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獻導讀:教師教育課程:關鍵性專業發展在有色人種教師中的作用

2021-03-02 科研方法與論文寫作

本文為第5期ssci期刊英文導讀。導讀員為遼寧師範大學孫麗華老師(博士、碩導)。如果您對科研感興趣,如果您有發表ssci的學術志向,歡迎您加盟「教育實證研究公益社群」,歡迎您加入ssci導讀大家庭。可以加我微信:15694348591.僅限高校教科研人員、在讀博士,不對在讀碩士開放。以下導讀內容僅供參考,僅僅是學術小夥伴之間的學術交流。

Less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he Role of Critic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er of Color Retention

教師教育課程:關鍵性專業發展在有色人種教師中的作用

作者簡介

rita kohli博士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教育、社會和文化項目的助理教授,也是有色人種教師協會的聯合主任。

 

摘要:由於有色人種的教師流失率非常高,有許多經驗教訓可以從資深教師那裡學到,(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培養教師;本文中,我分享了對11位在社會正義教育中擔任正式或非正式領導角色有著豐富經驗的有色人種教師的訪談分析;她們的反思揭示了教師教育計劃(公平與否)是如何在為學校的敵對種族氣氛做準備方面的不足,從而使她們面臨更大的被推出教學的風險;本文還指出,以集體教師為主導的種族素養發展空間-被認為是關鍵性專業發展(CPD)-有助於在這一領域維持她們的發展;這些教師的敘述為教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以便更好地為有色人種教師做長期、有效和變革性的職業準備。

 

背景:在美國,有色人種的教師人數嚴重不足,只有18%的教育工作者為50%以上的有色人種學生服務(國家教育統計中心,2017年)。研究表明,以白人為主的教師隊伍低估了有色人種學生的能力,對她們的學習期望值也較低(Tenenbaum & Ruck,2007)。然而,有色人種的老師們通常都有更高的期望(Cherng & Halpin, 2016),多元文化意識(Brown, 2009; Weisman & Hansen, 2008),並且在有色人種學生的成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Eddy, Easton-Brooks, 2011)。在最近的研究中,Cherng和Halpin(2016)發現,出於同樣的原因,所有種族的學生都對有色人種的老師表示偏愛。

 

基於這一背景,許多學校、地區和教師教育方案已開始明確招募種族多樣性,包括為有色人種教師候選人提供獎學金和「本土成長」模式,以發展當地社區成員為教師(Valenzuela,2017)。儘管經過了招聘工作,我們仍然在以很快的速度流失有色人種教師(Casey, DiCarlo, Bond, & Quintero, 2015; Ingersoll & May, 2011).最近的研究指出,敵對的種族氣氛-在體制和人際層面上都充滿種族不平等和種族主義的環境(Jayakumar, Howard, Allen, & Han, 2009)。作為她們在教師教育和整個領域的自然減員的一個因素(Amos, 2016; Farinde, Allen, & Lewis, 2016; Hancock & Scherff, 2010)。

 

有色人種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處於邊緣地位,這些經驗阻礙了她們的成功、成長和留用。在教師教育項目中,大多數教師候選人和教師教育工作者都是白人(Matias & Liou, 2015),課程往往忽視了有色人種教師的經驗和觀點(Gist, 2017; Ullucci & Battey, 2011)而是強調中產階級、白人教師的培養(Cochran-Smith et al., 2015)。在白人特權的背景下,有色人種的教師候選人報告說,她們感到無形、沉默和孤立(Amos, 2010; Haddix, 2010)。在該領域,研究已經注意到類似的障礙,有色人種的老師們已經表明了她們經歷過種族的微小攻擊(Endo, 2015; Kohli, 2016)。

 

核心關鍵詞:

種族素養:哈佛法學教授Lani Guinier(2004)首先將種族素養概念化為「解讀持久的種族語法的能力,這種語法構成了種族化的等級體系,並構成了我們共同的敘事框架」 (p. 100) 換句話說,Guinier暗指在一個充滿色盲和「後殖民」公平觀念的國家能夠看到,命名和解開包含在我們社會中的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Guinier(2004)呼籲改變種族自由主義,個人偏見的觀念是美國種族主義的罪魁禍首, 到種族素養中,我們認為制度是有系統地造成種族不平等的模式的罪魁禍首。教育研究人員指出,種族素養在為處於種族邊緣地位的學生服務方面是有用的(Rogers & Mosley, 2008; Sealey-Ruiz, 2011; Skerrett, 2011)。

