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期話題:為什麼說蘇克薩哈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同朝議政散會後,康熙備受打擊。
他憋了一肚子火,回到後宮大發雷霆,又摔東西又罵人。
他對蘇克薩哈失望透頂,罵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整個扳倒鰲拜事件中,蘇克薩哈在康熙心目中的定位就是這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句俗話,來比喻那種不僅辦不成事,反而還捅婁子的人。
那套用在蘇克薩哈身上,他沒有辦成哪些事,又捅了哪些簍子呢?
第一,他沒有扳倒鰲拜。
在動手前,他拍著胸脯向康熙保證:
自己搜集多少證據,獲得多少支持,手握考生試卷,代表民心所向。
只要自己一出手,必定一舉幹掉鰲拜。
但是,他沒有看準時機,沒有去對比對我力量,只憑一腔熱血,就想要成事。
結果呢,證據沒有鰲拜給的多;獲得的支持沒有鰲拜多;試捲成了他結黨營私的證據。
鰲拜沒打倒,自己被整死了。
第二,康熙沒能提前親政。
蘇克薩哈為了獲得康熙的支持,就以打倒鰲拜後,康熙提前親政相引誘。
康熙立即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在蘇克薩哈構造的美麗謊言裡暢想未來。
夢有多美好,現實就有多殘酷。
到了同朝議政的日子,康熙一再給蘇克薩哈打輔助,給機會,給臺階,給面子。
無耐蘇克薩哈就是帶不起來,反而被鰲拜反攻倒算。
蘇克薩哈倒了,康熙的提前親政大夢自然也就破碎了。
蘇克薩哈又捅了哪些簍子呢?
第一,激怒了鰲拜。
本來鰲、蘇兩人就不對付,私下裡在較勁。
這下好了,矛盾擺在明面上,逼得鰲拜不得不攤牌了。
針尖對麥芒,徹底激怒了鰲拜,再加上康熙拉偏架,在邊上拱火。
鰲拜再好的脾氣,也架不住康熙和蘇克薩哈這樣的「欺負人」啊。
他參奏完蘇克薩哈,還怒氣衝頭,不肯消停。
為了趕快懲治蘇克薩哈,居然不顧君臣之禮,上手拉扯康熙的手臂。
鰲拜可是堂堂的輔政大臣,又主管軍權。
今天這事,鰲拜被逼的太緊,他們是要對鰲拜下死手。
現在局勢逆轉,康熙和鰲拜沒有緩衝區了,成了面對面的矛盾。
如果處理不好,鰲拜要翻臉的話,那可就覆水難收了。
第二,丟了康熙臉面。
大臣們沒一個是傻子,大家都看出來了,今天就是康熙和蘇克薩哈要整治鰲拜。
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敗的是蘇克薩哈,丟人的是康熙。
一個皇帝,被鰲拜這樣脅迫玩弄,還喪失君臣禮節。
康熙的臉算是丟盡了,作為皇帝的威望也沒有了。
大臣們對於今天的事會怎樣想?
康熙就是個傀儡啊,以後跟著鰲拜混還是跟著康熙混,不就一目了然了。
此消彼長,今天損失的是皇帝的威望,壯大的是鰲拜的勢力。
即使不願意站在鰲拜旗下的大臣,也不得不委屈求全。
康熙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碎,他能不氣急敗壞嗎?
康熙本來沒有必要和鰲拜面對面硬剛,也沒有必要提前親政。
鰲拜再厲害,也只是個臣子,而且孝莊做的了主。
只要按部就班,快快長大,皇權終究會回到康熙手中。
但蘇克薩哈的強行出手,破壞了局勢的平衡,說不好聽點就是「攪屎棍」。
受辱後的康熙,回過神來罵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也是實至名歸了。
劇情來源:《康熙王朝》第9~10集
圖片來源:電視視劇截圖,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