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契丹王朝留下的精美文物

2021-03-05 契丹文化古美術

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的強族,從公元4世紀興起到13世紀滅亡,共存在了近千年。契丹原來是鮮卑族的一支系,在遼西過著遊牧生活,唐貞觀年間歸附唐朝,唐末蕃鎮割據,耶律阿保機於916年稱帝,建立了契丹國,947年,建國號大遼,983年改國號大契丹國,1066年,又恢復大遼國號。

契丹族因為在絲綢之路上,在唐朝初期,一些途徑絲綢之路的外國使者,見到契丹這個民族之後,於是稱中國為契丹。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至今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在他們眼裡認為契丹是古代中國的代名詞,可見當時契丹民族的鼎盛狀況。



然而這個盛極一時,像鑌鐵一樣堅不可摧的民族,卻在百年以後如流星一般消失在歷史的天際間。在56個民族中,也沒有了契丹族,當時的文字也沒能流傳下來,留下的,只有這些精美的金銀器。契丹貴族的日常用具不少是用金銀製成,且種類繁多,他們講究厚葬,隨葬物有大量金銀器。有冠帶佩飾﹑馬具﹑飲食器皿﹑首飾﹑符牌及葬具等,大都為宮廷貴族與地方官的手工製品。


鷹頂金冠飾

1972年內蒙古杭錦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戰國冠高7釐米,額圈直徑最寬22釐米,最窄19.5釐米,金重1394克。匈奴首領冠飾,由冠頂和冠箍組成。

冠頂為金片錘成的半球形,飾狼吃羊的圖案,上立一展翅雄鷹,頭頸用綠松石組成,鷹身及翅由金片製成。

鷹兇猛強悍,被認為是契丹民族的族靈神,具有民族圖騰的意義,以立於高地俯瞰大地的雄鷹形象展現了馬上民族縱橫草原、睥睨天下的雄姿。


冠箍由三條半圓形金條榫卯連接而成,其上雕有臥虎、盤角羊、臥馬等

金冠製作運用了鑄錘、編累、鑲嵌等工藝,充分顯示了製作者的嫻熟而高超的技藝,是戰國時期北方地區黃金製品的代表作。


雁紋金牌飾,春秋,直徑7.1釐米,重108克,內蒙古赤峰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出土

背部有橋形鈕,可系掛。在北方草原地區,黃金深受人們的推崇,被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雁陣紋飾體現了佩戴者帶領人們像雁一樣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遷徙,表明其具有尊貴的地位。


虎鳥紋金帶飾,戰國,長4釐米,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土

匈奴人腰帶飾,一組2件,正面以虎形圖案為主,虎的腰腹部鑲嵌7塊紅綠寶石,頭部和尾部飾有鷹首圖案,背面兩端各有一拱形鈕,這樣的圖案設計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出眾的。


臥馬形金牌飾,春秋,長4.6釐米,重28.1克,內蒙古赤峰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出土

佩飾。馬呈蹲踞狀,回首豎耳。模鑄而成,背部有兩個橋形穿鈕,可系掛。製作精巧,形象生動傳神,體現了對馬的熱愛與崇尚。東胡族的金銀器具有濃鬱的馬背民族風格。


人物雙獅紋金牌飾,東漢,長10釐米,寬5.8釐米,重130克,內蒙古通遼市出土

正面凸起,中間的女性(也有說是武士)頭戴尖頂帽,高鼻深目,兩側各蹲一隻獅子,周圍裝飾變形雲紋。


刺蝟形金飾,戰國 長4.1-4.5釐米,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土

一組6件,邊緣有孔。應是服飾上的佩綴之物。將刺蝟縫綴於衣物上,也許寄託了人們希望能像刺蝟一樣更好的保護自己的願望。


人形金牌飾,東漢,長9釐米,內蒙古通遼市出土

人面形牌飾,一組2件,圓臉,額頭及顴骨凸起,寬鼻,屬典型的蒙古人種形象。


龍形金項飾,晉,長128釐米,內蒙古包頭出土

契丹貴族的佩飾,龍為一身兩頭,龍身上現存二盾、二戟、二梳、一鉞共7件裝飾,龍身可以自由轉動,盤曲自如,富有靈動浮遊之感,造型生動離奇,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和漢族一樣,以龍為信仰,視其位最高權力的象徵。


