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銷自己的「鐵漢」牌球桿,楊發鐵在一年多幾乎跑遍了東莞地區及周邊的球場,贊助了大大小小約50場業餘比賽。雖然有了些名氣,但他的球桿銷路並不通暢。目前,楊發鐵生產的球桿,有六成是通過拍賣出手,兩成贈送給球友,另外兩成才是通過常規渠道銷售出去。
【創品牌】
一個拋光工的國貨夢
距東莞觀瀾湖會所大約5分鐘車程,有一條高爾夫商業街,這裡聚集了約20家高爾夫用品店。有一張黑底銀字的招牌特別顯眼,上書「鐵漢高爾夫」五個大字。
鐵漢高爾夫經營的球具品牌只有一種——「鐵漢」牌,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國產品牌。店主叫楊發鐵,他也是該品牌的創辦人。
1996年,18歲的楊發鐵從老家河南南陽到東莞塘廈鎮打工。自此,與「鐵」結下了不解之緣。楊發鐵最早在高爾夫工廠做拋光工,給高爾夫桿頭拋光、打磨。
2002年,楊發鐵找到了給高爾夫廠家銷庫存的新營生。低價買進桿頭成品庫存,再倒賣給球桿生產廠家,賺差價。
雖然有時利潤不高,但比在工廠裡幹又髒又累的拋光工人輕鬆。就這樣,楊發鐵告別了5年艱苦的拋光工歲月,開始做桿頭貿易。
隨著對高爾夫球具市場越來越了解,楊發鐵有了更大膽的想法,「我又懂技術,又懂銷路,為什麼不能搞屬於自己的品牌!」
2010年,楊發鐵開始申請自己的高爾夫品牌「鐵漢」商標,並於2012年11月申請成功。
走進他的店鋪,各式的球包、球桿擺放得滿滿當當,還設有量身定製工坊。楊發鐵向記者展示一支錘形推桿(半月形),杆面跟部印有一顆鮮紅的五角星,桿頭底部除了刻有篆體的「鐵漢」兩字外,還印有中國國旗的輪廓。在「鐵漢」的所有產品上,都有這些「中國氣息」。
【求生存】
嘗試贊助+拍賣新模式
楊發鐵很清楚,國產品牌,小本經營,自己還處於宣傳推廣階段。然而如何在宣傳的過程中同時不賠錢呢?經過不斷探索,楊發鐵的招數是贊助加拍賣。
有業餘比賽就有贊助的需求,利用這一點,楊發鐵用鐵漢球桿作為獎品贊助比賽。在頒獎晚宴上,當主持人宣布獲獎者得到「鐵漢」球桿時,楊發鐵知道自己的推廣效果達到了。
通過贊助,每場比賽要捐出幾支杆,成本不小。楊發鐵想出了一個新方法來減少支出——拍賣。在頒獎晚宴上,他會拍賣一支或多支球桿。據楊發鐵介紹,他的單支推桿拍賣過3000元,套杆拍賣過13000元。利用這些進帳,他贊助比賽經常能賺到錢,至少賠錢不多。因此,當那些業餘比賽找他贊助球具時,他都會提出一個條件,那就是在賽後的頒獎晚宴上拍賣他的球桿。
從贊助幾支球桿做起,楊發鐵現在有實力冠名比賽了。他的「鐵漢杯」比賽已經舉辦了10場左右,他負責獎盃的製作和獎品的提供。但他仍然有一個條件,在晚宴上拍賣球桿。
通過這種方式,東莞地區及周邊約50場業餘比賽已經成為了他的宣傳舞臺。「鐵漢」球桿漸漸有了名氣,北京、上海的球會搞業餘比賽都找他要贊助。
2013年,據楊發鐵透露,自己生產、經營品牌的開銷超過了150萬。現在的楊發鐵經濟壓力不小,但他顯得很樂觀:「國產品牌確實不好做,但我會堅持活下來。」
【忙推廣】
曾繞「鳥巢」裸奔一圈
在美國、日本品牌統治下的中國球具市場,如何生存下來,是楊發鐵無時無刻都在思考的問題。
當新京報記者詢問「鐵漢」球桿和外國品牌球桿質量有什麼區別時,楊發鐵說:「我是做拋光工出身的,『鐵漢』球桿的生產廠家也是外國品牌球桿的生產廠家,製作工藝差不了多少。」
但中國球友的消費心理讓楊發鐵很寒心,同樣工廠裡生產出來的球桿,貼上英文商標就賣得出去,貼上中文商標就賣不動。
楊發鐵的店鋪只有他和妻子兩人打點,整個「鐵漢」球桿的設計、生產、銷售、售後都是他一個人來抓。「鐵漢」的桿頭都是找工廠代工的,然後和日本進口的桿身組合起來。
2012年3月,楊發鐵參加北京高博會,當初從深圳機場出發時,他隨身帶了兩箱桿頭和幾個廣告展架上飛機。在登機口候機時,楊發鐵索性支起了標有廣告語的展架,向候機的乘客宣傳自己的產品。2013年高博會,楊發鐵再次來到北京。高博會最後一天晚上,楊發鐵穿著內褲抓著兩支「鐵漢」球桿圍著「鳥巢」跑了一周。最後,他拍下照片在微博和微信上做宣傳。
花了不少力氣和金錢,賺了不少吆喝,卻沒賣出多少產品。據楊發鐵說,為了讓人信服他的產品,他送出去過大約30支球桿,很多是借去給人試用的,但大多有去無回。
採寫/新京報記者 徐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