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揭秘 | 陝西八大怪,到底哪裡怪?

2021-02-07 MBA中國網

位於黃土高原以南,秦嶺以北的關中自古以來就是人傑地靈之地。俗話說,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后稷教民稼穡於岐山,周武王建都鎬京,秦始皇起兵鹹陽一統天下,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建都西安。在這片處處蘊含著歷史氣息的土地上,孕育了豐富而有特色的關中文化。而我們西農恰好位於關中腹地,關中地區最有特色的文化在這裡交匯。人文er們來自五湖四海,也許還不了解這片土地上最具特色的文化,so,本期,小文來給咱「諞一下」(陝西方言:介紹一下)陝西八大怪。

「蹲景」成為關中區域特別是農村地區最有名的亮點。蹲是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閒,不累不乏。

古時候可能人多板凳少,人們都習慣了蹲著。過去人們吃飯都是蹲在自家的門外,一邊吃飯一邊諞閒傳(聊天)。

其實,這也是有典故的。《史記》中記載荊軻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無法拔劍,逃避中又忘記拔劍,只好繞拄周旋。

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只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人情味也更濃鬱。「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它的正面意思是關中男人戀家戀婆娘(妻子),在「玩龍玩虎不如玩黃土」的小農時代,這種思想符合人們對於家庭的期待。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裡面住著主人和老人。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的蓋房理念。

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牆,往裡左右都是廈子房,最裡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

在關中風俗中這一怪最好解釋了。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颳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幹活串戶沒個遮蔽可不行,頂塊手帕不能算怪吧!

一般婦女是頂在頭上遮陽擋風,下毛毛雨還能頂一陣子(一會)。關中婦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還能包裹東西當手袋用,別的用處都可以去想像,最重要的是不能弄髒頭髮。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一個以麵食為主的地區,在以米菜為主的地方的人們總是想不通,那關中人天天吃麵條沒個花樣換,怎麼就吃不煩呢?

其實在關中,心靈手巧的婆娘們早已把麵食發展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僅僅是麵條,關中人就能做出幾十種的花樣,棍棍面、臊子麵、涼麵、酸湯麵、漿水面、片片面、豆子面等等。再配上不同的佐料,一天一個美味也不帶半點誇張的。

由於關中地區以前為了避免浪費,且屬於大家庭吃飯的傳統,所以,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和鍋底相當,並且由於面體發酵比較好,厚度適中,俗稱「鍋盔」。

相傳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麵團放進頭盔裡,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是不是很有意思。

關中人對於辣子情有獨鍾,特別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幹辣子面,而是吃油潑辣子。秦椒是很有名的,不但辣味十足,而且具有獨特的香味。油燒熱去潑辣椒就可以,做法很簡單。很有意思的是,同樣是一樣的辣子面,可家家的味道都不同。

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

以前的時候,西安城裡家家戶戶門前都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關中人吃飯可以沒菜,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油潑辣子。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吃著美得很!」

吼起來說的是秦腔的表演形式,的確有些誇張,不過這種形式和關中人的勞作方式有關。辛辛苦苦了一天,人們相約來到渭河邊,對著滔滔的河水,吼出一天的勞累,吼出生活的酸甜苦辣。

其實秦腔也不是真吼起來的,只不過人們唱起來確實很賣力氣,開玩笑說是「叫破天」。夏天的時候,西安城牆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群眾團體在那裡唱秦腔,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老遠就能聽到。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徵有關,憨厚、耿直、調高。

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素材來源|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非商用)

