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一詞源於管仲

2020-12-16 天眼新聞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興。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為何將誠與信聯繫在一起?「誠信」一詞最早何時出現?

在古代漢語中,誠與信二者互訓,也就是說二者可以互相解釋、意義相通。誠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說:「誠,信也。」信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在現代漢語中,我們也將「誠信」二字連用,表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實際上,誠和信的語義側重有所不同。誠側重內心層面,指內心情感的真實無偽、自然流露。《荀子》中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養,沒有什麼比誠更重要的了。而信則側重於人際交往層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論語·為政》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義,不知他該如何立足處世。誠於中,信於外,內誠於心,方能外信於人。

最早將誠與信二者連起來使用的,是春秋時期法家的管仲,《管子·樞言》中說:「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仲突出了誠信的重要性,明確將其看作是天下倫理秩序的基礎。儒家更是十分重視誠信的作用。孔子強調「民無信不立」,指出誠信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思想,是國與國之間交往所應遵守的道義標準,更是人們交往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要做到「言而有信」。孟子在孔子誠信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將「朋友有信」與「君臣有義」、「長幼有序」、「夫婦有別」、「父子有親」相結合,統稱為五倫。漢代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將其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

誠信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素養和行為操守。北宋大儒司馬光一生「以至誠為主,以不欺為本」,無論是為官、治學還是處事,始終秉持誠信之道,這得益於良好家風的薰陶。宋人邵博所作《邵氏聞見後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司馬光五六歲時,想吃青核桃卻不會剝,司馬光的姐姐想幫他把皮剝掉,卻也沒能成功,就先離開了。此時恰巧路過一位婢女,她用熱水將核桃燙了一下,輕輕一剝皮就下來了。姐姐回來,問是誰剝掉了核桃皮,司馬光回答說:「是我自己剝掉的」。此言剛好被司馬光父親聽到,他立即嚴厲訓斥道:「小孩子怎能說謊騙人呢?」此事讓司馬光刻骨銘心。「愛子,教之以義方」,司馬光終生踐行誠信二字,正是因為小時候父親便將誠信的種子深埋在他心中。

眾多家族的家規家訓中,「誠信」都是一則重要內容。西晉羊祜《誡子書》中說:「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旨在說明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重要性。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兄弟自幼在《程氏家訓》的教育下成長,家訓中有「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不信不立,不誠不行。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的教誨,意在說明誠信是君子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徑,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清代廉吏汪輝祖在《雙節堂庸訓》中說:「以身涉世,莫要於信。此事非可襲取,一事失信,便無事不使人疑」,旨在告誡後世子孫,人生在世,一事失信,事事受疑,必須以誠信為先。

