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故事丨 生、老、病、死,猶如四座山

2020-12-12 墨升佛緣

1

這天正是佛陀在竹林每周一次的法會日,一大群信眾前來聽他說法,包括頻婆娑羅王和阿闍世太子。阿難陀尊者留意到,從其他修道中心前來的比丘人數,還要比先前兩次法會的人數更多。提婆達多尊者也在座,他坐在舍利弗和摩訶迦葉兩位尊者中間。

再一次,提婆達多在佛陀剛說法完畢便站起來向佛陀頂禮。他說:「世尊,你常教導比丘過無欲無求的生活,只要在生活上有最必需的東西便足夠。我現在想提出五條新的僧規,以使我們的生活更為符合簡樸的原則。」

第一,比丘們應該只在森林裡居住,而不準在村中或城裡投宿。

第二,比丘們應該只是靠乞食維生,而不準接納信眾在家裡的供食。

第三,比丘們應該用別人丟掉的破布縫製衲衣,而不準接受在家眾在這方面的供養。

第四,比丘們應該只睡在樹下,而不準睡在房間或屋內。

第五,比丘們應該只吃素食。

「世尊,如果比丘能依照這五條規例,他們一定可以達到無欲無求的生活。」

佛陀答道:「提婆達多,『如來』不可以接納你提出的新例為必守的僧規。當然,自願居於森林的比丘是可以隨時這樣做的;但其他的比丘仍可以在精舍、村中或城裡居住。任何只想乞食的比丘,是可以拒絕接受在家眾在家裡的供食;但那些認為接受在家供食可能有助於法理宣揚的比丘,則仍然可以這樣做。用破布縫衣,也應該是隨比丘的發心而行;只要他們沒有超出擁有三衣的原則,比丘們是可以接納這方面的供養的。我當然高興見到比丘發心只睡在樹下,但那些仍然在房間屋內的比丘,我也一樣歡迎。只吃全素的比丘固然是難得,但只要比丘們知道在家人不是專意為供養他們而殺生,他們是仍可接受含有肉類的食物的。」

「提婆達多,在現行的僧規中,比丘們都有很多機會與在家人接觸。這樣,他們才可以將教理與別人分享,從而使更多的人接觸到正覺之道。」

提婆達多尊者問道:「那你是不肯接納這些新例了,對嗎?」

佛陀答道:「對,提婆達多,『如來』不能接納。」

提婆達多鞠躬後再坐下來,嘴角掛上一絲暗自滿意的微笑。

當天晚上,佛陀在竹林的房子裡休息時,對阿難陀說:「『如來』其實是明白提婆達多的用意的,我相信僧團裡很快便會生起決裂。」

2

事隔不久的一天,阿難陀在王舍城遇見提婆達多尊者,他們在路旁停下來寒喧幾句。提婆達多向阿難陀透露自己已經另立僧團,給追隨他的僧眾舉行自己的戒誦、懺儀、安居和自恣日。

阿難陀聽到之消息之後,非常難過,立刻回去告訴佛陀。接下來在竹林舉行的懺儀上,阿難陀留意到有數百個慣常有參加的比丘都缺度,他知道他們一定是去了提婆達多的中心了。

懺儀之後,幾個比丘前來謁見佛陀。他們說:「世尊,跟了提婆達多的比丘,都不停慫恿我們加入他的僧團。他們認為提婆達多的僧規比你的嚴正,也都拿你那次不肯接納提婆達多的建議為證明。」

「他們都說竹林僧伽生活太寬容,根本與在家人的生活沒有兩樣。他們又說,你只是空談過簡樸的生活,沒有真正積極的施行嚴規。他們都認為你虛偽。」

「世尊,我們並沒有被他們說服,因為我們都對你的智慧充滿信心。但一些比較年輕的比丘都缺乏修行的經驗,尤其是那些經提婆達多授戒的,都傾向於信服他五條嚴例。他們已決定今晚離開僧團,前去加入提婆達多的行列,我們只是認為應該讓你知道。」

佛陀答道:「請你們不要在這件事上太勞心。最重要的,是你們要好好的修行,作一個清淨高潔的僧人。」

3

幾日後,戌博迦到靈鷲山造訪佛陀,告訴他提婆達多已有五百多的僧眾追隨。他們全都居於提婆達多在伽耶山的中心。戌博迦又告訴佛陀,在城中正在進行的秘密政治活動,提婆達多也是活躍的份子之一。因此,他建議佛陀公開宣布提婆達多已再不屬於佛陀的僧團。

