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師和產品經理有什麼區別?

2020-12-1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很多人認為需求分析師與產品經理都圍繞需求的調研、規劃、實現展開,並沒有什麼差異。但事實上,二者在崗位職責、工作內容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別。筆者作為一名需求分析師,就和大家聊聊他們的區別。

需求分析師和產品經理看起來很像,但真的放到公司招聘和崗位匹配度來看,又不敢輕易啟用另一個職銜的人。很多網際網路行業的同學傻傻分不清,所以覺得有必要在這裡進行詳細的區別,有助於大家在崗位技能提升時提供方向性的建議。

本文將從以下維度分析網際網路產品經理與需求分析師的區別:

一、職位差異

1. 需求分析師

一個類似於技術翻譯的工作,需求分析師們將公司業務部門所給予的客戶需求進行業務規則、業務範圍、業務流程等方面的技術分析後,把這些需求輸出成開發工程師看得懂的語言,如常見的UML統一建模語言,需求規格說明書等。然後在遵守這些基本的項目流程要求的基礎上,將需求通過軟體工程師來得以實現,滿足他們的需求。

更多從事於傳統行業(財務、供應鏈、物流、金融、航空、保險等)的信息化建設,都會通過系統化方式提升信息同步效率,讓管理流程化規範化,以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

需求分析大量混跡於五百強企業,比如銀行、航空公司、快遞公司、保險公司等。

2. 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就是在網際網路中專門負責產品管理的人員,產品經理主要負責用戶調查,行業數據分析,再根據用戶的需求,確定開發何種產品,選擇哪種商業模式等,並推動相應產品的開發組織。

他還要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協調研發、營銷、運營等,確定和組織實施相應的產品策略,更多專注於通過網際網路改變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與業務運作方式。

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產品管理活動。產品經理大多混跡於江湖上的網際網路公司如美團、滴滴、抖音等。

二、職位特點

1. 產品經理職位特點

產品更多是用戶心理挖掘,利用人性挖掘用戶需求,驅動用戶使用產品。

2. 需求分析師職位特點

需求分析師負責構建企業內部生態,小改動就會影響行業格局,動不動就是百億級海量支撐的。即使沒機會參與生態體系構建,做的也是支撐型企業應用,那釋放了多少效率,沒有企業應用支撐,根本沒有辦法辦公好麼。

比如雙十一馬爸爸節日百億級流量的業務,如果沒有需求分析師做支撐,很難玩轉。

三、職位要求

1. 對產品經理的要求

產品經理需要有很好的用戶嗅覺,能準確提煉用戶真實需求,他們有一套用戶需求獲取的方法論。

比如:

  1. 用戶遇到的問題(用戶需求)
  2. 現有解決方案(競品分析)
  3. 有無改善空間(產品機會)
  4. 等….

產品經理還是一個優秀的數據分析師,能夠根據數據反推產品功能。

產品經理還需要擁有很高的交互能力和產品體驗能力。

初級的產品經理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太多時間花在產品細節上(原型設計和交互炫酷),而忽視了產品戰略的考慮。

2. 對需求分析師最大的要求

1)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需求梳理能力和強大的業務建模能力 ,涉及到大系統尤其明顯

比如你要做一個滴滴出行的購物結算系統,結算涉及如何獲取支付帳單,內部自動化對帳,怎麼獲取外部供應商信息,出對帳單,打款流程、還要設計審計合規,這些流程又會跨越多個部門、多個事業群、以及外部公司。

2)賈伯斯般的人格魅力

同時這類功能一般牽扯跨部門,跨事業群團隊的合作,他們的目標不一定一致,如果沒有優秀的推動能力和渾身都揮發著人格魅力,是不可能推動那麼多部門協通為你構建你的目標而努力的。

3)從軟體需求在整個軟體生命周期中的定位來看,需求分析師其上接業務,下接設計和技術。從這個概念上來講需求人員必須具備業務和技術兩個方面的能力

對於業務,首先要解決的是對業務的理解,然後才是在理解後業務的形式化表達和業務建模能力。而對業務如何理解,最核心的仍然是頂層的流程建模和分析能力,底層的業務活動和規則清晰的描述能力。

這裡涉及到流程梳理和定義能力,業務單據和對象的抽取和定義能力,業務規則的清晰闡述能力,和流程配套的相關的崗位角色,交互等描述能力。

要知道在這塊往往並不需要太多的IT背景和軟體工程的知識,更多的是對業務的熟悉,對流程管理和分析方法的了解。

上面一步的業務更多的是屬於頂層方面的內容,而第二個層面往往會過渡到系統軟體需求層面的內容,在這裡我們更加強調的是類似面向對象的用例分析和建模的方法,這包含了業務用例和系統用例分析和建模,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化的方式來定義和描述業務的方法。

