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強:關於《金瓶梅》作者的圖例和方言小考

2021-01-07 網易

  《金瓶梅》作者的研討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已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進展,儘管由於受到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由於諸多學者的認識水平和素質閱歷不同,在作者問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同的意見和分歧,但總的來看,各種觀點的提出畢竟是一件好事。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通過不同觀點和材料的比較,我們總會找到一些線索和頭緒,不斷推進研究的進步和發展。回顧近二十年來有關《金瓶梅》作者的研究,有幾個問題大家已基本形成了共識。一是關於《金瓶梅》的版本問題,《金瓶梅詞話》萬曆本當是其他版本的祖本,這是一般學者所共識的;二是關於《金瓶梅》的成書時間,基本上可以確認其下限為萬曆二十年[1],因為有證據證明這時已有了傳抄本,而其上限則是在萬曆九年之後,因為這一點在《金瓶梅詞話》中已有內證[2]。三是關於《金瓶梅》的作者,基本上應確認為蘭陵笑笑生,因為欣欣子在序言的開頭就說:「竊謂蘭陵笑笑生作《金瓶梅》」,在序言的結尾又說:「欣欣子書於明賢裡之軒」。

  

  萬曆本《金瓶梅詞話》

  欣欣子序言對《金瓶梅詞話》宗旨所進行的精闢分析,至今仍無人能望其項背,一句「逆天時者,身名罹喪,禍不旋踵」,用當時的話語直白《金瓶梅》內涵,以至於使許多學者判定該序即作者的自序。以上三點,雖然仍有人提出疑議,但基本上由於有鐵證而已成定律,可以作為我們前進的階梯。當然,為了使以上三定律更加牢靠,可以不斷地進一步進行探討,提出證據,給更加詳細的證明。本文就試圖圍繞以上三定律提供些新的證據和論證,包括關於明代蘭陵、明代臨清和明代夏鎮新河的三個圖例以及明代蘭陵方言的小考。這些圖例和方言,一方面可以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借鑑的資料,另一方面,也為《金瓶梅》作者是賈夢龍提供證據和論證。

  一、關於明代蘭陵鄉圖例

  筆者在最早提出《金瓶梅》作者是賈夢龍時,並不知道他居住的陳家村(後稱賈家泉)就屬於蘭陵鄉,而只知古嶧縣即古蘭陵而已。嶧縣是古曾國、承縣的舊疆,也是古蘭陵的舊疆,《嶧縣誌》和大量的文獻碑記多有明證。後來,在與魯歌先生商榷時,反覆查看《嶧縣誌》,這時注意到蘭陵郡在明代雖然改稱為嶧縣,但蘭陵這個名稱並沒有被廢棄,蘭陵的範圍被縮小到一個鄉而保存下來。當時的嶧縣西有一個蘭陵鄉,蘭陵下設八個裡,這八個裡共有村莊230個。這說明,當時的蘭陵在嶧縣是實有其地,並佔有相當大的面積和人口。這八個裡的「裡」字,是一個行政建制的名稱,相當於清代的「社」。明代不稱「社」而稱「裡」,到清代,將裡改稱社,但清隨明制,其建制的層次和疆界變動不大。寫到這裡,想起一個問題,似乎可以作為《金瓶梅》作者的另一個新發現的證據。張遠芬先生在考證《金瓶梅》作者時,認為蕭明賢的故裡在蘭陵,因此蘭陵笑笑生在序言末尾記:「欣欣子書於明賢裡」,言外之意,明賢裡的「裡」字應作「故裡」解[3]。

  

  《金瓶梅新證》

  有的學者曾在一個劇本中見到一句「明賢裡洗墨池」,也把「裡」字作「故裡」解。其實,明代的裡字既然作「社」字解,是一個行政建制,那麼,就不是僅僅指「故裡」,而可以是指一個「社」,一個「裡」。蘭陵笑笑生或欣欣子故鄉的行政編制就是「蘭陵」的一個「裡」。欣欣子之所以說書於「明賢裡」,並且我們至今也沒有找到實有其地的「明賢裡」,那麼,或許他的目的就是在於強調一個「裡」字,他所居住的是蕭明賢所在的蘭陵鄉的一個「裡」,而不是蘭陵縣。他是居住在鄉村裡,而不是在城裡,是在鄉村裡寫的《金瓶梅》,而不是在縣城裡寫的《金瓶梅》。在明代稱呼一個人時,雖然一般是在個人的名字或稱號前加上縣名,但笑笑生或欣欣子沒有用縣名,而用的是鄉名和裡名。根據《嶧縣誌》(光緒版)卷八關於蘭陵鄉的圖例[4]及其介紹可知:蘭陵鄉下屬有八個裡。明代嶧縣共有33個裡,續增為45個裡,又並為36個裡,「而總之以四鄉」,東曰企彭鄉,南曰坊廂鄉,西曰蘭陵鄉,北日曾城鄉。又日:「城之西為蘭陵(鄉),領八社(裡),其首曰曹馬社(裡),領村莊六十一」。曹馬裡距縣城近者二十餘裡,遠者五十裡,周袤二十餘裡。

