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的女子團體:近代女性群體意識的覺醒,誓與命運作鬥爭

2021-01-12 騰訊網

女子在近代時期爭取自由解放的過程是艱難且漫長的,她們要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作抗爭,尤其是要與已經成型了千年的女性角色作出改變,無疑是當時時代裡最閃耀的光輝。

關於女子結成社團的情況,其實並非始於近代,而最起碼在清康熙、乾隆年間,便先後出現過「蕉園詩社」與「清溪吟社」。前者是由顧瓊芝發起,活動於廣州,參加者共有七人,並稱「蕉園七子」;後者則以張允滋為同裡唱和,且其間的親屬關係越來越遠,或者僅為閨中友,但畢竟還是有地域限制,社中人的興趣又專注於詩文,所以當時的這兩個社團屬於純粹的文學社團。這種也不是所要的討論的近代女子團體,兩者有著本質的差別。

1907年,當時任天津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的呂碧城,發表了一篇題名為《女子宜急結團體論》的文章,其中說道:

自歐美自由之風潮,掠太平洋而東也,於是我女同胞如夢方覺,知前此種種壓制束縛,無以副各人之原理,乃群起而競言自立,競言合群。

可見近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西方思想的湧入有著重要的聯繫。晚清時期出現的婦女團體,一般都有著文學以外的目的,參加者往往不局限在某個狹小的地域範圍,因此彼此之間可能也不太了解。而結成社團唯一且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她們擁有共同的主張或者理想。而且,當時的婦女社團也並不拒絕與男子的合作。

中國女學會應該是女子團體中的一個代表。它的成立與近代女學堂的誕生有著很大的聯繫。戊戌變法時期的中國女學堂之後改名為「中國女學會書塾」,表明其實中國女學會已經組成,並將女學堂當作此組織所辦的一項事業。

而關於中國女學會的成員分析,則是頗為繁瑣。梁啓超《戊戌政變記》中的《殉難六烈士傳》以及《譚嗣同傳》和《康廣仁傳》中分別記錄有「妻李閏,為中國女學會倡辦董事」「妻黃謹娛,為中國女學會倡辦董事。也就說這些戊戌變法中的有志之士,背後的妻子們也已經覺醒。而在《中國女學會致侯官薛女史徽書》這封正式以女學會名義發表的信中,落款人有沈瑛、瑛、李端蕙、廖元華、劉靚、蔣蘭。也就是說這些人是女學會的成員毫無疑問。

中國女學會成立的目的與辦學相關聯,故以提倡女學魏宗旨,而且她們以《女學報》為陣地,宣傳自己的女學思想。《女學報》之中倡導女權的議論,亦應被視作女學會同人的共同主張。女學與女權並重的創意,為其後續起的諸多女子團體所繼承,雖然各社團的創辦意圖不盡相同。而中國女學會的終局也與外董事們積極參與的戊戌變法命運息息相關。隨著《女學報》1899年的停刊,中國女學堂1900年停辦,實體既然已經消亡,而假借它們的女學會自然也就解體了。

之後一段時期內,雖然各地也有類似於女學會的團體成立,但是並沒有引起太大的社會影響,直到二十世紀初,由留日女學生發起,女子團體的成立才真正呈現熱潮。由於流亡與留學日本的人數不斷增長,使大批具有政治熱情的青年知識者在異域相聚,為社團的產生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同鄉會之外,性質各異、名目繁多的團體競相宣告誕生。而這樣的情況也給在日的中國女性啟發和刺激,推動了女子社團的成立。

留日學界中的第一個女子團體,成立於1903年4月8日。留日女生胡彬夏等人率先在東京組織了「共愛會「,首批參加者近二十人,並在《浙江潮》《江蘇》等雜誌上發布了《日本留學女學生共愛會章程》,其中第一節」宗旨「即標明:

本會以拯救二萬萬之女子,復其固有之特權,使之各具國家之思想,以各自盡國民之天職為宗旨。

而該會不僅僅倡導女權,而且進而強調女子的國民意識,顯示出該會的政治社團意義。共愛會創立於日本,卻並不願局限於東瀛,而是志在二萬萬女同胞,可見其遠大抱負,也證明了它必將會在近代歷史上發揮重要影響力。

之後在日本成立的女子社團之中,影響較大的尚有「中國留日女學生會」與「女子復權會」,而它們則是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類型。

中國留日女學生會成立於1906年11月20日,發起人為湖北女留學生李元,擔任庶務,也就是會長,燕斌、唐群英為書記,負責學務的幹事有吳亞男等人。當時在東京讀書的中國女生將近百人,尚未入學的也有不少,因此才會讓李元有了組織女留學生會的念頭。而它則偏向於群眾性的互助團體,因此參加的人員比較廣泛。

