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陳皮是否能跟普洱茶同一個地方存放?

2021-01-18 地道泡新會陳皮

來自山西的一位朋友,在聊天當中跟我說,他喜歡品茶,於是在家裡存了一些普洱茶,現在想存一些新會陳皮。

我說,好啊,懂享受的人。

他說,但有個疑問想了很久,普洱茶跟新會陳皮,這兩樣能在同一個地方存放嗎?

陳皮,和普洱茶一起存放,會吸收陳皮的味道,導致兩者會「串味」或「變味」,類似「柑普茶」。

那是否能同一個地方存放呢?

答案是: 可以的。

但,前提是你要喜歡這個味。

當然,這種變味究竟是好是壞?那就見仁見智了。

每個人的口感不同,選擇自然就不同。

就像有人喜歡喝柑普茶,有人喜歡喝陳皮茶,有人喜歡喝普洱茶,也有人喜歡喝陳皮普洱茶。

只有喝過的朋友才知道,哪個茶才是適合自己的。

如果不知道的,不妨多嘗試。

今天就分享到這,若想了解更多的新會陳皮知識,可加「地道泡新會陳皮」公號@我,送我寫的書《陳皮99問》電子版。

相關焦點

  • 陳皮、柑普茶、陳皮普洱茶的「分」與「合」,你知道嗎?
    ※ 無「年份」,不「陳皮」「陳皮」重點在於「陳」,並且要當地存放、原產地陳化。三年,是陳皮的起步年份。柑果開皮、去掉果肉、翻皮、曬制(或其它乾燥方式)完成後自然存放,三年內稱「柑皮」,三年後才能稱「陳皮」。陳皮可長期保存下去,年份愈久,功用愈大,價值越高。
  • 當陳皮遇上普洱茶,有一種相遇恰到好處
    再比如陳皮普洱↓↓陳皮普洱實在是一個神奇的組合。濃鬱醇厚的普洱,配合清新芳香的陳皮,在滋味上相得益彰,各出千秋。其中,陳皮來自於新會茶枝柑果;普洱熟茶,來自於雲南的大葉種茶樹。在地理位置上,新會和雲南,一東一西。兩者遠隔山水,是怎麼融合在一起的呢?事實上陳皮普洱茶並不是什麼新興產物,早在200多年前,普洱和陳皮就開始了相會。
  • 對不起,你的新會陳皮已經「死了」
    話說一位來自北京的陳皮愛好者不遠千裡到了新會,在一個叫「新會陳皮交易中心」的地方相中了一箱放在標準倉的裡面陳化了至少5年以上的新會陳皮。這位朋友的如意算盤是借著這波熱度炒作一翻陳皮,於是掏了幾十萬埋單,並帶了幾兩半斤樣本興高採烈地回去北京找行家們一起鑑賞。那料他帶著新會陳皮回到北京後,就當即被多位行家認為其購買的陳皮是」死皮「,即失去了陳化價值的陳皮。
  • 正宗新會陳皮味道如何?柑六叔教你分辨陳皮品質小妙招!
    陳皮,自古以來便受到不少醫學家的肯定,新會陳皮更享有「廣東三寶」之一的美譽,那麼,正宗新會陳皮的味道如何?好的新會陳皮究竟什麼味道才是對的?作為資深新會本地人的我來告訴你。而細緻地說,新會陳皮的味道受多種因素影響:在同一個果園,樹上果優於樹底果,其顏色也不一樣;晾曬的時候效果最好有太陽和北風,其次是有北風,再次是有太陽,沒北風和太陽曬出的效果一定不會好,其味道和顏色也不一樣;採摘新會陳皮的時候在不同月份也會不一樣,10月(青皮,略苦,但藥效好)、11月(微紅、二紅,甘中帶甜)、12月(大紅,甜,日常用)
  • 新會陳皮,真是無所不能!
    入庫可藏百年、入膳可調百味、入方可和百藥;新會陳皮溫香陳和,具有和藥之首的藥理屬性。存放於離牆離地通風透氣的地方,防止受潮;前三年每年潮溼天過後翻曬一次,具體看陳皮是否受潮,適當合理翻曬。存放滿三年,此時的陳皮不烈不燥,氣味純正濃鬱,柑香順活;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越陳越香,功效倍增!
  • 新會陳皮儲存正確方法
