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哈維對現代技術的反思與批判

2020-12-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大衛·哈維對現代技術的反思與批判

2020年08月18日 08: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爽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把資本主義發展軌跡解析為七個「活動層面」,即技術和組織形式、社會關係、制度和體制安排、生產和勞動過程、自然關係、日常生活和人類物種的再生產,以及世界的思想觀念。其中,技術和組織形式是一個關鍵的「活動層面」,它的變化對社會關係、人與自然關係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也成為不斷擴大資本主義活動地理規模的推動力。

  被資本控制的技術

  何謂技術?哈維認為,技術就是利用自然過程和事物以製造產品來滿足人類目的的一種手段。我們往往會欣喜於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給我們帶來的諸多便捷。然而,在哈維看來,技術本身無論從其產生、應用還是最終結果來看,都不是一個中立性的存在。在對技術演變軌跡進行考察的過程中,哈維發現,技術與資本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一方面,技術越來越演變成一項資本的業務,成為一個特別的商業領域。另一方面,一種新技術被創造出來並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既有需求,反而是人們的需求被創造出來以滿足對新技術消費的需要。在技術創新與人們需求之間的關係中,技術是目的而人是手段;在技術與資本之間的關係中,技術是資本實現自身擴張和積累所利用的手段或中介,技術以服務於資本為目的;在技術、資本與人之間的關係中,人成為資本和技術控制的對象。所以,哈維認為,技術並不是一個中立的存在,技術的產生和應用反映著人類利用技術所希望達到的各種目的、資本家階級權力的再生產,以及資本對積累的追求。

  從資本的歷史和邏輯來看,技術被資本用來完成五個必要且相互交織的任務:第一,以最優化的合作組織與分工方式儘可能地實現效率的促進、贏利能力的提升和資本的積累。第二,在每一個階段,資本流動速度必須加快,通過縮短資本在生產過程和市場上的周轉時間,資本完成「經由時間消滅空間」,最終促成一系列驚人的技術革命。第三,資本的生存和永續依賴於生產與傳播知識的技術、儲存和取用數據的技術等提供信息,以此引導投資決策、市場活動等。第四,通過新的硬體技術能力、新的組織形式和發展速度驚人的軟體技術三者彼此激烈的互動,資本在金融和貨幣領域促進了剝奪式積累和資產價值投機的運作;第五,工作和勞動是資本的一個關鍵「競技場」,資本利用技術的發明、革新和採用,完成對工作、勞動以及勞動者的控制。技術的這五個任務直接指向兩個目標:一個是完成資本積累,另一個是實現資產階級權力的再生產。

  技術與資本的共謀

  資本主義的順利運行是建立在資本積累和資本的持續增長基礎之上的。沒有無盡的積累,資本主義系統就無法維持甚至存在,零增長對資本而言就意味著資本的危機。馬克思在分析資本的流通過程時指出,資本增值的次數、資本價值的再生產和增倍的次數取決於流通速度,即流通經歷的時間。時間是影響資本積累快慢的一個關鍵性要素,所以為了實現資本積累的最大化,資本必須以「時間消滅空間」的方式將時間成本壓縮至最低限度。哈維指出,在資本積累目標的推動下,新技術不斷湧現,能達成資本積累目標的技術馬上就會有市場。資本在技術的幫助下跨越了空間障礙,推動資本在全球實現積累,且積累速度越來越快,積累方式也越來越靈活多樣。由於技術對資本積累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在哈維看來,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了「技術崇拜」的文化,似乎任何問題都可用技術手段加以解決,技術創新成了資本家的拜物對象。

