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大咖Fenng的知識星球上,看到一個提問「如果一切條件都予以滿足,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答案不能是「過我自己想過的生活」,這樣一句空話。
也不能是「掙很多很多的錢,或者有花不完的錢,或者讓某個人愛上我」 這類,不能稱之為想做的事情,而只能稱之為不切實際的願望。
甚至「上清華北大」也不能算為真正的事情,更可能是爸爸媽媽的願望,或者一個人的短期目標。
我想,fenng大更想問的應該是,從創造價值,找到意義的角度,又或者即使意義感並不十分明確,但是踏實誠懇守正出奇追尋內心的小事也未嘗不可。
所以,我看到「售貨員」這個樸實答案的時候,會心一笑。終於不再是開個咖啡館這類白領們千篇一律的答案。(不排除開個咖啡館也是可追求重要事情的一種,我想大多數人確實是沒有認真想過如何開一家咖啡館先能實現正常運轉,而只是覺得在咖啡館裡,閒適的養貓看書喝咖啡,貌似是比較有逼格的一件事)
從創造價值的角度來說,經營乃是其中最明確的一件。成功的將東西賣出去,意味著創造了交換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具體的東西,虛擬或者真實的服務,必須真的有顧客認可其價值,也就是常常做到物超所期待值,才能最終促成成交。天花亂墜的廣告詞,巨大的明星光環,新型的直播帶貨形式,都只是打開第一扇「曝光」之門。除非做的是一錘子買賣,否則,就需要商品本身的價值,來吸引顧客,提升留存,形成粘性,進而形成長久的生意。經營,是一件重要的事。
最近,非常喜歡一本借來的小書,是蔦屋書店創始人增田宗昭《蔦屋經營哲學》。
書本身有厚度,之所以說小,是裡面都是增田宗昭的隨筆,一個一個的小隨筆組成,閱讀性很強,但是卻像一道道味道不同卻悠遠的菜品,按照內容組織大概分成五部分(經營哲學,組織論,企劃,價值觀,心象風光),在我看來,除了講組織那部分,這五部分也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和邏輯,可能經營本身就融合了一個人的心象,價值觀和經營哲學,而且需要時時處處思考組織和企劃。
01 經營哲學
比如,談到成長的本質,他說,「所謂成長的本質,擁有多少才能固然重要,但我認為,所處的環境、當事人的想法和決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增田剛負責一個購物中心停車場的企劃時,為了讓購入中心盈利,他精心計算出每日最低銷售額,預測出駕車而來的顧客的客單價,依據符合乘車人數數量的停車時間,以及每小時接待的汽車數量,精確的計算出了所需轉臺數量以及車位數量。這是一種超越職能,站在全局和中心的角度,做事情的方式,更是把事情做好的決心驅動。所以才會有,拉長時間的複利,人和人的差別。
比如,正好最近要做年中總結和下半年的規劃,關注中期計劃,他說,
自創業以來,我一直在不停思考『想成為什麼樣』, 以及為了在競爭中取勝『要努力做到什麼程度』,並以此制定了目標。 「但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其實一直是看不見的。所以,置頂完中期計劃後,我每天都要思考,如何做才能實現這一數字。」 「思考自己想做什麼,然後迎難而上,讓自己在殘酷的競爭中存活下來,為了自己想做的事不斷努力。中期計劃也是如此,如果領頭人不是懷著這樣的信念來制定,員工們就提不起幹勁,公司也根本無法實現多麼顯著的發展。」
說起公司發展,我又翻了下這本書的第一次印刷時間是2018年,而作者這篇blog寫在了2014年8月,裡面已經提到了現在大火的直播和內容創業,書中沒有說,但是很重要的一點,還是創始人的預見性,以及為預見性付出的決心。針對這些,書中寫道
我們花大力氣挑戰直播電視,解釋業界優秀人士,了解內容創業結構等,這些才是實現今日發展的真正原因...... 其實,無論公司的發展,還是人才的培養,都只是結果而已。 把這些結果變為現實的,其實是經營者的勇氣與不斷挑戰的決心。」
對於在經營中經常遇到的失敗,增田先生有直白的剖析。
誰都會失敗,因為做的事自己不會的事情。若不做自己不會的事情,人是無法進步的。 挑戰,就有可能失敗。 …… 之所以能在經歷多次失敗後,依然堅持至今,是因為我始終把這些失敗理解為成長的收益。 總而言之,這讓我想起了自己一直視若珍寶的一句話—經營的本質在於對失敗的寬容。
對於所謂賺錢的工作,是不是做個老好人就可以了,或者做個守成的富二代就可以了?價格戰是否是可持續的經營策略?高分紅的公司是不是一定就是好公司?不考慮成長,短期給員工高薪的公司是否一定好?