雖然有色人種教師需要有很強的種族素養,才能在學校內駕馭和應對種族化,但是在大多數教師教育項目中,對種族的批評或深入討論幾乎是無效的(Hayes & Fasching-Varner, 2015)。當存在種族不平等問題時,通常被孤立在單獨的「社會基礎」或「多元文化」課程中的表層討論中。新手老師往往對種族和種族主義在學校中的重要性認識不全(Rogers-Ard et al., 2012)。即使在以社會公平為導向的教師教育項目中,種族問題也更容易被討論。這種情況通常旨在培養白人教師從事文化教育的能力,很少有以有色人種教師為中心,討論的教師的具體經歷或需求(Amos, 2010; Haddix, 2012)。

 

第二個核心關鍵詞:CPD:在集團化的空間中發展種族素養。建立在關鍵教師探究的長期框架之上(Ritchie & Wilson, 2000) 和教師調查小組(Martinez, Valdez, & Cariaga, 2016; Rogers, Kramer, Mosley, & Literacy for Social Justice Teacher Research Group, 2009) CPD具有參與性和理論上的豐富性。從親密到廣泛,從經常會議到年度或兩年一次的召集,它旨在加強社區、關鍵文化素養,並將教師的努力集中在變革性教學上。與傳統的專業發展形式不同,傳統的形式可能會規定課程或培養教師的技能(Giroux, 2002)。CPD的運作方式為當教師面對不公平的教育條件時「引發合作對話,建立團結,提供共同領導,滿足教師的關鍵需求」 (Kohli et al., 2015, p.11)。CPD體現了關鍵性教學法,為教育者提供了自己發展的中介,並提供空間,使人們能夠複雜地思考它們在複製或抵抗中不平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應對體制政策和做法中嵌入交叉壓迫做出反應的工具。因為這是學校和地區經常不願意或不準備做的事情,CPD經常存在於制度範圍之外,因此很少被正式承認為教師發展。

 

研究方法:敘事探究是一種定性的方法,運用探究來考察體驗。這是一個反思的過程,要求研究人員通過參與者的聲音來理解故事,通過注意(A)時間性:探索過去,現在和未來;(B)社會性:同時關注個人(情感和心理狀態)和社會條件(更廣泛的體制背景);和(C)地點:認識到事件和經驗背景的重要性(Connelly & Clandinin, 2006)。通過研究人員和參與者之間的合作意義創造,通過這些方面發展起來的敘述可以提供對一種現象的複雜見解。

 

在本研究中,我運用敘事探究來更好地理解有色人種教師的專業經歷,因為它與她們的個人和政治承諾交織在一起,目前在加利福尼亞州K-12市區公立學校工作的11位自認公平的有色人種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她們也都在突出的以公平為導向的地區或社區為基礎的領導角色中任職,無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的。

 

10名參與者是在教室工作了9年或更長時間的教師,其中一人擔任課堂教師3年,並擔任行政職務5年。在研究開始前的2到7年,我通過共同的教師活動家工作首次認識了在研究中的11位女性中的10位。

 

我有意識地招募了五個最初的參與者,她們提議符合我想要的樣本特徵的其他人,並且通過這種雪球抽樣的方法,又有6個參與者加入了這項研究。通過個人/專業聯繫和推薦開發的樣本存在局限性。例如社會正義教育的狹隘運作,以及有限的經驗或觀點。然而,這種方法提供了更加發達的信任感和熟悉感,對採訪過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的身份 - -作為前任教師,南亞裔女性,第二代移民,一位種族學者以及有色人種教師持續專業發展的主要促進者--也有助於培養信任,互惠。因為我對她們的經歷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否則我沒有看到她們的社會正義是直接得來的。

 

