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譜》考辨

2021-02-09 北武當
       

        姚馥春、薑蓉樵合著《太極拳講義》中首次公開了乾隆舊抄本《太極拳譜》,與楊、武諸譜比較,確如書中所言:多出三分之一。西安趙幼斌先生認為楊武諸本是乾隆舊抄本的不完整抄件,是有道理的。因此,研究考證乾隆舊抄本《太極拳譜》就有特殊的意義了。

        流源之考李師融先生認為乾本拳譜是陳耕耘之子陳延熙傳許佔鰲,許傳湯士林,湯傳姚姜。考其依據,是《太極拳講義》中「太極拳流源」一章中:「王宗嶽數傳至河南蔣發、陳長興,長興傳廣平楊露禪、陳耕耘、李白魁……陳耕耘之子某以友誼資格傳定州許佔鰲……佔鰲傳湯士林……餘與姚君馥春以友誼關係皆從湯君士林學」一段文字。筆者認為有誤,理由如下:

       1、《太極拳講義》中「姚序」言:「許先生得廣平陳姓,亦受自河南。」廣平即今河北永年,為楊露禪故裡,而陳延熙是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姚姜二人說法不一,定然有誤。

         2、如果說乾本拳譜是陳長興傳下,楊露禪得了一部分,而陳氏家傳世完整的,這倒合乎情理。但是陳延熙能以「友誼資格」傳許佔鰲,當然不能不傳兒子陳發科!然而,陳發科在北京傳拳多年,並未傳出此譜。而《太極拳講義》是在陳發科到北京的前一年出版的,陳發科還有保密的必要嗎?直至今日,陳家也沒有拿出來。說明陳發科乃至陳長興沒有乾本拳譜。

        3、陳式太極拳練法,與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差別很大,這不是什麼秘密。楊武太極拳是按乾本拳譜所練,而陳式太極拳卻多有與乾本拳譜不合之處,亦足以證明陳發科乃至陳長興沒有乾本拳譜。

        4、陳長興著《太極拳十大要論》,與《心意拳譜》、《九要論》、《少林炮捶秘訣》三者,只是字句略有不同,顯然是同源的,而沒有引用一句乾本拳譜的語句,足以說明陳式太極拳與心意拳及少林炮捶的親緣關係,也說明陳長興沒有乾本拳譜,否則不可能一句不引用。

       5、《太極拳講義》中所載九十勢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相比,不論從名稱到操作,均相去甚遠,卻與楊式太極拳相差無幾,可見其親緣之近,因此,不可能是陳延熙傳下。            6、楊露禪從學於陳長興後,又另有師承。《武當》1999年12期《楊式太極拳定型前曾得道門高人指點》一文,可做參考。不過,要說是「楊露禪從學於陳長興後,又從一道人學藝,得道人傳授道門太極拳及拳譜。」可能更近真實。這一點可以從楊式太極拳府內派得到證實。《武當》2001年1期《淺說楊式太極府內派功法》一文可資參考。府內派有徒手十套技藝,其中小九天、先天拳、後天拳皆與《宋氏太極功流源支派論》所載相合,這些在陳式太極拳中是絕對沒有的。這些足以證明楊露禪除師承陳長興外,必然領有師承。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1、乾本拳譜出處不明,與楊譜一樣,均非出自陳家溝,而應出自道門,陳家溝根本就不曾有過乾本拳譜。2、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姚姜所傳太極拳均源自道門,至少是比陳式太極拳更近道門太極拳原貌的太極拳,而陳式太極拳是太極拳、心意拳、少林炮捶三者融合的產物,自有其特點,作為武術,無疑是優秀的。

      二、本來面目之辨乾本拳譜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且最完整的抄本,也是最接近本來面目、又確非本來面目的抄本,今將筆者整理、自認為可能是本來面目的面目錄出,權作引玉的半塊破磚吧!