增田先生很誠實的跟讀者說
掙錢這件事,並非想想就能實現,只有策劃出具有社會意義的顧客價值,並且能夠以恰當的成本實現,才能獲得利潤。 生意,是建立在各種利益關係之上的:與顧客因為『價格』而建立,與供貨商因『交易條件』而建立,與員工因『工資』而建立,與股東因『分紅』而建立 如果一味迎合這些相關者,比如以低於成本價的價格將商品賣給顧客,給員工支付不合理的高工資,以難以想像的交易條件進貨,為了讓股東高興而超出承受能力地大量分紅,公司很快就會破產。 因此,只有企劃出即使價格略高顧客也依然想買的顧客價值,..... ...... 賺錢,是不斷努力的結果,並不是原因。 所以,當我聽到有人說『這很賺錢』的時候,我就立刻把耳朵堵上了。因為在我看來,就算真的存在容易掙錢的工作、事業,也都是一時的,我們根本無法一直輕鬆賺錢。 為了快樂地完成有難度的事業,我開創了CCC。
02 組織建設
書中也體現著,對於團隊的時時刻刻的思考。
比如打造「可乘7人小船」的組織,和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有異曲同工之處,而在這個小組織中還需要去掉檢查水質和預測天氣的第六個人和第七個人,以保持賽艇快速前進
比如思考的團隊和不思考的團隊的區別,如何把人調動起來。
比如在組織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到底是為了效率,採用命令式管理,還是犧牲效率,激發團隊本身的積極性,來採用自下而上的驅動方式;
效率是否是衡量企業成功唯一的標尺?
比如,談到合格的領導,「也就是說,一名合格的領導,急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決心和精神準備。這種決心、精神準備不但能夠使員工安心工作,還是實現團隊合作的基礎。」
03 價值觀
對於可乘7人小船這篇文章裡,對於賽艇的人員最小組織單元的安排是,一共需要的是5個人,4名滑手,左右兩邊各做兩名,還有一人在船尾喊口號。表面上看喊口號的人是不划船的,只會增加船的阻力。但是在他的口號下,4名劃手統一划船節奏,反而使賽艇行進的速度加快。是檢查水質和預測天氣這類雞肋作用的人員不需要在賽艇上。喊口號,統一口令,在我理解,隱喻的就是價值觀。
大企業裡天天在講文化,講價值觀,部分一線員工似是而非,覺得是否有無必要,看起來似乎虛無縹緲。其實,直白點,一個人的文化價值觀就是一個人行事的準則,反過來企業的價值觀也是我們一群人要怎麼做事情。
所以,CCC的一切在圍繞顧客來做,圍繞如何為顧客提出超過其預期的提案來做。「......只有真正幫助到顧客,讓顧客成為CCC的粉絲,他們才會在我們這裡購買下一件商品。......所以,我們要做能夠獲得他人感謝的工作。若能努力做到這一點,就既能使公司掙到錢,又能培養出優秀的員工......」
關於決斷,有專門的一篇,不同於其他篇的娓娓道來,這篇更加形象,拼命三郎挽起袖子就幹的場景躍然紙上,而對於結婚的決斷,從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嘴裡說出來,讓人看了不禁莞爾。
...... 為正確的事情付出最大的努力,即使結果不佳,也了無遺憾。人的決斷,大多是憑藉類似這樣的正確動機、真心實意、努力以及是否真正相信自己作出的。 今天,我參加了許多會議,也依然面臨著許多類似於是否掙錢、是否提升公司形象、是否有助於培養人才等需要通過計算來決定的事情。但是,真正的決斷,既沒有答案,也不需要計算,往往是吼一聲就幹。 結婚也是如此。我們能做的,唯有相信自己。"
當然,回到開一家咖啡書店的夢想,不僅僅是一家咖啡書店,而是滿足人們生活提案的書店,增田先生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