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曰:夫(f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shuò)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sàn xiè),此謂自傷,氣之削(xuē)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yè),靜則多言,體若燔(fán)炭,汗出而散(sàn)。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rǎng),大筋軟短,小筋弛長(cháng),軟短為拘,弛長為痿(wěi)。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jué)。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kuì)潰乎若壞都,汩(gǔ)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yùn)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溼,乃生痤疿(cuó fèi)。膏粱(gāo liáng)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bó)為齄(zhā),鬱乃痤(cuó)。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lǚ)。陷脈為瘻(lóu),留連肉腠(còu)。俞(shù)氣化薄(bó),傳為善畏,及為驚駭(hài)。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yōng)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xué)俞以閉, 發為風瘧nüè)。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弗為。故陽畜(xù)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jí)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歧伯曰:陰者,藏(cáng)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zàng)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xuè)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xiè),腸澼(pì)為痔(zhì);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流連,乃為洞洩;夏傷於暑,秋為痎瘧( jiē nüè);秋傷於溼,上逆而咳,發為痿厥(wěi jué);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rú),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cháng)有天命。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歧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shù)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xié);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jǐ)。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qiú nǜ),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bì jué)。
故冬不按蹻(qiāo),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 夏不病洞洩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sūn)洩而汗出也。
夫(fú)精者,身之本也。故藏(cáng)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zàng)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雌雄相輸應(yìng)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歧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chù)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jué),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xiù)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shǔ),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zhǐ),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jì)。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zhì),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 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cáng)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