提婆達多成立了獨立僧團的消息,很快便傳開了,比丘們到處都被問及此事。舍利弗者指示他們以簡單的答覆回應,只需說「種惡因的人,自然會受惡果之報。導致僧團分裂,是嚴重的違反教義」。

一天,佛陀與幾位比丘談起戌博迦建議他正式宣布提婆達多再不屬於僧團一事。舍利弗尊者參詳之後,說道:「世尊,我們一向以來都在眾人面前讚許提婆達多尊者的才智與德行。現在如果當眾宣稱與他脫離關係,是否適當?」

佛陀說:「舍利弗,你過去稱讚提婆達多,是否在說真話?」

「世尊,我那時當然是真的稱頌他。」

「你現在公開斥責提婆達多的行為,是否也是說真話?」

「當然了,世尊。」

「這樣便沒有問題了。最重要的,就是要說真話。」

數日後的一次在家眾的集會上,比丘向信眾宣布提婆達多已被逐出佛陀的僧團,因而僧團再不會替他的行為負責。

在這一連串的行動中,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都異常沉默。就是信眾對於此事的提問,他們都三緘其口,不願作答。察覺到這個情形,阿難陀便問他們:「師兄們,你們對提婆達多的行為,一直沒有表示意見。是否你們別有打算?」

他們微笑。目犍連尊者說道:「對,阿難陀。我們有自己的方法服務佛陀的僧眾。」

外間流傳著很多關於僧團的分裂的閒言,大多數都是認為歸咎於嫉妒和器量小。另一些則懷疑別有內情,以至佛陀要公開聲言,與提婆達多脫離關係。不過,他們對佛陀和僧團的信心,始終沒有被動搖。

4

一個風雨交加的早上,城中的人都驚聞頻婆娑羅王要讓位給阿闍世太子的消息,新王就位的加冕儀式已擬定在十日後的月圓日舉行。對於沒有直接從頻婆娑羅王處獲悉此消息,佛陀覺得有點意外。

一向以來,頻婆娑羅王作重要決定之前,都必定與佛陀商議。因此,佛陀對這次的事出突然,覺得很值得懷疑。幾日後戌博迦再度來訪時,便證實了佛陀的疑慮是對的。

佛陀與戌博迦一起在山徑上行禪,他們踏著緩慢悄靜的步伐,一邊觀察著自己的呼吸。行了一段時間,佛陀便請戌博迦與他一起坐在大石上。這時,戌博迦才告訴佛陀,阿闍世太子已經把頻婆娑羅王軟禁。

大王被困於宮中,除了王后之外,沒有其他人可以與大王見面。就是大王的兩位最信賴的謀士,也同樣地被軟禁。他們的家屬被瞞騙,以為他們在這宮中有要事商議,不能回家。

戌博迦知道這麼多的內情,都只是因為他日前入宮替王后治病,才得知詳情。王后說,一個多月前的一晚,御前守衛發現太子悄悄入大王的寢宮,形跡可疑。搜查之下,他們發現他身藏利劍。於是,他們只好將他押見大王。

大王望著兒子,說道:「阿闍世,你為何要攜利劍入我寢宮?」

「父王,我是想來殺你的。」

「但你為何要這樣做?」

「我要自己為王。」

「你為什麼要殺父以為王?只要你與我商量,我是一定會讓王位給你的。」

「我不相信你會這樣做。但我顯然是錯了,請你原諒我吧。」

大王問他:「這是誰出的主意?」

阿闍世太子起初不肯回答,但經過盤問之後,他承認是提婆達多尊者的主意。雖然當時已是深夜,大王仍召見他的兩位謀士,請問他們的意見。其中一位認為試圖弒殺大王是死罪,因此應該同時處決太子和提婆達多,他還建議所有的比丘都也需處死。

大王卻不同意:「我不能殺阿闍世,他是我的親生兒子。至於比丘們,他們已經申明不會負責提婆達多的行為。佛陀實在有先見之明,他早已預料到提婆達多尊者會有此妄為,因而與他斷絕關係。但我也不想處決提婆達多尊者,他是佛陀的近親,而且曾是一位受敬重的比丘。」