訪談過程:我進行了一次60到120分鐘的訪談,並在所有訪談完成後與每位參與者進行一到兩次20至45分鐘的後續對話。因為老師們住在全州各地,所以有些訪談是面對面的,而另一些則是使用視頻會議技術完成的,所有這些都在我的電腦裡錄製了音頻。

 

訪談內容:我提出的一些問題如下:你覺得你的教師教育計劃給你的課堂準備了什麼?它在哪些方面落後了?你覺得你的學校或地區的專業發展讓你為課堂做了什麼準備?它以什麼方式失效?作為敘事探究(Clandinin, 2006)。訪談還包括關於教師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問題。比如童年的社會情感背景和家庭經歷,k-12學校教育,她們的教師經歷和關鍵意識的發展。在我的調查過程中,我了解到,她們每個人都依靠CPD空間來提高她們的種族素養作為一種通過具有種族挑戰性的環境保持不變的工具,和/或作為一個組織空間,推動她們的學校走向種族正義。由於訪談過程對參與者具有適應性和回應性,因此我補充了後續問題:你為什麼要參加/發展/領導這一社會公平教育工作?你希望它能取得什麼成果?

 

數據分析:錄製的音頻被保存在受一個密碼保護的計算機上,識別信息被更改為匿名,一家專業公司轉錄了音頻文件。在敘事分析的指導下,使用開放式,分兩個階段對轉錄本進行分析,然後在報告的經驗中對突發模式進行軸向編碼(Saldaña, 2012)。受訪者們圍繞著這些新興主題展開後續討論,以形成調查結果。這裡所描述的敘述是按照講述的方式呈現的,但卻與現有的文獻、理論和概念框架交織在一起,這些框架支持那些具有意義的對話。

 

研究發現:教師教育在種族素養發展中的缺陷

首先,一些課程與教師的公平定位相矛盾,這些課程從不以任何實質性的方式討論不公平/正義問題,而是實際上推動加劇不平等的做法。其次,即使是這些以公平為導向的項目,也沒有為她們應對學校的敵對種族氣氛做好準備。無論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都忽視了有色人種教師的種族素養,使她們處於準備不足的狀態,更有可能被趕出這一以白人為主的職業。

 

研究發現2:CPD作為種族素養發展和有色人種教師留用的工具

在她們的敘述中,她們表現出的一個共同的因素是她們在證書課程期間和/或在教學期間參與了CPD。研究中的所有女性都定期與類似的教師群體進行合作,以加強對學校教育的關鍵和種族分析。在這些合作中,她們討論了學校教育中更廣泛的社會政治問題,並制定了如何駕馭和改變工作中的種族環境的戰略。如數據所示,CPD有助於加強她們的種族素養,這反過來又支持她們留在該行業。我分享了四位從事CPD的女性的敘述,包括(A)她們在教師準備期間,(B)在社區環境中,和(C)與教師在其學校所在地。

 

CPD對教師教育的啟示

如果教師教育致力於培養一支多樣化的教師隊伍,那麼課程也必須對招聘和留住有色人種教師的障礙進行反思。

1、通過集體主義的觀念來對待教育:與孤立有色人種教師的個性化教育結構相反。2、提供關鍵性理論和來自有色人種理論家/女性的閱讀資料。3、提供文化反思和反應靈敏的教師教育學院和教師導師。4、明確培養教師的種族素養和以交叉方式駕馭學校種族氣氛的能力。5、為有色人種教師創造種族親和力的空間,並以課程學分使之合法化。

 

結論:通過她們的敘述,有色人種資深教師揭示了缺乏關鍵框架的教師教育並不僅僅只是在準備中對教師進行邊緣化。但隨著她們以有限的工具進入這個領域,繼續對她們的職業生涯產生負面影響。儘管以公平為導向的教師教育計劃在支持有色人種教師的願景和目標方面做得更好。如果這些方案沒有加強教師的社交網絡、她們的種族素養以及她們在白人佔主導地位的職業中的能力,教師教育缺少能夠在長期、持續的職業生涯中支持有色人種教師的關鍵工具。

儘管必須同樣努力改變教育結構,從教育政策和實踐中消除種族主義,有一些具體的教訓可以從那些忍受敵對種族氣氛、抵制排斥和挑戰不公平的有色人種教師身上學到。將這些課程應用於教師教育,可以支持有色人種教師的成長和留任,這是邁向多樣化和文化回應型教學隊伍的重要一步。