迦陵頻伽金耳墜,長8.8釐米,內蒙古赤峰市出土


摩羯形嵌松石金耳墜,遼,寬4.4釐米,內蒙古赤峰市出土

「U」形耳墜具有契丹特色,形象為龍首魚身的摩羯,頭腹部和尾裝飾有綠松石。


鎏金生效奏樂圖,佩飾,遼,直徑7.2釐米,高6.8釐米,內蒙古赤峰市出土

佩飾。銀質鎏金,八個梯形面上分別浮雕人或下接人身的生肖形象,每個形象均著官服,腰束玉帶,長褲抵足,腳蹬官靴,或拉或吹或彈,奏樂場景生動形象。


瑪瑙瓔珞,遼(941年),通長85釐米,內蒙古赤峰市出土

由瑪瑙管、水晶珠和金墜飾組成,色和和諧雅致,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受,不對稱的金質墜飾,或寓意陰陽,這樣的簡約造型放到今天也是極品。


鎏金雙獅紋銀盒,遼,口徑19釐米,內蒙古通遼市出土

妝奩盒或食盒,十曲花瓣形口,凸起紋飾鎏金,盒蓋中心模壓一對互相追逐的獅子,襯飾纏枝花紋,蓋頂扁圓飾折枝牡丹花紋。


鎏金孝子圖折肩銀罐,遼,口徑7.6釐米,高14.8釐米,內蒙古赤峰出土

貯茶用具。此罐主題紋飾為8幅孝子故事圖,說明遼早期契丹貴族已經接受漢族儒家的孝悌觀念,器形則是吸取突厥金銀器文化的結果。


鎏金摩羯形提梁銀壺,唐,口徑5.4釐米,高33釐米,內蒙古赤峰出土

盛茶酒用具。提梁壺在茶酒具中最能體現時代風尚和文化品位,受到了契丹貴族的喜愛。此壺呈雙摩羯形,整體風格粗獷豪放,與中原器物大異其趣,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鎏金雙魚形銀壺,唐,口徑5釐米,高28.5釐米,內蒙古赤峰出土

盛茶酒用具,壺呈雙魚形,雙魚合一口,肩部有魚眼和魚鰓,魚尾直立為壺底,腹部通體為魚鱗,兩條魚相接處飾魚鰭,魚鱗鎏金。整個壺體線條柔美流暢,紋飾鏨刻細緻。

魚象徵富貴,雙魚形酒器在唐代較為流行,後來也為遼代契丹人所仿效。


鎏金人物故事紋提梁銀壺,遼,口徑5.9釐米,高27.5釐米,內蒙古通遼出土

盛茶酒用具。腹部兩側如意形開光內均鏨刻人物故事紋。


人物為漢人裝束。此器造型具有契丹民族風格,但人物著裝均為漢式,說明契丹漢化的很深刻。


摩羯紋金銀花銀碗,遼,口徑23釐米,高7釐米,內蒙古赤峰阿魯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盛食用具,內底鏨刻雙摩羯,周圍環繞花瓣,內沿為一周聯珠紋和蓮瓣紋,圖案部分鎏金。

耶律羽之曾輔佐過契丹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王朝,是位身份顯赫的契丹宰相。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金銀器以局部鎏金的金花銀器最為具有代表性。

