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藤學府工作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了不少的家庭和孩子,其中讓我最有感觸的就是家長、孩子以及學校,各自扮演的角色位置。今天準備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如何構建這三者之間良好而平衡的關係,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教育家馬卡連柯
一、家庭教育
在接觸了這麼多家庭和孩子的過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影響是多麼重大。父母愛孩子無可厚非,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父母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常常習慣性地「越位」,喜歡事無巨細地包辦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照顧地無微不至,可是這樣細心又辛苦的愛,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有一個例子大家想必也印象深刻:13歲的「湖南神童」魏永康以總分602分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成為當時湖南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7歲時便考上了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按理來說,他的前途本是一片光明,但卻在20歲時被中科院勸退,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
原來,魏永康的母親認為孩子只有一心一意讀書才有出息,於是事事包辦,從不放手讓孩子獨立。給孩子洗衣服、端飯、洗臉,甚至為了讓孩子在吃飯時不耽誤看書,還親自給他餵飯。
從小學到大學,魏永康的生活一直都是母親一手包辦。然而,離開了母親後的魏永康,卻幾乎無法料理自己的生活,不會洗衣服,生活邋遢,大冬天的時候,還經常穿著拖鞋和一件單衣就出門閒逛。
被退學後,魏永康幾近崩潰,母親也十分悔恨,後悔自己當初不應該什麼都不讓他做,後悔不放手讓孩子獨立。
當然,這樣的例子比較極端,但是在這麼多年做教育行業工作的過程中,我身邊遇到的「過度關愛」的家長也不乏少數,對孩子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是事無巨細的參與其中。
生活中,很多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做家務,一方面是怕孩子磕著、碰著、累著,另一方面則是認為,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只用好好學習就夠了。為了可以讓孩子多做幾道題,多背幾個單詞,很多孩子基本上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孩子寫作業,不管到幾點,家長都一直陪同在旁邊,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務。
養育孩子這件事,過程錯了,結果就一定錯。英國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度限制、幹涉的人,長大後往往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相對偏低。
作為父母,為孩子提供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在孩子的思想情緒、人格塑造和生活技能上起到培養和教化的重要作用,好的家庭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而自主的人。
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相比,生活的更井井有條了,但這意味著父母更謹慎,甚至過度保護自己的孩子,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在破壞一個人的心理韌性。
人生是充滿困難和坎坷的,家長不可能一直保護孩子,這意味著父母必須讓孩子準備好面對生活真實的樣子。真實生活意味著充滿挑戰,有些甚至比想像的更嚴峻,而堅韌不拔的人能夠在面對逆境時不畏艱難險阻,自發的向前進,並堅信自己能戰勝困境。
因此作為父母,還有一個主要目標,就是鼓勵你的孩子,給他們灌輸面對生活困難的勇氣,而不是保護他們免於受傷害。而且從另一層面來講,人生的歷程和意義,也恰恰是來自於經歷過的困境和挑戰。
正如卡耐基所說:「為了成功的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剷除埋伏於各處的障礙。要家庭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二、學校教育
我們都知道學校教育是集體教育,一般說來更加偏重對孩子進行標準化和基礎性的教育。在這樣的學校教育下,教育更多的是書本學習,目標相對統一,學業競爭比較激烈,學生每天想著學習、考試、分數、名次,常常對周圍的其他事物無暇顧及。
這種教育制度,更是一種工業化教育制度,工業化時代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決定了現代的學校制度和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們漸漸成為考試機器,失去了對知識最本身的渴望和求知慾。
已故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對此感嘆:「跟蒸包子一樣一屜一屜的,出來一個模樣」。不得不感概,這個比喻既形象,又讓人嘆惜。
我們大多數都認為,好的學校教育就應該是讓學生學到豐富的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具有開闊的視野、得到充分的鍛鍊、獲得主動的成長、充分個性的展現。
但是,集體化教育大生產,忽視了每個學生的特點特色,無法關注到個性的成長和發展,不適合人格的培養和完善。
所以,我們更要關注到教育的本質——因材施教,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學生找到內在的渴望與需求。
三、學生錯位
在家長的過度幹涉,和學校的統一模式化管理之下,往往就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造成了學生缺少內驅力,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為誰而學習的心理狀態。
很多家長跟我抱怨,「孩子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學習一點不積極主動,好像逼著他們學才學。」很多學生也都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或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又或是沒有任何目標的從眾行為。
作為多年在教育行業工作的招生老師,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也算是非常之多了,我常常也在思考,為什麼這麼多孩子都會覺得學習是為了家長而學,是為了老師而學?
