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陳皮之後怎麼曬?」似乎成了一個老大難問題,甚至連很多陳皮愛好者對此也是一問三不知,認為陳皮買回去只需要密封保存好,吃的時候再拿出來即可。其實,陳皮是「陳久者良」的東西,其本質就有「越陳越香,越陳越有效果」的特性,因此也有了「千年人參,百年陳皮」一說。
本年的疫情中,以陳皮入藥的中藥方子不勝枚舉,隨著人們對陳皮的認識越來越深,陳皮中的佼佼者「新會陳皮」也被廣泛接受。新會陳皮為代表陳皮市場,已經從人們僅限於「知道」的過去,變成了「日常食用」的現在,陳皮文化深入民心。但隨之而來的,還有陳皮價格體系混亂,以及冒充新會陳皮的假貨橫行等等。
在無法區分老陳皮真假的前提下,很多家庭更傾向於購買一些新皮以自陳自用。對一般家庭來說,家庭曬陳皮的量也就是最多幾十斤生果,而剝皮翻曬的分量也大概只有幾斤,體量上是比較少的,所以相比較而言,從生果到陳皮的製作過程也會相對簡單一些。
但同時,由於對陳皮製作過程的一知半解,造成人們對自曬陳皮和陳化陳皮認識上的誤區,而這些「誤區」有影響到陳皮陳化關鍵的「三年」。在這裡,筆者本期內容就專門探討「自曬陳皮」來展開一下,日常家庭保存陳皮的誤區,以及如何正確的自曬自存陳皮。
曬新柑皮
第一個誤區:新鮮柑皮只需要曬一次,等其變幹後密封起來就可以變成「陳皮」很多行家都認為,新會柑開皮到第一次生曬的時間是非常關鍵的,因為第一次翻曬決定了第一階段陳化期的品質好壞。而很多資深的陳皮藏家,都需要在柑果剝皮後的第一次翻曬中控制溫度和溼度,以保證陳化的事半功倍。
於是很多一知半解的人就非常看重第一次翻曬,甚至認為只需要在第一次翻曬中徹底曬乾陳皮就可以。其實新剝的柑皮除了含有水分,還含糖分,特別是二紅階段以後的成熟柑皮,如果這時候我們只曬一次,哪怕是用「暴曬」的形式去完全曬乾新皮的水分,充其量也只能是把柑皮內的部分水份曬乾。
而剩下的少部分水份和大部分的糖分,仍然會留在果皮的「油室」裡面。這時候我們用手去觸摸第一次曬乾的柑皮,即使感覺柑皮變得硬和乾爽,但我們把它保存起來,過不了一兩個月的時間,柑皮中的纖維又會重新吸收空氣中的水份,慢慢返潮變軟。
沒有翻曬的新會陳皮,其皮色雜亂
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長時間不拿新皮(三年以內的稱之為」新皮「)出來翻曬,那麼柑皮的發黴和蛀蟲,也就是剩下時間的問題了。
老李經驗所得,大紅皮時期的柑皮含有的糖份最多,內囊橘白部分的纖維也多,非常容易受潮發黴。如果我們選擇大紅皮作為陳化皮,那麼隨著陳皮陳化堆放時間的變長,而我們又不去翻曬,那麼陳皮裡面的糖分和纖維降解發酵時就會產生「升溫」,誘發糖醇分解的化學反應,造成的「燒皮碳化」,導致常見的「邊緣黑皮"。所以當我們看見有些陳皮的邊緣發黑,在排除染色造舊的情況下,就是沒有充分翻曬導致燒皮的陳皮。
曬陳皮
正確的翻曬方法:對於3年內的新皮,是必須要定期拿出來翻曬的。至於定期是多久時間,就需要按照階段來區分。一般來說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新的柑皮,新皮一般是11月開始採摘,翻曬也是秋風起的乾燥時間,這時候最好每半個月翻曬一次,即11月的皮,在入冬前需要重複翻曬3次左右,每次曬一天。新皮翻曬的目的是曬乾新皮的水分以及降解糖分。新皮翻曬循環曬3到4次,其內囊和表皮的水分就基本曬乾。
而第二階段的陳皮,就是1年以上3年之內的柑皮。3年的陳化期,是陳皮傳統中以界定「陳皮」和「新皮」的分水嶺,如果因為翻曬的時間不夠,陳皮自身的溼度變得不穩定,就容易產生「蛀蟲」,甚至整批「發黴」的現象。所以老李經常建議存皮的新手們,至少每隔一個月度到一個季度,定期要翻看一次陳皮;至少每個季度翻曬一次,並儘量把陳皮保持在「通風」和「乾燥」的環境下陳化保存。
曬陳皮
