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國際政治的格局變化?深入解讀在這裡

2020-12-15 中信出版集團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20年,一場疫情讓國際局勢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未來10年,國際政治將會如何變化?

今天,阿信請來了清華大學國際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教授,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

在他的新書《大國領導力》中,閻學通對未來10年的國際政治進行了預測,並認為,中國的崛起將引起國際政治的權力再分配。

沒有全球領導的兩極化

中國的崛起很可能使冷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格局在未來10年內轉變為以中國和美國為主導的兩極格局

目前的兩極化將推動世界中心從歐洲轉移到東亞。在一個兩極世界裡,世界中心的位置需要滿足兩個條件:該地區是兩個領導國之間戰略競爭的核心區域,而且一個領導國的地理位置在該區域

未來10年,將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超級大國。與此同時,中國和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多於在其他任何地區,包括歐洲。

中國若不能成為東亞的主導國就無法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同樣地,美國如果失去在該地區的主導影響力,就無法保持其世界領導地位。

未來10年裡,中美地緣政治競爭將集中於東亞而非任何其他地區。因此,在未來10年東亞將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中心

新的兩極格局將使較小國家根據具體問題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這與冷戰期間它們在美國和蘇聯之間選邊的動機不同。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與世界各國建立了相互交織的關係,這使遏制戰略失效。由於遏制戰略沒有效力,美國不再有全面援助盟友的動機。與此同時,中國出於避免捲入戰爭的考慮,也不太願意向其支持者提供全面援助。

針對這兩個大國對其支持者的政策,作為回應,小國在中美競爭中採取的策略不同於在冷戰時期針對美蘇競爭的戰略。它們不會在每個問題上都站在同一個超級大國一邊,而是根據與二者中哪個享有共同的具體利益來選邊

一些東協國家已經對中國和美國採取了雙軌戰略,在經濟問題上站在中國一邊,而在安全問題上站在美國一邊。這種平衡戰略可能會在未來兩極世界的小國中流行起來。

在未來10年內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都不能擔當全球領導。

沒有全球領導,全球治理將不可避免地停滯。因此,未來10年,在氣候變化、反恐怖主義、非法移民和人口販運等問題上的合作取得進展的可能性較小

秩序不穩定卻不會發生冷戰

未來10年中美之間發生直接戰爭的危險極小。核武器有效防止了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直接戰爭,也將在中美戰略對抗中發揮同樣的作用。

在未來10年內,中美之間甚至連代理人戰爭都不太可能發生。與俄羅斯的戰略偏好不同,中國並不注重代理人戰爭在其崛起中的作用。

相反,中國將經濟視為國家實力的基礎,因此更傾向於通過經濟途徑擴大國際影響,如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提出「一帶一路」倡議。

由於中國戰略偏好的重點是經濟影響,因此在未來10年內中國不太可能捲入與美國的代理人戰爭,這與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形成鮮明對比。

中美之間無戰事可能意味著沒有世界大戰的危險,也沒有它們之間的代理人戰爭,但這並不能確保未來10年其他國家之間的和平

特別是在遠離領導國的地區,當地區大國在其勢力範圍內與其他國家發生衝突時,領導國不願捲入它們之間的安全爭端便給地區大國帶來優勢。

因此,在處理與周邊國家的爭端時,地區大國更喜歡軍事解決而不是外交談判,如俄羅斯、法國、印度、土耳其、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奈及利亞、剛果和埃及的所作所為。

這些國家的政府,即使不及美國領導,也遠比中國政府更願意通過軍事手段解決爭端。因此,下一個10年將有可能見證中東、歐亞大陸、南亞和非洲的安全衝突加劇

中美兩極化可能會加劇未來10年的國際分化,這可能導致更多的單邊主義行為。在全球化條件下,大公司能夠比普通公司更有效地分配全球資源,因此,大公司多的國家將比其他國家更有機會迅速增加其在《財富》世界500強中的份額。

中國和美國的大公司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多,2017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有132家美國企業、115家中國企業。超級大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國家實力的分化將降低其他國家對領導國支持的重要性

因此,中美兩國將更加願意通過自己的實力而非戰略夥伴的集體努力解決衝突。也就是說,國際實力的分化將促進政治上的單邊主義而不是多邊主義。

由於中美兩國總體上能靠自己的實力保護自己的利益,在未來10年裡,這兩個國家會更傾向於雙邊外交而非多邊外交,這將成為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效仿的榜樣。

只要中國在未來10年繼續縮小與美國之間的經濟差距,中美之間的經濟競爭就會加劇。因此,下一個10年可能會見證一個較不穩定的國際秩序。

儘管國際秩序不太穩定,但整個國際體系在未來10年可能保持不變

缺乏主流價值觀與戰略信譽

在未來10年裡,沒有任何意識形態能夠通過建立一套新的主流價值觀取代自由主義來指導國際社會

自由主義與反建制主義之間的競爭使美國無法恢復自由主義的統治地位,也不能建立一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價值觀。

中國政府也不能向國外推行一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價值觀,除非它在國內建立起一種政府和民眾都認同的大眾化的意識形態。