而女子復權會則截然不同,純粹是一個政治性的學術團體,該會由何震、陸恢權、周怒濤等人提議創辦,以《天議報》為機關報,立會之由乃是基於諸人的無政府主義理想。

總體來看,晚清婦女團體涵蓋了多個階層、多種類型,數目客觀,分布廣泛。女性獨立意識的成熟與對群體力量的信賴相結合,使這個時代的婦女更多以集體的聲音對社會發言。但是組建社會團需要相當的活動經費與固定的工作人員,而這對於剛剛興起的女子團體來說是十分艱難的。所以當時的多數婦女團體,無法堅持長久,最終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相關焦點

  • 晚清婦女思想中的新因素:男女平等與女權意識,女性自我意識覺醒
    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晚清的婦女觀念開始出現與傳統背離的若干傾向。這些新意識作為支持女性生活中所有新事物的根底,影響與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婦女的社會狀況。三綱五常、男卑女尊的舊禮教,在這個時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與挑戰。雖然思想的普及與實現尚需假以時日,但新潮既已湧動,其勢便不可阻擋。
  • 縫紉機與晚清民國女性身份的建構
    由此可知,學界已較多關注縫紉機的設計、使用及其與性別因素之間的關係,亦有學者考察了近代上海縫紉機的使用人群情況,但尚未有研究從女性作為縫紉機的消費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去探討縫紉機作為一種外來技術物(以及後來出現的本土品牌)與晚清民國女性身份和社會角色的建構、變遷之間的關係。
  • 《包法利夫人》《一生》;女性獨立意識覺醒之書,救贖之路靠自己
    特別是小說中女性獨立意識的體現很明顯,在小說中無論是包法利夫人亦或是雅娜,她們的悲劇命運與當時女性的附屬地位密不可分。而福樓拜和莫泊桑師徒兩人將這個悲劇的原因用小說的形式展現出來,喚醒了女性獨立意識。小說將愛情和親情最壞的部分展現出來,讓所有人都能看到浪漫背後的真相。
  • 楊瑞:整體的視界 中國近代農業團體及其研究路徑
    晚清農業團體,肇始於「興農抵洋」之「農戰」觀念,借鑑西學架起一座溝通「農」與「學」的橋梁,最終落實於「學戰」之上,其表在農,其裡卻在學。晚清至民國時期各級各類農會、農協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革命根據地農會,先後累計總數有千餘個。中國農會、農協兼具政治與社會雙重屬性。按照制度設計,從晚清至民國均視其為國家農政要項,配合其他農政機關行使一定的國家權力,扮演著連接國家和鄉村基層社會的角色。
  • 整體的視界:中國近代農業團體及其研究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晚清農業團體,肇始於「興農抵洋」之「農戰」觀念,借鑑西學架起一座溝通「農」與「學」的橋梁,最終落實於「學戰」之上,其表在農,其裡卻在學。晚清至民國時期各級各類農會、農協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革命根據地農會,先後累計總數有千餘個。中國農會、農協兼具政治與社會雙重屬性。按照制度設計,從晚清至民國均視其為國家農政要項,配合其他農政機關行使一定的國家權力,扮演著連接國家和鄉村基層社會的角色。
  • 通過《維榮之妻》,《斜陽》,談二戰後日本女性意識的覺醒
    從這兩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共同的主題:女性意識的覺醒,而男性則頹廢被動。文人的頹廢與消極無論是《維榮之妻》山谷,還是《斜陽》和上原二郎的直接治理,都充滿了消極頹廢的氛圍。這三個男人越頹廢,女性意識的覺醒就越有必要。兩部作品中的女性意識(1) 只有人格獨立,才能從仰望幸福到追求幸福達古的妻子阿佐負責她丈夫的巨額債務,並從債權人錢財那裡偷走情況下,她承擔了在危機時期為丈夫還債的責任。
  • 維吾爾族幹部要當反分裂鬥爭的尖兵 誓與「三股勢力」作生死鬥爭
    維吾爾族幹部要當反分裂鬥爭的尖兵誓與「三股勢力」作生死鬥爭喀什市委副書記、市長努爾麥麥提·如孜(2017年4月)全市維吾爾族同胞們:「三股勢力」利用宗教狂熱我們與「三股勢力」的鬥爭既不是民族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而是一場維護國家統一、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各民族群眾生命安全的政治鬥爭。
  • 市統考糾錯---民族意識覺醒與邊疆危機
    他們的著述充分體現了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深沉的民族覺醒意識。現將此題涉及的「民族意識覺醒(民族主義)」、「邊疆危機」兩個概念的內容梳理如下: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演變民族主義(民族意識)的含義:反對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爭取民主權利;發展經濟,改變國家極度貧窮的狀況;發展科學文化,促進思想解放、社會文明的進步。
  • 近代百年中國女性生活形態是怎樣的?雲南網帶你提前到省博探展