  「次日南常社(裡),領鄰村三十六,距城近者三十裡,遠者六十裡,周袤二十餘裡。」

  「次曰於裡社(裡),領村莊十一,距城近者五十裡,遠者七十裡,周袤十餘裡。」

  「次曰柳莊社(裡),領村莊三十五,距城近者四十三裡,遠者五十餘裡,周袤十餘裡。」

  「次曰秦埠社(裡),領村莊二十七,距城近者四十裡,遠者六七十裡,周袤二十餘裡。」

  「次曰鬥溝社(裡),領村莊三十八,距城近者四十餘裡,遠者六十餘裡,周袤二十餘裡。」

  「次曰香城社,領村莊十二,距城近者五十裡,遠者七十裡,周袤十餘裡。」

  縣誌接著介紹說:

  「此蘭陵八社(裡)村莊之大略也,西沿湖邊抵利國驛,與銅山接,北據朝陽、蟠龍諸險,與滕之東南境接,固今之驛站所必經也。其山曰馬頭山,川曰夾河,浸曰微湖。其利捕魚,畜宜四擾,谷宜麥菽。」

  縣誌還將230個村莊分別列出,這裡就不一一列述了。 明代訓導賈夢龍在隆慶元年從內丘退居後,就住在蘭陵鄉曹馬裡陳家村,因此,這個村又被稱為賈家桌,也稱賈泉村,從蘭陵鄉的圖例中就可以查到。因賈夢龍的嶽父陳得中就是陳家村的人,原有樓房12座,賈夢龍在陳家村另起樓房6座.有專門觀看南戲的樓房,是他的兒子賈三近專門為他蓋的。賈夢龍在他的小曲中寫到「樓臺起處多田地,種桃畦柳溪,看雲鋤雨犁,西郊燕賞東山妓。」,又寫到:「等閒不入城和市」,「柳陰中釣魚,雪窗前賦詩" ,不由使人想起《金瓶梅詞話》中所說的:「瓶梅香筆研,窗雪冷琴書。」也許有人會問,如果賈夢龍是蘭陵笑笑生或欣欣子,那麼他為什麼不著名蘭陵曹馬裡,而稱明賢裡呢?但是如果作者這樣寫,如果直稱作者是實有其地的曹馬裡,還有什麼必要化名呢?

  

  《嶧縣誌》

  二、關於臨清博平圖例

  為什麼要了解臨清博平這個圖例呢?在此,筆者想補充一個故事。有一次,在幾年前,我曾想,既然蘭陵笑笑生沒有留下自己的真實姓名,那麼,為了頑強的表現自己,除了序言外,他會不會在書中留下些蛛絲馬跡,把他的一些明顯的字號告訴讀者呢?如果是這樣,那麼,賈夢龍號天柱山,又稱柱山翁,字應乾,而《金瓶梅詞話》共有一百回,他會在哪一回透露出一些消息呢?我想,應該在辦紅白喜事的這些大場面中有所透露。於是,翻到《詞話》目錄,見第三十九回的題目是:「西門慶玉皇廟打醮」,知這回是為官哥取法名的,於是,打開這一回,還真有些線索。一是這一回的回首詩很有意思,是引之唐代薛逄的《漢武官詞》。一共四句:

  「漢武清齋夜築壇,自斟明水醮仙官。

  殿前玉女移香案,雲際金人捧露盤。

  絳節幾時還入夢,碧桃何處更驂鸞?

  茂陵煙雨埋弓劍,石馬無聲蔓草寒。

  一方面,這首詩與本回的題目「打醮」相關,內容與書中的主旨也比較合拍,人間世事終有到頭的那一天,即便是漢武帝也不例外,而另一方面,漢武市打醮見到「雲際金人」,這實際上是在講《漢武帝內傳》[5]這一故事。 《漢武帝內傳》據傳是由東漢班固所撰,實際上其作者應為晉代人。其故事內容是寫漢武帝常祈禱名山大川五嶽以求神仙,於元封元年正月甲子登嵩山,起道宮求仙,結果在七月七日真的遇到了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帶玉女下凡。這次會見,西王母除勸他修身外,還授給他一本非常神秘的「文秘禁重」的秘籍,即一本天書。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反覆強調這本書不得外傳,只是因為漢武帝求書心切,「扣求」而「不忘於道」,才把這本書授給他。西王母說:「欣子有心,今以相與,當深奉慎,如事父君。洩示凡夫,必禍及也。」又說:「天禁漏洩,犯違明科,傳必其人,授必知真者。」西王母的這一段話,特別強調的是「欣子有心」,才把秘籍授予漢武帝。「欣子」二字不禁使人想起《金瓶梅詞話》的序言就署名欣「欣子」,其意思是不是說序言的作者很欣賞「欣子」「有心」這段話呢?因為「金瓶梅詞話」也是一本秘籍,一旦洩露,則「必禍及也」。

  