另一個謀士讚嘆道:「陛下,你的慈悲真是無量!你堪稱佛陀的真正弟子。但你如何處置這個局面呢?」

大王說:「我明天會向百姓公布我要讓位給我的兒子,阿闍世太子。他的加冕將會在十日後舉行。」

「但太子意圖刺殺之罪又如何處置?」

「我原諒我的兒子和提婆達多,我希望他倆會從我對他們的寬恕中有所領會。」

兩位謀士和太子,都對大王深深作揖,大王還吩咐守衛不要將此事外揚。翌日,提婆達多聽到大王讓位的消息後,便趕往城中謁見太子。

後來,太子只告訴王后,提婆達多到來,是與他商議加冕儀典的安排。但王后卻發覺兩日後,大王與兩位謀士都被軟禁。戌博迦這樣終結他的報告:「佛陀世尊,我日夜禱告,都只是希望太子會在加冕後釋放大王和他的謀士。」

5

第二天,一個王使派請柬來,禮請佛陀和比丘前往參觀加冕大典。全城的衛兵都已忙著張燈結採,布置街道。佛陀又知道婆提達多尊者,將會帶同六百比丘前往觀禮。

佛陀於是召見舍利弗尊者,對他說道:「舍利弗,我不打算參加加冕大典,也不希望我僧團裡的比丘參與。我們不能對這次不公平的暴行,作出任何支持的表現。」

佛陀和他比丘的缺席,在大典上明確可見,人們的心裡,都生起了疑問。不久之後,大眾都知道了頻婆娑羅王和他的謀士遭受軟禁的事實,全國的人民都開始對新王朝作出默默的反抗。

雖然提婆達多尊者自稱領袖,但一般人都看到他門下的比丘與佛陀的比丘有很大的分別。信眾開始停止供養提婆達多的徒眾,他們此舉,也同時代表著對新任大王的譴責。

阿闍世王為此非常氣惱,但他卻不敢對佛陀或他的僧團有所行動。他知道如果他對佛陀不利,民眾必然會起而反抗。再者,鄰近的國家也一向對佛陀非常景仰,如果佛陀受害,他們也必定不會坐視不理。憍薩羅的波斯匿王,更有可能會出動軍隊,以保護佛陀。