   

太極拳譜張三丰著王宗嶽注歌訣一:

    順項貫頂兩膀松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兩膀松,然後空。束脅下氣把襠撐  提頂吊襠,心中力量。謂因開勁兩捶爭  開合按勢懷中抱,七星勢視如車輪,柔而不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而己意先動。五趾抓地上彎弓  由腳而腿,由腿而身,如練一氣。如轉鶻之鳥,如貓擒鼠。發勁如弓發矢,正其四體,步履要輕隨,步步要滑齊。

     歌訣二:

     舉動輕靈神內斂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  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左右宜有虛實處  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穿,無令絲毫間斷耳。意上寓下後天還  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歌訣三:拿住丹田練內功  拿住丹田之氣,練住元形,哼哈二氣妙無窮  能打哼哈二氣。動分靜合屈伸就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緩應急隨理貫通  人剛我柔謂之走,人背我順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與性惟一貫。由招熟而漸至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歌訣四:忽隱忽現進則長  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加至道藏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手慢手快皆非似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力也。四兩撥千運化良  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所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歌訣五:極柔即剛極虛靈  極柔軟,然後極剛堅。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運若抽絲處處明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開展緊湊乃縝密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待機而動如貓行  先在心,後在身。松腹,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歌 訣六:倗捋擠按四方正,採捩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兌乃八卦,進退顧盼定五行。長拳者,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扌朋 、捋、擠、按、採、捩 、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扌朋 、捋 、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方正也。採、捩 、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歌訣七: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

       形如搏兔之鵠,神似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連而不斷。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以上是武當山張三丰老師遺論,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此論句句切要,並無一字陪襯。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工夫耳。(文 高樹山)

