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18日 08: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爽
字號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把資本主義發展軌跡解析為七個「活動層面」,即技術和組織形式、社會關係、制度和體制安排、生產和勞動過程、自然關係、日常生活和人類物種的再生產,以及世界的思想觀念。其中,技術和組織形式是一個關鍵的「活動層面」,它的變化對社會關係、人與自然關係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成為不斷擴大資本主義活動地理規模的推動力。
被資本控制的技術
何謂技術?哈維認為,技術就是利用自然過程和事物以製造產品來滿足人類目的的一種手段。我們往往會欣喜於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給我們帶來的諸多便捷。然而,在哈維看來,技術本身無論從其產生、應用還是最終結果來看,都不是一個中立性的存在。在對技術演變軌跡進行考察的過程中,哈維發現,技術與資本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一方面,技術越來越演變成一項資本的業務,成為一個特別的商業領域。另一方面,一種新技術被創造出來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既有需求,反而是人們的需求被創造出來以滿足對新技術消費的需要。在技術創新與人們需求之間的關係中,技術是目的而人是手段;在技術與資本之間的關係中,技術是資本實現自身擴張和積累所利用的手段或中介,技術以服務於資本為目的;在技術、資本與人之間的關係中,人成為資本和技術控制的對象。所以,哈維認為,技術並不是一個中立的存在,技術的產生和應用反映著人類利用技術所希望達到的各種目的、資本家階級權力的再生產,以及資本對積累的追求。
從資本的歷史和邏輯來看,技術被資本用來完成五個必要且相互交織的任務:第一,以最優化的合作組織與分工方式儘可能地實現效率的促進、贏利能力的提升和資本的積累。第二,在每一個階段,資本流動速度必須加快,通過縮短資本在生產過程和市場上的周轉時間,資本完成「經由時間消滅空間」,最終促成一系列驚人的技術革命。第三,資本的生存和永續依賴於生產與傳播知識的技術、儲存和取用數據的技術等提供信息,以此引導投資決策、市場活動等。第四,通過新的硬體技術能力、新的組織形式和發展速度驚人的軟體技術三者彼此激烈的互動,資本在金融和貨幣領域促進了剝奪式積累和資產價值投機的運作;第五,工作和勞動是資本的一個關鍵「競技場」,資本利用技術的發明、革新和採用,完成對工作、勞動以及勞動者的控制。技術的這五個任務直接指向兩個目標:一個是完成資本積累,另一個是實現資產階級權力的再生產。
技術與資本的共謀
資本主義的順利運行是建立在資本積累和資本的持續增長基礎之上的。沒有無盡的積累,資本主義系統就無法維持甚至存在,零增長對資本而言就意味著資本的危機。馬克思在分析資本的流通過程時指出,資本增值的次數、資本價值的再生產和增倍的次數取決於流通速度,即流通經歷的時間。時間是影響資本積累快慢的一個關鍵性要素,所以為了實現資本積累的最大化,資本必須以「時間消滅空間」的方式將時間成本壓縮至最低限度。哈維指出,在資本積累目標的推動下,新技術不斷湧現,能達成資本積累目標的技術馬上就會有市場。資本在技術的幫助下跨越了空間障礙,推動資本在全球實現積累,且積累速度越來越快,積累方式也越來越靈活多樣。由於技術對資本積累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在哈維看來,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了「技術崇拜」的文化,似乎任何問題都可用技術手段加以解決,技術創新成了資本家的拜物對象。
資本利用技術完成積累的同時也實現了資本家階級權力的再生產。在哈維看來,資本家通過技術掌握了對勞動者的控制權,包括對勞動者身體的控制、對勞動者勞動技能的控制、對勞動者工作外時間的控制。在對勞動者身體的控制方面,資本在其歷史上對一些技術的發明、改進和採用的首要目標就是控制勞動。通過工廠制度、泰勒主義、自動化、機器人化等,技術有效地實現了工作勞動的省事、省時、省力,但同時造成的結果是勞動者成為機器的隨機附屬。資本主義生產不再是一種藝術,工人亦不是「擁有獨特藝術技巧的個體」。在對勞動者勞動技能的控制方面,為了迎合新技術或新機器的需要,勞動者不得不經歷「去技能」或「再技能」的過程。對勞動者的「去技能」或「再技能」不是消滅技能本身,而是剝奪勞動者對勞動技能的獨佔權力。為此,資本家通過提供大量培訓的方式,將相對稀缺的技能變成人人都有機會掌握的技能。當這種技能失去其獨佔性後,資本家僱傭勞動者的成本也就隨之大幅降低。在對勞動者工作外時間的控制方面,由於技術的運用,很多勞動被自動化機器、人工智慧所取代,生產方面節省的時間越來越多,勞動者也從生產的苦役中獲得解放。然而,為了避免勞動者之間在工作外的自由往來和勞動者對自我個體的創造,資本又憑藉技術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把勞動者的時間吸收到消費主義之中去,以佔據由新技術釋放出來的自由時間。此外,在消耗勞動者工作外時間的過程中,技術與技術創新也破壞了勞動者之間團結的可能性。所以,技術與技術創新並沒有成為馬克思所期待的勞動者開展「階級鬥爭的關鍵武器」,反而成為資本對付階級鬥爭的有效武器。
消除現代技術的異化
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資本與技術之間形成了共謀的關係,即資本利用技術完成資本積累,技術依賴資本得以創新變革。資本與技術都對勞動者、勞動環境、生產過程和生產活動漠不關心、冷酷無情。哈維指出,儘管現代技術切斷了人與世界之間的感覺互動,資本將人矮化為無意義的存在,但是由於技術變遷的不可逆性,我們不可能離開技術而生活。
在哈維看來,我們需要技術來解決全球環境退化、人口趨勢的異常增長,改善全球的健康、教育和營養問題,動用技術來對抗軍事和地緣政治緊張形勢,甚至可以利用技術來達成非資本主義的社會、生態和政治目的。技術是一個矛盾體,雖然現存的技術在表達和展現著資本尋求階級宰制的心態與做法,但它也蘊含著解放的潛能。所以,哈維呼籲在反資本主義鬥爭上必須積極發掘技術的這種潛能。技術的發展應該向哪一個方面前進?對此,哈維非常明確地指出,這個選擇權在人的手上,即價值的選擇權在人而不在自然本身。雖然我們看到了和諧與均衡、美及道德與穩定、合作與互助、醜陋與暴力、等級與秩序、競爭與生存、動蕩與變局、因果關係、對立統一、混沌與無序、分裂與吸引等,但這些並不是自然所固有的「自然價值」,而是我們人自身的價值成見向我們展現出來的部分。因此,最終決定著成見的是人們解釋事物的框架而非事物本身。
基於對技術的反思和批判,哈維提出了解決技術矛盾的政治實踐構想。其一,政治實踐構想建立在創造新的技術和組織形態基礎上,藉由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慧的應用,完成政治實踐。其二,通過對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減輕所有形式的社會勞動負擔,消除或減少不必要的技術分工,並將剩餘的必要技術分工與社會分工儘可能地分開。其三,為個人和集體活動釋出自由的時間,減少人們為了生存的奔波。其四,公民社團不再受統治,而是被賦予使用生產工具的權力,同時個體輪流行使行政、領導和治安等職務。其五,實現技術、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創新方面的差異化。簡而言之,哈維的政治實踐構想的實質就是要打破資本主義社會的同一邏輯,消除現代技術的異化,走向他所說的「革命的人道主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化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資本邏輯關係研究」(18BKS1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