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為何將誠與信聯繫在一起?「誠信」一詞最早何時出現?
在古代漢語中,誠與信二者互訓,也就是說二者可以互相解釋、意義相通。誠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說:「誠,信也。」信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在現代漢語中,我們也將「誠信」二字連用,表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實際上,誠和信的語義側重有所不同。誠側重內心層面,指內心情感的真實無偽、自然流露。《荀子》中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養,沒有什麼比誠更重要的了。而信則側重於人際交往層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論語·為政》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義,不知他該如何立足處世。誠於中,信於外,內誠於心,方能外信於人。
最早將誠與信二者連起來使用的,是春秋時期法家的管仲,《管子·樞言》中說:「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仲突出了誠信的重要性,明確將其看作是天下倫理秩序的基礎。儒家更是十分重視誠信的作用。孔子強調「民無信不立」,指出誠信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思想,是國與國之間交往所應遵守的道義標準,更是人們交往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要做到「言而有信」。孟子在孔子誠信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將「朋友有信」與「君臣有義」、「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父子有親」相結合,統稱為五倫。漢代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將其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
誠信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素養和行為操守。北宋大儒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無論是為官、治學還是處事,始終秉持誠信之道,這得益於良好家風的薰陶。宋人邵博所作《邵氏聞見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司馬光五六歲時,想吃青核桃卻不會剝,司馬光的姐姐想幫他把皮剝掉,卻也沒能成功,就先離開了。此時恰巧路過一位婢女,她用熱水將核桃燙了一下,輕輕一剝皮就下來了。姐姐回來,問是誰剝掉了核桃皮,司馬光回答說:「是我自己剝掉的」。此言剛好被司馬光父親聽到,他立即嚴厲訓斥道:「小孩子怎能說謊騙人呢?」此事讓司馬光刻骨銘心。「愛子,教之以義方」,司馬光終生踐行誠信二字,正是因為小時候父親便將誠信的種子深埋在他心中。
眾多家族的家規家訓中,「誠信」都是一則重要內容。西晉羊祜《誡子書》中說:「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旨在說明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重要性。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自幼在《程氏家訓》的教育下成長,家訓中有「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不信不立,不誠不行。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的教誨,意在說明誠信是君子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徑,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清代廉吏汪輝祖在《雙節堂庸訓》中說:「以身涉世,莫要於信。此事非可襲取,一事失信,便無事不使人疑」,旨在告誡後世子孫,人生在世,一事失信,事事受疑,必須以誠信為先。
誠信,既是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一份契約,更是自己與良心的一個約定。從長遠計,人人都要加強自身誠信建設,讓誠信真正成為一種思想自覺、一種行為習慣,為個人和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吳宇軒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