在學習上,越去push他們,越會呈現不好的結果。同時,我發現這些孩子身上都有一些共性,主要體現在幾個層面,客觀上,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偏弱,在學科學習方面有比較大的困難,一科學不好,科科學不好,長此以往,在學習這件事上沒有任何的成就感,同時也無法建立自信心,當然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主觀上,自我控制及時間管理能力有限,不會自主的規劃時間,效率低下,該學習的時候沒有全身心的投入,該玩的時候也不能盡興的玩兒,久而久之,就會陷入一種負循環中。
其實,從更深層面上分析,試想作為家長已經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安排到位,該看什麼書該背哪些單詞,該考到什麼成績,該上哪個學校,都一步一步地掰開揉碎放到孩子面前,他怎麼還能有自主探索的動力,哪裡還有自己的目標和內驅力呢?
外界的幹涉,往往剝奪的是孩子自己內在的覺醒力量。
今天的中國,一個人,只要有一雙手,不懶惰,不瞎折騰,自食其力都不是問題。只要孩子能自食其力,而且能與自己和諧相處、與世界和諧相處,不危害社會,那作為父母,我們就算做到了起碼的成功。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從不相信輕鬆的教育。因為在這個世界上,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下苦功夫,都不可能輕輕鬆鬆就能實現。
我相信的是責任教育。
就像《長安十二時辰》裡面張小敬一再所言,「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學習,終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能提供一些幫助和指導,但卻無法去強迫孩子。
世俗一點來講,他成績不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會在同學當中沒有面子,會以後上不了好的學校,找不到好的工作,過不上體面的生活。這一切,都需要他自己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他如果不焦慮,你代替他焦慮也沒有用。你因為焦慮去指責他、攻擊他,只會惡化親子關係,到頭來父子成仇、母子成仇,得不償失。
莫言曾說過:
「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確實,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託舉,也離不開老師的辛勤付出,但是最重要的是離不開他們自身的努力奮鬥。
這世上從來沒有毫無理由的橫空出世,所有的教育都需要彼此共同出力。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讓學生在學校表現出色,不只是為了考高分,更是為了培養孩子形成伴隨一生的能力,更是培養品格、行為和價值觀!
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長、老師、學生三方的力量缺一不可,且都要擺正好自己的位置,家長不可越位,老師要注重因材施教,學生更要建立內在驅動力,共同努力,才能讓孩子們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勇敢前行!
在這裡我想將我們朱源院長一直強調的教育的四大原則分享給各位家長:
# 教育要遵循四大教育原則:
一,實事求是原則:孩子是什麼樣的人才就要用什麼樣的培養方法,正視孩子客觀情況,不盲目自大也不能忽視潛能,不拔苗助長,也不能落後耽誤,要恰到好處。
二,因材施教原則: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色,我們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天賦所在,抓住成長關鍵期,發揮孩子的優勢。
三,單科突進原則:在孩子特長和擅長的點上,要最大化的發揮這個優勢,單科突進,取得最優質效果,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四,全面發展原則:孩子在發展擅長同時,也要揚長補短,較弱的方面要補上來,同時發展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全人。
最後引用張亞勤博士的一首詩作為結尾
(朱源院長曾經中科大少年班的學生,著名科學家)
他在寫給母親的信《放飛的愛》中,這樣說道:
「世上有一種愛,叫「放飛」。
母親對我的愛就屬於這種。
她不會把我捧在手心,
許多事情總讓我親自去做,
還說:學會獨立,才能放飛。
謝謝母親,謝謝您!
在四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
是您教我學習、自立、自信、自強;
是您教我怎樣做人;
是您教我如何在航行中搏擊風浪;
是您的放手,讓我一次又一次的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