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很多單位都延遲復工了,娛樂場所、餐飲行業到現在都沒有全面復工,有些應該永遠也無法復工了,正如一位朋友所說:「我們再不下館子,館子就沒了。」
網上不少人又開始談論副業,弟弟的餐館由於一直沒開張,房貸都還不上,已經在四處借錢了,唬得我開始考慮將寫作當副業了。
開始寫作時,苦於沒東西可寫,對著電腦屏幕發呆,於是報了一個寫作班,又因為喜歡馬拉松,我就把老師講的內容和堅持奔跑的感悟相結合,整理了一下思路之後,終於可以敲鍵盤寫作了,並且堅持日更。
1、不知道寫什麼?真好,可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和群裡寫作班的同學交流,發現很多新手都存在同樣問題,因為不知道寫什麼而糾結難受,於是我開始梳理自己的想法,以改變這種困境。
因為太急功近利,總想著儘快寫出好文章,於是寫什麼領域、寫什麼主題、標題怎麼寫、讀者喜歡什麼等等,讓我一時想不到解決的辦法,陷入其中茫然無措。
這種問題,正如很多跑步新手問我關於跑步的問題一樣,其實都是多餘的。
作為一個馬拉松愛好者,經常會有跑步新人問我,「早上跑好還是晚上跑好?」、「跑鞋是減震的好還是穩定性高的好?」、「哪種跑步姿勢是正確的?」、「配速多少合適?」諸如此類的問題。
其實,我也沒什麼好建議,開始跑步時,我也沒有考慮這些問題,只是穿好T恤、短褲,隨便踩一雙運動鞋,就撒丫子開跑了。我壓根就不知道原來跑步還有姿勢,也不清楚配速是什麼東西。
之前胖到血壓高、脂肪肝、上樓氣喘,為了減肥想去跑步,於是就這樣跑起來了。當然,剛開始時,跑不到1公裡就喘不過氣來,是堅持,讓我從1公裡逐漸跑到了馬拉松賽場。
當然了,能跑到10公裡時,為了跑得更遠,我也開始研究穿什麼樣的跑鞋,用什麼樣的跑姿,這些都是在跑步過程中慢慢了解的,有些還是跑步過程中受到一些傷才學到的。
最重要的是先跑起來,對於小白來說,專業的東西根本就用不上,最多去網上了解一些注意事項就可以了,然後,聽從身體的聲音,慢慢在實踐中學習,就可以跑得更遠。
寫作也應該如此,新手不需要想那麼多文法技巧,哲學上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既然這樣,那就從實踐開始吧,道路或許是曲折的,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報班學習是為了尋找同行者和指導老師,可是不先寫起來,老師的指導也起不了作用,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所以我決定,不去管有沒有人看,不去想上什麼平臺吸多少粉,不去理文章寫得有多爛,寫作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寫作的第一階段只管自嗨。等嗨夠一個月,養成坐下來堅持寫的習慣時,再去思考寫作技巧吧。
高爾基說過:「千萬不要從形式上去追求比別人寫得好。比別人寫得差一些不要緊,要緊的是按自己的特點寫。」既然如此,那麼剛入門的話,隨性寫下去就好了,連堅持寫都做不到,就別指望走寫作這條路。
2、不知道寫什麼領域,沒關係,我們從小都是摔著長大的
註冊某平臺開始著手寫作時,因為平臺對垂直領域有要求,所以我受了平臺規則的影響,急於朝著一個領域去寫,然而想了兩天也不清楚應該寫什麼領域,最終決定先不管領域了。如果很了解自己的興趣或專業,儘早確定領域是對的,反之,就不要管什麼領域。
為了減肥,我辦過遊泳年卡,但是去了不到三次;我買了裝備去登山,結果半山腰就「打道回府」了;我買了單車、頭盜和騎行服,都堅持到一天能騎行200多公裡了,最後還是放棄了。直到開始跑步,我才發現,跑步竟然可以上癮,於是從半馬跑到全馬,甚至越野賽也參加了。
湯小小老師說過,買衣服也有買了之後才發現不喜歡的,所以通過閱讀收集素材不知道應該買什麼書時,就算買錯了也沒關係。我想,選領域也一樣,什麼領域都嘗試一下,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想做好一件事,都有一些彎路要走的,想躲也躲不開的,我們都是在無數次摔倒爬起的過程中成長的。
真正的高手,什麼領域都能寫的,只是在擅長的領域更突出。上學不能偏科,打好基礎才能走好以後的專業道路,寫作也應該如此,新手不妨各領域都試一下,好好打打基礎。
3、寫的東西自己都不想看,是因為寫得還不夠多
出校門後,多年不寫東西了,現在憋半天沒寫出一句話,思前想後,決定放棄琢磨怎麼寫而只管自嗨,這樣一來,寫是寫出來了,可是連自己都不想看,失望加失落難免有放棄的想法。
契訶夫曾說過:「對作家來說,寫得少是這樣的有害,就跟醫生缺乏診病機會一樣。」所以,還是先從數量上堅持下去,於是我選擇了日更,哪怕是寫的連自己都不忍再看。
跑過馬拉松的朋友都知道,跑量對於馬拉松選手至關重要,沒有跑量去挑戰,就是作死的節奏,每年的馬拉松賽事,總有人猝死,就是因為跑量不夠,心臟受不了這麼大的運動量。
如果沒有長期每月200公裡左右的跑量,挑戰馬拉松風險很大;如果沒有長期堅持一定數量的寫作,想出精品也必定是白日做夢。
剛開始我也擔心,只求數量不管質量恐怕會勞而無功,後來想想,又覺得自己多慮了。
首先,寫作路上你會慢慢認識很多同行者和寫作老師,堅持寫的同時認真向他們學習,這本身就是求「質量」的過程。
其次,哲學上說「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既然是「必然準備」,就不能偷步省略,就應該多寫多練,而越寫越好是「必然結果」。
此外,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應該寫了又寫,這是磨練風格和文體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說,想有自己的風格、想將文體寫好,從而寫出精品爆文,寫了又寫是唯一方法,大師「不餘欺也」。
寫在最後:
既然想把寫作當成副業,想變現也是正常的。但是,思想家盧梭說:「任何剛勁的東西,任何偉大的東西,都不會從一支唯利是圖的筆下產生出來。」所以說,如果只想著快點出爆文變現,那麼就不可能靜下心來寫作,「非寧靜無以致遠」,心都靜不下來,還寫什麼文章呢?
堅持寫作的過程中,倒逼輸入的知識、認真輸出的內容、結交的良師益友以及養成的自律精神,都將是我們一生都用之不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