相關焦點

  • 李福蔭《李氏太極拳譜》評析|新銳太極史論
    三本太極拳譜,相互比較,內文不完全相同,同一篇文章在「老三本」中有時也不盡一致。比如《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在三本拳譜中也略有區別,並且以「自藏本」趨於盡善盡美,這一點十分耐人尋味,值得認真研究。三、《李氏太極拳譜》簡介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內武術救國的呼聲極高。次年,山西省國術促進會成立。
  • 「武當太極」你的拳譜呢?好尷尬
    」 你的拳譜呢?作者:坡巔 陳溝水微歡迎各類原創文章刊登武當太極,你的傳承拳譜呢?回頭繼續說拳譜,拳譜作為重要的傳承歷史資料,為各派所重,一旦沒有了拳譜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歷史傳遞就說不清了,或者說沒有佐證了。武當太極拳號稱張三丰是創始人,至於張三丰的生活年代,有宋朝、元朝、明朝多種說法,這個時間有點久遠,那麼清朝的拳譜呢?民國的拳譜呢?新中國的拳譜?現在整理的拳譜也行,有沒有呢?
  • 看透了《太極拳譜》後,才會發現這些問題,給練習太極拳者提個醒
    經典的「老三本」《太極拳譜》,言簡意賅,要言不繁,要想心領意會,也是不容易的,甚至於終身難以明白其中的玄機。看透了《太極拳譜》後,才會發現這些問題,給練習太極拳者提個醒。從《太極拳譜》中會發現,太極拳有兩個功能,一個是養生功能,即是「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也;另一個功能就是技擊防身了。
  • 民國學者關百益,把《太極拳譜》稱為《太極拳經》的始作俑者!
    關百益是第一位在民國出版太極拳著作的人,他在民國元年(1912年)出版《太極拳經》油印本,將武禹襄的《太極拳譜》抄本改名為《太極拳經》。他也是首位將太極拳創始人認定為張三丰者。關氏在書中說:「辛亥秋,餘獲太極拳經抄本於京,其題有《山右王宗嶽先生太極拳論》,又題《武當山先師張三丰王宗嶽留傳》。
  • 《三三六拳譜》的另一位繼承者-陳立憲
    但是,1963年在克忠族叔處恭讀陳鑫老先生手書本《三三六拳譜》的情景,終生難以忘懷。其譜乃秘室藏本,真諦真詮,言簡意賅,理法精詳,完全符合陰陽開合自然造化的道理,確為太極拳實踐結合理論的一部罕世珍品。惟該譜已毀於戰亂期間,不復可見。為了這一寶貴遺產不被湮沒和訛傳,謹就記憶所及,予以筆錄。屏息凝思,力求真確,以報國家對此事業的重視和關注,並饗廣大武術愛好者。
  • 非物質文化遺產混元太極第三代傳承人釋永麟祖師簡介和拳譜、刀譜
    釋永麟(原名婁相利1909-1997),字靈雲,祖籍湖南瀏陽,晚年隱居浙江台州,混元太極第三代掌門人。釋永麟祖師自幼奢武,膂力過人,從小跟隨釋行覺師父(混元太極第二代掌門人)習武修道。混元太極在釋永麟祖師手中繼續開創發揚,不單單繼承了混元太極是拳法、更是功和道的兼容體,而且更好地闡述了人天混融、天人合一的真諦;同時,也把中國古老文化和近代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指導人們通過科學的鍛鍊獲得身心健康。
  • 非物質文化遺產混元太極第一代掌門人婁雲慶始祖簡介和拳譜
    二、創編混元太極的過程混元太極也是在先賢文化下應運而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1264年南宋時期,混元派祖師雷默庵(1221—1295)到江西太平宮得「太上混元派」後裔路大安真人的點化,傳授《混元六天如意道法》而創立混元派……六百餘年後,著名武術家、養生家婁雲慶將軍(1826-1912),在晚年解甲歸田(隱居期間),依據混元派秘譜、張三丰《太極十三勢》、王宗嶽《太極拳論》等理論,歸納、總結家傳武學實踐經驗與自己的習武體會,編創了三十六式混元太極長壽拳(老架)傳授於徒弟婁鶴春
  • 釋延龍八式、十二式少林混元太極拳拳譜與動作名稱
    混元太極自編創以來,歷經數代,傳承、發揚和創新已逾百年;混元太極是繼承和發揚中國佛、道、儒三家精髓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的,是「混元」、和「太極」融合、發展、迭代創新的歷史產物;混元太極不單單是拳法,更是功和道的兼容體,包括「混元太極拳」、「混元太極功」和「混元太極道」三個層次,即混元太極主要拳法
  • 《太極拳解》李啟軒後人李福蔭作
    由此觀之,太極拳者,系本科學之理練已身,並于謙遜之中勝敵人,精微奧妙有如此者,其為世人所推崇,豈偶然哉。練之熟,則可以健其身;練之精,則可以通其神。惟練之熟則甚易,而練之精,則甚難耳。另外在他倡議下,私人集資,成立了「太極醬菜園」,作為至親好友練拳研究之場所,經營所得,作為活動開支費用。1929年先生在十三中校任教期間,首次將李啟軒藏《廉讓堂太極拳譜》(後稱《李氏太極拳譜》,「老三本」之「啟軒本」)編排油印,分發給國術館學員,人手一冊。至1936年數年間,先生又將油印本、石印本多次複印。凡索取者,近至鄰縣,遠及京津,皆無償贈送。當時為了健身禦侮,其用心亦良苦矣。
  • 非物質文化遺產混元太極第二代傳承人釋行覺祖師簡介和拳譜