包括從流程分析轉入到用例,單個具體的用例分析和建模,每個用例詳細的基本流、擴展流、業務規則、參與角色、界面原型、業務對象和對象屬性等各個方面內容的描述。

要知道我們做用例建模的目的是能夠按用例驅動的核心,平滑的轉入到架構設計中去,因此用例分析建模已經不是簡單的描述現實世界的問題,已經涉及到業務或用戶需求到系統需求的第一層抽象轉換。

要做好需求的第二步的事情,那麼單純的只有業務背景就不足夠的,必須還具備相應的IT和軟體工程的技術背景

這個背景往往並不是說要做過多久的軟體設計開發,但是只是是做過,通過軟體開發你能夠很清楚的知道一個軟體從需求調研和分析開始,最終是如何形成一個軟體系統的。

這個背景知識可以更加方便我們去考慮用例建模,去認識到為何要採用這種方式去用例建模,真正理解用例中每個描述點如何影響到最終業務系統的實現。

一個優秀的軟體需求人員不存在是否能做新領域的軟體需求的問題,因為最終真正有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論和模式,去理解和熟悉業務和快速形式化描述和建模的方法,有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快速理解業務的能力。沒有一點點技術背景很難真正成為一個優秀的軟體需求分析師,最多也就是一個業務需求分析師。

四、職責上的差異

1. 需求分析師的工作內容

  • 根據概要需求編寫詳細需求規格說明書;
  • 與產品人員進行前期調研和產品設計工作,編寫調研報告和項目解決方案;
  • 參與系統功能驗收工作及用戶手冊、新增產品功能培訓資料的編寫;
  • 負責客戶需求調研及需求反饋的分析;
  • 配合測試人員編寫測試計劃、測試用例和測試報告、產品用戶手冊編寫;
  • 協助系統架構師、系統分析師對需求進行理解。

一個優秀的軟體需求人員不存在是否能做新領域的軟體需求的問題,因為最終真正有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論和模式,去理解和熟悉業務和快速形式化描述和建模的方法,有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快速理解業務的能力。

2. 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

進行市場調研;確定產品的定義及設計;項目的管理;產品的宣介;產品市場的開發;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總體來說,產品經理的職責範圍比需求分析師要廣,也可以理解為全和專的區別。

產品經理每天想的事情就是怎麼增加用戶量,增加用戶粘度。

而需求分析師做的產品就是提供服務,需求分析師是作為技術與業務的連接點,他們做的產品功能都是用完即走的,不需要考慮用戶量和用戶粘度。對外溝通客戶,了解客戶的想法和業務,轉換為可以用軟體實現的流程、方案、界面等。對內提出軟體的描述和要求,作為測試的依據。

而一般的產品經理在工作中是要包括這部分職能的,但是產品經理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還要根據需求來確定產品、確定功能矩陣、產品的設計、公司的戰略及商業模式等等。

五、需求來源差異

1. 需求分析師

以調研為主。長時間到甲方公司長期駐場是常事,幫甲方理順業務流程實現系統化,需求來源就是甲方和甲方的客戶;需求方是行業的從業人員和甲公司干係人。線下頻繁的走訪調研需求反饋很必要。

項目一般都有《行業規範書》,會對項目的整體框架,性能要求,功能列表有大致要求。

需求分析師的產品是最大要求是公司戰略或需求理解能力和推動能力,這類產品不側重運營,所以需求分析師是運營能力使缺失的,雖然說缺失,但是在他們負責的產品也不需要。優秀的需求分析師具備做大公司IT系統諮詢分析師崗位的。

2. 產品經理

需求以挖掘痛點為主。需求來源大致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大類,內部的來自BOSS和涉及部門的同事,外部的來自用戶和競品。

普遍要求或期望產品本身就是「用戶」,結合數據、競品、人性、習慣、反饋,推測出目標用戶群體的需求與喜好。

六、流量差異

  • 需求分析師:主要面向傳統企業,使用的的過程主要運行在企業內部網絡中。即使是世界500強,BA負責的產品使用人數達到10萬也很驚人了。更多在10~500人之間的企業。
  • 產品經理:像微信、支付寶這類日活上億,如果沒辦法一年內運營出百萬級流量,基本也就不好意思在朋友圈曬自己的產品了。

