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中國古代小說及傳統文化。
《金瓶梅》的作者署名為「蘭陵笑笑生」,但這「笑笑生」是誰至今卻仍是個謎。古時被稱作「蘭陵」的地名有二:一為山東嶧縣,一為江蘇武進。從書中大量使用北方方言來看,是山東人的可能性更大,但這也僅僅是推測而已。「笑笑生」其人,史料記載語焉不詳,有人說他是「嘉靖間大名士」、「世廟時一巨公」,雖是傳言,但在人們的不斷猜測中,後七子領袖王世貞逐漸成為大家不約而同的關注對象。
字元美,號鳳洲,江蘇太倉人,累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明代文學家、史學家。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吳國倫合稱「後七子」。
王世貞是後七子的領袖人物,當時的文壇盟主。所謂「嘉靖間大名士」,自然非他莫屬。其父王忬被嚴嵩父子害死,他們之間有血海深仇。因此,康熙初宋起鳳在《稗說》中指出,王世貞即《金瓶梅》的作者。在世貞之父的冤獄中,錦衣衛陸炳難辭其咎,王世貞出於憤恨,遂成此書。陸炳住在雲間郡西門,即所謂西門慶者;而蔡京父子便是影射嚴嵩父子。陸炳當日蓄妾較多,又不加檢點,故書中藉此一一刺之。這是第一個將著作權歸於王世貞的人。
而顧公燮在《消夏閒記》卷上中,說得更是有鼻子有眼:據傳王忬家藏有《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嚴嵩之子嚴世蕃便想據為己有。王忬找人摹了一副贗品獻給嚴世蕃,被人識破,嚴世蕃十分惱怒,就此結下梁子。適逢戰亂,嚴嵩黨羽以御邊無術彈劾王忬,王忬被殺。王世貞痛父冤死,圖報無由。因世蕃居西門,乳名慶,於是借《水滸傳》西門慶故事為藍本,暗譏其閨門淫放。也有人說,嚴世蕃號「東樓」,小說便以「西門」相對;世蕃小名「慶」,便取名「西門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力闢此說,「這不過是一種推測之辭,不足信據。《金瓶梅》的文章做得尚好,而王世貞在當時最有文名,所以世人遂把作者之名嫁給他了。後人主張此說,並且以《苦孝說》(張竹坡在評點《金瓶梅》時撰寫的一篇論文)冠其首,也無非是想減輕社會上攻擊的手段,並不是確有什麼王世貞所作的憑據。」但時至今日,堅持此說者,仍不乏其人。
此外,還有黃霖先生的「屠隆說」頗受關注,影響較大,其主要證據是:
其一,明末有一部笑話及其遊戲文字集,叫做《開卷一笑》,亦稱《山中一夕話》,此書卷一題「卓吾先生編次,笑笑先生增訂,哈哈道士校閱」,後面又改題為「卓吾先生編次,一衲道人屠隆參閱」。實際上,笑笑先生和哈哈道人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化名,作者就是屠隆。
字長卿,一字緯真,號赤水、鴻苞居士,明代文學家、戲曲家。書畫造詣頗深,與胡應麟等並稱「明末五子」。著有《彩毫記》《曇花記》《修文記》《白榆集》等。
其二,《金瓶梅》第五十六回的《別頭巾文》包括《哀頭巾》一詩和《祭頭巾》一文,均出自《開卷一笑》。其三,屠隆是浙江鄞縣人,祖上曾居常州武進,而武進古稱蘭陵,小說中雖採用了大量北方方言和山東習俗,卻常常不自覺流露出南方方言和習尚。其四,他以「淫縱」罷官,最終潛心佛道,這些人生經歷,在《金瓶梅》中斑斑可見。其五,他與保存此書的劉承禧、王世貞關係密切,說不定此兩人的《金瓶梅》抄本全稿,即為屠隆所贈,等等。以上諸說,雖各有蛛絲馬跡可尋,卻又因證據不足而不能成立。既然作者不想讓人們知道他是誰,那帶著這份神秘去閱讀也未嘗不可。
至於此書作於何時,明代大都持嘉靖說。吳晗先生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因其書中寫到了一些萬曆年間的故實,故不可能產生於嘉靖年代。我們知道,嘉靖後是隆慶,隆慶六年後才是萬曆。據吳晗先生推測,該書的成書時間大約在萬曆十年到三十年(1582-1602)之間。另經黃霖先生的進一步考證,確定其成書時間大約在萬曆二十年前後。
《金瓶梅》的版本,今見最早的刊本是《新刻金瓶梅詞話》,一般稱作「詞話本」,因其刊刻年代為萬曆年間,故又稱「萬曆本」。至崇禎年,有《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問世,書名上刪去了「詞話」二字,習慣上稱作「崇禎本」或「繡像本」,又稱「評改本」或「說散本」。第三種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間行世的《張竹坡批評金瓶梅第一奇書》,此本在清代最為流行。該本以崇禎本為底本,對個別文字作了修改,人稱「第一奇書本」或「張評本」。
張竹坡批評
張竹坡,名道深,字自得,號竹坡,26歲時完成《金瓶梅》的評點,29歲「嘔血數升而卒」。此本扉頁正中大都刻有「第一奇書」四個大字。其評點除有回評、夾批外,另在卷首附有《竹坡閒話》《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金瓶梅寓意說》《苦孝說》《雜錄小引》《第一奇書金瓶梅趣談》等多篇專論。
另有一種民國十五年(1926)存寶齋排印的《真本金瓶梅》,後改稱《古本金瓶梅》。此書將張評本中的淫穢筆墨全部刪去,第一次以「潔本」的面貌出現。據黃霖先生辨析,此書出自《香豔雜誌》主編王文濡之手,不能由此而探求所謂的「古本」或「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