局部鎏金是唐代銀器普遍使用的裝飾手法,即在錘擊成型的銀器上鏨刻或模衝紋飾,然後再在紋飾上鎏金,以達到金銀輝映的效果。


鎏金摩羯紋銀盤,遼,長20釐米,高4.1釐米,內蒙古通遼出土

盛食用具,此盤略呈菱形,沿面模壓纏枝花紋,盤內底鏨刻兩摩羯戲火焰寶珠紋,花紋處鎏金,為金銀輝映的金花銀器。


鎏金雙鳳紋銀盤,遼,口徑16釐米,高3.5釐米,也是耶律羽之墓出土

盛食用具,盤體呈五瓣花形,內底鏨刻雙鳳纏枝紋,內沿飾折枝花卉,鳳紋具有唐代特點,雄勁華麗,是契丹人喜愛的裝飾紋樣。


銀硯、銀筆筒、銀盤、銀洗,遼,內蒙古赤峰出土

成套的文房用具,出土時置於墓室內供桌上,硯臺和筆洗中尚存積墨。這套銀質文具比中原石質瓷質玉質更加質輕耐用,其中雙連筆筒尤其具有特色,便於將毛筆隨身攜帶,適合遊牧生活需要。


鎏金銀雞冠壺,遼,高26釐米,內蒙古赤峰出土

盛水器,銀制,形狀好似臥雞,腹部略鼓,鏨刻雙重菱形開光,裡面有卷草紋等紋飾,均進行了鎏金處理。壺的邊緣處還可以看到一些表現仿皮囊壺的針線縫製痕跡。

此壺是已見遼代金銀器中之精品,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銀質雞冠壺。鎏金紋飾與素色銀地形成對比,光彩奪目。

此壺為皮囊式造型,具有典型的契丹文化特徵,其源流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皮質容器,易於綑紮固定,方便攜帶,適合遊牧民族生活使用。紋飾製作工藝與唐代中後期接近,明顯受唐代內底傳統工藝的影響,體現了契丹民族與中原地區交往和文化交流。

少數民族雖然藉助武力建立了帝國,但在藝術上還是不得不大力吸收漢民族的精華。


鎏金鴛鴦團花紋銀渣鬥,遼,高14釐米,內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

渣鬥,又名唾壺,用於盛裝唾吐物。如置於餐桌上,則專用於盛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於盛茶渣,故也列於茶具之中。


提梁長鏈魚鱗紋銀壺,高10.7釐米,鏈長41釐米,1954年內蒙古赤峰出土

此壺布滿魚鱗紋,造型優美,說明此時起點的金銀工藝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形制是按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而設計的,提梁和鏈條便於懸掛和攜帶,為遼代特有。