同時,目前的兩極化意味著任何國家或國際機構都沒有比美國或中國更大的能力建立新的全球性價值觀。因此,在未來10年內,世界很有可能進入一個沒有主流價值觀的時代

全球主流價值觀的空位,為各種意識形態爭奪區域統治或對某種類型國家施加影響留下了真空。

由於中美兩國都知道意識形態對抗很容易升級為冷戰,所以幾乎沒有任何的可能性出現如冷戰期間那樣兩種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意識形態的戰略競爭

只要中國謹慎地避免與美國進行意識形態競爭,美國就不能使模式之爭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

相反,世界可能在各種國際論壇上看到不同意識形態之間萬花筒般的競爭。西方國家,主要是歐洲國家,可能在自由主義和民粹主義的鬥爭中遭受挫傷;神權國家在政治權力鬥爭中可能會經歷宗教主義與世俗主義之間的矛盾……

最近在大國流行的個人決策的做法將在未來10年使戰略信譽貶值並增加國際政治的不確定性。

個人決策機制在做出決定之前不進行制度可行性研究,因此往往導致激進和感性的決策,包括關於政策調整的決策。如果左右搖擺的政策調整頻繁發生,就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外交政策的不一致性和不確定性。

由於大國的個人決策機制可能在未來10年繼續存在,在外交政策制定過程中,最高領導人的個人利益往往會壓倒國家利益,包括戰略信譽。

因為領導者的個人利益是易變的,所以由個人利益驅動的政策將不可預測。由於大國外交政策不確定性盛行,猜疑和相互不信任可能成為國家間普遍存在的現象。

伴隨著這種情況,大國之間可能缺乏合作,而傾向於使用對抗戰略來處理爭端。2018年年初發生的中美貿易摩擦與俄羅斯和美英法聯盟在敘利亞的軍事對峙,可以說明這一趨勢。

相關焦點

  • 閻學通:未來十年國際政治的格局變化
    基於我在《大國領導力》中提出的理論,以下將對未來10年國際政治的變化進行預測,這期間中國的崛起將引起國際政治的權力再分配。所有科學的預測都必須有明確的時間期限,否則它們是不可驗證的。為了將來可以對預測進行檢驗,下面所做的預測期限為10年,即2019—2028年。
  • 金磚十年:總結過往、把握當下、贏得未來
    因此,需要正確把握金磚國家未來發展方向,應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發掘數字經濟合作的新動能,做好全球治理的排頭兵。第二個「黃金十年」任重道遠,金磚國家應謀求開放創新、合作共贏的發展機制;創建互信互助、共建共享的安全合作格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新型夥伴關係;加強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化交流以及培育共商共建共享的金磚一體化大市場。
  • 當今國際格局變化的特點及其影響
    2.這種格局的變動不是通過戰勝國強加給戰敗國、導致各國國際地位的變化而實現的。3.新的國際格局的確立需要一個複雜漫長的過程,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但多極化發展趨勢不可逆轉。4.在世界多極化趨勢下,多元的力量結構有著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係,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的關係更加錯綜複雜,體現了國際中心舞臺多元化的特點。
  • 2020,影響未來十年格局的三個信號
    黑天鵝的環境下,一些深層次的變革隨之啟動,為未來十年的發展埋下了引線。這些種子剛埋下時還只是一些新提法,不能改變什麼,但未來十年的改變,大半由它們實現。刺激消費2020年,消費刺激經濟的重要性凸顯,但激活消費也變得愈發困難,不僅僅是部分消費者的錢包受到影響,更為普遍的是消費者心理發生了變化。
  • 《冷眼向洋看世界》出版:孟祥青教授解讀疫情下的世界格局
    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將軍對新冠疫情下的國際關係、中美關係的新變化做了一個詳細的解讀。此解讀有助於讀者把握世界大勢,了解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安全形勢。作者以1980年預測蘇聯帝國崩潰的理論為基礎,深入考察了當時美帝國衰退和沒落的原因、過程、方式、時間和地點,謹慎分析了未來的世界格局,並對歷史上西羅馬帝國的興衰與西方帝國主義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美國當下正面臨十五大矛盾,對其言聽計從的國家變得比過去少了,競爭更加激烈,因此,美帝國作為超級大國的日子屈指可數。該書的最大亮點不僅在於對美帝國即將崩潰的驚世預言,更在於預言背後的嚴謹分析。
  • 中東劇變以來環地中海國際關係的變化及影響
    這一系列事件顯示環地中海地區的國際關係正發生自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的變化。環地中海國際關係深度調整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之末和第二個十年之初,全球金融危機和中東劇變相繼爆發,預示著全球政治和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 遠毅資本數字健康高峰論壇,解讀未來十年醫療產業新機遇
    峰會從產業、政策、技術、資本等多方分享了醫健產業的數位化協作之道,解讀下個十年數字醫療產業的新趨勢和新機會.2020 年在政策變革、技術發展、市場演變、疫情影響等多重變量的推動下,醫健產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擁抱數字世界。
  • 田卓鵬分享十大趨勢洞察 預判未來十年酒業10大新賽道
    10月12日,北京卓鵬品牌營銷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卓鵬在秋糖論壇上,從宏觀環境、供給升級、消費人群變化等不同緯度分享了「十大趨勢洞察」。也從「中國崛起」給酒行業發展形勢帶來的變化中,提出了十個中國酒業未來十年大周期可能出現的新賽道。  其中第一個趨勢洞察是,「內循環」指引未來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基調。