  《漢武帝內傳》

  西王母授給漢武帝的秘籍是一本什麼書呢?《漢武帝內傳》寫道:「王母出以示之日:此五嶽真形圖也。」原來是一本圖經,這本圖經是由三天太上道君在上皇清虛元年「因象制名,定實之號」,「形似書字」而作的,其內容是「立天柱而安於地理,植五嶽而擬諸鎮撫。」《漢武帝內傳》的這段話也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提到「因象制名,定實之號」,而《金瓶梅詞話》這一回,就是要對天打醮,給官哥定法號的。二是提到「立天柱而安於地理」是圖經的主要內容。立天柱,指的就是天柱山,而賈夢龍的號恰巧就是「天柱山」、「柱山翁」,不是《金瓶梅詞話》的作者在啟示我們,透漏出一些消息呢?這大得進一步考證的。查《嶧縣誌》,嶧縣縣城南有一座小山就叫做天柱山。這個天柱山是嶧縣縣名的由來,因為它原叫做葛嶧山。這做小山就是賈夢龍稱號的由來,因為山頂上原來有一座佛母塔,賈夢龍為重修佛母塔所做的碑文中就曾寫道,「柱山人專號於佛母塔」,賈夢龍還在詩中曾寫道,他自己是「偶從僧剎寄行蹤」。如果上述幾點還不能說明賈夢龍之稱號與《漢武內傳)的「天柱」相關,那麼,還有一篇文章可以佐證,就是賈夢龍之子賈三近專門為重修佛母塔所寫的《天柱山重修佛母塔文筆峰記》[6]。賈三近為什麼要重修天柱山佛母塔?椐他自己說是因為此山為「嶧望",而實際上多半是因為他父親以此山為稱號。賈三近在文章中說:「嶧東南十裡許有天柱,一名桂子山,一名葛嶧山,蓋縣所由名處也。」「山以天柱、桂子名,概取柱石中天,秋風桂子,皆文明之象也。」這一句,把賈三近自己也寫進去了,此山的「桂子」之稱歷來未曾有過,賈三近身為朝廷命官,貴為「桂子」,他不好直接說他們父子二人皆寄意於此山,但實際上確是如此。文中還有一句寫道:「有異人向予談,此山載在圖經,為宇內三十二福地,傑然著名。」這無異於直接告訴我們:此天柱與西王母的五嶽真形圖經直接相關,即彼天柱。至於這位「異人」是誰,則不得而知,有可能就是他的父親賈夢龍吧?因賈夢龍以此山名為號,必知其來歷。

  

  《光緒嶧縣誌》(光緒三十年制)

  二是第三十九回官哥的號也很有意思,居然與賈夢龍的字相同。賈夢龍字應乾,而書中的官哥則號應元。乾與元,二者的意思是重合的,《易傳》有:「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應該說是與賈夢龍字號相關的又一例證。對此,有人會說:賈夢龍字應乾,而他又讓官哥的號叫應元,二者的字號確實是一樣的,但那豈不是說賈夢龍就是官哥,是西門慶的兒子了?在實際生活中,賈夢龍的孫子賈梧也象官哥樣,很小就夭折了,你又把官哥比做賈梧,到底是爺爺,是父親還是孫子?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這在藝術的世界裡和感情的世界裡並不矛盾,在《金瓶梅》的結尾,孝哥「翻過身來卻是西門慶,」「用禪杖一點,依舊還是孝哥睡在床上,」原來孝哥是西門慶託生的。這並不荒唐,並不矛盾,而是藝術的真實,感情的真實,是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和意識在文學上的一種寓意和寄託。蘭陵的賈夢龍又怎麼會對臨清那麼熟悉呢?他是怎樣了解到臨清的地理和風俗人情的呢?原來蘭陵的賈夢龍的祖先就在《金瓶梅》故事的發生地臨清博平縣,這也是我早先沒有想到的證據。雖然在賈氏族譜中知道賈夢龍先祖在博平,但卻沒有查地圖,想當然就把博平當做淄博、博山一帶的地方了。後來,還是蘭陵賈家的人告訴我:博平不在淄博,而在臨清,如果再往上追溯,賈氏的祖先在山西。原來,明初兵亂,中原荒蕪,因此,山西人大批遷往內地。賈夢龍的祖先賈奉仙在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野鵲窩遷到博平縣賈寨,而在成化年間,博平大旱饑荒,賈夢龍先祖賈得真又從博平遷徙到古蘭陵嶧縣大莊子村,賈夢龍雖然是到嶧縣的第六代人,但出生於正德五年,相距遷徙時不過三十年,與臨清博平的關係十分密切,賈夢龍的兒媳婦井氏就是從東郡博平嫁過來的,同時,賈夢龍又在臨清西的內丘當訓導十幾年,不論乘車坐船,都要經過臨清,因此對臨清的繁華街道必然是熟悉的。博平在建國後與茌平合併為一個縣,如果手頭沒有古博平圖,可以參看茌平的現在地圖[7],根據茌平縣誌關於古博平縣的可知:博平縣設置於漢代漢高祖六年,即公元207年,歷經變遷,其位置和範圍大體相當於現在的茌平縣的博平、大桑、楊官屯、洪官屯、賈寨、肖莊、韓屯、萊屯、張營、胡屯等10個鄉鎮的範圍。從關於博平的圖例中可以看出,博平與臨清相臨,而賈寨就臨清的邊緣。賈夢龍祖先原來屬於賈寨的哪個村?已沒有人記得,縣誌中和族譜中也無記載。(博平圖例可以參看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茌平縣誌》)

