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需求分析師與產品經理都圍繞需求的調研、規劃、實現展開,並沒有什麼差異。但事實上,二者在崗位職責、工作內容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別。筆者作為一名需求分析師,就和大家聊聊他們的區別。
需求分析師和產品經理看起來很像,但真的放到公司招聘和崗位匹配度來看,又不敢輕易啟用另一個職銜的人。很多網際網路行業的同學傻傻分不清,所以覺得有必要在這裡進行詳細的區別,有助於大家在崗位技能提升時提供方向性的建議。
本文將從以下維度分析網際網路產品經理與需求分析師的區別:
一個類似於技術翻譯的工作,需求分析師們將公司業務部門所給予的客戶需求進行業務規則、業務範圍、業務流程等方面的技術分析後,把這些需求輸出成開發工程師看得懂的語言,如常見的UML統一建模語言,需求規格說明書等。然後在遵守這些基本的項目流程要求的基礎上,將需求通過軟體工程師來得以實現,滿足他們的需求。
更多從事於傳統行業(財務、供應鏈、物流、金融、航空、保險等)的信息化建設,都會通過系統化方式提升信息同步效率,讓管理流程化規範化,以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
需求分析大量混跡於五百強企業,比如銀行、航空公司、快遞公司、保險公司等。
產品經理就是在網際網路中專門負責產品管理的人員,產品經理主要負責用戶調查,行業數據分析,再根據用戶的需求,確定開發何種產品,選擇哪種商業模式等,並推動相應產品的開發組織。
他還要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協調研發、營銷、運營等,確定和組織實施相應的產品策略,更多專注於通過網際網路改變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與業務運作方式。
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產品管理活動。產品經理大多混跡於江湖上的網際網路公司如美團、滴滴、抖音等。
產品更多是用戶心理挖掘,利用人性挖掘用戶需求,驅動用戶使用產品。
需求分析師負責構建企業內部生態,小改動就會影響行業格局,動不動就是百億級海量支撐的。即使沒機會參與生態體系構建,做的也是支撐型企業應用,那釋放了多少效率,沒有企業應用支撐,根本沒有辦法辦公好麼。
比如雙十一馬爸爸節日百億級流量的業務,如果沒有需求分析師做支撐,很難玩轉。
產品經理需要有很好的用戶嗅覺,能準確提煉用戶真實需求,他們有一套用戶需求獲取的方法論。
比如:
產品經理還是一個優秀的數據分析師,能夠根據數據反推產品功能。
產品經理還需要擁有很高的交互能力和產品體驗能力。
初級的產品經理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太多時間花在產品細節上(原型設計和交互炫酷),而忽視了產品戰略的考慮。
1)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需求梳理能力和強大的業務建模能力 ,涉及到大系統尤其明顯
比如你要做一個滴滴出行的購物結算系統,結算涉及如何獲取支付帳單,內部自動化對帳,怎麼獲取外部供應商信息,出對帳單,打款流程、還要設計審計合規,這些流程又會跨越多個部門、多個事業群、以及外部公司。
2)賈伯斯般的人格魅力
同時這類功能一般牽扯跨部門,跨事業群團隊的合作,他們的目標不一定一致,如果沒有優秀的推動能力和渾身都揮發著人格魅力,是不可能推動那麼多部門協通為你構建你的目標而努力的。
3)從軟體需求在整個軟體生命周期中的定位來看,需求分析師其上接業務,下接設計和技術。從這個概念上來講需求人員必須具備業務和技術兩個方面的能力
對於業務,首先要解決的是對業務的理解,然後才是在理解後業務的形式化表達和業務建模能力。而對業務如何理解,最核心的仍然是頂層的流程建模和分析能力,底層的業務活動和規則清晰的描述能力。
這裡涉及到流程梳理和定義能力,業務單據和對象的抽取和定義能力,業務規則的清晰闡述能力,和流程配套的相關的崗位角色,交互等描述能力。
