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風速更大後會發生什麼?

2021-01-08 澎湃新聞

虎門大橋橋面5月5日出現肉眼可見的「上下起伏」,引發廣泛關注。不久前,武漢鸚鵡洲大橋也經歷了類似的晃動。

事發時,珠江口獅子洋上的風速大約為8m/s,並不算很大,而武漢當地居民更用「風和日麗」來形容鸚鵡洲的天氣。為什麼虎門大橋經歷過多次颱風考驗、前面正面挺過超強颱風「山竹」,卻會被和風劇烈影響?

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

經過專家組初步判斷,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

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

渦振背後是一種「卡門渦街效應」,由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等人的老師、美籍匈牙利裔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發現,用於描述空氣等流體通過物體後出現渦旋脫落。這些漩渦脫落的頻率會橋梁的固有頻率形成共振。

橋梁渦振的一大特點是「限幅」,也就是隨著風力的增加,振動也只會限制在一個鎖定的區間內,不會像塔科馬大橋顫振一樣越演越烈,短期內相對安全可控,長期需保持監測。

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

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此次振動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什麼是「渦振」?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剛體,看似堅不可摧的鋼筋混凝土大橋,同樣會產生形變和振動。著名的案例是當軍隊整齊劃一地跨過橋梁,齊步頻率恰好與橋梁的固有頻率形成「共鳴」時,就可能引發劇烈振動,乃至塌陷。

風有時會產生同樣強大的威力,懸索橋尤其易受影響。風激發的振動包括多種,這裡主要介紹渦振和顫振。

渦振,全稱渦激振動(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起因是風流過物體截面後,在物體背後產生周期性的漩渦脫落,由此產生對結構的周期性強迫力。

渦旋

我們可以想像「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先是拐了彎,從刀面兩端繼續流過,隨後形成複雜的漩渦結構。

這種渦旋結構的頻率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風速,而是截面的形狀尺寸,因此,在設計建造橋梁的數學模擬和風洞試驗中,工程師們通常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安全考慮,通過截面設計來破壞渦旋的脫落。

在綜合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柳成蔭、肖儀清和顧磊等老師意見後,專家分析認為,虎門大橋正在維修施工中,橋面加了1.2米高的水馬擋牆,從而破壞了斷面流線型引發渦振。

為什麼振幅有限?

8m/s的風速已經引發肉眼可見的振動,也有些人擔心,如果風速更大,會否釀成像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那樣的悲劇?

1940年,通車僅4個月的塔科馬海峽大橋曾在18m/s每秒的風速下劇烈「舞動」,最終塌陷,成為橋梁抗風研究史上的關鍵事件。

專家組分析得出了「有限振幅」的結論,這也是橋梁渦振的一大特點。

原來,當旋渦脫落頻率接近橋梁的固有頻率,也會產生齊步走和橋梁那樣的相互作用,在一定風速範圍內產生一種「鎖定」現象,空氣帶來的正阻尼力阻止結構振動繼續擴大。

在鎖定區域內,隨著風速提高,結構仍然按固有頻率振動,促使漩渦傾向於繼續按此頻率脫落。只有當風速進一步提高,空氣阻尼進一步增大,結構的振動不足以繼續維持原有的漩渦脫落頻率,結構振動才會與旋渦脫落解鎖,離開共振狀態。

因此,渦振是一種限幅振動,不能無限發散。而且,因為長跨度橋梁的固有頻率往往較低,渦振通常也只會在風速不大的情況下發生。

渦激振動

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振動幅度較小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會影響行車體驗感、舒適性,易誘發交通安全事故。

不過,橋梁渦激的有限振幅到底是多少,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分析理論。學術界也僅對圓柱等少數形狀經過反覆實驗後形成較為精確的公式。在實際設計建造橋梁時,採用一種半理論半實驗的方法進行近似估算。

而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的致命原因並非渦振,而是顫振。顫振是長的條帶狀結構在橫向氣流作用下發生的大幅振動,並且具有以扭轉振動為主的特徵,最早在飛機機翼的失速上引起人們的注意。

顫振是一種典型的氣流與結構振動強烈耦合的效應。即氣流導致結構振動,結構振動反過來又導致氣動力增強,於是振動更加劇烈,最終導致振動發散結構毀壞。可以理解為,渦振中氣流和結構相互制衡,形成鎖定,而顫振則是互為借力,越演越烈。

虎門大橋動工建設時間是1992年,是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現代化懸索橋。經過半個世紀多的技術發展,加上廣東是颱風多發地區,像塔科馬大橋這樣致命的「顫振」問題早已在設計之初就被重點排除。