誠信,既是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一份契約,更是自己與良心的一個約定。從長遠計,人人都要加強自身誠信建設,讓誠信真正成為一種思想自覺、一種行為習慣,為個人和社會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吳宇軒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字裡行間丨「誠信」一詞,源於管仲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為何將誠與信聯繫在一起?「誠信」一詞最早何時出現?在古代漢語中,誠與信二者互訓,也就是說二者可以互相解釋、意義相通。誠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說:「誠,信也。」信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說:「信,誠也。」在現代漢語中,我們也將「誠信」二字連用,表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
  • 中國制定泡菜ISO後,韓國又坐不住了,抗議韓國泡菜源於中國一詞
    據韓聯社此前報導,韓國誠信女子大學教授徐坰德8日表示,他已向百度百科發郵件,就「泡菜」詞條中「韓國泡菜源於中國」一表述表示抗議,並隨信附上韓國泡菜的歷史和文化等資料。徐坰德在郵件中聲稱,百度百科「泡菜」詞條中在介紹韓國泡菜時稱韓國泡菜源於中國是「明顯的錯誤」。
  • 管仲靠其擊垮了兩個大國
    聽到「貿易戰」一詞,我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現如今的社會中,關於這種事件發生了很多。貿易戰又稱「商戰」,通俗的講就是國與國之間各自樹起貿易牆壁,提高關稅,限制進出口,阻止貿易流通的種種措施。那你知道貿易戰是從何時就已經有了的嗎?
  • 相管仲齊桓稱霸
    管仲這時候提醒公子糾,莒國離齊國比魯國近,如果讓公子小白先趕回齊國,他就會繼承了王位。管仲建議由他帶領人馬去攔截公子小白,公子糾同意了。當管仲帶領人馬剛剛抵達莒國和齊國的邊界時,正趕上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疾馳而來。管仲攔住他們說:「你們不好好在莒國待著,這是要幹什麼去呢?」公子小白說:「我們回齊國奔喪呀!」
  • 小白 管仲 鮑叔牙
    鮑叔牙非常信服管仲的宏才大略,他接受了管仲的建議,兩個人分別輔佐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等待著「一飛沖天」的契機。文史資料上記載,管仲帶人截殺公子小白,他先是勸諫,遭到鮑叔牙的反駁,然後才在離開時突然射了小白一箭,然後回到魯國,告訴魯莊公小白已經被自己射死,公子糾可以緩緩入齊,然後才有了小白繼位而公子糾被殺的故事,後面繼續發生的就是鮑叔牙舉薦管仲、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的故事。
  • 法家先驅 徽客管仲
    《管子》一書題為管仲所作,實系後人託名。齊莊公五十六年(約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導致管仲生活很貧困。為了謀生,聯合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失敗。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遊歷許多地方,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
  • 春秋時,齊國和魯國爭奪管仲,管仲命大;人才?天運?
    春秋時,小白即位為齊桓公,欲殺管仲,以報一箭之仇。管仲的好友鮑叔牙力薦管仲,勸齊桓公說,若要稱霸天下,非管仲不能輔助。 那時,管仲已逃到魯國避難,齊桓公也已興兵攻魯。 但很明顯,一來齊桓公很相信與他從患難走向輝煌的鮑叔牙;二來稱霸天下這個大餅太香。總之,齊桓公改變了報復管仲的想法。 齊國派使者來到魯國,向魯國國君說明:齊國出兵,並非與魯國為敵,只不過是想要管仲一人而已。如果魯莊公能交出一人,則可免兩國刀兵。
  • 春秋戰國: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
    管仲和齙牙叔兩個人一起做生意,管仲貧窮本金出得少,齙牙叔股份多,但是在年底分紅的時候,齙牙叔把自己一半的利潤給了管仲,認為管仲更需要錢。都說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難,齙牙叔的做法真真是雪中送錢啊。這裡也是管仲和齙牙叔最開始的認識到合夥做生意,讓管仲能夠照顧好母親,管仲因此受齙牙叔的恩。經過此事,兩個人的交情更加深入,一起去參軍上戰場。
  • 孔子為何對管仲評價極高,管仲做的這些事拯救了中華文明
    說起管仲,了解東周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這個人。齊桓公之所以能夠稱霸天下,和管仲就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有管仲的輔佐,在齊國進行改革,齊國也不會有實力稱霸。談齊桓公,也必然會談到管仲這個人。不過管仲的功績遠遠不僅如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可以說非常高。