本期編輯 | 張浩華

本期指導 | 李春雨 赫佳璐

責任編輯 | 劉樹宇

終審 | 侯東麗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相關焦點

  • 陝西八大怪,你看怪不怪
    陝西八大怪也稱為關中八大怪,是指陝西中部(秦嶺以北,黃土高原以南的中部平原地帶,包括西安,鹹陽,渭南,寶雞等市區)勞動人民生活文化習俗的特徵。這些文化習俗既然稱為怪,那我們就一起去看看怪不怪吧。陝西關中姑娘陝西八大怪之一:板凳不坐蹲起來。
  • 親,快看看咱陝西八大怪
    陝西八大怪第一怪:麵條像褲帶(因麵條長而寬著稱)第二怪:鍋盔像鍋蓋(因鍋盔以其大而厚著稱)第三怪:辣子一道菜(喜歡把油潑辣子當菜吃)第四怪:帕帕頭上戴(關中地區的農村婦女特別是老年婦女常年把手帕頂在頭上)第五怪:房子半邊蓋(房子為一邊淌水的偏廈房,水為財,肥水不流外人田嘛)第六怪:女子不對外(關中地區在地理位置和生活條件較為優越,當地姑娘一般不願嫁外地郎)第七怪:有板凳不坐蹲起來(亞洲蹲麼習慣成自然)
  • 在武功,見證陝西八大怪
    板凳不坐蹲起來、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帕帕頭上戴、麵條像褲帶、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來,被稱為陝西八大怪。千百年來,這些衣、食、住、行、樂等方面的獨特傳統民風民俗,不但延續著古風古韻的獨特魅力,也給陝西帶來了些許神秘色彩。
  • 只知道陝西八大怪?遠遠不止!原來第九怪竟然是……
    東晉有席地而坐的風俗。瞪眼鍋盔這名字也是沒sei了!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只須瞥一眼關中人手持熱蒸饃夾油潑辣子大口咬嚼之行狀,你無疑就會明白,「油潑辣子一道菜」,其實只是外地人的眼中之怪,對陝西本地人而言,則早已是司空見慣尋常事了。
  • 陝西有「八大怪」,板凳不坐蹲起來,麵條就像褲腰帶!
    ,還有品不完的美食小吃,聽不完的歷史故事,賞不完的文化古蹟,不管是陝南,陝北,還是關中,來一次,可能你就會喜歡上這裡,陝西也有非常多的特色,而陝西人也把這些獨有的特色編成了順口溜,流傳在我們身邊據說陝西有「八大怪」,不知道你聽說過幾怪啊?
  • 陝西八怪之後四怪,你覺得哪一個最「怪」?
    上一篇說了陝西八大怪的前四怪,都是跟吃的相關,現在就再來看看陝西八大怪的後四怪,則主要呈現了陝西人生活和習俗中的一些乖現象,也是陝西人的獨特之處。1.板凳不坐蹲起來去到陝西尤其是農村地區,你會發現那裡最大的一個亮點就是「蹲景」,有的人可以蹲半天也不會腰酸腿痛,這真的是需要時間的歷練的。陝西人把蹲叫圪蹴,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陝西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的。
  • 瞧瞧各地的八大怪!
    在中國這塊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因受氣候、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各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提煉出來後,稱之為「八大怪」現象。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槓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第五怪:【辣子是道菜】——人們都以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子,可是他們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
  • 清朝野文人畫家被稱「揚州八怪」,到底怪在哪裡?
    清朝野文人畫家被稱「揚州八怪」,到底怪在哪裡?一、揚州自古地傑人靈,人才濟濟。要在這個地方出名,本身極不容易,藝術金線較高。康乾時期,社會經濟較之前空前發達,而社會階層也更回固化。以「怪」稱之,最重要是因為與傳統儒家「學而優則仕」格格不入。這些文人畫家個個詩書滿腹,但都沒有當官,或者沒有當上要職,或者當一時間後由於種種原因而辭官。他們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有經天緯地的人生追求,但又不滿於官場的阿諛奉承,所以寄情於山水與筆墨之間,以書畫為寄託,也為生計,遠離廟堂,故稱之為「怪」。
  • 陝西八大怪,西安人真奇怪
    陝西八大怪,確切的說應該是關中八大怪,關中地區出現了八種獨特的民風民俗,其實主要講究的是衣食住行樂幾個方面。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為什麼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地蓋房理念。
  • 葡萄牙八大怪?
