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裡來了一位「天氣書記」|正安縣市坪鄉河渡村第...

2020-12-17 天眼新聞

我叫楊程,1990年5月出生,是一名中共黨員。2017年2月,根據上級安排,我從正安縣氣象局調到了市坪鄉河渡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由於從來沒有幹過基層工作,也沒有接觸過農業、農村生活,剛到河渡村開展工作時,我經常「貓吃團魚,找不找頭」。  一切都得從零開始。只要一有機會,我便跟著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村幹部學習如何開展基層工作,學著和群眾打交道,做朋友。經過不斷地摸索,慢慢地,不管是組織群眾會,還是產業發展規劃、村民矛盾糾紛,我處理得越發得心應手了。

楊程為群眾講解蔬菜收割技巧

作為一名氣象人,我發揮自身專業特長,主動給群眾講解搶抓有利天氣開展農業生產,把關鍵的農事天氣預報送到群眾手中,讓群眾及時根據天氣變化調整農業生產,切實在「戰晴天、搶雨天」中增收致富。  2018年冬,河渡村新栽種1000畝茶葉。當得知將會有一次低溫凝凍天氣即將來臨,我立即召集村組幹部,把這個消息宣傳出去,茶農們給剛下土的茶葉幼苗蓋上「草被」,把低溫凝凍對茶葉的損失降到最低,保證了茶苗的後續生長。因此,村民們還給我起了一個名字,叫「天氣書記」。

楊程幫助群眾搬運蔬菜

菜苗怎麼栽,生薑怎樣種,茶葉怎麼摘......這些經驗是在機關單位學不到的,基層的這片「熱土」,見證了我的成長和進步。  下隊過程中,每當看到群眾們滿意的笑容,熱情的問候,我就覺得自己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通過工作的開展,和群眾建立起真誠的深厚感情,也是我一生的驕傲。  現在,無論在召開群眾會、講解產業技術、宣傳政策規定,與以前相比,覺得自己變得更加成熟穩重多了,方式方法變靈活了,宣傳的效果也更好了。

因為駐村,發生了很多我與河渡村的暖心故事。也因為駐村,我與溫柔善良的聶彩結緣,在村幹部的見證下,在村民的祝福聲中我們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回首過去,這幾年我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段工作經歷是我一生的寶貴財富。   這是我的駐村工作,這就是我的扶貧故事。