    由雲南省博物館主辦,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協辦的「風尚與變革——近代百年中國女性生活形態掠影」展將於9月17日在雲南省博物館一樓臨展廳開幕,雲南網記者帶你提前探展。左燁向記者介紹,清代晚期到民國是中國歷史上女性解放運動產生與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婚姻家庭觀念受到強烈衝擊。在「家庭與婚姻」展區,清代紅色緞繡吹簫引鳳紋門帘、黃花梨聘禮盒以及各個歷史階段的結婚證書等可親可近可感的歷史物件折射出中國社會婚姻與家庭的逐步文明。
  • 近代早期英國民族國家意識的產生與發展
    民族國家的成長首先表現為民族意識的萌發。宗教方面,通過反對羅馬教皇,建立了英國國教,發展了民族語言文化;政治方面,英法百年戰爭激發了民族意識,玫瑰戰爭消弱了封建貴族,為新君主制的建立創造了條件;經濟方面,英國商人與漢薩同盟的鬥爭體現著民族意識的覺醒,也體現了民族國家的優勢。
  • 魏愛蓮:《小說之家:詹熙、詹塏兄弟與晚清新女性》
    《小說之家:詹熙、詹塏兄弟與晚清新女性》,魏愛蓮著,陳暢湧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7月版。內容簡介該書通過分析浙江衢州詹氏家族的文學書寫,探討了家族脈絡中的文學薰染和代際聯繫,彰顯了文學書寫與大時代的互動。
  • 民國時期的摩登女郎,並不都是穿旗袍的,校服才是流行服飾
    隨著女學的推廣、人們思想的改變、資本主義觀念的湧入,以及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被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取代的背景下,近代女性或因生計或因經濟獨立意識的增強,紛紛走向勞動領域進行勞動,經濟收入使得女性自我獨立意識與家庭地位顯著提高。在生活層面,女性的經濟平等和獨立也昭示著女性可以追求個性服飾裝扮,並自由地參與社交與公共事業。
  • 魏愛蓮《小說之家:詹熙、詹塏兄弟與晚清新女性》
    從這些綿延的書寫中我們得以窺見晚清社會中女性生活的種種形態,她們對婚姻生活的苦悶、對不平等境遇的抵抗、自身的覺醒,以及對改革的訴求。作者魏愛蓮(Ellen Widmer),美國衛斯理學院東亞系教授。譯者陳暢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比較文學博士研究生。
  • 鉤沉丨基督教對近代中國女性的影響
    她們都是在中國很有影響力的女性基督徒。4大多數傳教士,都是相信男女平等的,且堅定地為女性爭取權益。萬國公報發表了非常多的關於婦女問題的文章,抨擊纏足和溺嬰的陋習。傳教士不斷地撰寫文章鼓吹不纏足,還組織了很多類似廈門不纏足會這樣的團體。
  • 《白雪與紅玫瑰》:心理學視角下女性個人意識的覺醒與成長
    這個經典童話以慣常的幸福團圓作了結尾。在很多人看來,它不過又是一個千篇一律的俗套故事。然而,世界著名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曾經說過:「每個童話故事都是一個精神世界等待被解決的問題。」這個童話提出的,就是關於女性自我成長的問題。
  • 陳雁: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
    【摘要】本文通過對近代以來多本英漢、漢英字典、辭典,《婦女雜誌》、《人民日報》等報紙雜誌,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譯作、論著的梳理,試圖釐清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進程。以「女性」和「女性主義」等詞彙為例,揭示現代漢語中類似詞彙,很多是在19世紀以後,在漢語、現代日語以及歐洲語言之間的互動中建構起來。
  • 日本女性團體:18禁漫畫無罪
    之前有消息表明聯合國提議要求日本禁止發售18禁漫畫、遊戲,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東西是對女性的侮辱,一般來說這樣的提議絕對是受到女性團體的擁護,然而日前日本女性團體表示「你們憑什麼禁止成人遊戲與漫畫?日本生產銷售成人漫畫才是對日本女性權力最大的保護!」
  • 崔志海:近十年來的國內晚清政治史研究
    有的對清末新政時期八旗團體的參政活動和思想動向做了考評,認為清末八旗團體的政治活動雖然未像其他立憲團體那樣在歷史上引起巨大的反響,但八旗政治團體的出現及他們對立憲政治所表現出來的熱情進一步地喚醒了旗人,表達了清末旗人不再依靠政府糧餉、努力爭取成為自食其力的國家公民的願望,甚至隱然成為朝廷的一種異己因素,遠非人們既有觀念認知中的保守顢頇形象,既往刻意形塑的辛亥革命年代滿人負面性的形象有待重新審視。
  • 阿英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成果豐富,他所引導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鴉片戰爭阿英認為:「晚清小說所描寫的主要內容,就是為著暴露,為著尋找出路而出現的新與舊的矛盾鬥爭關係。"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阿英對於晚清小說的研究,更加著眼於小說中所表現的時代價值和意義,旨在借晚清小說激起民眾的鬥爭情緒和反抗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