雖然契丹族現在早已在地球消失,然而時光流逝,歲月荏苒,這些千年前的金銀器物器物,依然金碧輝煌,在幽暗中散發著攝人魂魄的光芒,足以讓我們想像它當年的鼎盛模樣。

歡迎關注契丹文化古美術

相關焦點

  • 大遼契丹帝國
    ,在伊朗高原建立了最後一個政權——起兒漫王朝。而契丹發源地,就是在這裡。隋唐之始,契丹又歸屬中原政權,與中原地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密切合作,所以,契丹早期文化裡顯現出濃重的唐朝風韻。他們廣泛吸收中原文化,形成了強大的契丹聯盟,在公元947年,改稱大遼。在阿魯科爾沁旗北部朝克圖山中發現了遼初的皇族顯貴耶律羽之的墓誌資料中,明確地記錄了契丹的發源歷史。
  • 遼代契丹金銀器:一個神秘消失王朝的精美文物
    契丹原來是鮮卑族的一支系,在遼西過著遊牧生活,唐貞觀年間歸附唐朝,唐末蕃鎮割據,耶律阿保機於916年稱帝,建立了契丹國,947年,建國號大遼,983年改國號大契丹國,1066年,又恢復大遼國號。穆斯林文獻中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相傳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尋傳說中的契丹;至今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中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在他們眼裡認為契丹是古代中國的代名詞,可見當時契丹民族的鼎盛狀況。
  • 鐵騎帝國 契丹索跡:鬼方分享遼寧省博物館遼代文物
    所以留下的圖片的角度,聚焦,側重都不同,所以分享就是一種交流的必須。此次我們選取大家提供的博物館分享展品圖,就是一個個人立場,個人審美,個人視角的博物館巡禮。歡迎大家提供博物館巡禮主題稿,與同道分享美物與歷史。感謝鬼方提供資料與大家分享。歡迎大家供稿分享。分享內容將在樂藝會各平臺傳播。
  • 想不到的契丹遼國:模仿中原建立五京,有大遼版的宋開封和唐長安
    這五京各有特色,假如穿越到遼國,哪怕不懂契丹文字,也能弄清楚究竟是在哪個京城。上京臨潢府:最早建立、最有契丹風味初次穿越到遼國,想看看「契丹風味」的都城?那來上京是來對地方了。上京,是大遼最早出現的都城,是遼太祖阿保機修建的創業之地。
  • 遼朝---一個兩倍於宋代疆域的契丹王朝
    早在北魏時期,契丹族就開始在遼河上遊一帶活動,唐末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權,唐滅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國,後改稱遼,統治中國北方,遼朝先與北宋交戰,「澶淵之盟」後,雙方長期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遼末,女真族起事,遼帝國迅速走向滅亡,1125年為金所滅,其餘部建立了西遼王國,又延續了93年。
  • 契丹大遼國,竟是哥倫布苦尋的」新大陸「!
    不僅如此,中京城內還建有許多大型驛館,如大同館,專門接待宋使;來賓館,接待西夏使;朝天館,接待新羅使等……時光回溯,展現在您眼前的將是這樣一幅不遜於「清明上河圖」的中京畫卷:穿著華麗絲綢的往來賓客,在酒肆裡用精美的酒器飲用著瓊漿玉液;每逢集市,人頭攢動、摩肩接踵,交易的金錢以億萬計;蘇軾等北宋大家的詩文在市巷街井中吟詠傳唱……中京城的締造者,將大遼帝國推向全盛的一代雄主遼聖宗,毫不諱言創建中京的動機
  • 契丹文物精華--契丹人的生活
  • 大遼初興:統一蒙古草原,建造我國古代草原上最早的一座城市
    契丹文物銀壺契丹在歷史舞臺上出現後,好幾百年間都在西拉木倫河流域過著遊牧生活。他們也經常進行狩獵,把它作為謀生的輔助手段。從此,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廢除可汗稱號,改用漢制即帝位,號為天皇王,年號「神冊」,國號「大契丹」。這是統治中國北部兩百餘年的遼王朝的開始。這個契丹王朝,後來在阿保機之子耶律德光(太宗)在位時期,改國號為「大遼」,「以遼水名國」。這自然是因為在契丹族的歷史傳說中,遼河(湟河和土河合流後的名稱)具有特殊的意義。
  • 曾經驍勇善戰的契丹人都去哪了?
    但契丹這個遊牧民族,在歷史上的確曾一度讓中原王朝俯首稱臣,勢力最強盛的時候控制了整個中國北部和中亞地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驍勇善戰的部族,卻在元朝末期不知所蹤了,這是怎麼回事呢?一、契丹早期契丹族原為鮮卑族的一支,居住在遼河上遊,以遊牧為主,最早見於《魏書》。
  • 百家爭鳴:強悍的大契丹
