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晚清的婦女觀念開始出現與傳統背離的若干傾向。這些新意識作為支持女性生活中所有新事物的根底,影響與改變了近代以來中國婦女的社會狀況。三綱五常、男卑女尊的舊禮教,在這個時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與挑戰。雖然思想的普及與實現尚需假以時日,但新潮既已湧動,其勢便不可阻擋。
對於女性的認識,中國幾千年的社會認知中,始終是一個不被重視的階段。在長久以往的男權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一直處於一個較低的程度,她們沒有更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決定不了自己的成長環境,也改變不了自己的人生命運,甚至連自己的婚姻大事也是絲毫沒有話語權。在舊時代的影響下,他們漸漸失去了自我認同,更多的是把自己當時社會中的麻木人類,對整個時代做出妥協。
在進入近代以後,各種西學思想的湧入使得中國的社會面貌發生了很大的革新。而西學東漸一個極為可觀的思想成果,就是平等觀念的闡揚。藉助西方傳教士的譯著與中國出洋人士的眼睛,與等差分明的儒家文化不同的更為平等的歐美社會形態,對晚清先進的知識者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儒家的「平均」術語逐漸被佛家的「平等」法言取代,正顯現了內涵的擴大與普泛化。
《自西孽東》、《佐治芻言》、《泰西新史攬要》等數種發行量極大的西書對於西方近世文化的介紹,即傳遞了男女平等的信息。而其中美國傳教士林樂知的《險語對》,因直接抨擊了包括貶抑婦女在內的中國種種弊端陋俗,言辭尖銳,給國人以強烈刺激。
站在西方的價值立場上,林樂知對中國「錮蔽婦女,不使讀書之惡習」「娶妾之頹風」「纏足之虐政」作出了全面的批判。他的基本觀點是:「夫男,人也;女,亦人也。」因此,你男女應有平等的人權。「中國若知男子必讀書」,便應推及婦女,「亦使之一體讀書」;「至於女子不許有二夫,男子則三妻四妾;男子四體安舒,女子則纏其足」,在林樂知看來更屬「不恕之尤,在所宜禁」。因此他所主張的男女平等的觀念在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而維新志士們也開始關注到了男女平等的問題。
康有為以其天才的感悟力得風氣之先。他在1884年初步形成的大同思想中,自詡「合經子之奧言,探儒佛之微旨,參中西之新理,窮天人之賾變」,平等的思想也融入了康有為的思想觀念中。他在這一時期撰著的《實理公法全書》,即倡言「人類平等是幾何公理」,以之平量夫婦之倫,中國古來的「男為女綱,婦受制於其夫」,應當在廢除之列。而譚嗣同也是宣揚「平等」的思想,兩位維新人士深受當時西方思想的影響。
而湖南作為變法改良的政治試點,在戊戌變法前集結了一批有為之士。他們同聲相應,摩蕩風雲,在晚清新思潮的流衍中,扮演了弄潮兒的角色。宣說平等,也是著意之事,而尤以皮錫瑞、皮嘉祐父子最為得力。在南學會的第九次講演中,皮錫瑞即假借對三綱五常的重新解釋,暢言平等。其言曰:
以夫妻而論,妻者,齊也,有敵體之意。古禮親迎,以男下女;婚禮,夫婦不交拜。古無二人對拜之禮。主人敬客,則先拜客;客敬主人,則先拜主人。夫婦敵體,不能一人先拜,一人答拜,故不交拜。妻有過惡,夫可以出妻;夫有過惡,妻亦可以下堂求去。夫死在嫁,不為越禮。
他們提倡男女平等,尤其是在婚姻關係中,女性也應該有一定的自主權力,這才是新時代下女性正常的角色歸屬。
而男女平等即意味著女子擁有獨立的人格,經濟自立便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知識、技能的獲得,又必須由教育一途。因而,女子教育實力實為使女性擁有與男子同等的人格、能力的最基本保證。女學普及,男女平等才可能成為現實,便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而在女權的說法流行之後,丹忱採用這一術語所作的《論復女權必以教育為預備》,則更為詳盡地闡述了教育對於女性平等意識的重要性。所謂「教育者,女權之復之預備也「的內涵,被從六個方面加以把握:
(一)先興教育,而後女子之能力強。
(二)先興教育,而後女子之見解深。
(三)先興教育,而後女子善於交際。
(四)先興教育,而後女子富於公德。
(五)先興教育,而後女子明於大義。
(六)先興教育,而後女子善於抉擇。
也就是說他們深刻強調教育對於女性覺醒的重要性。而這樣的觀點自然也推動了晚清的女學教育,戊戌變法時期開辦的中國女學堂就是這一成果的體現。而在新式教育的影響下,除了先進男性的積極倡導下,女性意識的自我覺醒也推動了近代男女平等觀念的發展,進而推動了時代的進步。
關於近代女性的權力解放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了仁人志士的推動之外,更重要的是女性認識到了自己權力的重要性,她們從各方面尋求自身的解放,爭取與傳統劃清關係,儘可能地保障自身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