要知道在這塊往往並不需要太多的IT背景和軟體工程的知識,更多的是對業務的熟悉,對流程管理和分析方法的了解。
上面一步的業務更多的是屬於頂層方面的內容,而第二個層面往往會過渡到系統軟體需求層面的內容,在這裡我們更加強調的是類似面向對象的用例分析和建模的方法,這包含了業務用例和系統用例分析和建模,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化的方式來定義和描述業務的方法。
包括從流程分析轉入到用例,單個具體的用例分析和建模,每個用例詳細的基本流、擴展流、業務規則、參與角色、界面原型、業務對象和對象屬性等各個方面內容的描述。
要知道我們做用例建模的目的是能夠按用例驅動的核心,平滑的轉入到架構設計中去,因此用例分析建模已經不是簡單的描述現實世界的問題,已經涉及到業務或用戶需求到系統需求的第一層抽象轉換。
要做好需求的第二步的事情,那麼單純的只有業務背景就不足夠的,必須還具備相應的IT和軟體工程的技術背景。
這個背景往往並不是說要做過多久的軟體設計開發,但是只是是做過,通過軟體開發你能夠很清楚的知道一個軟體從需求調研和分析開始,最終是如何形成一個軟體系統的。
這個背景知識可以更加方便我們去考慮用例建模,去認識到為何要採用這種方式去用例建模,真正理解用例中每個描述點如何影響到最終業務系統的實現。
一個優秀的軟體需求人員不存在是否能做新領域的軟體需求的問題,因為最終真正有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論和模式,去理解和熟悉業務和快速形式化描述和建模的方法,有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快速理解業務的能力。沒有一點點技術背景很難真正成為一個優秀的軟體需求分析師,最多也就是一個業務需求分析師。
一個優秀的軟體需求人員不存在是否能做新領域的軟體需求的問題,因為最終真正有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論和模式,去理解和熟悉業務和快速形式化描述和建模的方法,有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來的快速理解業務的能力。
進行市場調研;確定產品的定義及設計;項目的管理;產品的宣介;產品市場的開發;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總體來說,產品經理的職責範圍比需求分析師要廣,也可以理解為全和專的區別。
產品經理每天想的事情就是怎麼增加用戶量,增加用戶粘度。
而需求分析師做的產品就是提供服務,需求分析師是作為技術與業務的連接點,他們做的產品功能都是用完即走的,不需要考慮用戶量和用戶粘度。對外溝通客戶,了解客戶的想法和業務,轉換為可以用軟體實現的流程、方案、界面等。對內提出軟體的描述和要求,作為測試的依據。
而一般的產品經理在工作中是要包括這部分職能的,但是產品經理還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還要根據需求來確定產品、確定功能矩陣、產品的設計、公司的戰略及商業模式等等。
以調研為主。長時間到甲方公司長期駐場是常事,幫甲方理順業務流程實現系統化,需求來源就是甲方和甲方的客戶;需求方是行業的從業人員和甲公司干係人。線下頻繁的走訪調研需求反饋很必要。
項目一般都有《行業規範書》,會對項目的整體框架,性能要求,功能列表有大致要求。
需求分析師的產品是最大要求是公司戰略或需求理解能力和推動能力,這類產品不側重運營,所以需求分析師是運營能力使缺失的,雖然說缺失,但是在他們負責的產品也不需要。優秀的需求分析師具備做大公司IT系統諮詢分析師崗位的。
需求以挖掘痛點為主。需求來源大致分為內部和外部兩大類,內部的來自BOSS和涉及部門的同事,外部的來自用戶和競品。
普遍要求或期望產品本身就是「用戶」,結合數據、競品、人性、習慣、反饋,推測出目標用戶群體的需求與喜好。
產品經理、需求分析價值體現最大的區別:
作者:BA嘉輝,某500強需求分析師 ,公眾號:跟Sam一起學需求分析
本文由 @BA嘉輝,某500強需求分析師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