 

個人導讀感悟:此文娓娓道來,像是作者在敘述,開篇便是通過一位崩潰離職的有色人種教師展開,通過紮實的訪談與豐富的文獻構成了整篇文章的寫作過程,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的。



相關焦點

  • 教師培訓|法政國際教育助力教師專業發展每一步
    為響應廣大中小學英語教師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的需求,作為英國劍橋大學英語考評部在中國大陸的戰略合作機構,法政國際教育深知教師專業發展在教育服務當中的關鍵作用,在2019年5月聯合劍橋大學英語考評部啟動了CELT-P/S教師發展認證培訓項目,並開展了首期培訓課程。
  •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新時代教師隊伍發展戰略...
    新時代教師隊伍發展戰略研究"論壇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和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法制專業委員會主辦,河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提供學術支持,瑞思教育提供技術支持。
  • 雲端觀摩|應用心理學專業教師團隊課程思政的初步探索
    注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強調「每門課程都負有思政使命與責任」,通過頂層設計、制度建設、課程立項研究、典型示範引領、實踐教學探索,引導教師深入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使學生在各類課程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修養和專業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了「人人課中講思政,門門課中有思政」的教學新格局。
  • 課程門門有思政 教師人人講育人 我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向全校教師...
    最近,我校把10月21日至11月28日面向全校教師公開的42門來自各院系的課程思政示範課程發布在教務處網站上,並向全校教師發出邀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觀摩交流,共同推動課程思政建設提質增效。我校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展「三全育人我當先」實踐活動,以黨員教師為主體開展「四個一」活動:組織一次專題學習、積極參與一堂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公開課、與學生進行一次面對面互動交流、開展一次主題黨日活動。開展課程思政公開課觀摩交流活動,就是要通過示範帶動、實戰指導,不斷提升教師課程育人的意識和能力。「從豆腐的世界性傳播,感受中華民族生活中的智慧。
  • 常春藤教授解密:美國大學為什麼不招募有色人種教師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五個別人不會告訴你的學校不願意僱傭有色人種教師的原因》一文首次發表在海清格報告(The Hechinger Report)上。
  • 研訓融合促發展 教師成長拓思路-2020年上海市課外校外教師專業...
    同時,參加活動的還有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領導班子成員,關心支持校外教育工作的高校、場館、企業的領導和專家,和本市各校外教育單位的領導、老師。全市課外校外教師通過線上直播觀摩活動。 活動以「成長·風採」和「開拓·發展」兩大主題,對參加2020年上海市校外教師業務技能展示評比活動的教師進行表彰,總結回顧了「十三五」課外校外教師專業發展工作成效,並正式發布《上海市校外教育項目課程指南》。
  • 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青年教師教學培訓課程「創新創業教育」開講
    ,本次活動主題為「創新創業教育」,共有23位一線教師參加了此次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北京翼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宋軍波帶領北大教師進行參觀,幫助大家初步了解翼鷗公司的發展理念、辦公環境以及ClassInX、教師網課直播倉等軟硬體產品。
  • 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資料:班主任的作用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資料:班主任的作用,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考試涉及相關內容時都會有不錯的分數;下面寧教師招聘考試網為各位考生梳理班主任的作用。
  • 激發辦學活力 助推教師專業發展
    這種感覺讓學校的主要成員和學校本身始終保持對外刺激的敏感性,保持一種常態下的警惕和臨界狀態。正是由於這種感覺和狀態,學校才始終具備著「活力」。三是學校需要打開內外邊界。在網際網路時代,學校需要獲得整體的力量、集合更多人的智慧。這就需要學校更加開放,跨界學習,與環境作出協同。
  • 核心素養和能力促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核心素養和能力是指教師在接受和參與教師教育、從事教育教學以及投身教研等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教師職業要求和自身專業發展所必需的專業修養、品性和能力。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教師的系列講話精神,通過對政策文件、教師專業標準和學術論文進行文本分析,並徵求專家意見,建構了教師核心素養和能力的結構要素表(見表1)。
  • 內蒙古首屆語文教師教育高端論壇在呼和浩特舉行
    近日,內蒙古首屆語文教師教育高端論壇在呼和浩特市舉行。論壇上,來自自治區語文教師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圍繞師範認證、課程思政、專業目標定位、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教學管理、課堂教學改革等關鍵性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交流了各自的經驗。本次論壇由內蒙古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