    太平洋出國為大家總結了葡萄牙八大怪,你都經歷過嗎?葡萄牙八大怪房子東倒又西歪,窗簾拉在窗戶外;到了海邊使勁曬,沒錢天天樂開懷;生菜個頭賽白菜,甜點全民都熱愛;麵包做菜不奇怪,蜥蜴也能端來賣。其中,estor指的就是被掛在窗戶外面,頗具中國小店金屬簾卷門特色的外拉窗簾(在有些地區無論掛在哪裡只要具有遮光特效的窗簾也都叫estor)。大概是因為葡萄牙夏季日照時間長,太陽光照強烈的原因,普通的布制窗簾已經無法阻擋炎炎烈日進軍室內的步伐了。在這樣一種情況下,estor成功拯救了日上三竿再起床的葡萄牙移民們,避免了他們在早晨被太陽光「曬醒」。
  • 漢中八大怪,每怪我都愛!
    關注縱享漢中微信,電影大片免費看新聞.美食.娛樂.便民.策劃.推廣.活動小編微信號wagj312  漢中位於陝西的西南部,由於被大秦嶺所阻隔,漢中的風土人情和地域特點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它的獨特,它的怪,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漢中,特此總結出了「漢中八大怪」。
  • 京華物語丨從「五花」「八門」到天橋「八大怪」
    如今的天橋雖不復當年,但廣場上仍有天橋「八大怪」的塑像。所謂天橋「八大怪」,指的是活躍在天橋地帶、技藝超群的八位民間藝人。京味兒文學作家劉一達曾在八十年代到天橋採訪過幾位老藝人,梳理了三代天橋「八大怪」的歷史。本文選自《典故北京》,較原文有刪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青島八大怪有多怪?身穿泳裝走在外,啤酒裝進塑膠袋
    今天我們來聊聊青島的「八大怪」。第一怪:老區房頂紅瓦蓋走進青島,外地遊客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有許多建築的頂部是紅磚瓦,看上去有一股非常濃鬱的異國情調。這些建築,正是德國建築。1897年,德國派兵強佔了膠州灣後,在青島市南區太平路周邊、八大關等處留下一批建築群。
  • 極具地方特色的——陝西十大怪
    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麵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 這小玩意兒竟入國家非遺名錄,它告訴您陝西八怪是哪八件怪事
    (圖中這後面的就是能動的,有視頻作品,感興趣可以來看看)先說陝西泥塑,俗稱「彩塑」「泥玩」。泥塑藝術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最早起源寶雞市鳳翔縣,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後陝西、天津、江蘇、河南等地都有流行,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各種泥塑,一直延續發展至今,2006年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陝西八大怪,竟是通過這泥塑第一次生動形象地了解了!
  • 陝西十大怪附圖和解說
    第一怪:麵條像褲帶陝西關中地區自古盛產小麥,因此,關中地區人們以麵食為主,一天到晚三頓飯,離不開麵食,其中以麵條和饅頭為主。關中地區的麵條就圖個實在,其厚、寬、長超出人們的想像,其形狀如同腰間所系的褲帶。
  • 老北京八大樓、八大居、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坊、八大祥、八大胡同、八大處、八大怪,您都清楚麼?
    咱們老北京人特別喜歡八這個數字,不信,咱們就來數數,八大樓、八大居、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坊、八大祥、八大胡同、八大處、八大怪,甚至吃食都有八
  • 陝西8大怪,你知道都是哪些嗎?能全部答對嗎?
    陝西8大怪,你知道都是哪些嗎?1、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過去在關中農村,到了飯點,隨處可見吃飯的人端著飯碗往門口太陽底下一蹲,吃的那叫一個香,外地沒有蹲習慣的人,蹲著估計都吃不下去飯2、第二怪:房子半邊蓋。
  • 《原神》精英怪去哪裡打 精英怪去位置分享
    導 讀 原神有很多精英怪,有一些精英怪分布位置比較隱蔽,大家對於這些精英怪地點並不清楚。
  • 【名家類聚】揚州八怪「怪」在哪裡
    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中的「八怪」為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又叫鄭板橋)、高翔和王士慎。此外,各書列名「八怪」的,尚有高鳳翰、華嵒、閔貞、邊壽民等,說法很不統一,今人取「八」之數,多從李玉棻說。揚州八怪,職業而已,不能說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有時含貶義。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