    陳皮的陳化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需要一定溫度變化和與空氣接觸的壞境,但是四季中溫度與溼度的變化,導致新皮容易有受潮發黴和蟲蛀的風險,因此存放的方式和壞境十分重要。不同年份的陳皮,根據實際情況,其貯存方式,存放的容器也有所不同。
  • 陳皮普洱茶這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你造嗎?
    天氣漸漸轉涼,陳皮普洱茶可以說是秋冬必備,普洱算的上是各種茶葉裡最能混搭的了,除了這種陳皮普洱,還有最近比較流行的臺灣的橘皮普洱,以及薄荷普洱,這兩種以後再慢慢介紹。不是所有的柑橘皮都能做陳皮就像「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一樣,別以為所有的柑橘皮都能做陳皮。最為正宗的陳皮當然還要數廣東新會的大紅柑的皮,甚至有著「千年人參、百年陳皮」的說法,珍貴程度可見一斑。陳皮普洱茶≠陳皮+普洱茶別以為陳皮普洱茶就只是簡簡單單的陳皮加上普洱茶,其中複雜的製作工序可不是輕易可以忽略的。
  • 正宗新會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而「廣陳皮」又以新會陳皮為上品,故清代大醫 師葉天士所開的中藥「二陳湯」,特別寫明「新會皮」。因不是新會所產的其藥效遠遜,且乏香味而痺口(即苦辣味),所以新會陳皮價格較高,皮比肉貴。      據說新會陳皮運往北方各地,過了嶺南之後,其味更為芳香。曾有華僑攜帶新會陳皮乘船出國,船抵太平洋,頓時芳香四溢,無法掩蓋。新會陳皮散發芳香撲鼻的香 味,是其獨有品質。
  • 陳皮普洱茶和小青柑是一樣嗎?有什麼區別?
    小青柑,近幾年很受廣大茶友喜愛,而陳皮普洱茶知道的人卻很少,很多人以為小青柑就是陳皮普洱。其實是不一樣的,小青柑和陳皮普洱雖然都是柑普茶,都是使用柑皮搭配普洱製作,但是有太多不一樣的地方。一:用的柑皮不同小青柑是使用採摘於農曆立秋至秋分期間的柑果製作,這個時候果皮還未著色,果皮青綠色,油室點微凹且密,不顯皺縮,質硬皮薄,多糖的含量較低,味辛氣香陳皮普洱是用立冬至冬至前後採收的大紅柑和雲南普洱茶為原料製作而成,這個時候多糖的含量較高,油室則大而飽滿;果皮色澤鮮紅,質軟、皮厚、性溫,味甜香,不耐貯二:口感不同小青柑融合了青柑的清香跟普洱熟茶的醇厚
  • 新會陳皮成長之青柑(皮)篇
    這是地道泡新會陳皮發表的第789篇文章,歡迎一起學習新會陳皮知識。這是新會陳皮的成長曆程系列文章,共7篇,本文是第5篇。前四篇文章我們從新會柑樹的育苗方式、柑花、柑胎和小青柑介紹了新會陳皮的成長曆程,這次我們來說說新會青柑。
  • 廣東人痴迷的陳皮,配茶真有那麼好喝嗎?柑跟陳皮是一回事嗎?
    柑茶是否也有陳皮的效用?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01.陳皮,廣東人心中的白月光說到陳皮,那絕對是老廣的心頭愛。在廣東地區流傳的這句俗語:廣東三件寶——陳皮、老薑、禾稈草,陳皮排在首位。陳皮更是粵菜中的百變調味料,陳皮骨、陳皮鴨、陳皮蒸魚……甚至糖水裡,廣東人都喜歡加陳皮。陳皮為什麼這麼受廣東人的喜愛?這離不開陳皮的功效,陳皮能緩解痰熱咳嗽,解膩醒酒,在崇尚食療養生嶺南地區,陳皮就是低調又奢華的滋補品。
  • 陳皮普洱茶能減肥嗎?如何自製陳皮普洱茶
