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峪位於長安區子午鎮境內的一條溝,古時是長安城通往南方的交通要道,峪長六百六十裡,子午古道從這裡由北向南,穿過秦嶺,到達漢中,繼而到達成都。
子午峪有很多歷史故事,楊貴妃愛吃荔枝,唐玄宗為博得妃子一笑,便命人修了從四川涪陵到長安的古道,快馬傳送荔枝到長安;王莽、漢武帝、諸葛亮也在此留下歷史故事;還有子午峪左側的小五臺,當年曾發生過激烈的戰爭,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金仙觀。
進入峪口不久,可以看到一座石橋,傳說是左宗棠捐建的;再向內,在一條小溪,上有一石頭砌的龍王廟,雕工非常精美;不遠處還有一歷史遺蹟「慈善橋」。
跨過慈善橋,不遠處就看到一個石頭牌坊,上面寫著「金仙觀」三個金色的大字,再轉過一個彎,一塊巨石橫亙在面前,像是道觀的「影壁」,亦可稱是「玄關」,上面左半部分用中文刻著紅字的「金仙觀」,右半部分則是用綠字刻著的韓文和拼音,金仙觀就在巨石的後面。
金仙古觀坐南朝北,背倚金仙峰,與小五臺遙相呼應。金仙觀獨向陰崖,依山而建,規模不大,氣勢不凡。金仙觀的道觀風格與中國其他的道觀大不相同,整個建築群講求中軸對稱,基本遵循一種上升的趨勢。
隨著中韓文化交流的開展,越來越多的韓國道教人士到「金仙觀」遺址「尋根問祖」,越來越多的韓國道教人士到這裡與中國道教界人士進行宗教活動交流,道觀內可見的韓國文字痕跡頗多,有一方石刻是韓國道教協會會長崔炳柱先生題寫的「韓國道教祖庭」。
金仙觀大殿一字形擺開三座,中間是大殿,兩邊是慈航殿和財神殿。道觀門外的上善池,與眾不同,池中的神獸馱著的是元寶,就連殿前的香爐也是元寶的造型,體現了道家的一種為眾生祈福納財的追求。
最令人稱奇的是藏經閣,具有濃烈的韓國氣味和清朝圓頂風格,與之對稱的是一棵參天大樹,這說明道家靈活運用,因地制宜,有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沿大殿而上,經過一段攀登,就來到金仙亭,從亭子俯瞰整個金仙觀,整個建築群自然般地鑲嵌在山坡上,並遵循道教建築、服從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徵,依山就勢,據地設廟,形成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
站在金仙亭上,沿荔枝道向南看去,古道幽幽,從金仙觀沿溪流而上,穿越二桿子梁,我仿佛看到一騎駿馬飛奔而來,空氣中還仿佛瀰漫著荔枝的清香,向長安疾馳而去。
再鳥瞰谷底,更見子午道的綿長,仿佛聽說三國時諸葛亮討伐中原,大將魏延建議出子午峪直取長安,不出三月就能取得中原的謀略。而諸葛亮懼子午峪古道兇險,不宜帶領三軍,以至三伐中原不成,終成千古遺恨;仿佛又看到楚漢爭奪天下時,劉邦出兵子午峪,一舉奪得鹹陽,取得天下。
道聽途說,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故事,可它為我們登山增加了更多的樂趣,如果你有興趣,還可以來金仙觀逛廟會,每年的農曆二月二十五日、七月二十六日和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廟會期間,十方信士雲集,不僅有隆重的祈福法會,還有民間群眾藝術團、鑼鼓隊特地趕來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