通訊員 蘇輝學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楊倫麗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資料員到駐村幹部丨正安縣市坪鄉粗石村駐村...
    就這樣,我來到正安縣市坪鄉做了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初來乍到,對一切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工作環境,對於一個剛從學校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我從未接觸過學校以外的任何人與事。  我接到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給貧困戶檔案編號,我很清楚的記得,看見了很多我比較熟悉的人,我從心裏面掂量,哪些人家確實比較貧困,哪些人家經濟還是可以的。
  • 「我的扶貧故事」只要群眾和組織需要我,我就一直幹下去丨正安縣市...
    農戶的院壩硬化了,住房變新了,寨子旮旮旯旯乾淨了,環境比以前更美麗了……看到這些變化,我由衷的感到高興。當這3年多的村民組長,1000多個日日夜夜,辛苦著,也快樂著。我叫陳聯,1964年8月出生,初中文化,系正安縣市坪鄉河渡村九組村民。
  • 「我的扶貧故事」大家越來越「看好」我這個從城裡來的書記丨正安...
    龍江村距離正安縣新州鎮18公裡,土壤貧瘠,資源匱乏,脫貧攻堅欠帳多、難度大,這也是龍江村一直以來的現狀。我叫陳光國,是遵義醫科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副部(處)長,2018年3月被選派到正安縣新州鎮龍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種親戚,不是親戚勝似親戚丨正安縣瑞溪鎮瑞...
    我叫冉龍河,自2011年1月至今當選正安縣瑞溪鎮瑞溪居村幹部職務,現任瑞溪居主任,今天給大家講述發生在瑞溪鎮瑞溪居脫貧攻堅作戰隊的故事。今年的春節,還沒來得及同家人團聚,新冠疫情,便讓我急匆匆從溫暖的家中,趕到了我的工作崗位上。
  • ...造血扶貧可持續丨正安縣桴焉鎮桃子坪村第一書記姜宏立
    2020年6月,市委組織部選派我到正安縣桴焉鎮桃子坪村擔任掛村第一書記。初到桃子坪村,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積極召集村組幹部開了一個簡單的情況介紹會,從精準扶貧、黨建、集體經濟、鄉村治理、綜治信訪等各個方面聽取大家的看法,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五年來的發展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在安家「安家」丨正安縣土坪鎮安家村第一書記楊帆
    2018年3月,懷著對「三農」工作的熱愛,我主動申請到正安縣土坪鎮安家村擔任第一書記,這一幹就是三年。初來安家村,站在村委會前,一眼望去,腳下一壩梯田,似乎在流油。梯田盡頭是林溪村,仿佛聽到了龍塘寺的鐘聲。華爾山在遠處若隱若現。回頭,一條小溪,從村委會背後的大山深處悄悄而來,頑皮地跳到坡下去了。
  • 正安縣龍坪村:馬桑菌喜獲豐收
    9月15日,記者來到正安縣市坪鄉龍坪村田村壩區,走進了馬桑菌栽培棚,大棚的兩邊和中間,齊刷刷的菌棒一根挨著一根,菌棒外的塑料口袋齊刷刷地張口開著,一個個淺棕色的馬桑菌你爭我搶地冒了出來。 採訪過程中,家住市坪居民旺組的張小國突然給工人打來電話,說要5公斤馬桑菌,讓工人幫忙送一下貨,一個湄潭的朋友來到市坪想嘗嘗「鮮」。
  • 「我的扶貧故事」對於群眾所需,我想盡一點綿薄之力丨正安縣流渡鎮...
    我叫楊斌,2016年11月從新疆軍區轉業安置到省委宣傳部工作,2018年3月,任正安縣流渡鎮白花村第一書記。初到村時為了解村情民情,我棄車步行,少的一天步行10餘千米,多的一天步行20餘千米,走村入戶訪民情,運動鞋走爛2雙,民情記錄記了4本。
  • 「我的扶貧故事」我參與了石志村的變化丨正安縣土坪鎮石志村第一...
    我被遵義紅色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派到全縣唯一的深度貧困村——石志村駐村,一駐就是三年多。三年多來,我立足駐村工作,僅用了三天時間,適應了崗位角色的轉變,三個月後,獨立承擔起包一個90餘戶300多人的村民組。冒雨進村在下隊過程中,我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脫貧攻堅是大事的觀念,不斷提高了與群眾打交道的溝通能力。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群眾心裡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受省直工委選派到沫陽鎮平巖村,成為駐村第一書記。  三年來,我認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推動產業發展,積極為村協調幫扶資金,推動「衛生評比」等活動創新鄉村治理。  現在村裡也有了產業,群眾生活有了提高,我也逐漸被村裡群眾所接受。
  • 「打贏兩場戰役群英譜」正安縣瑞濠街道黨工委書記楊令:「三子...
    近日,正安縣瑞濠街道搬遷群眾黃興開心地告訴記者。  「住上新房子、找到『新路子』、過上好日子。」當初正安縣瑞濠街道成立時,楊令在群眾面前許下的這一諾言,如今成了安置點群眾口口相傳的「順口溜」。  2019年3月6日,瑞濠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擠滿了群眾,共同慶祝瑞濠街道正式掛牌成立。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丨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