    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由於契丹的名聲遠楊,國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國稱做「契丹」。
  • 大遼帝國:萬王之王
    公元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在重鎮葉密立(新疆)登基稱帝,建立大遼第二帝國,史稱為西遼,耶律大石號稱古兒汗(突厥語意為「汗中之汗」)。此時的西遼王朝強盛無比,開始大規模地對外擴張,遼帝耶律大石首先揮師南下攻打回鶻汗國,回鶻人見遼軍金戈鐵馬,數萬銀甲士兵排列整齊,回鶻人大為震驚,紛紛歸順西遼王朝。
  • 大遼帝國傳奇1
    第一是大清,第二是大遼,但是,大清的得國是撿來的,大遼的得國是打下來的,因此,無論是龍興還是統治,大遼國都是可圈可點,是一個充滿了神秘的國家—那麼大的國家,那麼複雜的民族關係,能夠壽命長達200多年,,沒有好幾下子根本不行,大蒙古強不強,沒到100年,就灰溜溜地跑回老家去了。大遼歷史上幾次三番地更改國號。
  • 從金銀器裡打撈神秘契丹,公主和駙馬的臉上為什麼要覆金面具?
    陳國公主金面具遼代花瓣形金盞駙馬琥珀瓔珞契丹曾是我國古代北方草原的強族,以牧馬騎射為常態,綿延千年。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的「契丹印象——遼代文物精品展」,僅一級文物就有76件(套),陳國公主金面具、駙馬琥珀瓔珞、雙鳳戲珠紋鎏金捍腰、鎏金高士圖銀杯等重量級文物悉數登場。從中,我們可知曉遼頗具特色的政治制度與生活習俗,尤其是澶淵之盟後宋遼文化互通的歷史。藉助雲展覽,足不出京,觀者亦能賞之。
  • 大遼鐵騎南下中原 《鐵血大宋》契丹來犯
    大宋王朝幅員遼闊,然而四周卻是強敵環伺,時常面臨來自周邊國家的威脅,尤其是位於東面的契丹,早已成為大宋的心腹之患。他們世代以狩獵遊牧為生,精於騎射,性情剽悍,每逢災年或者物資短缺時,便揮兵南下掠取資源。面對來勢洶洶的契丹鐵騎,眾位俠義之士趕快集結《鐵血大宋》開封城,擊退來犯之敵吧!
  • 從這幾件文物,看契丹騎兵的裝備有多講究
    由此看來,僅憑歷史文獻資料很難對契丹騎兵的武器裝備進行全面的考證,需要藉助考古實物和壁畫等對其詳細考察,此外,還要通過歷代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契其武器裝備的歷史發展及演變等問題進行研究。關於契丹騎兵的武器研究,學界研究成果較多。
  • 契丹太后,《雪中》北莽女帝原型,還原《燕雲臺》女主的真實人生
    大遼蕭太后影視形象在說大遼蕭太后之前,我們先聊一聊這個由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契丹源於東胡的鮮卑,契丹的族稱最早見於《魏書》。五代時期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一統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後世尊稱為遼太祖。契丹族中最有名的兩大姓氏便是耶律和蕭。耶律作為國姓自不必說,但蕭氏的稱謂卻不是一家之姓,而是整個契丹後族的稱謂。契丹部族中的乙室、拔裡等皆以「蕭」為姓。今天的主人公便是出自拔裡氏。
  • 為何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古代契丹人,現在在哪?
    契丹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隨著電視劇《燕雲臺》的播放我們開始了解這個歷史上鮮少提及的遼代,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只有清朝比契丹存在的年限長,古時候的契丹非常強大,甚至直到今天在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國扔把「契丹」作為對中國的稱呼。
  • 歷史上的今天 首破百年的遊牧帝國—大遼建立
    947年2月24日(農曆947年2月1日):遼太宗耶律德光在開封改國號契丹為大遼。
  • 契丹王朝聖都 — 上京
    這一地區的主人之一契丹族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北魏初年鮮卑宇文部後裔契丹族在西遼河流域發祥,經過北朝、隋、唐朝400餘年的發展積蓄,至唐朝末年,契丹族勢力迅猛崛起,建立了長達218年的遼王朝,與北宋王朝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她疆域廣闊:「東起於海,西至金山,暨於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