  • 齊桓公大度為懷,不計前嫌,赦免了管仲的一箭之仇,且重用管仲
    這次,他一到雍林,就遭受恐怖襲擊。當地的恐怖組織隨即聲明對無知之死負責。恐怖組織頭號人物通告齊第國總統府說,我們已經鄭重地而且很藝術地把無知殺了,是以黃金分割的章齊方式把他殺掉的,希望你們重新選舉總統。據悉,當年襄公作惡多端,他的弟弟們怕受到政治迫害,紛紛逃到國新外。齊襄公的父親齊釐公風流好色,他娶的老婆來自不同國家。所以這些外逃的弟弟都是齊襄公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鮑叔舉薦了管仲,管仲臨死卻拒絕推薦鮑叔
    但鮑叔知道,管仲比自己更優秀,更適合這個位置,所以他甘願讓賢,推薦了與齊桓公曾經的政敵管仲,而齊桓公也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終成一代霸業。讀完這個故事,我總是在想,管仲和鮑叔,乃至齊桓公,究竟是誰成就了誰呢?我們不妨再來看另一個為人熟知的故事——蕭何月下追韓信。蕭何器重韓信之才,三薦於劉邦,劉邦卻不肯重用。
  • 從管仲與鮑叔牙故事中,一窺便知
    ——唐代韓愈《馬說》 這裡的伯樂本名為孫陽,一說他乃趙簡子御者,善相馬,字子良,又稱王良。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了。之後,世人將能發現一個人的長處而引導這個人的人,稱為「伯樂」。
  • 不動一兵一卒攻城掠地,管仲的這條毒計,近代的美國運用爐火純青
    於是管仲令民眾從十月開始煮鹽,到第二年正月累積起三萬六千鍾;到了春天禁止再煮食鹽,鹽價漲了十倍。 回到近代,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橫財,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美元和黃金等同地位的標準,成為了世界貿易的結算貨幣。
  • 管仲一口氣開了七家妓院。妓女家祖師爺,你知道是誰嗎,就是管仲
    剛去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103歲,此前寫了一本書,關於中國經濟,得出來的結論呢,讓人大驚失色,他說,中國經濟,兩大特徵,第一,偉大,第二,非計劃。說白了就他看不懂說這是人類行為的膩歪後果。第二個美國人薩默斯曾經當過哈佛大學校長、美國財政部部長這麼一人。
  • 小白、管仲、鮑叔牙:高考作文題裡的恩怨
    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公子糾再無對手,就派人立馬回去報告。公子糾一行人本來還在加緊趕路,一聽說小白已經死了,便優哉遊哉地放慢腳步,看看沿途風景,要是有手機可能還得發個朋友圈嘚瑟一下。其實,管仲一箭射中的只是小白的衣帶鉤,並沒有傷及要害。
  • 管仲的智慧人生,造福了華夏子民的千秋萬代
    管仲是歷史上難得的幸運兒,管仲有個和自己交好的朋友鮑叔牙,鮑叔牙全心全意的為管仲著想並不在意管仲的智慧超越自己,還有個不計前嫌願意賞識自己的老闆齊桓公。管仲一個有大智慧的改革者,管仲的很多經濟學思想依舊在現代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
  • 古代經濟戰 管仲之謀
    管仲或許稱得上是世界上第一個發動「經濟戰爭」的高手。比如楚國,可是春秋名副其實的大國,而且是戰國七雄中最先稱王的,看一個小故事,管仲如何讓楚國屈服的:一:購鹿制楚齊桓公問管仲:「楚國是一個強國,其人民精通格鬥的技巧。我們要舉兵討伐楚國,恐怕力不從心。
  • 淺聊管仲的謀略,他實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齊國日益強大起來
    戰國時期,管仲是個非常有名的謀士,曾任齊國的相國,他給齊國國王一齊恆公出了許多好主意,實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齊國日益強大起來,齊國周圍的小國,見齊國越來越強大,紛紛歸順齊國,並推舉齊恆公做諸侯中的領袖,齊國的北面有一個叫山戎的民族,即後來的匈奴,他們看到諸國都歸順了齊國,齊國如果統一了中原
  • 為何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一語道破華夏民族生存法則
    文丨輔仁君本來孔子是非常厭棄管仲的,蓋因為管仲不知禮。「然則管仲知禮乎?」
  • 管仲對楚國發動經濟戰爭,不出一兵一卒,三年便讓楚國俯首稱臣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有著「法家先驅」、「華夏第一相」等諸多美譽。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很好,在幫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路上,徵服了很多的諸侯勢力。管仲為齊國的爭霸之路貢獻很大面對如何徵服楚國的問題,齊國幾位大將紛紛請纓,想要率兵攻打楚國,用武力讓他們屈服,齊桓公猶豫不決於是詢問管仲的意見。管仲卻說:「楚國,強國也,舉兵伐之,恐力不能過,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