  

  《茌平縣誌》

  三、關於夏鎮新河圖例

  誰也不曾想到,蘭陵笑笑生在《金瓶梅詞話》中所提到的「新河」就在蘭陵的邊緣經過。有的學者認為,《詞話》中所提到的「新河」在臨清,但香港的梅節先生以較確切的證據證明,其所謂「新河一帶」應指夏鎮新河,隨後,盧興基先生進行了質疑辨析,筆者也在《金瓶梅成書的上限新證》一文中作了分析和補充論證[8]。總之,《詞話》中所提到的「新河一帶」就是指夏鎮新河,這一點已是毫無疑義的了。我們從隆慶三年前的漕渠圖例中可以看到[9],原來的隆慶三年前的漕渠在微山湖南岸,沿泗水河邊緣通過。夏鎮新河鑿成後,運河移到了微山湖的北岸,這樣,南岸的黃河就不會對運河造成衝擊了。而從夏鎮到留城以及從留城到徐州北茶城的新河就是從蘭陵鄉的南常裡和鬥溝裡這兩個「裡」的邊緣經過的,賈夢龍所居住的曹馬裡距新河很近,不過三五公裡,他寫進書中的真實的人和事,就發生在他的身邊,這在遠離新河一帶的人是很難了解的。關於夏鎮新河漕渠的圖例我們可以參看梅節《金瓶梅成書的上限》、《金瓶梅研究》第一期,採自水利出版《黃河水利史述要》[10]。為了便於進行分析研究,我們還可以參考于慎行先生在《兗州府志》中所提到的《漕渠總圖》,在這幅圖中,由於微山湖已經形成,夏鎮新河的船道已被吞在湖裡,微山湖成了運河航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如今,這段航道被稱為活著的運河。《漕渠總圖》成於萬曆二十三年之後。梅節先生和盧興基先生對夏鎮新河都作過簡要敘述,筆者依據《兗州府志》和實地考察,也對夏鎮新河作過較詳細的介紹。夏鎮新河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新河與蘭陵和蘭陵笑笑生的關係,而且有助於我們確定《金瓶梅》成書的上限。《金瓶梅》書中所提到的「新河一帶」、「毀閘折壩」、「淤沙無水」、「疲弊之極」以及「賊盜梗阻」、「計地徵銀」、濟寧衛「屯所」等事,都發生在隆慶三年至萬曆九年(1581年)之間,足以證明成書時間不會早於萬曆九年[11],這也就是說,凡在萬曆九年之前去世的作者,都應排除在《金瓶梅》作者之外,都不會是蘭陵笑笑生或欣欣子。

  

  《黃河水利史述要》

  四、蘭陵方言小考

  《金瓶梅》一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運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語,在古典小說中,象《金瓶梅》這樣運用方言土語的情況並不多,因此,研究《金瓶梅》中的方言土語具有重要意義。儘管學者們研究方言的目的觀點各不相同,對方言的解釋也多有分岐,但總的看,方言研究對推動《金》學討論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可否定的。由於《金瓶梅》方言直接與其作者的籍貫相關,而眾多專家學者們在研究中卻又難免偏頗,因此,便有學者否定其相關性,認為最好不要把地方方言研究與作者的籍貫相聯繫。但我們知道,既然是研究方言土語,那麼,首先要確定的就是方言土語的發源地,確定是什麼地方的方言土語。我們要做的,是增強研究的準確性,而不是因噎廢食,放棄這方面的研究。否定方言與作者籍貫相關性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認為《金瓶梅》創作距今已有400餘年,而方言土語由於時代、歷史的變遷和融合,已難以確定是否是當時的語言,也難以確定是否是某一地區而不是另一地區的語言。但這種觀點沒有考慮到語言的繼承性,儘管《金瓶梅》創作已歷時久遠,但書中的某些方言土語卻仍舊會在我們中間流傳著,在某些地區仍然會保留下來,繼續存在著。日本人發現了水杉樹的化石,而根據這一發現,中國人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發現了活的水杉。人類的產生經歷了幾百萬年,但人類祖先的基因至今仍活妖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中。《金瓶梅》的方言土話好比是方言的化石和基因,我們從當今的語言中,仍可以尋找到這些方言土語的化石基、因和細胞。以張遠芬先生提出的「滑答子」一詞為例,除了魯南,至今未發現其他地區的人能夠聽懂這個詞,而在其他書籍中也沒有人用到過這個詞。我是膠東人,家鄉在煙臺,據我所知,山東東半部的人是絕對不知這個詞的意思的。「滑答子」、「大滑答子」,是指烙第一張煎餅時,鏊子上的油不熱,這張餅烙不好,只能放在一一邊,因此,叫「滑答子」,引申為罵人話,是指這個人不成器,沒有能力。這個土語確切地證明《金瓶梅》一書的作者是生活在習慣於說「滑答子」一詞的地區。在此,根據考察分析,試舉幾個在魯南地區仍比較流行,而在其他地區及其他書籍中則很少有這種用法的《金瓶梅》書中的詞語。

