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是川渝地區家喻戶曉的一種佐餐食品,在筵席、宴會中,品嘗各味佳餚之餘,最後上幾色泡菜(稱為「隨飯菜」),不僅可以調節口味,也有醒酒解膩的特殊效果。
▲四川泡菜
醃製泡菜雖技法各異,但一般都使用大頭菜作為原料,《華陽國志》中寫道李冰在蜀「穿廣都鹽井諸陂池」,用自流井的鹽來醃製泡菜,可見這種食品的歷史悠久。大頭菜也叫蕪箐,公元154年,漢桓帝詔曰:「蝗災危害,畦水變至,五穀不登,人無宿儲。其令所傷郡國皆種蕪箐,以助人食」,可見東漢時期它已經得到了普遍種植。
三國時期,文獻記載「諸葛亮所到之處,令士兵獨種蕪菁,言其有六利」,將它作為軍隊食品,應該是為了滿足作戰的需要。同時因為諸葛亮在南徵北戰中傳播了「蕪菁」的種植技術,它也被稱為「諸葛菜」,小小的醃菜也和三國名人產生了聯繫。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更是對大頭菜醃製的方法做了全面的總結,在處理原料方面,就有鹹範法(鹽制)、湯範法(泡製)、瓜範法(醃製)等多種。
▲大頭菜
青城泡菜是蜀地泡菜中的佼佼者。關於它的製作工藝,繼承了古代「蜀芥蕪菁作菹法」的傳統。全真道(道教派別)提倡素食,更重視泡菜的加工精製。
不再局限於使用蕪箐作為原料,青城泡菜選料講究,種類豐富,如鮮紅透亮的燈籠海椒,嫩黃如象牙的仔姜,碧似翡翠的帶蒂黃瓜,黑油油的地龍子,潔白如素絹的菖頭等,形色兼備。
▲一小碟泡菜是佐餐的佳品
菜要罈子泡,首先要選好罈子。一般以選火候老、釉子好、無砂眼、造型美觀的桂花壇為泡菜盛器。選擇乾燥通風,無太陽直射,冬暖夏涼,常年恆溫的專室作泡菜房。
青城泡菜的技藝也十分講究。首先將選就的鮮菜,加工洗滌,用上等川鹽與青城優質礦泉水,按一比四的比例作泡菜水。泡頭道出坯,經過一定階段後,再放入長期泡放的菜罈,加上佐料。一般用白酒、紅糖、料酒、花椒、八角等,按季節、味別和貯存期的長短,其比例各不相同。放置亦井然有序,切忌裝得過滿,並在蓋壇後用壇沿水隔絕空氣,以防汙染。有的泡菜在加工過程中,需經適當日曬晾乾,除去附著的多餘水分。每隔一段時間由專人定期檢查,以防變質冒泡,隨時觀察鹽水漲縮狀況。這樣精心製作的青城泡菜,即使存放數年,仍然色澤鮮活,芳香脆嫩。
▲青城泡菜
在仙山齋廚進餐時,只消端上一盤翠生生、活鮮鮮、五彩繽紛的青城泡菜,便會使遊客眉宇生春,食慾大增。在吃葷飲酒後,再品嘗青城泡菜,更有解膩除煩之功。青城泡菜品類特多,大致可分鹹酸味、鹹辣味、甜酸味、香辣味等,百人百味,隨君選用。
青城山上清宮的泡菜,更是全山之冠。著名畫師張大千先生早年曾寄居此處,備加讚揚。人們說除了那裡的老道姑精心料理外,更得益於優質的山泉水。詩人趙樸初品嘗青城泡菜後,作詞稱讚說:「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芥姜誇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
▲趙樸初
泡菜是蜀地民眾佐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味道仿佛滲入了生活的肌理之中,縱使佳餚千萬種,這一道泡菜,卻是盛宴與常食中不可缺少的滋味。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註明「來源:成都方志」。
圖片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阿山
圖文校對:阿珂
技術支持:forever
成 都 地 方 志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與我們一起
覽成都丨志成都丨品成都
成都方志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