    陳皮其實也可以當成一種零食,當然也可以作為中藥來服用很多的女性朋友都喜歡通過喝茶的一個方式來進行減肥,但是長時間的喝綠茶對於健康會有一定的影響,建議女性朋友們可以嘗試一下陳皮普洱茶,不但能夠達到減肥的目的,而且也不會引起副作用,一起來了解一下陳皮普洱茶能減肥嗎?
  • 陳皮有什麼好?為什麼新會陳皮貴如金?
    陳皮不是橙皮做的,而是由特定幾種柑橘皮製作而成,其中以廣東新會的陳皮品質為佳。
  • 新會陳皮的最佳儲存方法
    位於廣東新會區優質的新會陳皮每年僅有有限的產量。
  • 陳皮、柑普茶和陳皮普洱茶傻傻分不清?一篇文章為你「搞定」
    陳皮,眾所周知就是橘皮。乍聽起來,與柑普茶、陳皮普洱茶十分相似。不知道的人會以為這只是一個東西的三個名稱。然而,陳皮與另兩樣不同,它並不是茶,而是具有藥用價值,能夠理氣健脾、燥溼化痰。而柑普茶與陳皮普洱茶雖然在原料上的本質是相同的,但是一個是用柑皮,另一個則用的是陳皮。
  • 2011陳皮普洱茶磚|2011 Citrus Pu'er Tea Brick
    2011陳皮普洱茶磚,嚴選勐海高山老樹茶、廣東新會舊陳皮為原料,由中國普洱茶終身成就大師鄒炳良精心調製而成。
  • 陳皮普洱茶是什麼茶?柑普、桔普到底應該叫啥?
    此時的陳皮不烈不燥,氣味純正濃鬱,口感很好。保存之前一定要注意,將鮮桔子皮充分衝洗、浸泡,除去有害的殘存農藥和保鮮劑。桔普茶主要結合陳皮和熟普洱茶的功效特點保健功能:順氣理中,健脾,燥溼,化痰治咳、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和、調脾快膈、通五淋,疏肝潤肺、消積化滯、宜通五臟,療酒病。
  • 新會陳皮「道地」特性:離開了「新會」,就不是「新會陳皮」?
    (新會柑)所以,新會陳皮是陳皮,但,陳皮≠新會陳皮!「廣陳皮」名字由來的傳說 宋代以前新會屬於蠻荒之地,新會柑還未出現規模生產,據傳「廣陳皮」一名出自新會黃姓先祖黃廣漢及其夫人米氏的故事。黃廣漢系南宋孝宗八年(公元 1181年)科舉進士,官至徐州知府。
  • 「熾爺說」柑普茶等於陳皮普洱茶?你可能遇到了假陳皮!
    如果此時購物車裡躺著剛剛添加的小青柑普洱茶,那麼我建議,先看完下面的文章吧;陳皮的「出道」年代久遠,距離最初用作中藥時已有2000多年之久,後來在古文《茶詩》、《濟生方》和《本草綱目》中都有過詳述。陳皮歷來是藥材屆公認橫跨:藥、食、茶的養生屆大V現在熱銷的的小青柑普洱茶,因為缺少權威標準,導致青柑質量良莠不齊;很多青柑都尚未成熟,所謂寒氣甚重就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之下開蓋取肉,填充茶葉,互相構成二次發酵,然後再加工上市,似乎多少有些輕率。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資深的茶客並不建議飲用此茶。
  • 《江門市新會陳皮保護條例》全方位建章立制 為新會陳皮產業發展和...
    今年7月1日,從起草到出檯曆時20個月的《江門市新會陳皮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公布實施,標誌著新會陳皮保護從此有法可依。該法規是省內首部針對單個地理標誌產品進行立法保護的地方性法規,也是市人大常委會自主起草的第一部實體法,法規圍繞新會陳皮道地性保護、品牌保護、傳承發展、監督管理等方面建章立制,以地方立法為新會陳皮文化繁榮和產業規範發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