  

  《<金瓶梅>蘭陵笑笑生之謎》

  許志強 著

  為了有確切的證據,我們可以從當地的民間故事書籍中查找這些詞語。

  「嚷」

  魯南地區的「嚷」字的用法和其他地區有所不同,其他地區一般只有兩種用法:一是大聲喊叫的意思,大聲嚷,一是吵鬧的意思,吵嚷,而魯南除了這兩種用法之外,還有一種用法,就是批評、訓斥的意思,被批訓斥也可說成是被嚷,「你批評我幹什麼?」也可說成是「你嚷我幹什麼?」例1:她一打盹,那個小姑子就跟著扒豁子,惹得公公嚷,婆婆罵(見《嶧城民間故事集)講述者劉孫氏搜集者邵明思 1987 年2月1日採於嶧城)這例1中的公公「嚷」,就是批評訓斥的意思,比「罵」稍輕一些。這種用法,在棗莊地區的日常生活中至今仍很普遍,可以時常聽到。我們再看《金瓶梅》,在《金瓶梅》中,「嚷」字的用法也很特別,與棗莊(古蘭陵)地區的用法是完全一致的(這裡所說的棗莊地區,只不過為了敘述方便,確切講,應該是魯南蘇北地區,這一方言區的範圍大體上應包括泰岱、沂蒙、泗濱、徐州等地,在研究《金瓶梅》時,有的人區分很細緻,甚至想把相距只有50裡的蘭陵鎮方言與嶧城方言區別開,這無疑是徒勞的)。也不僅有大聲叫嚷和吵嚷的用法,而且有訓斥批評的用法。例2:不想這幹人又到他家裡嚷賴,指望要詐他幾兩銀子的情,只恐衙門中要他。(《金瓶梅》第69回)這例2中的嚷賴,既有吵鬧,也有批評訓斥的意思。把吵鬧稱作嚷,這在其他地區雖然有時也會用到,但用起來與吵鬧有所區別,聲音比吵要稍大一些,在魯南地區,在《金瓶梅》中,吵與嚷的區別不大,二者可互相代替,「嚷」字屬常用的口頭語。如:例3:如意兒道:「前日我和他嚷了,第二日爹到家,和我說好話,說爹在他身邊偏的多」。(《金瓶梅》第74回)例4:誰知他三不知的就打發的去了,就安排著要嚷的心兒,悄悄兒走進來聽。聽怎的!那個怕你不成?(《金瓶梅》第75回)例5:月娘道:「誰嘗著些甚麼兒。大清早晨,才拿起茶,等著他娘來吃,他就走來和我嚷起來。」(《金瓶梅》第75回)上述幾例中的「嚷」都含有吵鬧的意思,在魯南地區常用,而其他地區則不常用,其他書籍中也不曾見到這種用法。《紅樓夢》中用到「嚷」這一詞時,一般就是大聲喊的意思,如:例6:彩霞:「……再鬧,我就嚷了。」(《紅樓夢》第25回)這個「嚷"就是大聲喊的意思,這也是我們現在普通話中常用的用法。而在《水滸傳》中,則直接用「喊」而很少用「嚷」。如:例7:只聽得牆外一聲喊起,火把亂明。「一聲喊起」,如果是《金瓶梅》作者,就不一定這樣寫了,而可能會用「嚷亂起來」。

  