  資本利用技術完成積累的同時也實現了資本家階級權力的再生產。在哈維看來,資本家通過技術掌握了對勞動者的控制權,包括對勞動者身體的控制、對勞動者勞動技能的控制、對勞動者工作外時間的控制。在對勞動者身體的控制方面,資本在其歷史上對一些技術的發明、改進和採用的首要目標就是控制勞動。通過工廠制度、泰勒主義、自動化、機器人化等,技術有效地實現了工作勞動的省事、省時、省力,但同時造成的結果是勞動者成為機器的隨機附屬。資本主義生產不再是一種藝術,工人亦不是「擁有獨特藝術技巧的個體」。在對勞動者勞動技能的控制方面,為了迎合新技術或新機器的需要,勞動者不得不經歷「去技能」或「再技能」的過程。對勞動者的「去技能」或「再技能」不是消滅技能本身,而是剝奪勞動者對勞動技能的獨佔權力。為此,資本家通過提供大量培訓的方式,將相對稀缺的技能變成人人都有機會掌握的技能。當這種技能失去其獨佔性後,資本家僱傭勞動者的成本也就隨之大幅降低。在對勞動者工作外時間的控制方面,由於技術的運用,很多勞動被自動化機器、人工智慧所取代,生產方面節省的時間越來越多,勞動者也從生產的苦役中獲得解放。然而,為了避免勞動者之間在工作外的自由往來和勞動者對自我個體的創造,資本又憑藉技術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商品和服務,把勞動者的時間吸收到消費主義之中去,以佔據由新技術釋放出來的自由時間。此外,在消耗勞動者工作外時間的過程中,技術與技術創新也破壞了勞動者之間團結的可能性。所以,技術與技術創新並沒有成為馬克思所期待的勞動者開展「階級鬥爭的關鍵武器」,反而成為資本對付階級鬥爭的有效武器。

  消除現代技術的異化

  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資本與技術之間形成了共謀的關係,即資本利用技術完成資本積累,技術依賴資本得以創新變革。資本與技術都對勞動者、勞動環境、生產過程和生產活動漠不關心、冷酷無情。哈維指出,儘管現代技術切斷了人與世界之間的感覺互動,資本將人矮化為無意義的存在,但是由於技術變遷的不可逆性,我們不可能離開技術而生活。

  在哈維看來,我們需要技術來解決全球環境退化、人口趨勢的異常增長,改善全球的健康、教育和營養問題,動用技術來對抗軍事和地緣政治緊張形勢,甚至可以利用技術來達成非資本主義的社會、生態和政治目的。技術是一個矛盾體,雖然現存的技術在表達和展現著資本尋求階級宰制的心態與做法,但它也蘊含著解放的潛能。所以,哈維呼籲在反資本主義鬥爭上必須積極發掘技術的這種潛能。技術的發展應該向哪一個方面前進?對此,哈維非常明確地指出,這個選擇權在人的手上,即價值的選擇權在人而不在自然本身。雖然我們看到了和諧與均衡、美及道德與穩定、合作與互助、醜陋與暴力、等級與秩序、競爭與生存、動蕩與變局、因果關係、對立統一、混沌與無序、分裂與吸引等,但這些並不是自然所固有的「自然價值」,而是我們人自身的價值成見向我們展現出來的部分。因此,最終決定著成見的是人們解釋事物的框架而非事物本身。

