先生大米六十四鬥、大肥豬一條、銀元四百二十塊。銅錢五百塊、小錢十貫,待祖國統一時來中央。八路軍賀龍,時間1945年3月。
  • 魯迅月收入300塊大洋,那民國大洋,在現在應該換成多少錢?
    而民國時期流通的貨幣,那就是人們所通俗稱的"袁大頭"了,那就是民國的銀元,也可以說是民國大洋了。而一塊大洋究竟放在現在值多少錢呢?大家想必也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這篇文章就主要來談一談民國時期的大洋,放在如今究竟能價值多少人民幣。相信看完這篇文章,你就能大致了解了。
  • 在民國時期,十塊大洋能夠買到多少東西?
    在民國時期,十塊大洋能夠買到多少東西呢?考慮到全國各地及城鄉發展水平不一,這裡以全國一二線城市為標本,做了簡單的探究。 但是如果邀請朋友在飯店吃一桌說得過去的酒席,這一塊大洋就不夠看了,即便是不含酒水,一頓下來也得3-10塊大洋。 著名作家鬱達夫好吃,在他的日記裡,下館子佔了很大的內容,每月的稿費差不多都花在了飯店裡。1923年,鬱達夫曾請潦倒困頓中的沈從文去四如春飯館海吃一頓,花去了一塊七毛錢,鬱達夫用五塊錢買單,找的零錢都給了沈從文。
  • 魯迅月薪350塊大洋,折合人民幣是多少?看完你都不一定信
    魯迅月薪350塊大洋,折合人民幣是多少?看完你都不一定信 說到魯迅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是我國近代的優秀的文學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實和周總理是同宗,因為他們倆的祖先都是北宋的周敦頤。 所以說魯迅作為他的子孫,必然也就繼承了他的聰明才智,魯迅在青年時期離開家鄉,從此改名叫做周樹人。
  • 1945年借紅軍420大洋,時隔74年,老農拿出欠條,如今該還多少?
    因此湖南老農還保留著紅軍的借條,那麼1945年借的420塊大洋,現在已經欠債多年應該還多少呢?即使百姓不會拿著當年的借條尋找當初的借主,但是這樣一張具有歷史氣息的欠條的確讓人很好奇,那麼時隔70多年,如今應該償還多少錢呢?在湖南,就有一名農民在家無意之中翻出來一張欠條,這張欠條是1945年時寫的,主人的名字叫做周蓮清,但是周蓮清早已經去世了。
  • 湖南老農拿出70年前借條,八路軍借款420大洋,如今還多少?
    《尚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從抵抗侵略者時為國捐軀,到現在的堅決維護人民利益,無一不反應出了他們一直是那個深得民心者。八路軍曾經有這樣一句話:不拿人民群眾的一針一線。但在創立初期生活當然是非常的艱苦,有嚴明的軍紀同時自然也要排除萬難,偶爾一些小問題還是需要人民群眾的幫助。而且人民群眾在遇到這些八路軍時,都願意慷慨解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