產品經理、需求分析價值體現最大的區別:

  • 產品經理是發現用戶需求,定義用戶價值,並準確推動項目組達成這一目標。
  • 需求分析是根據公司戰略或工作需要,構建生態體系,或推動將流程系統化,提升效率。

 

作者:BA嘉輝,某500強需求分析師 ,公眾號:跟Sam一起學需求分析

本文由 @BA嘉輝,某500強需求分析師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與產品設計師:到底有什麼區別?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這兩個職業都與產品有關,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實際上有很大的區別。接下來,本文作者為我們分析了產品設計師和產品經理之間的關係,看看優秀的產品經理和優秀的產品設計師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吧。
  • AI產品經理 VS 數據產品經理,看這5點區別與聯繫
    本篇從4點區別,產品目標的區別、產品實戰過程的區別、算法模型實戰區別、產品經理駕馭難易程度區別,和1點聯繫的實戰多案例鑑別AI產品經理與數據產品經理的區別與聯繫,並通過多個實戰案例掌握數據產品經理和AI產品經理各自的技能。
  • 產品經理的核心職責
    1.商業對接產品經理剛開始做產品時對商業對接確實很少涉及。但只要想提升,商業對接方面的提升要求會越來越高。CEO告訴產品經理,公司出於什麼想法要做什麼業務,因此大概需要什麼產品。商業對接能力較強的產品經理就可以從商業規律、商業趨勢等方面提出問題,和CEO進行高層次的討論,共同得出重要結論。在這樣的討論碰撞中,產品經理對業務的理解要清晰得多。而且一旦CEO發現可以和你討論這個層次的問題,他會更願意與你討論、碰撞。2.用戶理解用戶理解實質是對用戶、場景、需求的理解,這是產品經理一切後續工作的基礎。
  • 產品經理如何做需求分析?
    如何成為一個產品經理中的高手?產品最重要的就是滿足需求;因產品需要在市場上做商業運作,需要在市場上創造價值;也叫交換價值(用戶與企業互相創造價值);商品的交換價值是做需求分析的本源2.3. 什麼是需求(不知道需求是什麼;無法證明需求,你怎麼去證偽?)2.3.1.
  • 產品經理進階,到底該怎麼對接需求?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會接到來自多方的訴求,產品經理需要對這些需求進行判斷以及對接,對接需求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產品經理進階,到底該怎麼對接需求的方法和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初級和高級產品經理之間,差的是什麼?
    你是否具備了對應階段的技能和能力?那先需要了解一下,各個階段都需要具備什麼能力1.產品專員/助理:顧名思義就是剛入行的小白,一般來自剛畢業的學生。需要具備:用戶分析、需求分析、競品分析、能製作流程圖、思維導圖、PRD需求文檔、和開發技術溝通無障礙2.產品經理:通過小白轉正的,一般做了一段時間,且學習能力強的人需要具備:產品規劃能力,梳理整個產品邏輯和功能;把控需求能力,包括用戶研究,功能設計,界面原型;組織產品需求會,溝通項目,定排期,把控產品生命周期3.高級產品經理:往往做過了幾年的產品
  • 商業思維,對產品經理有什麼用?
    順應市場發展需求,掌握新技能固然重要,但同時也要將技能真正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使其符合商業規律、達到商業目的。相比新技能,我認為產品經理的底層能力更值得被關注和挖掘。底層能力不僅應用場景豐富、復用能力強,且不容易隨著某個領域的衰落而被荒廢掉。
  • B端產品和C端產品有什麼不同?
    B端產品進入大眾視野,B端產品經理也隨之爆火。Section 3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區別?總體可以從用戶、需求、場景三方面來區分。用戶在特定需求上反映的是功能側重點區別;用戶在場景下使用,推導出是使用方式區別;將需求放進特定場景,構造出是架構設計區別。
  • 設計師轉行產品經理,我發現了兩者的6個區別
    本文作者分享了從設計師轉行到產品經理的經歷,並結合具體事項,對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兩個職業之間的區別進行了總結,一起來看看~兩年前,我從設計師轉成了產品經理。在10年的設計師生涯中,我從實習生一直到管理一個團隊,但是我對眼前的管理之路沒有感到興奮。
  • 什麼是產品經理,職責是什麼?如何入門?