  基於對技術的反思和批判,哈維提出了解決技術矛盾的政治實踐構想。其一,政治實踐構想建立在創造新的技術和組織形態基礎上,藉由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慧的應用,完成政治實踐。其二,通過對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減輕所有形式的社會勞動負擔,消除或減少不必要的技術分工,並將剩餘的必要技術分工與社會分工儘可能地分開。其三,為個人和集體活動釋出自由的時間,減少人們為了生存的奔波。其四,公民社團不再受統治,而是被賦予使用生產工具的權力,同時個體輪流行使行政、領導和治安等職務。其五,實現技術、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創新方面的差異化。簡而言之,哈維的政治實踐構想的實質就是要打破資本主義社會的同一邏輯,消除現代技術的異化,走向他所說的「革命的人道主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化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資本邏輯關係研究」(18BKS11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批判理論視域中的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批判理論概述
    因此,他們往往低估甚至忽視了可以經由新媒介而獲得的抵抗、民主參與和解放的路徑和機會,進而誇大了權力機構阻礙或制約人們運用和重構技術的道路。[3]而從技術批判理論的角度看,正如芬伯格所指出的那樣:「因為現代霸權逐漸圍繞著技術來組織,這種關係已經變成政治權力實施的中心。計算機設計現在是一種政治的設計。」[4]因此,網絡批判理論就是(社會)批判理論與網絡技術反思的一種「連結」。
  • 馬克思與技術批判
    即便馬克思本人並沒有發展出一套系統的技術批判理論,但他始終以各種方式活躍在技術批判理論之中,他對生產—技術的追問,為爾後的技術批判理論家們留下了豐厚的思想資源。一生產—技術在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中處於何種地位?這源於生產—技術在人類活動中的定位,這與馬克思的實踐概念緊密關聯。
  • 超越現代性:二戰後歐洲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反思與批判
    現代英國文化中阿諾德-利維斯傳統的文化批判之值得注意,在於它表明反抗現代性不只是德法兩國的激進分子,也是具有強大市民社會傳統,以經驗的自由主義著稱的英倫島國對現代化的反應。阿諾德的工作經驗和批評實踐使他對這一切憂心忡忡,在遲暮的晚年,他拓展了他那如日之升的文學評論,走向社會文化批判,捍衛人文學科的研究而抵制科學訓練和職業技術的日益蠶食,矯正物質主義、機械主義對文明和人性的扭曲。
  • 現代神話學丨對孟京輝《茶館》批判的批判
    對其批判、分析、追捧抑或是辱罵,其實都位居各自的立場和舒適區:因此不分領域的泛公共討論並不能「越辯越明」,相反只能讓局面更加難以理解。面對不同立場、不同審美經驗,不同閱歷思維,不同訴求和期待的各方意見,我們根本難以用「好壞」去定義一部當代戲劇作品,因為缺乏統一標準:而在這個後現代轉型期,我們甚至也不應該,必須破除任何膽敢「統一」的、「建制」的標準。
  • 意識形態批判的譜系:馬克思、韋伯與盧卡奇
    摘要:馬克思把意識形態視為現代社會的「觀念副本」,意識形態批判構成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的重要維度。馬克思不僅奠定意識形態批判的歷史唯物主義之基,而且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深入到意識形態的本質之維。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從文化層面補充了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興起過程的分析。無論是馬克思還是韋伯,都對現代社會持一種複雜性理解,並試圖實現一種總體性的把握。
  • 黑格爾對自由主義法哲學的批判
    之所以發生這一轉變,在很大程度上由於西方學界對於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批判的需要,而黑格爾的法哲學正是自由主義批判的武庫。在黑格爾生活的時代,以啟蒙理性為核心要素的現代性已然造成了影響深遠的後果,尤其是在德國這種進入現代較晚的國家中,現代性轉型顯得尤為劇烈。
  • 通過「自我意識」反思人工智慧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人工智慧尚未達到「自我意識」階段,至多被科幻作品作為題材來表現。在科幻電影的影響下,人們對於人工智慧產生「自我意識」的問題多帶有一定疑慮。而對人工智慧「自我意識」的擔憂,多屬倫理層面的問題。「自我意識」是一整套複雜思維組成的大型意識結構,需要聚沙成塔的持續積澱。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諸多跡象已然表明,後人類主義已經不僅僅是一場現代技術發展的變革,而且可能引發人文社會科學的一次革命,至少人文社會科學與現代技術發展的複雜關係將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與闡釋。這一系列成果集中地討論了後人類主義中現代技術的發展與表徵問題,人類與現代技術高度發展的關係問題,人類的生存境況、人的主體性問題、生命治理形式、烏託邦以及人文科學的發展與現代技術的關係命題,在這一框架中獲得了重新闡釋的契機。後人類主義理論也逐漸進入國內人文社會科學界的學術視野並引起熱烈討論。
  • 微文化研究的普遍主義方法論反思
    當前微文化研究中一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指出,微時代經歷了一個從解放文化到微觀文化的扭轉,暗示了一個相當光明的文化未來:在物質的層面,以手機為代表的微型機器,以及由信息技術所建構起來的虛擬交往空間,為個體全面發展創造了物質基礎;在個體的層面,微文化擴大了主體的自由空間,並由此推動前現代乃至現代社會所忽視的生活文化的崛起;生活文化取代解放文化
  • 當代西方批判邊界研究述評
    總的來說,西方學界對以領土為中心的傳統邊界研究路徑展開了普遍反思,邊界研究因此開始從地緣政治邊界轉向生命政治邊界,批判邊界研究的理論起點由此構成。邊界不再是地理上區分國家的界線,而是隨著人口流動及其治理需求不斷出現,由符號、話語、裝置和技術所「組裝」而成的知識與實踐體系。
  • 民族志傳播研究的問題與反思