  《新刻金瓶梅詞話》書影

  「扛」

  例8:那婆子道:「是俺那冤家,沒人心,沒人義,幾遍為他心齷齪,我也勸他,他就扛的我失了色。今早是姐姐你看著,我來你家討冷飯吃來了,你下老實那等扛我!"(《金瓶梅》第78回)例9:「你這個沒訓教的子孫!你一個親娘母兒,你這等訌他。」(《金瓶梅》第58回)例9的訌不讀hong,吉本《金梅詞典》讀作kang,誤,應讀作gang。「扛」本指用兩手舉起重物,引申為兩人辯論、吵架也叫做「扛」。你如果無理找理,一般叫做「抬扛」,象《金瓶梅》中這樣,把批評訓斥別人簡稱為「扛」,在普通話中是不這樣用的,但在魯南卻是日常本色語。倆人頂嘴,也不稱作「抬槓」,而簡單地稱作「扛」。例10:天打雷,狗咬賊,兩口子打架扛皮棰。小的娘,別生氣,兩口子打架嬉來意。(《嶧城民間諺語詩歌集》棠陰村孫晉舉講述,1987年3月4日採於嶧城)例10中的「皮棰」是指拳頭。扛皮棰,形容舉著拳頭吵架,這個「扛」與例8、例9中的用法和意思是完全一致的。另外,例8中的「敢是」,也是魯南常用語,「敢是」、「敢說」在《金瓶梅》中常用,據鮑延毅先生考證,屬於魯南蘇北的方言。「招」例11:「自古船多不礙港,車多不礙路。我不肯招他,當初那個怎麼招我來?」(《金瓶梅》第16回)例12:「好嬌態,教他在我這裡,我是沒處照放他。」(《金瓶梅》第23回)這裡的「招」與「照」是個字,本意應是招引的意思,但又有「招架、擋」的意思。這種用法,在魯南常用到,例如,你要去拿一種不應該拿或碰不得的東西時,魯南人會告訴你:「別招它」。即別引動它的意思。這個詞,《醒世姻緣》中曾經用到過,如第20回:「你又是個單身,照他這眾人不過。」胡適認為,這個詞,是「別的書裡見不著」,「別處人都看不懂的土語。」以此證明其作者是山東淄川人,但是我們知道這種土話在《金瓶梅》中常用,在魯南是人人一聽就能懂得的熟語。《醒世姻緣》這部書的作者,據有的專家考證是魯南兗州人。「治」「治」的本意是治理、管理的意思。但在魯南,「治」的意思很廣泛,是一個萬能動詞,不管幹什麼事,都可叫做「治」。如:例13:「誰叫你救我?這水就是我的莊,鐵壇就是我的家。你把我治上來,上不歸村,下不靠店,怎麼辦?」(《嶧城民間故事集·有志不在年高》講述楊茂春搜集魏作銀)例14:「劉才媳子對劉才說:咱過得這麼濟,連吃鹽的錢都沒有,你又不能做買賣,往後怎治呢?」(《嶧城民間故事集·縣官聽詩》講述者梁宗芝搜集者魏祥貞)例13把拉上來稱作是「治上來」,例14把怎麼辦說成是「怎治」,「治」字就象一萬能動詞,不論幹啥事,都可稱做「治」。這在《金瓶梅》中也是如此。如:例15:李瓶兒:「今日奴自治了這杯淡酒,請官人過來,聊盡奴一點薄情。」(《金瓶梅》第13回)例16:老婆子道:「……吃了你這心好,濟過來了,往後有70歲活哩。」例17:婆子道:「濟得好,見個女兒罷了,子上不敢許。若說壽,倒也有。」「治了這杯酒」的「治」,有「辦」的意思。「濟過來了」的「濟」可領會為「渡」的意思。而「治得好」的「治」,則有「幹」、「弄」的意思。「治」有醫治的含義,如「月娘見他治不的了」,「久而不治」等,也有治辦、買辦或者整治之意,如《金瓶梅》中,韓道國「治了半船貨」,《紅樓夢》中,賈母道:家去「治你媳婦去罷」,這種種用法,我們當今的普通話也常常採用,但用「治」字代替幹事、辦事,作為萬能動詞,這種用法就不是普遍現象,而是《金瓶梅》中所特有,魯南蘇北方言中所特有的現象了。

  

  《新刻金瓶梅詞話》書影

  另外,還有一些這樣的詞語,如「趁」、「著(將)」、「搗」、「投」、「響」等等,在魯南都有特殊的用法,而《金瓶梅》作者也常常用到,有的我在其他文章中曾探討過,也有值得進一步去研究的,在此就不多談了。通過以上幾個部分的研究分析,你是否會對蘭陵笑笑生的籍貫和真實姓名產生一些新的認識和想法呢?望共同交流探討。

  [注]

  [1]劉輝《回顧與瞻望》,見《金瓶梅研究》第1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

  [2][8][11]見梅節《金瓶梅成書的上限》、《金瓶梅研究》第一期;梅節《金瓶梅成書於萬曆的新材料》,1997年7月第二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論文。盧興基《從安忱治河推斷金瓶梅的成書作者》,《金瓶梅研究》第五期,遼瀋書社1994年4月第一版。許志強《金瓶梅成書上限新證》,第四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論文,《金瓶梅蘭陵笑笑生之謎》,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第123頁。

  [3]見張遠芬《金瓶梅新證》一書,1984年1月齊魯書社第一版。

  [4][6]見清光緒版《嶧縣誌》

  [5]見《太平廣記選》。

  [9]圖例見濟寧與微山縣文史資料委員會1990年出版的《微山湖》一書。

  [10]見梅節《金瓶梅成書的上限》一文,其圖例採自水利出版《黃河水利史述要》。

  

  文章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政協

  本文選自《<金瓶梅>研究》第八輯,2005,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轉發請註明出處。