    釋行覺(原名婁鶴春1880-1966),字清虛,湖南瀏陽人,中國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二代弟子,混元太極第二代掌門人,混元太極武學文化繼往開來的開創者。釋行覺祖師自幼酷愛武術,從小跟隨恩師婁雲慶將軍(混元太極始祖)習武修道,專於少林武術、混元太極和丹道修煉,繼承了「儒釋道」之精華,從「人天混融」至「天地人合」;由「混元一氣」到「一炁混元」的大道境界。
  • 釋延龍二十二式、二十八式混元太極拳拳譜與動作名稱
    混元太極自編創以來,歷經數代,傳承、發揚和創新已逾百年;混元太極是繼承和發揚中國佛、道、儒三家精髓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的,是「混元」、和「太極」融合、發展、迭代創新的歷史產物;混元太極不單單是拳法,更是功和道的兼容體,包括「混元太極拳」、「混元太極功」和「混元太極道」三個層次,即混元太極主要拳法(十套)、主要樁法(九套)、主要器械(八套)、內功心法(三十六套)、
  • 陳鑫 手抄拳譜 校注——王正留
    陳鑫宗師手抄拳譜,豎排線裝版,由雲南陳氏小架太極拳研究會整理。這是古訓,也是太極前輩為我們樹立的榜樣,好多的太極前輩自幼習練、潛心研究,傾注了一輩子心血才有所成就。而現在,我們大多數人是半路出家,論努力程度、論天賦都差的不少,絕不能有張狂之氣,而要時刻保持敬畏之心,要敬重這套拳法,不能認為打的差不多了就滋生驕傲情緒,更不能因為拿了幾塊牌牌就自詡為「高手」和「大家」,要遠離酒桌和麻將桌,多親近老師和拳友,要遠離別人的吹捧,時刻做到謙虛謹慎、不能目中無人。
  • 《三三六拳譜》另一位繼承者——陳立憲
    《三三六拳譜》有兩個抄本,一為陳鑫親手書寫,一為陳椿元抄寫。陳鑫手書本傳給陳克忠,後該本黴爛在陳克忠家的紅薯窖;陳椿元抄本傳給陳立憲,後據傳陳立憲隨身帶到四川,戰亂中陳立憲怕流落於非人,將抄本毀於竹林中。現世上可能已無《三三六拳譜秘本》原本。
  • 太極拳應該怎麼練?
    現在太極拳有很多譜,有清代的,有民國的,有楊家的,有陳家的,有孫家的,更有鏢師太極拳譜等陸續被挖掘出來,我想應該還有一批拳譜排隊等挖掘吧。我自己收藏了不少太極拳拳譜,有毛筆寫的,有鋼筆寫的,有列印的,也有複印的,五花八門,十幾套總有吧。縱觀各家拳譜,真正意義上是因拳而作,和拳法最為相配的,大概是楊家的三十二目吧,至於陳家等一些拳譜,只能說是自己這一門的練功經驗的總結,對於開太極拳一門,還有點稍有不足。
  • 太極十三式的解釋
    意思是說掤勁要像流水一樣能夠漂浮起重載的船隻。周身的彈簧力猶如波浪起伏。掤勁不是憑雙手的拙力,而是靠將肩、肘、胯三道氣圈松圓散出而形成的掤勁。掤勁在練拳過程中應貫徹始終。老拳譜對捋勁的解釋為:「捋勁義何解,引導使之前,順其來勢力,輕靈不丟頂,引之履豆長,力儘自然空,重心自維持,莫被他人乘。」意思是說:捋勁要順對方來力方向,將其來力引進落空。
  • 楊氏太極拳24式拳譜及圖解和視頻
    弘揚太極文化!歡迎 點讚/關注➕/轉發!!!目前,國家已將太極拳列為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內容。24式太極拳演示視頻可以點擊以下連結觀看! 無廣告 楊氏太極拳24式拳譜楊氏太極拳24式拳譜收勢 無廣告弘揚太極文化
  • 【亞中太極堂】楊式傳統太極拳91式拳譜及拳架欣賞
    一代宗師楊澄甫演練楊式太極拳‍  第一節 1、太極起勢   2、攬雀尾
  • 河南陳家溝因太極聞名世界,這座祖祠有太極的歷史,讓靈魂歸依
    武俠熱從港澳傳入內地,真正的太極發源地是河南省溫縣境內的陳家溝, 陳家溝,因明朝洪武年間陳家祖陳卜定居而得名,至今已有800年的歷史, 陳卜第九代孫陳王廷根據祖傳拳術,根據博採眾家之長,創造太極拳,傳承於溝中,至今400年有餘,現在的陳家溝,拳館林立,祖祠高聳,可以說村裡三歲以上的人練習太極拳, 教拳的老師和家庭武校比都是慕名來學拳的人數不勝數, 其中有些外國人是金髮碧眼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我見過很多練了幾十年「太極」的人,卻根本不知有練拳必須讀「拳經」一說。外家拳可以傻練,苦練;可是內家拳,既然叫做「內」,走了就是「心」路,學的就是「心訣」。只學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極」,練出來的拳,最多也只是體操動作罷了,根本與「拳」無關;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離真正的「拳術」,以及「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太極健身養身境界相距甚遠。更談不上「以武入道」的太極精深境界了。
  • 太極資源,形與勢
    而招勢是太極的內在動力,是看不見的內力運動,武學界人們習慣稱之為氣。人體的內在能量是一種無形的氣,在身體中自由地流動,聚散,從四肢流向丹田,這是合,再從丹田流向四肢,這是開。所以太極拳實際上只有兩勢,開勢和合勢。在陰陽學中,陰陽又是一對能量的矛盾體,能量強大視為陽,能量弱小視為陰。對應太極拳的兩勢,則蓄勢為合屬陽。因此,太極拳的兩勢又稱陰勢和陽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