    從而否定了具有冷戰思維的、媒介技術決定論的發展傳播學路徑(劉曉紅,2003:101-103)。在中國,近些年來卜衛注重將文化研究、批判理論和參與式行動傳播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資源引入民族志傳播研究,尤其關注村民們在媒介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平等,呼喚社會正義,要求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建立平等的夥伴關係,為弱勢群體傳播賦權(卜衛,2014)。這已經具備了強烈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問題意識。
  • 歷史唯物主義對啟蒙的批判:從激進到合理
    在對啟蒙的批判中,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的主要是德國浪漫派思潮,以及與之殊為一致的施蒂納思想。狂飆突進運動曾指出,自滿的理性主義及由此衍生的簡單樂觀主義是啟蒙運動的一大弱點,浪漫派對德國啟蒙運動的批評繼承了這一觀點。浪漫派對德國啟蒙的審視、批判、質疑,雖然在理論上對反思啟蒙有一定意義,但由於當時德國社會缺少合理的啟蒙傳播,反對和妨礙啟蒙的勢力較大,導致其思想很容易極端、偏頗。
  •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及其效應
    他的描述心理學所彰顯的是一種濃厚而澄明的人文科學精神,既是對自然科學心理學批判的結晶亦是利器。在德語語境中的效應斯普蘭格是狄爾泰之後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而主倡人文科學心理學的最著名領袖之一。雅斯貝爾斯受狄爾泰和胡塞爾影響,在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的過程中主張心理學朝著存在主義方向發展。他在《普通心理病理學》(1913)中,通過元理論反思將心理學分成採用現象學與解釋學方法探究心理生命意義關聯的理解心理學和採用自然科學方法探究心理生命因果關聯的說明心理學,並批判說明心理學將心理疾病視作與生理病變相伴的副現象,而主張利用移情和同情式理解描述患者的內心感受和體驗。
  • 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資源性意義及其反思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全球資本主義以及新自由主義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結合有關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的現狀,有必要進一步強調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源性意義,並對其進行相關反思。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資源性意義  盧卡奇及由其開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可以看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對於現代資本主義及其時代的理論回應。
  • 澎湃思想周報|脆弱的美國黑人社群;大衛·哈維談危機與解放
    本周思想周報,我們關注疫情下美國脆弱的黑人社群,前不久土耳其放開邊境後希臘難民危機如何被病毒席捲,以及大衛·哈維討論疫情的新文章《對於冠狀病毒的集體困境,我們需要一個集體回應》。大衛·哈維:當前的危機可能是解放的機會上周,大衛·哈維在《雅各賓》發文《對於冠狀病毒的集體困境,我們需要一個集體回應》,認為當前的危機中蘊含著替代的(alternative)可能性,與其恢復到這場危機開始之前的樣子,不如集體去創造一種完全不同的秩序。
  • 雷蒙·威廉斯對「基礎—上層建築」命題的反思和重構
    作為文化唯物主義創始人的雷蒙·威廉斯,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繼續展開對唯物史觀「基礎—上層建築」命題的反思、批判和重構。反思「基礎—上層建築」命題威廉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上層建築」命題的反思和批判,集中體現在他1973年的論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的基礎—上層建築》中。
  • 殖民、霸權和帝國的空間批判
    總體看,政治哲學中空間批判研究還相對較少。近現代以來的國際政治中,殖民、霸權和帝國問題是關鍵。從政治哲學的空間視野來分析這些問題是有意義的。後殖民批判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殖民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的活動,而且是一種以帝國為中心的對殖民地國家的他者進行地方性建構的文化活動。如果說霸權是一種優勢,那麼這種優勢可以做空間角度的理解。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由於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是奠基在社會關係本體論基礎上的,他的「物化」批判就主要圍繞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展開。在馬克思那裡,「現實性社會關係」首要的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因此社會批判就主要採取了生產關係批判的形式,這種生產關係是在相應生產力的推動下取代前現代的生產關係而得以確立的,當現代性生產關係無法容納其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時,便出現了現代性的危機。
  • 馬克思是現代哲學的開創者
    西方學術界通常是把馬克思哲學劃入近代哲學,歸為傳統哲學範疇;而國內學術界通常認為,馬克思哲學既與近代西方哲學根本不同,又與西方現代哲學根本對立。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無論從馬克思哲學產生的歷史背景,還是從馬克思哲學的主題及其同現代西方哲學的關係看,馬克思哲學理應屬於現代哲學,馬克思是現代西方哲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③這一轉變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學習蘇聯史家有關唯物史觀的闡釋以及對現代西方歷史哲學的批判實現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更多學者轉向了對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的研究。例如,田曉文從論述批判的歷史哲學所著重探討的兩個純粹史學問題——史學的解釋和史學的客觀性問題——出發,論證了批判的歷史哲學對歷史知識的探討無不以某種對歷史進程的反思為前提,無不以某種「思辨的歷史哲學」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