    2018年3月份任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一書記以來,我常常鞭策自己,領導們把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駐村第一書記的重擔交給了我,這不僅僅是意味著領導班子對我的信任和關懷,同時也表明責任更大了,擔子更重了。我決心不辱使命,竭盡全力,認真履行第一書記的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帶領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 「講扶貧故事」張小軍:帶著孩子去扶貧
    2020年9月,崇文鎮西龍門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小軍毅然放棄了讓孩子在市裡上小學的機會,把6歲的孩子帶到村裡上學,開始了「帶娃扶貧」的日子。他說,孩子在身邊,工作更放心。「我下鄉五年多了,孩子上幼兒園時,一直沒有管過,現在兩個孩子,大孩子今年上一年級,還有一個小的孩子,家裡忙不過來經常打電話,我想著把他帶在身邊,最起碼能夠心靜下來,安心工作。"第一書記張小軍說。張小軍今年34歲,2013年考入晉城市水務局工作。2015年,他被委派至陵川縣崇文鎮西龍門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好的,我問有什麼政策再告訴你」「我是聽我村一個殘疾人給我說,縣殘聯對創業的殘疾人有項目幫扶,你能不能請他們來我的店看看,可以的話幫我一把。」  「好的,如果有,我請他們來你的店裡看看。」  這是我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的日常交流,雖然我已調離原單位,但我們之間沒有生疏,像親戚一樣熱情,像朋友一樣坦誠。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心願」丨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駐村幹部...
    「感謝國家扶貧的好政策,感謝李主任的幫助,讓我終於搬進了新家……」  2018年2月6日,初春時節,鄒孔祿在新居裡一邊鋪床,一邊對來幫助他搬家的幫扶幹部激動地說。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被派到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並結對幫扶了5戶貧困戶,鄒孔祿就是其中之一。李俊松入戶登記群眾信息「我叫李俊松,是上壩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今後就是我就是你的幫扶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駐村第一...
    我叫黎家瑜,是貴州省殘疾人聯合會辦公室調研員。2019年6月,我被選派到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記得剛到大嶺村時,我不知道如何開展幫扶工作,只是開展簡單地走訪入戶,了解不到群眾內心真實所想。
  • 「我的扶貧故事」「薏小白」扶貧記|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曾蔚
    我叫曾蔚,是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作為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同時還掛職興仁市委常委、副市長。   興仁於我,並不陌生。  初識「薏小白」  2007年,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便來到興仁市參與扶貧工作,2018年3月,我來到硐坪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駐村工作隊隊長袁健的帶領下,我從老書記周德林手中接過接力棒。他們叮囑得最多的就是村裡的薏仁米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記得剛來的時候,想要從對江鎮政府到大山村委,進村就只有一條通道,且全是泥土路。想要進村,必須要途經岔河水庫分路,一邊是去往綠塘鄉,另一邊去往大山村,群眾出行十分不便。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要說三聲感謝丨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駐...
    我叫田俊,2019年7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派駐到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任第一書記。駐村伊始,我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全面回頭看,精準定措施」大遍訪工作。白天開展入戶走訪,晚上按要求做好走訪臺帳,從晨光曦微到點點繁星,我與扶貧工作隊一心投入到戰鬥中,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戶進行走訪,與貧困群眾一起細算收入帳,確定脫貧具體措施,確保農村貧困人口按時全部脫貧。一周內,我和戰友們就完成了全村792戶3550人的入戶排查工作,看到各類扶貧臺帳整齊有序擺放在會議桌上時,我們非常有成就感。
  • 湖南衛視《青春在大地》來四川啦!來看岫雲村書記李君的扶貧故事
    在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節目以「下鄉採風+舞臺劇演繹」的創新形式,將扶貧榜樣的故事以藝術的手法呈現在觀眾眼前。節目講述了扶貧工作者們紮根鄉土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奮鬥青春,傳遞著青年扶貧榜樣的不朽精神。「青春演繹者」俞灝明和劉芸一起走進了岫雲村,探尋一位85後扶貧人物「李書記」駐村十二年,首創「以購代捐」扶貧模式,反哺家鄉的青春扶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