第二個誤區:把3年以內的柑皮「密封存儲」,甚至放在「冰箱」保存陳化,簡單來說就是陳皮自身「緩慢氧化」的過程,這過程就不能缺少氧氣。一言不合就把3年以內的陳皮「密封存放」,也是很多人的對於陳皮陳化的「誤區」。陳皮的價值就貴在「陳」,陳化是需要時間去沉澱的,而陳化的本質,其實就是柑皮中的各種化學成分與空氣、水分等產生的反應的過程。
如果我們把「陳皮」放置在完全密封的空間,那麼當陳皮陳化消耗完密封空間的氧氣時,就進入了「休眠」。如果我們長期沒有打開密封容器換氣的話,因為缺乏氧氣,陳皮就無法進行氧化反應,長此以往,陳皮便錯過了發酵陳化的時機。
簡單來說,沒有陳化的柑皮,就不能稱之為「陳皮」。同樣,當我們把陳皮放置在冰箱內,氧化的反應就更加緩慢,甚至完全停頓,這樣的結果就是陳皮變成了「柑皮標本」。加上陳皮長期在低溫缺氧的情況下,還會因為「冰凍效應」破壞掉原來的「油室」,導致陳皮揮髮油被抽出,這樣的柑皮即使解凍也無法再進行陳化了。
曬新柑皮
正確的防潮方法:對於剛曬好的陳皮(無論是新皮還是舊皮),都必須要放置在通風進行降溫,千萬不能在陳皮發熱的情況下封存,因為密閉空間發熱的陳皮會快速受潮軟化。我們需要把曬好的陳皮放置在乾燥的地方,容器上最好選擇用「透氣性」能好的麻袋或者布袋,或者是蛇皮袋子來裝。
如果是用塑膠袋或者玻璃罐保存的,就必須留有「透風口」,也可以定期打開讓其換氣。因此只有定期換氣,才能讓陳皮在陳化保存的過程中進行「氧化」,從而達到「陳化」的目的。
曬新柑皮
第三個誤區:趁著夏天的猛烈陽光「暴曬」陳皮很多人認為,不如趁著夏天的太陽猛烈暴曬陳皮吧!其實,在烈日下曬皮,會容易導致陳皮的兩個不良反應。
第一,就是常見的陳皮發黑,即「燒皮」。剛曬好的陳皮立馬裝起來,而因為陳皮自身熱度很高,馬上封存會讓空氣受熱蒸發,在袋子內壁掛「水汽」甚至「水珠」,這些水份落到陳皮上被纖維吸收,在日後陳化中就會產生黑皮的「燒皮」現象。我們在曬了陳皮後,應該把曬乾後發熱的陳皮,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晾30分鐘以上,等待其熱氣散去再封存。
第二,就是烈日暴曬陳皮,會讓人產生陳皮曬乾的「錯覺」。當我們把陳皮放置在猛烈太陽下曬,如果是秋冬,我們需要曬一天時間,而在夏天高溫太陽下,只需要半小時就感覺陳皮變幹了!其實陳皮內部還保存著水分殘留,如果這時候就封裝起來,陳皮就更容易返潮變軟。
正確的陳化方法:翻曬陳皮應該儘量選擇「溼度低」以及「空氣乾燥」的時間,例如是春夏交替或者秋冬交替的時間,選擇太陽溫和的時間曬陳皮,而曬的時間應該儘量長。在新會,本地人曬陳皮的日子都會選擇「有大太陽」且「刮秋風」的日子,這樣不但可以防止陳皮在暴曬下產生的燒皮等化學反應,還更有利於陳皮水分和糖分的消耗,更便於保存。
曬陳皮
正確保存陳皮「三部曲」階段一:1到3年的新皮,這個階段的保存方法可以參照「誤區一」的正確翻曬方法,這個新皮的翻曬階段關鍵在於「防潮」,主要把防潮做好了,那麼蟲蛀發黴等自然也不會發生。
階段二:4到10年的陳皮,這個階段的陳皮已經基本過渡到陳化的成熟時期,陳皮內的水分和糖分基本被消耗掉,自身的條件也比較穩定。這是時候的存放以密封保存即可。如果是發現其發軟,或者長時間的梅雨天氣後,仍然要定期翻曬。而翻曬的時間半年到一年一次即可。這時間的皮已經步入穩定期,如非受潮或者發現蟲蛀,則不需要多次翻曬,以防止翻曬過程中的陳皮損耗。
階段三:10年以上的老陳皮,這個階段已經是老陳皮,其陳皮內的水分和糖分已經消耗殆盡,陳皮本身也非常穩定,這時候只需要密封,注意乾燥即可。當然,如果發現受潮或者蛀蟲,也需要應適當曬太陽,但不要猛烈翻曬,以防止脆化的陳皮受到二次的傷害。對於老皮的保存,以密封保存為主,讓其繼續緩慢陳化即可。
總的來說,陳皮的陳化是一門以「時間」為基礎的手藝,而陳皮品質的好壞,「三分看果品,七分靠陳化」。在此,筆者也希望有更多的陳皮愛好者把「陳化」的功夫做好,不是盲目地追求所謂「產區」或者「一二線」等概念,而忽略了陳皮的本質是「陳」,而非「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