  •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將從三個方面影響國際格局的變化;一是使大國政治格局加快向更加均衡的多極化方向演進,促進國際權力由「一超」向「多強」轉移;二是增強非極化的發展動力,促進國際權力由大國向中小國家及非國家行為體轉移;三是加快國際政治地理中心由歐美向東亞轉移。三個方面國際格局的變化最終將促進更宏觀層面的國際格局——非西方化——的演進。
  • @重慶高一新生 思想政治將啟用全新教材 有哪些變化一起來看
    近日,重慶新高一教師統一參加了由教育部組織的2020年普通高中統編三科教材國家級網絡示範培訓班,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邀請重慶育才中學成功校區高2023級思想政治備課組組長高攀對學科教材進行了詳細解讀。「由教育部統編的新版《思想政治》教材馬上就要與重慶的高一新生見面了。」
  • 悄悄變化的世界格局與宏觀周期
    在我多年來與市場進行博弈並試圖總結出一套原則的過程中,我逐步了解到: 1.投資人預測和應對未來的能力高低,取決於對事物變化背後的因果關係的理解深淺2.要了解因果關係,投資人應該去研究這些事物過去的變化和表現數十年來,橋水的業績記錄可以衡量這種方法的實用性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國際格局不會變成「冷戰」翻版
    國際社會在疫情出現時不幸正處於自身系統紊亂、免疫力低下的時期,儘管有些免疫細胞表現出色但未能形成系統性的有效應對。疫情顯然加劇了世界的失衡狀態,對此最悲觀的預期是公共衛生危機與經濟蕭條、地緣政治對抗相疊加,導致格局傾覆、秩序瓦解,出現比百年前的「昨日世界」更糟的狀況。
  • 業內人士:塑化產業格局未來會有大變化
    塑化行業的產能擴張將對市場格局造成什麼影響、未來塑化市場價格走勢將由哪些因素主導成為市場人士關心的內容。在6月26日於杭州舉行的「2019中國塑料產業大會」上,來自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代表對此進行了深入交流。快速擴能為塑化行業帶來了產業格局的變化。「2000—2018年國內聚烯烴的產能平均增速是每年201萬噸。而在過去的19年中,表觀消費量平均增速是每年255萬噸。
  • 2020,全球能源行業有何變化?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研討會暨...
    近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在「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研討會暨《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0》(世界能源藍皮書2020)發布會」上表示。該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聯合舉辦。
  • 疫後世界格局變化與糧食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實體經濟停擺,引發世界由「戰後」格局轉變為「疫後」格局,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乃至中美競爭格局等六大格局都將發生歷史性變化。 第一,霸權行為導致美國政治影響力明顯下降。
  • 未來十年 全球銀行將面臨十大風險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作者:袁婉君安永和國際金融協會(IIF)近日發布報告《耐力比拼:未來十年十大風險帶來生存與發展考驗》。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銀行的工作重點也逐漸從金融風險轉向非金融風險,未來十年全球銀行將面臨十大風險。
  • 中臺美晶片大戰過去、現在、未來各自解讀
    美國總統大選的最終篇,讓橫跨美、中、臺三地的晶片大戰,突然出現過去、現在、未來同一時間點現身的另類場景面對美國半導體產業似乎樂觀看待「未來」禁令可望鬆綁,及後續官方鉗制手段也將收回的預期,各家晶片大廠似乎更加樂觀未來的公司營運成長動能,不會受到政治面因素的幹擾。至於臺系IC設計業者也看好「現在」已經吞下去的中國內需晶片市佔率,沒有反哺回去的空間,畢竟,晶片高性價比的競爭優勢一旦被中國客戶所認可,那只要自己不犯錯,中國客戶的訂單能見度就是長長久久。
  • 深度解讀:2021年世界格局迎來三大變化,中國崛起走上快車道
    最主要的問題出在,當蘇聯解體以後,歐洲大陸國家跟英國對歐盟的未來方向出現了一些分歧,簡單來說,歐洲大陸國家得益於歐洲一體化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同時它們希望能夠藉助歐盟體制更好地通過和平及合作的方式發展經濟,儘量地減少政治、軍事方面對經濟的不良影響,說白了,就是「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 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義 宣講家網評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新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適應我國發展比較優勢變化、主動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對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
  • 「雙循環」引領中國經濟格局最深刻的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五規劃建議》的說明中提出,要「處理好開放和自主的關係,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今天我們邀請雞西市委宣講團成員、黑龍江工業學院教授曲成,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雙循環」戰略提出的根本原因做深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