    產品經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職位呢?他的主要職責是什麼?一個剛入行的產品經理,甚至一個資深產品經理或多或少對該職位都會有某種迷惑。今天就帶你了解一下產品經理到底是什麼樣工作。01什麼是產品經理什麼是產品經理呢?
  • 五年進階:產品助理(專員)、產品經理、高級產品經理、產品總監是...
    從做產品分享開始,將自己的產品經驗與感悟分享到各大產品平臺上,陸陸續續認識了不少產品朋友。現在微信好友也快接近4000+,藉此在現在成為OSS產品負責人下談談產品助理到產品總監的成長之路。 不少朋友加到我,總會問:「剛剛入職產品,首先應該做什麼?」「要想做產品,應該學習什麼?」 我答覆了不少這樣的同樣答案。
  • 產品經理和我搶活了~(冬至記得吃餃子)
    小編思考了很久後,覺得有必要和產品經理區分一下分工了。於是他找到了產品經理,和他溝通了很久,最終兩個人非常「友好」(差點打起來)明確的各自的分工。那麼問題就來了,項目經理和產品經理在工作職責上有什麼區別呢?本期我們將通過這個話題來進行討論。
  • 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重要的是什麼?
    在一個團隊中,不同的角色要明確自己該做的事,自己的重點,而在產品經理這個角色中,一樣要理解自己是誰,自己在這個團隊中應起的作用是什麼?
  • 需求變更時,初級產品經理應該關心的是如何儘快落實
    因為這不是產品經理所能控制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將「設計」和「執行」進行分割,合理地安排項目開發?相關的分析和吐槽,已經很多了,我就不再贅述。這裡我想強調的是,某種意義上講,這和初級產品經理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呢?能夠合理安排項目開發節奏的,只有少數有實力的大廠。大部分公司,或多或少都有些混亂。
  • 產品助理、產品經理、產品負責人、產品總監都是做什麼的
    然而,根據筆者自身的經歷而言,不論經驗多麼豐富的產品經理,都很難成就教科書的技能體系,不在於會和不會,而在與每個階段的產品經理所關注的技能已經有很大的轉移。如同初期最為關注的需求文檔和框線設計,到後期,基本不再親自撰寫和設計。
  • B端產品經理如何應對來自業務的「一句話」需求?
    比如你會有這樣的對話內容: 我問:需求是什麼? 對方說:把XXX和XXX運營起來。(12個字…) 我:…. 對方問:開發成本多少錢? 還以這種情況,例如甲方客戶經常會問:我們要做一個XX小程序,大概多少錢?
  • 一文詳解:產品經理如何承接「重構/改版」需求?
    其次,分析功能點,假如數據分析發現用戶在上傳視頻的時候有5%的概率的失敗,失敗後又重新傳,那麼新版斷點續傳的功能優先級很高,同時進一步分析失敗原因,新版要大幅降低這個值。3. 用戶畫像用戶畫像簡單說就是給用戶打標籤,用戶是男是女,喜歡什麼東西,什麼時候活躍,活躍時候都看了些什麼。無論是在做什麼項目,了解用戶畫像都很有必要。
  • 對產品經理來說,你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你是創新產品組的產品經理,也就是說:你所做的東西一定要有探索性並且足夠創新,否則你做一些常規的支持需求,常規組的產品經理怎麼活?領導肯定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領導單獨成立你這個組的目的,就是為了探索和創新。也就是說「現有的東西都不能碰」。
  • 入門公開課 | 產品經理的宏觀能力、中觀套路、微觀體感是什麼? |...
    但據我們觀察,80%的人在入門產品的時候沒有清晰的學習規劃,往往都是學到哪算哪,撿到啥學啥。如果你明白產品經理的能力分為三個層級:宏觀能力、中觀套路、微觀體感,那麼你入門時的方向感和規劃性就會強許多。1.什麼是宏觀能力?假設你是二零一幾年的程維,你如何帶領滴滴走向出行領域的獨角獸?
  • 產品經理方法論:通過卡諾模型進行需求分類和優先級排序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需求分類與優先級排序是日常工作中佔比非常大的一部分內容。不過面對用戶、客戶、老闆等人對需求的不同意見不同表態,產品經理又該如何做出科學的判斷呢?本文將為你帶來相關的思考。產品經理的痛——究竟是產品的什麼功能打動了用戶,哪些功能對他們來說必不可少,哪些功能讓他們感到驚喜,哪些功能是雞肋特性,哪些功能又讓他們不那麼喜歡……對於這些問題,公司裡的各方往往存在分歧。有時候,老闆也會和你持不同意見……對此,你應該堅持己見還是向老闆妥協?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科學的指出產品改進的正確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