  (數據採集 黃 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金瓶梅》作者蔡榮名學說」立論依據
    天下第一奇書《金瓶梅》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他究竟是何方人士,真實身份如何,一直是中國文學史和金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四百年來,眾說紛紜,先後提出六十多種說法,但是都因為沒有確鑿證據,這些說法都只能是一種猜想和假說,至今仍是謎案。陳明達先生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從八個方面全面進行了考證,提出《金瓶梅》作者為明朝黃巖人氏蔡榮名的學說。
  • 《金瓶梅》的真正作者是誰? 眾多猜測莫衷一是
    ,《金瓶梅》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然而這只是個筆名,真正的作者是誰歷來學者們眾說紛紜。有的研究者認為作者是李開先。李開先是山東人,嘉靖進士,40歲罷官回家,他的身世、生平及其對詞曲等市井文學的極深的愛好和修養,與前人對<金瓶梅》的說法不謀而合。作品本身也證明它同李開先關係密切:李開先的作品《寶劍記》也是用《水滸》的故事,把《金瓶梅》和李開先的《寶劍記》作比較,就會發現不少相同之處。
  • 【專欄推文】馮媛媛 |《金瓶梅》的作者與版本
    《金瓶梅》的作者署名為「蘭陵笑笑生」,但這「笑笑生」是誰至今卻仍是個謎。古時被稱作「蘭陵」的地名有二:一為山東嶧縣,一為江蘇武進。從書中大量使用北方方言來看,是山東人的可能性更大,但這也僅僅是推測而已。「笑笑生」其人,史料記載語焉不詳,有人說他是「嘉靖間大名士」、「世廟時一巨公」,雖是傳言,但在人們的不斷猜測中,後七子領袖王世貞逐漸成為大家不約而同的關注對象。
  • 《金瓶梅》作者的身世之謎,為何至今無法確定?
    1979年朱星重倡此說,並列舉出十條理由:(一)王世貞是「嘉靖間大名士」;(二)他能寫小說,並有小說傳世;(三)他有能力個人完成宏篇巨製;(四)他有完成大作的足夠時間;(五)他是大官僚,所以能寫出官場大場面;(六)《金瓶梅》中的地名與王世貞經歷相符合;(七)他崇信佛道,正是《金瓶梅》所宣揚;(八)他好色醉酒,具有寫作《金瓶梅》的情懷;(九)他祖籍山東,又做官山東,具有運用山東方言的條件;(十)他知識面廣
  • 王平:從《金瓶梅》的民俗與語言看其故事發生地
    《金瓶梅》第三十九回也提到了「監生衛房聖母元君」。月娘先是希望生個兒子,有了孝哥後,又希望兒子能夠平平安安,所以她才會去虔誠地朝拜泰山娘娘。然而事與願違,正是這次泰山之行,將兒子送入了佛門。《歷代神仙通鑑》四、《金瓶梅》方言之爭關於《金瓶梅》所使用的方言是研究者們長期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
  • 「日」荒木 猛:關於崇禎本《金瓶梅》各回的篇頭詩詞
    至於詩和詞的比例,「萬曆本」詩(包括格言)九十八首,詞二首。「崇禎本」詩五十二首,詞四十八首。很清楚,「崇禎本」詞的數量增加了很多,而且詞的內容差不多都是誦吟閨房中的情趣。這樣的差別恐怕是作者和修訂者的愛好不同所改。到現在,作者和修訂者還不清楚,有可能認為作者和修改者是同一個人,可是考慮這些篇頭詩詞的話。
  • 走近《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
    它仿佛在向我訴說,我傾聽著、傾聽著……幾個月來,在平臺老師的鼓勵下,洋洋灑灑地寫了數篇《金瓶梅》的文章,縈繞心間的卻是:《金瓶梅》的作者金陵笑笑生是誰?他都有怎樣的經歷?又因何冒著罵名寫下這部天下第一奇書?
  • 李桂奎:《金瓶梅》研究的「互文性」轉移及其勝境原創
    在《金瓶梅》研究上,學人們逐漸不約而同地選擇從面向作者的「笑學」研究轉向面對文本的「金學」研究。許多旨在破解「笑學」問題的文本比對,雖然不能解決《金瓶梅》作者問題,但實際上屬於「互文性」研究,無疑有利於進一步鞏固提高關於這部小說的文本分析和解讀的水平。
  • 各位,你知道古代第一禁書《金瓶梅》的作者是誰嗎?
    《金瓶梅》作者之謎《金瓶梅》是我國明代的長篇小說,美國大百科全書稱《金瓶梅》是「中國第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小說」,其作者署名是蘭陵笑笑生。有一種說法,《金瓶梅》的作者是明朝大才子徐渭。這位先生在紹興可以說是婦孺皆知的歷史奇人,紹興人更熟悉親切的名字是徐文長,他以嫉惡如仇、不拘禮法的形象深入民心,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他的趣聞佚事。《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徐渭?國內外的學者一直想揭開這位「蘭陵笑笑生」的真面目。
  • 是的,我就是笑笑生,《金瓶梅》的作者
    春秋寒暑,字斟句酌,到頭來,竟然找不出作者?好像一個現在時髦的詞:人間蒸發。我,在明朝嘉靖年間,某個夜深人靜之時,手撫終於完成的《金瓶梅》書稿,詭譎微笑,將身一抖,立成虛空。不僅帶走我自己的生身故事,而且把別人對我的談論,也都變成了啞謎。呵呵,人間蒸發啊,我才是先行者。當然,古往今來,不乏身世撲朔迷離的作者,像後來寫《紅樓夢》的曹雪芹。
  • 【注意】《金瓶梅》乃陽城人所作?