阿闍世王唯有再與提婆達多從詳計議。

相關焦點

  • 佛緣專欄: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生|恭喜!恭喜!這嬰兒出生了,看他多安祥,微閤的眼睛,酣甜的睡眠,無苦無惱。會是阿私陀仙人的預言,成為轉輪聖王,還是大覺聖者?多少祝福、讚嘆,夾著歡樂。期許襁褓中一個新生命的誕 生。能快高長大,事業有成,出人頭地,愛情順遂。
  • 【佛教故事】佛陀的修學歷程
    縱然過著那樣富裕的生活,但還是時常讓我想起,從前到宮外出遊時所看到老、病、死的恐怖與噁心景象,想到自己也會老、病、死,不禁生起想要脫離之心。終於,有一天,我下了決心要解決人生老、病、死的大問題。在家人不舍的悲傷哭泣下,我剔除了鬚髮,穿上袈裟,離開王宮,開始了我的出家修道生活。那年,我二十九歲,正值充滿青春活力的年紀。」「比丘們!
  • 原創丨峏山楊故事--峏山楊氏婦科「老四房」與 「老八房」
    【峏山楊】 峏山楊故事--峏山楊氏婦科「老四房」與  「老八房」 峏山楊氏婦科傳世之久,醫家之眾,在我國中醫婦科發展史上極為罕見。尤其清代以來,著名醫家數以十計,其中主要分支集中於楊氏「老四房」與楊氏「老八房」。史料考證,峏山楊氏十七氏楊化鳴生有三子,長子楊德、次子楊梓、三子楊榜。其中,次子楊梓(1785 -1821),字邦才,號幹夫,從學乃父,因以岐黃濟世,活人頗多,世人求之日眾,名聞一時。楊梓傳醫術於長子楊廷堦、次子楊廷芳,皆為一代醫學名流。廷堦、廷芳各生四子,皆以醫學策名於時。
  • 釋迦牟尼(佛陀)出世本懷,生平經歷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莫中外奇聞漫談「,今天小編帶大家談一下釋迦牟尼(佛陀)的故事。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 佛教的開啟者。
  • 佛陀不是「金剛不壞身」嗎?為什麼也會經歷生老病死?
    這就是佛陀發心要出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動機。但是佛陀在經過了修行,在菩提樹下悟道,然後通過了幾十年的弘法,最後到了80歲的時候,他的生命最終卻仍然走向終點,對於佛陀的這種結局,相信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一個困惑,佛陀可是佛啊,他可是不生不滅的,為什麼也會死啊?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為什麼佛陀都已經修到了如此境界,最終還是逃不過我們普通人所要經歷的生老病死?
  • 佛陀故事丨佛陀也會變老
    摩揭陀的僧俗的二眾,都很渴望佛陀回去。佛陀不在,靈鷲山和竹林都變得非常冷清,戌博迦也等著佛陀回去。那個冬天,憍薩羅的摩利王后逝世,波斯匿王甚為悲痛,前來向佛陀請示。王后一向是大王的知己,因而大王對她十分鐘愛。王后又是佛陀的虔誠弟子,深得法要。在大王還未認識佛陀之前,王后已經與丈夫分享她對大道的理解。大王還記得有一次,他作了一個似是兇兆的夢,十分困惱。
  • 佛陀故事 | 雞蛋花樹的故事
    雞蛋花樹的故事 高興至極,頻婆娑羅王站起來向佛陀鞠躬禮謝。毗提醯王后手拖兒子阿闍世王,行到佛陀面前來。她教太子合掌禮敬佛陀,然後說道:」佛陀上人,阿闍世太子和四百個小孩今天都同時在場。不知道你可否教他們愛與覺察之道呢?」王后再向佛陀鞠躬。佛陀微笑。他伸手出來拖著小太子的手。王后示意叫其他的小孩上前。他們都是來自名門望族,身上穿著極華麗的衣服。男男女女手腕或腳跟都帶著金環。女孩更穿上閃閃生光的紗麗。阿闍世太子坐在佛陀腳下。
  • 佛經故事:魔王變身大蟒挑戰佛陀,不料佛陀的幾句話讓他落荒而逃
    佛經中記載了魔王波旬為多次向釋迦牟尼佛挑戰的故事。比如《別譯雜阿含經》中就記載了魔王波旬跟佛陀的一次交鋒,魔王波旬本來信心滿滿地來擾亂釋迦牟尼修行,沒想到聽了釋迦牟尼的一則偈言後,內心畏懼,落荒而逃。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那天晚上,佛陀洗完了腳進入禪房中開始打坐,這個時候,身處六欲天的魔王波旬看到了這一切,他心想:那個釋迦族的修行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舒舒服服的修行,可不能讓他這麼自在,我得去給他點顏色看看。想到這裡,魔王波旬就從六欲天上,來到王舍城耆闍崛山,他搖身一變,化作一條大蟒蛇。
  • 佛陀與其父親淨飯王的故事
    這個故事記載了佛陀父親淨飯王往生前後,佛陀行孝的經過:一天,佛陀在定境中,忽然心生悲哀,預料自己的父王可能病情惡化,將不久於人世。果然沒多久,淨飯王就派遣使者前來求見,並帶來了淨飯王病危,希望能見佛陀最後一面的消息;佛陀聽了之後毫不躊躇,簡單的吩咐眾弟子後,就馬上帶領難陀、阿難、還有羅睺羅等幾個弟子連忙趕往皇宮。  佛陀進入宮殿後,看到父王的病情雖然很危險,但是他的意識還很清楚,佛陀心裡感覺非常的安慰。
  • 一聽到這部經,病就沒有了,甚至也不老、也不死
    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佛又叫了一聲,宿王華菩薩!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你應該用這種神通之力,來保護這部《妙法蓮華經》!
  • 佛陀天降日:生活在佛陀的覺悟裡