  • 中小學教師年薪30萬,高校教師年薪70萬,教育類專業真香
    深圳大學最近發布《深圳大學2021年招聘教師公告》。深圳一直是走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前列,對於教育的投入力度也非常大。基礎教育方面,大力建設基礎教育學位近百萬個,重視教師待遇,近30萬年薪招聘中小學教師。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基礎教育的發展,中小學新校開辦火熱,師資缺口越發明顯。越來越多海歸學生也樂於「從教」。海歸應聘者多以英國、澳大利亞院校畢業生為主,如英國伯明罕大學、利茲大學等英國著名高校。應聘的學科以英語專業居多,而國內名校畢業生則集中在基礎類學科。想要進入教師隊伍,就要選擇教育類專業,哪些學校值得推薦?
  • 基於「思維轉向」的教師專業知識學習路徑及策略
    教師專業知識學習的思維轉向,需要在「學思結合」中形成教師的專業理性,在「學以致用」中生成教師的專業智慧,並將二者歸於「問題解決」的專業學習路徑。教師教育的課程教學活動需要重視概念思維與反省思維的有效提升,其考核評價要強調知識的深層學習及問題導向的知識應用。在教師教育的全程加強專業學習指導,並將多種思維工具融入教師教育的諸多環節,提升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 「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
    必須承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主客觀原因的共同作用,思政教學部在許多高校處於「邊緣化」的地位,其工作內容與學科專業之間也呈現「疏離化」的狀態。課程思政的推行可能成為一個轉折或契機,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變成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性課程,使馬克思主義學院真正變成各個高校的重點學院,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變成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任務。
  • 農村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教育部師範教育司組織編寫的《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一書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有多種表現,各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也非常顯著,並在不同的專業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影響程度。對於教師而言,其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對會對其最終的教育水平造成一定影響。
  • 師範院校的教師教育出路
    ,主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師範學院培養目標以中學教師為主,兼有對小學、特教、幼兒園教師培養,小學教師培養關注全科教師和分科的語、數、外,幼兒園教師培養關注實踐和藝體技能,發達地區就業去向則以小學教師為主,其他地區以小學和初中為主,還有農村地區訂單式培養,從內部管理上來看,以分散式為主,學前和小學教育專業在教育學院或初等教育學院,中學教師培養在各學科專業院系,輔之以準集中式培養,師範學院內部成立教師教育學院承擔師範生教師教育專業公共課程的教學任務
  • 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北京師範大學卓越教師...
    摘 要:北京師範大學系統設計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堅持將課程學習與教學能力實訓有機結合,構建了三個層次的教師教育實踐教學體系,配合不斷深化的實踐活動,激發師範生的從教熱情,進而形成教師職業能力發展進階,引導師範類專業人才在實踐訓練中體驗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內化有效的教學策略,形成過硬的教學能力。
  • 「通向優質英語教師之路」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
    「通向優質英語教師之路」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 2021/01/05 14:54 來源:中國荷都網 瀏覽:364
  • 探索丨郭平 王蓉琴: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
    [1]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是教師作為主體,在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雙重機制的交叉作用下自我規劃、主動設計個人職業生涯和專業發展的動態活動過程,[2]具有目的性、可行性、持續性、調控性等特徵,體現教師職業發展與專業發展的一致性,以及預期目的性與過程生成性的統一。
  • 綜合性大學教育學科的發展與作用
    此後,各類教育學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在各優級師範學堂廣泛開設,如南京兩江師範學堂開設了教育學、倫理學大要、學校管理法、教育史、教育法令、實地演習等教育類課程。[5]這初步奠定了教育學科在師範學堂中的基礎地位。  民國剛建立,教育部即下令將清末優級師範學堂更名為高等師範學校,如將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更名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將兩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