長期監測

因此,短期內橋梁渦振並不影響結構安全,長期上應注意對主梁支座和主纜、吊索的疲勞損傷檢測監測。

現代橋梁往往有一套軟硬體結合的系統,對橋梁的裂縫、航道、車流量、大橋的環境溫度、振動情況、移位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測預警。

據《科技日報》報導,虎門大橋確有一套這樣的監測系統,通過對橋的連續位移進行實時監測,了解橋梁結構在各種作用下的實際受力狀態和工作狀況;同時通過分析監測結果得到結構的振動參數,驗證結構的抗風、抗震設計,實現對大跨橋梁安全的實時監測。

業內人士透露,建築的監測系統維護起來並不容易,一般10年左右軟硬體都需要更新,有些項目並不一定能及時置換更新,但像虎門大橋這樣的重要樞紐監測系統應該會保持良好運轉。

截至發稿,虎門大橋管養單位仍在對對大橋進行緊急全面檢查檢測,同時交通運輸部已組建專家工作組到現場指導,虎門大橋將繼續封閉雙向交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漲知識:「渦振」是什麼?風速更大後會發生什麼?
    漲知識:「渦振」是什麼?風速更大後會發生什麼? 漲知識|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風速更大後會發生什麼?
  • 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風速更大後會發生什麼?
    虎門大橋橋面5月5日出現肉眼可見的「上下起伏」,引發廣泛關注。不久前,武漢鸚鵡洲大橋也經歷了類似的晃動。事發時,珠江口獅子洋上的風速大約為8m/s,並不算很大,而武漢當地居民更用「風和日麗」來形容鸚鵡洲的天氣。為什麼虎門大橋經歷過多次颱風考驗、前面正面挺過超強颱風「山竹」,卻會被和風劇烈影響?
  • 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為什麼會持續抖動?
    昨天虎門大橋上了熱搜,大橋監控視頻中可以看到,橋面猶如小編隔離後長出的肉肉肚皮般一起一伏,十分規律。  等等,大橋都抖成這個樣子了,會塌嗎?  仔細一想,虎門大橋連前年的「風王」颱風山竹都扛過去了,這也不是啥厲害的風,咋就抖得這麼明顯?  以及,好奇一問:在上面開車是種什麼體驗?
  • 虎門大橋簡介建成時間哪一年 虎門大橋渦振是什麼意思
    建成20多年,曾獲多項創新大獎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怎麼了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  據了解,相關領域專家已趕赴現場。
  • 渦振到底是什麼?怎麼會讓虎門大橋發生波浪式振動?
    相信不少傳粉都刷到了「虎門大橋出現強烈振動」這則新聞,5月5日下午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大橋管理部門啟動應急預案,聯合交警部門及時採取了雙向交通管制措施。據了解,橋梁主體結構未受損,原因是渦振造成的橋梁振動。
  • 大風吹動了大橋?「搖搖晃晃」的虎門大橋發生了什麼?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上下都發生了什麼?】   18時36分左右   廣東省高速公路集團通報,虎門大橋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在橋梁上加一個水馬等小型物件,沒有很大影響,但連續性的物體,會使整個橫截面形狀被改變。        東南大學教授王浩也指出,此次虎門大橋的異常抖動案例,需要引起足夠重視。「這次虎門大橋的共振事故,給我們也是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教科書式的經典案例,它說明什麼呢?
  • 虎門大橋橋面如波浪起伏!一起學習何為橋梁渦振
    5日發布通告稱,虎門大橋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虎門大橋橋梁專業人員介紹,橋梁遇到特殊風況會晃動是正常的,一般遇到旋渦風橋面晃動比較大。為了司乘行車安全,目前交警對虎門大橋進行雙向全封閉。請廣大公眾不必過於恐慌,後續會根據檢測結果發布相關信息。
  • 虎門大橋異常晃動,原因真的是1.2m的水馬嗎,橋梁渦振又是什麼?
    5月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懸索橋發生橋面晃動,振幅較為明顯,對行車造成不舒適感。為保障通行安全,廣州和東莞兩地交警已採取交通管制措施,對懸索橋雙向交通全封閉。要知道每天在這座橋山穿行的車輛不計其數,萬一最終大橋坍塌,那造成的後果絕對是不堪設想的,不過好在虎門大橋目前的晃動只是呈「波浪形」的上下抖動,並沒有任何部分的坍塌。不過為了保險起見,廣州交警部門目前也已經對虎門大橋進行交通管制了,有關部門肯定會到虎門大橋上對橋梁的安全性進行再一次的檢測和評估,所以這幾天以往在虎門大橋上行駛的車輛,也需要改道而行了。
  • 廣東虎門大橋晃動是什麼原理?美國塔科馬大橋曾被微風摧毀
    5月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各大平臺均熱議。官方回應:虎門大橋晃動原因:受主橋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據風力數據,發現虎門大橋站15-17時基本都有6-7級大風維持。
  • 虎門大橋「上下起伏」,和風有關嗎
    不久前,武漢鸚鵡洲大橋也經歷了類似的晃動。事發時,珠江口獅子洋上的風速大約為8m/s,並不算很大,而武漢當地居民更用「風和日麗」來形容鸚鵡洲的天氣。為什麼虎門大橋經歷過多次颱風考驗、前面正面挺過超強颱風「山竹」,卻會被這次的風劇烈影響呢?經過專家組初步判斷,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