    《金瓶梅》作者非山西陽城人王國光莫屬              ——何柄紅迄今為止,在我國國內的「金學」 研究領域,就《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到底是何人,一直存在分歧,眾說紛紜,未有定論。蘭陵笑笑生已成為《金瓶梅》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四百多年來一直在困擾著專家學者和讀者。
  • 許志強x蕭耳|重新發現我們內心的野性和自由
    重新發現我們內心的野性和自由   ——《梭羅傳》新書分享會   嘉賓:許志強、蕭耳   時間:10 月 31 日(周六)19:00-21:00   地點: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   10 月 31 日(周六)19:00,浙江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教授許志強,作家、資深媒體人蕭耳,將做客單向空間,一起分享這位偉大作家迴蕩了兩個世紀之久的獨特魅力。   不能到現場的朋友,也可以進【浙江文藝出版社】官方微博,觀看直播。   【嘉賓介紹】   ▍許志強
  • 奇書《金瓶梅》,其實可以讀一讀
    至於,蘭陵笑笑生,那根本就捏造,或者叫化名吧(萬曆丁巳年詞話本有),吳中初刻本(庚戌本)沒有提作者。屠隆說,說是屠隆一早用過笑笑先生的化名,蘭陵笑笑生對儒釋道三家都是不懈餘力地諷刺和嘲笑。羅貫中說,屠本峻在《山林經濟中籍》寫道,」相傳嘉靖時,有人為陸都督炳誣陷,朝廷籍其家。
  • 為什麼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曲解《金瓶梅》?
    受影視劇影響,很多人聽到「金瓶梅」三個字,第一反應就是少兒不宜,這類人大多沒看過原著。明清時期的小說,內容比《金瓶梅》更露骨的太多了。但該書問世後,曾被明清兩朝列為禁書,不僅僅是內容涉黃那麼簡單,難道是揭露的內容讓封建統治階層惶恐不安嗎?
  • 《金瓶梅》的秘密
    晉源方言口呱呱「兀的」像明太原縣的臉面、廣告詞,一個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晉源的三家分晉之戰中被趙魏韓三分,一座堅如磐石的晉陽古城在晉源的土地上傾塌,西子比喻山西,太比喻明太原縣。2、蘭陵笑笑生的意思蘭陵笑笑生:蘭陵,解釋羅貫中、施耐庵的真名蕭讓、蕭嘉穗的蕭姓先祖梁武帝蕭衍,出生江蘇蘭陵蕭氏。
  • 《金瓶梅》作者究竟是誰?蘭陵笑笑生究竟是何人?
    《金瓶梅》約出現在萬曆年間,「第一次透露世上存在《金瓶梅》這樣一部小說的信息,見於萬曆二十四年(1956)袁宏道給董其昌的信。」這個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這個時代官商結合,商業經濟繁榮,市民階層正在崛起,人們在兩極分化中,受到金錢和權勢的猛烈衝擊,價值觀念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奢華淫逸之風也迅即瀰漫了整個社會。《金瓶梅》即反應了這樣一個時代,也只有這樣的一個時代才能產生出這樣一部小說。」這部被稱為第一奇書的作者署名為:「蘭陵笑笑生」,其真實身份已成歷史謎團。古稱蘭陵有二:一為今山東省嶧縣,另一為今江蘇省武進市,現在尚難考證何者為是。
  • 董國炎:中國說書敘事規律與《金瓶梅詞話》作者之爭
    《金瓶梅詞話》作者是哪一類人物,此書是什麼性質,這個問題相當重要而且長期爭議不斷。一種意見認為作者是文人作家;另一種意見認為作者是說書藝人,而《金瓶梅詞話》的根本性質是民間說書底本。近年來這後一種意見更佔上風。梅節先生幾十年來辛勤整理《金瓶梅詞話》,先後出版3種新校勘本,文獻整理功勞很大。
  • 徐朔方:《金瓶梅》和《紅樓夢》
    繡像本與詞話本《金瓶梅》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風習特別和商業城市有關,他們的生活方式、享受、娛樂、戀愛婚姻觀以至倫理道德觀念,無不帶有明代嘉靖、隆慶之際新興市民階層的烙印。象《金瓶梅》那樣結構嚴密,渾然一體,可能和它起源雖早而寫定則在話本小說的最遲、最成熟的階段有關。《紅樓夢》是個人創作,不受章回逐日分解的限制,苦心孤詣,慘澹經營,又比《金瓶梅》更進一步。
  • 《金瓶梅》解釋了施耐庵、羅貫中的真名叫蕭讓、蕭嘉穗
    《金瓶梅》摘錄了《水滸傳》武松殺嫂的章節,一邊寫潘金蓮、西門慶的故事,一邊在詩歌裡解釋了《西廂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的秘密。《金瓶梅》第一回:豪華去後行人絕,簫箏不響歌喉咽。解讀:晉陽古城曾經是豪華的三晉第一大都市、帝王之都,被宋朝皇帝毀滅後,這裡蕭條冷落,變成荒郊,當年的歌舞昇平地只剩下晉源方言。再也沒有帝王將相揮舞雄劍縱橫馳騁的故事,琴箏沒有了聲響,晉陽古城早已象太陽一樣西落。
  • 《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貞,其成書時間是在1589年-1590年之間
    《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貞,其成書是在1589年-1590年之間王世貞和張居正同年得中進士,在黃仁宇著《萬曆十五年》裡有著一段二人交惡的記載:王世貞一心想做尚書,多次主動向張居正表示親近,替他父母作壽序,又贈送了許多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