    「佛陀天降日」。誠然,藏傳佛教中有很多關於諸佛菩薩誕辰日、成道日、涅槃日等等,每逢這些特殊的日子,信眾們都會鄭重紀念,但今天這個殊勝日背後,也有著一段關於它的故事……聽丨見丨西丨藏點擊播放器收聽節目當弟子們好久都不曾見到世尊,心中無限思念,便紛紛造佛像憶念佛陀,並且精進用功,一心祈請佛陀早日回到人間,在得知佛陀在三十三天說法圓滿後即將返回人間的消息後,弟子們奔走相告,無不歡欣雀躍,準備迎接佛陀回到人間。
  • 故事丨佛陀的兒子羅睺羅
    而佛教歷史上第一位隨佛出家的兒童——是身為佛陀兒子的羅睺羅。今天,就帶您認識這位與佛陀有大因緣的少年。佛陀的兒子羅睺羅,佛教歷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少年。羅睺羅尊者,梵名 Rāhula,又譯羅侯羅、羅怙羅、羅護羅或羅雲,意譯覆障或障月,相傳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生於古印度北部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是釋迦牟尼佛的獨生子,也是後來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眾弟子中,密行第一。
  • 佛陀教你遠離焦慮、安心自在的四個方法!
    婆羅門的故事 佛陀住世弘法住在祗樹給孤獨園中修行,有一位婆羅門,他有一個年輕的女兒,她聰明伶俐,非常招人喜愛直到有一天他碰到了佛陀,並向佛陀哭訴,他想不開,他放不下,他請求佛陀為他開示女兒死去的因緣。 佛陀對他說,人世間有四件事,是不能長久的,這些事雖然讓人痛苦,但這卻是世間最正常不過的事。也許是因緣到了,佛陀的這句開導讓這位婆羅門心開意解,從此便解開了心中的結,自此深觀世間法的無常、苦、空、無我,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 開示丨惟因老和尚:自性自度
    【惟因老和尚傳】
  • 佛陀故事:佛陀三滴眼淚為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1《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故事》3《佛陀進村乞食,村霸竟用荊棘鋪滿路面,佛陀的做法》     此時,佛陀臉色無有光彩,像是特別憂愁的樣子。阿難問佛是何緣故。佛陀說:「就像是商人,持價值千萬珍寶外出經商,路上遇到盜賊被洗劫一空,赤裸身體呆在路上,你說愁不愁?」阿難回答:「很愁。」佛對阿難說:「我從無數劫來,千辛萬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眾生成佛。但現在我成佛了,卻沒有起到真實作用,難道我能快樂得起來嗎?」
  • [因果故事] 琉璃王滅釋迦族(佛陀祖國滅亡的故事)
    波斯匿王非常歡喜,冊封她為王后,不久王后生下一子,即琉璃太子。  太子八歲時,波斯匿王就令他前往迦毗羅衛國學習射箭的技藝。琉璃太子乘著大象,與眾多僕人一同前往摩訶男家中。摩訶男召集五百位童子,陪伴王子學習。  當時,釋迦族人新建了一座講堂,猶如天宮一般。眾人說︰我們應先延請佛與僧眾前來應供,這樣可以獲得無量福報。於是敷設座具,懸掛幡蓋,以香水灑地,焚燒名香。
  • 印劇《佛陀》賞析丨生命真諦後的秘密
    悉達多:可生命的能量,帶我見到了您,那就是大我。為何鬱陀迦仙人說:無限的永恆——「梵」,無處不在,亦無有生與死,沒有一時和永恆等等之二元對立?為什麼說「生命真諦後的秘密」,生、死、重生一切原本如幻遊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佛陀故事丨「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
    他的大舅答道:「我明天將會宴請佛陀和他的比丘前來受供。」善達多奇怪地問道:「佛陀不是『覺者』的意思嗎?」「對啊,佛陀就是一位覺者,開悟了的大師。他容光四射,妙相莊嚴。你明天便有機會與他會面。」善達多也不知如何,但當他聽到佛陀的名字,心裡便充滿振奮歡樂。
  • 殊勝佛日 | 佛陀成道日,請在家行念佛誦經、供花香水等善
    ☉本師釋迦牟尼佛| 壹 |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多,年輕時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29歲那年捨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尋找真理。明白了覺性的不生不滅與平等遍在,明白了一切事物都是覺性的顯現,都並非實有,則一切都不再成為障礙和煩惱。何謂「成佛」所謂佛,就是自覺覺他,覺性圓滿者。每一個眾生都有其平等共有的本來覺性,就是所謂「佛性」,當我們覺悟了自己的佛性之後,就是成佛了。你自己就是佛,無需再到別處尋找。
  • 一粒芥菜籽的故事,佛陀告訴你如何解脫
    佛陀應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之邀去摩揭陀都城,尊貴的國王、王儲、大臣、將軍以及精通典籍的導師陪同佛陀一起用午膳。一位剛逝去孩子的婦人喬答彌,拚命的哭訴著闖入宴習中,婦人請求佛陀讓她的兒子活過來,讓她遠離痛苦。佛陀慈悲的答應了她的要求。但也要求她去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