  • 虎門大橋為什麼會發生波浪形震動,原因如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昨天下午虎門大橋出現可感知的波浪般晃動,官方回應是渦振現象。現在還處於封閉狀態。介紹一下虎門大橋,虎門大橋飛架珠江口,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懸索橋,其主航道跨經888米,虎門大橋於1992年10月28日動工建設;於1997年6月9日建成通車;。1999年4月20日通過竣工驗收。居中國前列,被譽為"世界第一跨"。該橋總投資近30億元,其懸索橋部分均採用鋼箱焊接,共用鋼材2萬多噸。
  • 官方解釋「虎門大橋上下起伏波浪式抖動」原因:系渦振現象 結構安全
    昨天,虎門大橋異常抖動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對此,廣東省交通集團今天官方回應稱,虎門大橋5日發生振動系橋梁渦振現象,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官方通告中給出了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的主要原因是: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現象。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說,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振動幅度較小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會影響行車體驗感、舒適性,易誘發交通安全事故。
  • 虎門大橋異常振動背後的原理:什麼是渦振和顫振?
    5月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的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橋梁專家稱:本次橋梁振動屬於「渦振」現象,渦振是渦激振動的簡稱。是由於流體經過障礙物後的渦流周期性脫落而引發的橋梁共振現象。
  • 虎門大橋為何振了近20小時?何時能恢復通車?詳細解答在這裡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偉5月6日晚19時許,廣東虎門大橋有限公司召開關於虎門大橋渦振記者答疑會。會上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教授級高工、業務總監、著名橋梁專家吳明遠介紹稱,5月6日中午12:30後,虎門大橋已基本趨於平穩。根據目前檢測結果顯示,渦振平息後虎門大橋整體結構未受影響。「目前,虎門大橋總體沒有太大問題。」
  • 海南沒有虎門大橋同款大型懸索橋 世紀大橋、海文大橋等...
    虎門大橋屬懸索橋,發生渦振系受水馬影響「虎門大橋是懸索橋,懸索橋的主要承重構件是懸索,它主要承受拉力。由於懸索橋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強度,並具有用料省、自重輕的特點。但懸索橋的主要缺點是剛度小,在荷載作用下容易產生較大的撓度和振動。」
  • 汽車尾翼和虎門大橋渦振?
    在封閉交通10天後,虎門大橋5月15日上午恢復通車。5月5日下午,虎門大橋上的車輛發現橋面有明顯的上下起伏現象,原來是整個橋在振動,此次振動原因到底是什麼?後續仍有震動又是為何?橋梁安全嗎?讓我們再次回顧下本次的事件。
  • 虎門大橋何時恢復通車?答案來了!
    廣東省交通集團6日凌晨通報稱,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的振動系橋梁渦振現象,並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6日凌晨,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顯示,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虎門大橋的渦振現象,引來無數國內吃瓜群眾的圍觀和調侃。
  • 就是因為它:虎門大橋波浪式振動的權威解釋來了
    下午16時34分起,虎門大橋持續實施雙向全封閉。6日凌晨,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振動系橋梁渦振現象,並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另據新華社報導,6日凌晨,從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看到,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
  •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橋面上下起伏像波浪!官方通報最新檢查結果!
    (編輯 肖子何)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5月5日14時許,有網友反映行車至虎門大橋時有橋面起伏晃動的感覺,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懸索橋橋面晃動比較大,振幅較為明顯。從現場圖像可以看到,橋面出現上下起伏波浪般的抖動,當時還有車輛在上面行駛。
  • 虎門大橋為何振了近20小時? 專家解釋震動原因
    產生抖動的原因是什麼?能不能行車?5日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廣東省交通集團連夜組織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召開專題視頻會議,對虎門大橋是否存在風險進行了研判。6日凌晨2時,廣東省交通集團再次通報稱,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目前,交通運輸部已組建專家工作組到現場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