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模仿?
模仿就是有意識地仿效別人的行為。例如:別人怎麼樣說或是怎麼樣做,就跟著怎樣說和怎樣做。常見的模仿有:模仿使用物件、模仿動作、模仿聲音。
二、模仿對孤獨症兒童有什麼重要性?
模仿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兒童方面,兒童的動作、語言、技能以及行為習慣等的形式和發展都離不開模仿。在正常發育過程中,從12個月開始到23個月,是孩子對物的興趣、對人的依戀的形成時刻。從這時候起,孩子對即將發生的事件的理解,對兩個物體或事件之間關係的認識開始快速發展。模仿行為是在這種預測能力、對應關係能力的基礎上逐漸出現的。如果一個孩子的模仿行為發展的較為順利,那麼他對人的依戀、求助行為、以大人為夥伴的遊戲等都會逐漸出現。
三、學習模仿有什麼前提?
1、有基本的觀察能力。如:專注力、注視別人的能力、留意別人說話;
2、有配對概念;
3、能運用自己的身體(如:大肌肉、小肌肉、口部肌肉的機能)。
四、學習模仿有什麼先後次序?
1、先訓練兒童掌握基本的學習能力,使他們具備學習模仿的前提(專注力、目光接觸、安坐等等);
2、按照兒童在模仿方面的發展,循序漸進由簡單模仿到複雜模仿,也就是指由模仿熟悉或易於觀察的單一反應,至模仿陌生或較難觀察的單一反應,以至模仿連串有次序、有節奏的反應。
五、怎樣進行模仿?
1、模仿使用物件方面
A.模仿單一動作操作的物件
B.模仿以不同動作操作同一件物件
C.模仿使用同一類物件做出不同的組合方式(如:用積木搭出不同形狀)
2、在模仿動作方面
A.從大關節活動(如:舉手)至小關節活動(如:活動手指)
B.從自己看到的動作(如:拍手、跺腳)至自己看不到的動作(如:指眼睛、摸鼻子)
C.從身體動作(如:拍手)至符號動作(如:繪畫線條)
D.同時模仿2個或以上的動作(如:拍拍手跺跺腳)
E.模仿較複雜的動作(如:模仿動物的動作、根據節奏或音樂模仿動作)
六、在進行模仿教學時,要注意什麼?
1、建議活動是從淺入深。但選擇活動時,除了考慮兒童的能力外,也要考慮孩子的興趣及學習特點。如:有一些孩子較喜歡視覺提示、這種提示能使孩子學的更快,選擇這類活動進行訓練,孩子便能更高效地學習。
2、孩子進行模仿時,先讓他學習其中1種,當熟練後,才教導他第二種動作或方法。當孩子掌握2種或3種動作或方法後,便可以隨意選做其中一種讓孩子模仿。
3、模仿聲音時,最好與環境結合,發出有意義的聲音,讓孩子較易理解。
七、一些模仿活動的建議
1、模仿使用物件的建議:
A.模仿單一動作。如:按玩具上的按鈕
B.模仿用同一件物件做2種不同的動作。如:把橡皮泥搓成條狀或是球狀
C.模仿用1堆相同的物件以不同的方法排列起來。如:把幾塊積木搭成不同的形狀。像:搭高、搭火車等等
2、模仿動作的建議:
A.模仿大動作。如:拍手、跺腳。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動作,作為視覺提示而有利於孩子繼續模仿。適合那些不太認識身體部分的孩子學習
B.模仿較細微的動作。如:數手指。豎起大拇指。這些活動需要配合成熟的小肌肉能力,要求兒童掌握較精細的觀察能力,是較高難度的模仿活動
C.模仿觸摸臉上不同的部位。兒童不能看到自己做出的動作,只憑著觸覺判斷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有時可讓孩子對著鏡子做出模仿動作,使鏡中影像成為視覺提示
D.模仿用筆書寫。通過本體覺(關節、肌肉的感覺)增強孩子學習向不同方向活動手部的能力,並能帶出視覺刺激(線條)
E.同時模仿2個以上的動作。如:要求孩子同時模仿拍手及跺腳。這要求孩子有更高的計劃動作的能力,並能同時注意2種或以上動作的特點。這是難度較高的模仿練習
F.模仿較複雜的動作。要求孩子模仿陌生的動作(如:模仿動物的動作),或要求孩子配合聲音進行模仿(如:跟著節奏模仿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