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中信建投和中信證券合併傳聞,後有中國人壽與新華保險合併傳聞。有意思的是,只要「合併」一有風吹草動,市場就不論真假一頓狂炒,儘管涉及公司一再澄清,但「說你有你就有」,大有不炒成「中國神劵」、「中國神險」而誓不罷休之勢。
歷史上中國中車和中國中船就曾被市場當作「中國神車」和「中國神船」而瘋狂炒作,堪稱A股史上的「經典」。2015年,在南北車合併消息的刺激下,中國中車從3元多起步,一直炒到最高38.54元。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的炒作熱情也非常高,合併後中國船舶2014年到2015年從每股20多元最高炒到71元以上。中國中車的炒作過程中還誕生了不少有傳奇色彩的「大神」,比如目前仍活躍在漲停榜敢死隊的趙老哥。
有人說,中國的大型企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上電信企業的幾次拆分合併就是如此。當然,如果合併後真的是1+1大於2,那大可以一合了之。比如聯通電信和移動可以合併成「中國神信」,華為中興烽火也可以合併為「中華興火」,中石油和中石化幾乎都幹的一樣的活路,直接合併成「中國神油」,中國的銀行也太多了,各省各市都有很多銀行,直接合併,反正都是同業競爭……
合併的目的是什麼?是單純降低企業絕對數量,還是讓企業做大做強?單純的「一合了之」能不能做大做強?中國中車就是典型,合併之前炒得熱火朝天,合併之後業績連續兩年下降,2018、2019年算是緩過一口氣,出現企穩微幅上升,但其股價卻跌得慘不忍睹。最高時中國中車每股一度達到38.54元,目前只有不足6元,而且是長期陰跌為當初的暴漲「還帳」。炒合併的時候,市場的理由很充分:世界第一、技術領先,到了現在說得更多的是業績增長乏力,股本太大,儼然是資本市場的葉公好龍。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那就是目前中國經濟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此前炒作「中國神車」和「中國神船」時都有一個看似非常強悍的理由,那就是在全球市場更有競爭力。事實也是如此,中國中車合併之後成長為全球軌交裝備的絕對龍頭,佔據全球高鐵車輛近7成份額,2018年排名世界500強第385位,2019年上升到第359位。但是,如果在一個以內循環為主的市場裡,比如國內的高鐵和地鐵市場,中國中車這樣的排名又有多大意義?沒有企業能和中國中車競爭。
現代市場競爭的核心是技術而不是體量,如果合併能合併來核心技術,能換來關鍵技術的突破,那倒也是好事,但這可能嗎?中國企業熱衷於做大,但日本很多企業卻熱衷於做小,無論是曾經耳熟能詳目前收縮做精做細的日立、松下、夏普,還是不少掌握全球頂尖技術的企業,都是「小而美」的企業。比如投入幾十億美元研發從而掌握OLED屏製造設備真空蒸鍍機的Canon Tokki,僅僅只有三百人左右,全球無論是誰想做OLED屏都要排隊以每臺1.1億美元以上的價格去買它家的設備,這不是單純的合併做大可以解決的問題。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